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在哪里——基于书史研究的粗浅思考.pdf
《出版在哪里——基于书史研究的粗浅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版在哪里——基于书史研究的粗浅思考.pdf(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8 MODERN PUBLISHING 现代出版本刊特稿本刊特稿出版在哪里?基于书史研究的粗浅思考黄旦内容摘要:书史研究学科林立,各自割据一方:达恩顿的书籍社会传播模式有整合之意,且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也遭到了同道批评;基此,亚当斯与巴克提出一个重书籍自身而不是传播的新研究范式。这些不同的研究及其范式,恰可为我们思考出版提供启示。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通过对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不同出版模式做一辨析,同时分析我国出版研究与书史研究的某些同异,提出以“出版性”为视野,以出版物质技术为条件,既看到出版的共性,又关注到不同物质技术带来的出版范式之不同,由此可以从历史观照现实,将传播出版化,探索构建数字时代的出
2、版新模式。关键词:出版;书籍;书史;传播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媒介视域下的晚清报纸与上海江南现代城市共同体研究”(项目批准号:22JJD860001)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1.002编者按2022年7月,以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召开为起点,包括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在内的8家高校陆续成立出版学院或出版研究院;2022年9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正式确定建设出版专业博士。同一时期,为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出版强国建设,出版行业智库建设也得以持续深入推进,几十家机构分两批次脱颖而出进
3、入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出版学科及行业发展双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情势下,进一步推动出版学科建设,构建出版学理论话语体系,就成为一个迫切而又重大的任务。作为一本植根于编辑出版学科的学术性刊物,理当为此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推动编辑出版学科系统性、理论性知识体系建构的征程中略尽绵薄之力。很荣幸的是,应我们力邀,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先生送来了一文。他以书籍史研究的范式变化为脉络,围绕“出版在哪里”这一核心,就出版的含义、演变、性质以及当前的变革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富有新意启人深思。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十分期待能有更多的出版学人参与和讨论,共同携手推进编辑出版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4、2024.1 9出版在哪里?一本文的题目是受到一则新闻报道的刺激:二十年前,也就是2003年的春天,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稿被交到了三联书店董秀玉的手上,她马上着手编辑,并与设计师一起反复讨论、推敲书的设计及其风格。发行部则起草营销方案,包括计划上市时间、营销策略、宣传方案和发行方案等。尽管SARS的突然冲击影响了原有的安排,但最终书的销售仍然非常成功:上市十八天,印了四次,共售出14万册。这就是我们平常所指的出版书的制作和发售过程。然而,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出版”,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中却被切割得七零八落:书籍的生产和流通属于经济史家和社会史家的研究范围,书籍的消费问题是文化人
5、士或媒介分析家所关心的,书籍的历史是图书馆学的主要课程,印刷术被分配给了技术史,字形设计、排版和刻字则是设计学校要教授的科目。这样的情况的后果不是这一领域没有一个总体感,实际上根本就是各自为政,谈不上有任何共同的关怀。以此看来,下面这个比喻并不夸张:书籍史“就像是一个地域上的巴尔干,一有机会,就会被历史学、目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批评、图书馆学占领”。当然,就像巴尔说的,每一种研究都可以找到其知识归属,书籍史研究的五花八门,自有其历史和文化知识之渊源,在欧洲更是如此。我没有打算讨论如此大的论题,而且这也不是我能够讨论的。我只是由此生出一个疑问:倘若书籍生产和流通的研究真的是这样一片横七竖八
