互惠性意义共通:朝向文明交流互鉴的数字化符号表意阐释.pdf
《互惠性意义共通:朝向文明交流互鉴的数字化符号表意阐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惠性意义共通:朝向文明交流互鉴的数字化符号表意阐释.pdf(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专题研究:数字时代的人际交往互惠性意义共通:朝向文明交流互鉴的数字化符号表意阐释肖珺张驰内容摘要:文明交流互鉴有赖于人类持续不断的跨文化传播和开放汇通的知识创造。数字化符号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不断增进人类互惠性理解的意义容器,将推进实现积极向善的文明交流互鉴。为此,需要从数字化符号的跨文化表意切入,回答三个问题:其一,如何从数字化符号表意推动跨文化意义世界的生成?其二,数字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如何达致意义共通?其三,朝向更好的文明交流互鉴,可否构建互惠性意义共通的认知框架?首先,通过对皮尔斯与维尔比夫人表意理论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共通的意义空间深植于符号意义流动与解释的互惠性理解语境
2、中。其次,提炼数字沟通中的三种表意路径:多模态符号、符号自编码、文化共符码。基于数字沟通的整体传播情境,将“意义共通”视为人们在持续的数字对话中生成的意义不断凝聚和可修正的开放性过程。超空间、超文化使得巨量的异质文化簇拥在一起,符号通过凝聚成为意象化的思维形象,搭建起数字沟通中的意义之桥。最后,基于数字化符号的跨文化意义系统构建认知框架,朝向文明交流互鉴的互惠性意义共通需要拓展对话理解、互补性知识、间性智慧的三重维度。导向未来人工智能驱动的高度复杂语境将继续修正和丰富对互惠性意义共通的理解。关键词:文明交流互鉴;互惠性理解;意义共通;数字化符号;表意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3、“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国际典论朋友圈建设研究”(编号:2 2 JJD860013)DOl:10.3969/j.issn.2095-0330.2024.02.002一、缘起:追问数字共通中的文化符号意义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平等、互鉴、对8-MODERNPUBLISHING_现代出版话、包容的文明观,希冀推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和谐共处、相互成就。文明交流互鉴有赖于人类持续不断的跨文化传播和开放汇通的知识创造。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概念逻辑也以文明交流互互惠性意义共通:朝向文明交流互鉴的数字化符号表意阐释鉴为导向发展出多重内涵,其要义在于通过文明间的对话生成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全球社会。那么,
4、人类传播究竟如何实现积极向善的文明交流互鉴呢?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Chris-tian)在研究人类“大历史”(BigHistory)的专著中提出,如果我们想避免因战争或生态崩溃(或两者共同作用)导致的全球性危机,就需要建立“人性共通”和“全球公民”意识,在共同的价值理念中实现合作。这种意识和合作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具有分享信息、习得知识的累积能力。比如“几乎人类的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宇宙起源的故事”,这些故事“试图为所有生命赋予意义,这些意义通常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文化来源”。在宇宙的大历史中,人类是唯一可以使用符号进行交流的生物。人类的交流系统使得“文化超越了自然选择,
5、成为变革的首要驱动力”。跨文化传播中“意义的输出”(The Export of Meaning)是解释文化所能产生的变革驱动力量的视角之一。在揭示美国通俗文化为何能征服全世界时,研究指出,“理解、解释与卷入活动是随着那种在观众所掌握的符号资源与文本所提供的符号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运转而不断变化的”,意义经由对话和协商而产生,集体性的意义生产过程将个人化解读为“选择性地接受、拒绝与修正”,意义生产中的相互帮助(mutual aid)则能推动普遍性文化的出现。当然,意义的输出也伴随着批评与抵制,认知冲突也时常转变为某种跨文化的开放式对话,促使文化间彼此看见和映照。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令文明交
6、流互鉴之旅困难重重,人类社会生活中一道道物理和心灵的“隔离墙”(TheSeparationWall)不仅动摇着文化自身的开放性与流动性根基,还可能进一步阻断各种文化彼此包容共通的既有关联。意义的对话和协商也面临着人类传播生态变迁的挑战。从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到平台社会(platform society)以及虚实融合加速演进的智能社会,信息流动、符号构成、意义传递等构筑的社会建制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类文化的转向与重塑,但是否能形成更好的数字文明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 0 2 3年,吴飞等人面对社会巨变导致的传统公共领域理论失去部分解释力的问题,立足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心圆思