6、的“热带雨林”,每迈出一步,都会被各种学科的灌木和树丛所纠缠,根本看不到它的总体轮廓,那么与之唇齿相依的所谓出版,尤其是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版”,该是什么模样?它又在哪里呢?问题似还不止于此。出版据称既源远流长又丰富无比,公共朗读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出版”。这在早期罗马帝国时代就很狂热,作者和出版商以诵读方式进行自我推销,以便能谋取地位和声望。罗马讽刺作家马夏尔曾这样描述:“无论我站着还是坐下,你都要对我朗读,不管我跑步还是如厕,你都要对我朗读。我逃进澡堂,你在我耳边嗡嗡。我跳入池塘,你又不肯让我游泳。我赶去赴宴,你却挡住我的道路。我开始吃饭,你的话语令我作呕。”可见,朗读已聒噪得让人忍无可忍。
7、夏蒂埃认为,在印刷问世之前的,除了这样一种由作者朗读自己作品的“公开表演”出版模式之外,也还有其他的,比如作者向有权势的赞助人和为自己负责发行的机构(如宗教团体)赠送副本,偶尔也将手稿出售或租给书商。这些都属于中世纪“出版”文本的不同方式。当出版商应运而生,出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时,就有了第二种出版模式,这在法国是在19世纪30年代左右。出版的职业化,使得原本与图书零售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出版”破门独立,图书制作的所有决定权,比如从稿件选择到技术问题,从美学选择到商业决策也就由此集中到了一个人的手中。在1839年的法国工业产品展览会上,一位名叫莱昂库默(Lon Curmer)的出版商就在其发表的
8、演讲中自豪地说,今天的图书贸易获得了另一种重要性,出版成了一种职业(profession),而不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不再是以往所理解的用钱换取印刷品,然后由装订商装订成册交付顾客,而是成10 MODERN PUBLISHING 现代出版本刊特稿本刊特稿了一门高难度的艺术。由于遭遇接踵而至的各种危机,这一新型职业的脆弱性随之出现。为应对风险,出版的结构性改造势所难免,出版进入了出版社多部门组成并分工合作的时代,作为创造者和企业家个人的出版商不再能独领风骚,于是就有了出版的第三种模式。夏蒂埃的眼光本还可以做点延伸,由此就能看到后来所崛起的又一种出版新模式,即集团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英美国家中
9、原本独立的各种出版社,大多都被归入了几家大型出版集团所掌控的版图之中,大众出版的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形貌。亲身经历这一切的原兰登旗下潘塞恩图书公司的一位资深出版人,对此是深有体会,也是感慨万千:不学无术的银行家担任出版主管,公司化、利润就是一切,书籍的印数成为衡量的第一标准。按照约翰汤普森的研究,这种改变是如此之深远,以至于当今的大众出版与半个世纪前的出版业几乎没有相似之处。就我们国家而言,作为印刷术的发源地,虽然早就形成了私刻、官刻、坊刻等各种出书方式,不过其数量和规模一直都不大。据说到了南宋初年,还基本不存在有一定规模、种类齐全的专门书店。由此推想,当时的出版商和书商尚不能为社会提供多种书
10、籍。到了12世纪后期的南宋,商业出版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不过依井上进的考定,这仍属于一种尚未彻底商业化的存在。直到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的兴起,才算是有了夏蒂埃意义上的第三种出版模式,也就是大众出版开始呈现。这在我们目今的出版学论著中,一般被命名为“现代出版”。出版的历史如何划分、究竟有几种类别、各自特征如何等,出版史家们自有评判,我完全是外行。之所以鹦鹉学舌,沿着夏蒂埃的思路这样走一番,是因为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就历史实践过程而言,“出版”与新闻一样,是一个复数而不是一个单数,没有一个可以覆盖一切的大写的“出版”。在我看来,夏蒂埃关于“出版”的区分,其重要性首先不在于区分出
11、多少种类而在于“区分”本身。在我的印象里,出版研究者和新闻学者一样,很少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出版”或者“新闻”,总是想当然地用一个标准的“出版”(后者是“新闻”)比来量去,但又始终不去推究这个标准从何而来,因何而起,如何形成,为什么非得如此。于是,出版就像新闻学研究一样,被导入了单行道:或者断以“古代”和“现代”以示二者有关联,可又始终说不清究竟是什么关系;或者在何为“出版”的内涵和外延上搜肠刮肚,试图把可以包纳和无法包纳的一网打尽并一股脑儿地装进去。这不仅架空了“出版”本身,恐怕也很难触摸到其历史和现实语境。本应是历史的、经验的“出版”,最终变成了一般逻辑学意义上的如何类加种差的问题。夏蒂埃
12、从“模式”着眼来看待不同时期的出版,也是富有启发性的。所谓“模式”者,显然是有自己的结构而且是封闭的。它们都可以是“出版”,但均自为一体,不能被随意混淆。以此推进一步,夏蒂埃所标划的三种模式,虽出现在不同的时段,但它们之间未必一定是此消彼长后者取代前者的关系,我更愿意把它们看成是共存,虽然在某一个时代可能有一个主导的模式。这也来自德布雷的“媒介圈”概念之启发。一个媒介圈的形成不必以消除以往为代价,而是会在技术上、经济上按照自己的条件来调整以往的范畴,并且经过长期不断的协调,最终使不同媒介能够互相交错,各得其所。要是取以这样的眼光,不同的出版及其时代恐怕本就是各种2024.1 11出版在哪里?“
13、出版”的混杂和互为调整,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以我国为例,雕版印本与手抄本就曾长期共存直至明清。就我记忆所及,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油印、手抄、机器印刷等“出版”也是一应俱全。马歇尔麦克卢汉说,书籍已经过时,用手书写的时代也过时了。可是今天手写的东西比谷登堡时代之前手写的还要多。过时绝对不等于终结过时恰恰是开始。这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有弹性,更有具体的历史质感,而不是死抠某一“出版”的字面含义,或死攥住其中某一种出版模式不放。尽管夏蒂埃曾特别提醒说,他所归纳的三种不同出版模式,仅仅立足于法国的出版编年史,未必适用于其他国家,但这并不妨碍刺激我们思考:今天的“出版”所指为何?它究竟在什么地方?二必须承
14、认,达恩顿绝对是一个聪明人。他从历史,也就是图书销售档案文献的整理阅读中,体悟到图书出版日常活动的复杂性。由此也可看出,不同学科纷纷介入各据一块,不是没有来由的。这固然带来了书籍史研究的争奇斗艳,但也不免使得图书出版的总体轮廓模糊不清,并且也与他所了解到的出版商的历史状况不符。因此,他不想把自己捆绑在出版的某个环节上,也不打算只把视线落在书本身,更没有意愿归顺于这个“巴尔干”上的某路“占领军”,而是以退为进,另辟蹊径,跳出这片人为的“丛林”。他的做法是以书为接口,围绕着书是如何产生的,书是如何接触读者的,读者又是如何看待书的这些问题,将出版视为一个连环接续的系统,从而在整体上描绘并展现其相互联
15、系,就像那些创造书籍销售书籍的人所实际经历的那样,以此超越已有的各种条条框框。他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是,印刷书籍经历着一个大致相同的生命周期。它总是沿着某一固定线路不断循环:从作者到出版的人(如果卖书的人没有介入这个环图 1达恩顿模式图12 MODERN PUBLISHING 现代出版本刊特稿本刊特稿节的话),然后是印刷的人,再到运输的人,接着是卖书的人,最后到读者。读者是这个传播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他对作者的影响既发生在写作之前,也反映在写作之后。依照达恩顿的构想,书籍史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这样一个整体的传播循环圈,尤其是这个循环在不同时间、地点的表现形式,以及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系统
16、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总而言之,如果书籍史的研究要避免四分五裂且各自为战的状态,防止因各自晦涩的方法和相互误解而彼此隔绝,那么就有必要在总体上把书籍作为一种人类沟通的手段来看待,从而对书籍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在社会上传播,进行一个系统的认识和高屋建瓴式的勾勒。基于此,他为书籍研究描画了这样一个传播学模式:一旦达恩顿将书的生产和流通纳入如此广阔的社会传播线路之中,书籍出版的内外经脉就会被顿时打通,不再是关起门来的封闭运作。书的生产以及书与读者的关系,和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乃至地理的因素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密切关联,而且随时随地发生变化,充满偶然和意外。在这样一个循环圈里,与书籍相关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既
17、独立又相连的,它们都同等重要,无论哪个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对整个循环产生影响。达恩顿的目的是为书籍史研究提供范式,但这一图式实际上就表达了他理解的“出版”印刷书籍生产和交易的社会过程。达恩顿自信满满,认为这个书籍的社会传播模式虽然是以他自己所接触到的特定的历史档案文献为依据的,但并不乏普遍意义,略做调整,就可以适应印刷书籍出版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达恩顿的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代达罗斯(Daedalus)杂志上,时间是1982年。翌年即被一本名为社会与历史的论文集收录重印;几年后作者又将之收入了自己的拉莫莱特之吻论文集中。这篇文章被认为是第一次绘制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地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经典
18、并广为流传,尽管其得到的评价不一。法国书籍史专家马尔坦或许也是受了达恩顿的影响,至少其思路看上去与之完全相同。他认为,“书籍史总归是构成传播交流史的一个侧面”,并且倡导“超越严格意义上的书籍史,转向对传播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更为普遍性的历史思考”。达恩顿自认是受了年鉴学派的影响,继承了法国书籍史研究的路数,视印刷书籍为一种商品,一种由特定技术所生产并有其自身特征的物品,同时又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手段。因而,书籍必然“联系着极其广泛的人类活动从捡破烂到传达上帝的声音的一切事。它们是匠人的产品、经济交换的物、观念之舟以及政治和宗教冲突的要素”。这样一种宽广视野和胸怀,自然使得书籍出版的社会性在其所设想的