7、想,强调建立一种流动的、不确定的、真实与虚拟互嵌、理性与情感融合的“数字共通”(Digital Commons)交往空间。文中将“通”界定为连通、通达、通泰,“数字共通”则是基于共享、共鸣与共通在四个方面运作:数字基础设施层面的连通、文化符号意义层面的转译和理解、感情层面的共振共鸣、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的对话。文化符号既是文化的直观表现形式,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载体。于中国而言,在数字沟通中挖掘文化符号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意义,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表达和交互化体验,进行可参与、可触达、可深入的浸润式传播,另一方面依循文化互译原则,将意义再符号化、再语境化,增强不同文化主体对于中华文化的感知,
8、这种互补共济、融会共通的文明交流互鉴方式,能够为人类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总体进步提供中国贡献。数字化符号被计算机语言统一转化为代码“0”或“1”,在表现方式上呈现文字、图像和音视频等多模态(Multimodality)的特点,多模态符号所构建并呈现的数字化符号世界,是客观世界经由人类自我意识的投射。在这一再现现实世界的新符号系统中,人类通过数字化符号的表达与互动,进行意义交往与自我塑造。若将“数字共通”作2024.2.9专题研究:数字时代的人际交往为一种理解数字时代社会交往的新假设,那么,不妨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继续追问,如何才能实现数字沟通中文化符号意义的流转?实际上,新媒体跨文化传播业已成为多模
9、态符号涌现和文化间意义重构的重要场域,其推动数字化符号的表意(Sig-nification)从单纯解答“意义为何”,到关注意义在文化间的流动与生成过程,进而促使我们思考怎样的跨文化表意才能达致意义共通。嵌入数字沟通中的跨文化传播寄望在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通过文化间的意义共通,不断增进人类的互惠性理解(Reciprocal Understanding),进而实现和合共生的文明交流互鉴。“意义”(Meaning)的其中一种含义指代语义的传递性,这种传递性遮蔽了整个语义系统对自身所在文化语境的反思而产生的解释。意义的协商与交换过程就是传播过程,意义的解释与理解借由讯息、文化中的人以及
10、“真实”之间的互动得以形成或达成。然而,文化间的意义共通往往更加受制于我与他者文化语境系统差异所导致的有限互动效力,即使新媒体跨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跨文化沟通的效率,也不必然推动文化间意义的深层交流与理解。意义之“通”和“联结”需要建立在人类认知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借由数字化连接完成接触,其后意义多层次/复数性的织构方能打通文明互鉴的共通路径和疆域。那么,意义共通如何可能?有研究认为,可以通过积极共享的全球倾听模式发展跨文化交往主体的全球公民身份,进而在文化多元共存的基础上,在意义不确定、不充分、不完满的前提下构建可协商的语义空间(a Negotiated Semantic Space)。
11、达致意义共通后,跨文化传播所追寻的互惠性理解则是在不损害语言、种族等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人类通过充分的相似性来推动交流、互动和行动,并在文化差异中形成互补性知识和文化观念的互相印证。互惠性理解在文化间持续生成的感性、理性、建设性的接触、认知和对话中,有可能建构一种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利他共赢的生生不息的新型全球社会。基于上述学术关怀,我们尝试从数字化符号的跨文化表意切入,回答三个问题:其一,如何从数字化符号表意推动跨文化意义世界的生成?其二,数字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如何达致意义共通?其三,朝向更好的文明交流互鉴,可否构建互惠性意义共通的认知框架?二、从符号表意理论探索跨文化意义世界的生成面对文化间
12、意义流变对建立互惠性理解的影响,符号及其表意理论对跨文化意义共通的启示函须前置。从跨文化传播研究看,在深入理解和解释社会文化作为整体的动态发展全过程,以及其中人作为主体的差异性、复杂性等方面,传统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持续解释力与适用性需要被重新检验、适度延伸,甚至面临解构与重构的可能。再看目前正处于后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的符号学,理论主流趋势是以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Pierce)为代表主张的对符号及其意义的开放式阐释和理解。赵星植在当代符号学新潮流研究(1 9 8 0 2 0 2 0)(2 0 2 1)一书中表示:“这一阶段的重心不在于理论模式的持续拓新,而在于理论与流派
13、间的整合、符号学理论与其他跨学科理论的融合。”人类传播自身的转型,迫切需要跨学科融10-MODERN PUBLISHING现代出版互惠性意义共通:朝向文明交流互鉴的数字化符号表意阐释合的理论构想和实践验证。由此,本文借鉴当代符号学视野,回应当下嵌入数字沟通中的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关切,即解释主体间、文化间意义生成与流动的跨文化表意过程,探寻跨文化意义世界的生成之旅。(一)符号表意理论简析当下以“皮尔斯+”为主的理论模式体现了符号学基础理论的多元融合趋势,进而分野发展为各大新流派,包括生态符号学、认知符号学、传播符号学、文化符号学和社会符号学等,中国符号学派则以语言符号学、文化与传播符号学为主要路径
14、。2 0 2 0 年以来,符号学新近研究仍继续推动其跨地域、跨理论、跨学科的发展,例如通过研究周易讨论中西方关于符号学概念认知的关联性,以及回归到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号结构理论并进一步反思符号在意识思维(con-scious thought)构成中的作用,还有通过公共艺术品的符号象征性讨论城市场所及其公共形象的辩证关系等。此外,中国符号学不仅结合符号互动论等经典传播学理论推进符号学理论发展,还持续在艺术学与美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产业等领域进行理论与应用的融合突破。研究认为,“意义必用符号才能解释,符号用来解释意义”,符号学就是意义学。据此,表意研究是符号学
15、的核心问题。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人曾以索绪尔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开辟了大众传播媒介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符号表意批判路径。皮尔斯则以实用主义视角突破二元限制,提出的“解释项”(Interpretant)奠定了符号表意无限延展的基础。“符号由另一个东西所决定,这个东西被称作是符号的指代对象,同时这个符号对一个人确定地释放出一种效应,这个效应我把它叫作解释(后面称解释项),这样的话,这种连带关系说明后者(指解释项)也由前者(指指代对象)所决定。”因此,任何处在“符号一对象一解释项”三元关系中的事物都有成为符号的潜力,其中“解释项”是符号在解释者心中所引起的一个更为发展的符
16、号,它彻底激活了符号表意的开放性。而后,皮尔斯将解释项三分为直接解释项(Im-mediate Interpretant)、动态解释项(Dynamical Inter-pretant)和最终解释项(Final Interpretant),用以探讨符号意义生成和意义解释过程。1903一1 9 1 1 年,皮尔斯就符号意义的解释机制与英国语言哲学家维尔比夫人(VictoriaWelby)有着长达9 年的学术通信往来,后者被誉为“符号学之母”,但维尔比夫人的研究价值常常被忽视。通过长期探索符号、意义与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维尔比夫人建立了表意学(Significs),其理论核心是“意义三分”(Meani
17、ng Traid),包括感知(Sense)和意义(Meaning)和意味(Significance)。她尤其强调感知是意义生成的基础环节,连接着“智性世界、道德世界以及审美世界”,此外还提出先于感知层次的“母性感知”(Mother-sense)概念,认为母性感知作为有机体认知世界的开端,是凭直觉获得的指向原始的表意材料,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可以理解为“感知的感知”。在维尔比夫人看来,接触事物的直觉反应,即自然调动并集合表意材料的能力,是意义生成和解释的首要前提。表1 对两种理论模式的比较分析显示,“意义为何”始终是表意研究的核心,意义的构成,以及从符号解释者的角度明确意义生成,即表意活动均为研究
18、者所关注的焦点。皮尔斯和维尔比夫人就符号2024.2 11专题研究:数字时代的人际交往表意的第一维度与第三维度的看法基本一致,但谈及第二维度,维尔比夫人的“意义”暗含符号发送者的意图(Intention),皮尔斯的“动态解释项”则认为其不受发送者意图的影响,只存在于符号对解释者所产生的实际效应之中。可见,皮尔斯和维尔比夫人的理论观点都证明了符号与价值之间的联系,并就此延伸出关于身体间性(Intercorporeality)、对话性(Dialogism)、他者(Otherness)等的讨论,对意义流动与良性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表1 皮尔斯和维尔比夫人表意理论模式的比较分析模式理论名称贡献直接解释
19、项关,一种被解释的可能性(Immediate或倾向,是对符号的一种Interpretant)解释潜力。皮尔斯解释项动态解释项符号实际作用于符号解模式三分(DynamicalInterpretant)最终解释项符号对解释者所产生的(Final一种法则式效力。Interpretant)感知有机体对环境刺激产生(Sense)的直接且自发反应。带有“意图”色彩,是符号意义维尔比意义(Meaning)夫人三分模式意味(Significance)含的社群意义,包含所共享的价值、道德及伦理。两种主要理论模式的符号表意理念都强调动态多元,符号的意义不再绝对地静止凝固在某处,而是不断向符号解释者开,其具备持续获
20、得新的意义解释空间的潜力,反过来也给予解释者充分的表意空间。受到表意开放性的启示,认知符号学者佩尔奥吉布兰特(PerAageBrandt)通过认知学与符号学的范式转向,提出意义认知三层次理论,关注意义在有机层、组织或政治层以12-MODERN PUBLISHING现代出版及符号或认同层的动态生成过程;社会符号学更是将多模态视为当今社会符号表意的主要形态,讨论不同符号模态及其意义指向的作用机制和文化功能,进而探究符号多模态化与数字化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紧密关联。回到传播学理论谱系中,符号学传统注重传播意义生成的符号阐释,挑战了经验主义的线性传播模式,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受众论”思维。传播符号学(Co
21、mmunication Semiot-ics)和意指符号学(Signification Semiotics)等研究领域的出现表明了符号学与传播学的交织互构。前者强调符号生成/生产理论,后者关注符号理论及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理解。中国学者延承这一划具体闸释分标准,在符码、理论来源等方面深入讨论二者对与解释者的直接反应相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跨文化意义世界的生成释者的直接效力。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中,数字技术重塑全球空间的动态时空边界,文化间的具身交往和场景交互动态构筑虚实融合的跨文化场景,并在双向互构的过程中表达者所意图制造的意思统一着真实现实和虚拟现实。事实上,处于这一互对解释者的影响。包含感
22、知和意义且超越二者,指一个符号背后所蕴构过程中的人及其社群关系的互动,现已演变成某种“化身”(Avatar)交往。数字化符号的表意不再单纯指向文本,而是转向媒介自身,转向创造文本和身处媒介的人与社会文化。这也印证了人类从“使用符号的动物”到“符号学动物”,再到目前正在经历的“符号元语言动物”的转变。人类创造符号并习惯于解读符号意义,在意义生成和流动的环节中也成为意义本身。由此,数字时代的社会文化意义生产与再生产区别于大众传播时代,“人”作为主体的在场和行动性有所恢复,对于意义的感知、解释、认同和再组织等,成为一种流动性的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互惠性意义共通:朝向文明交流互鉴的数字化符号表意阐释的结
23、果。数字化的“我”与“他者”成为意义的主要生成者和交流者,数字化符号意义在居间的生成和流动中不断丰富自身,人及其社群交往被赋予新的关系价值。然而,意义“唯一言说”和“单向传播”的可能性仍在,我与他者的意义生成与流动依旧面临着阻力。一是异质文化间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等固有的“不可通约性”,往往会成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屏障介质,相异文化意义的互动流通难以达成。二是基于数字媒介技术的虚拟公共空间、即时性沟通与数字化符号表达互动等,使个体的自我意识生发萌动,角色、身份及其需求趋于多元化,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了身份认同的“董”,数字化符号呈现固化、形塑人们原本身份的可能风险,影响身份认同中意义
24、的流动性和可修正性,不同文化间的包容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角色边界难以逾越,引发新的跨文化认同危机。基于此,拓展我(自我文化)与他者(他者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通过文化勾连建立动态且充分的意义生成和流动机制的前提。一是承认并始终面向我与他者的差异性;二是能够通过跨文化实践建构彼此的共通空间;三是在(建构的))共通空间内进行意义交流,尽可能达成跨文化的互惠性理解。借鉴符号表意理论三分模式,跨文化传播中意义世界的生成需要依赖感知反应、解释机制和共同规约,具体内容如下:其一,对异已文化产生感知反应。我与他者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在异质文化的最初接触过程中优先被感知,我与他者的跨文化意义被即时激活,且二
25、者的身份存在不断交织转换的可能。其二,通过对话接入跨文化理解的解释机制。调动解释效力建立我与他者的共通空间,接收意义的实在化之后,该空间内含双方(或多方)多层次因素的跨文化对话,这些对话推动文化意义的内化且时刻处在交叉多维的解释结构网之中,意即包括对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同步理解与解释。其三,协商异质文化间交流与对话的共同规约,进而达成认同。我与他者在建立的共通交流空间内进行意义交往,在接入与解释的过程中协商意义并使其不断凝聚、修正,进而通过共同符码建构共享价值的意义锚定认同。认同由感知与对话共同作用,而又超越二者。跨文化的意义世界围绕“文化间意义的解释与传播”展开,文化的意义经由感知、对话与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互惠 意义 共通 朝向 文明 交流 数字化 符号 表意 阐释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