19、传播循环圈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然而,书籍固然与人类活动有着广泛的联系,但与之有着广泛联系的不是只有书,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物品或许都可以有着这样极其广泛的联系,只要用心去追索和观察。达恩顿的书籍社会传播圈,也可以是一般货物的贸易之路。达恩顿模式的问题恐怕就出在这里。他的用意在于书,在他眼里,书既是一个流转交换之物,也是触及并激发各种关系及其功能的媒介。可是,当书不负他所望,将所遭遇的“关卡”一一显形,标示出其行走的轨迹时,它自身却已失去了特殊性。这就是说,如果将书替换成任何一个流通的“物品”,其所周旋的循环传播之圈、所经历的各个环节也是大同小异,充其量不过是遭遇到的某些环节须做点调整。可以作为
20、比照的是,加拿大的经济学家哈罗德伊2024.1 13出版在哪里?尼斯就是从大宗货物贸易,尤其是纸张的流通中进入新闻和传播的历史,同时又从加拿大的传播对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中,萌发了比较研究自亚述、古埃及直到现在的帝国与媒介历史之兴趣。他的最大贡献,是从黏土、莎草纸等传播的时空偏向上,揭示出媒介对于知识和文明的塑造和改变。达恩顿则是反过来,他将书的出版导入贸易物品的生产和流通之道,也就因此模糊了它们之间的区别。恰如有人所评价的,“达恩顿的模式是一种关于传播、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模式,但不是依靠他们共同阅读的文本,而是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的图书贸易行为”。于是他眼中的书籍既是一种物质制品,
21、也是那些受其调节的关系的抽象代表。霍尔因此质疑道,达恩顿的模式固然很好地揭示出了书籍生产和流通的复杂性,可是它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我们称之为思想的东西的流通吗?如果能,又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的?或者这些东西是微不足道的?据说许多研究者都受到了达恩顿模式的启发,但对他的书籍“传播循环”,诟病者却不少,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作为目录学家的亚当斯和巴克。他们一方面对达恩顿的研究表示赞赏,另一方面批评达恩顿的传播循环模式埋没了书籍的特殊性,“是在和人,而不是书籍打交道”,关注的是“传播史”而不是书籍史。他们索性仿照达恩顿的做法,也画出了一个各种要素彼此相连的圆圈。这一新的模式含有出版、生产、分销、接受和保存五
22、个环节,书籍就在这五个环节的循环中运转并显示出自己的生命。达恩顿模式中的一些要素也得以保留,只是被置于了书籍生产和流通的外部,作为一图 2亚当斯和巴克模式图14 MODERN PUBLISHING 现代出版本刊特稿本刊特稿种间接的力量对内部的书籍出版施加压力。借此,他们颠倒了达恩顿的模式,让“书籍”而不是与之相关的“人”成为主角并居于中心位置:如果说在达恩顿模式中,书是起点,即便作者和出版者需要协商,同样是以现成的书稿(或文本)为媒介的,是“书”在自己的社会交往中过五关斩六将。亚当斯和巴克则不然,在他们看来,书不可能自然成为书。书能否成书,本就是一个未知数,是考量各种因素的结果。所以,出版才是
23、第一步,是书诞生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一步。没有出版,也就没有书及其后续的一切。任何一个研究构想,其起点常常就决定了其展开的面向及其终点。达恩顿的书的传播,由此就被亚当斯和巴克转变为一本书的形成、交流和保存的过程。达恩顿是立足于书向外看,通过书的运转来激活与书相关的各个功能环节;亚当斯和巴克则是站在社会向内窥探,外在的因素好似一根根射线,齐齐指向书这个靶点,影响着其生命的诞生和延续。达恩顿的出版是书的流传,是书的社会传播圈;亚当斯和巴克的出版,是一本书的成形及其寿命,是书的生命历程。达恩顿的传播圈或许可以被称为功能主义的,亚当斯和巴克这个书本的生命图,则是结构的。他们自己说得很清楚,提
24、供的是一张地图。这张地图以书为定位,以此探寻并揭示与书相关的周边关系,而不是书经过的各个确切位置。套用罗杰夏蒂埃的说法,这个模式就是关于“一本书的传记”。亚当斯和巴克很自豪地认为,以图书自身的线路为顺序,表明无论是印刷新书还是重印旧书,都源于当时的社会氛围,它们影响着出版的决定和书的结果,这成为他们这个模式的唯一优点。因为它使书从传播中心得以解救,书因此也就变得更加重要:重点不是书对社会的影响,而是社会对书的影响。将一本书作为起点和终点,这自然与亚当斯和巴克的学科背景有关。作为目录学家的他们,一直为目录学在书籍研究中有可能沦落为其他学科的附属而忧心忡忡。在1980年学院和研究图书馆协会的珍本和
25、手稿分会的波士顿会议上,与会者曾有一个关于书籍史的声明。内中说,“书的历史”意味着“生产、出版和发行的所有方面,从作者阶段一直到书籍对读者的影响,并且最终对社会的影响”。正是“最终”这两个字,让他们很是不爽,从中“看到了社会史家所显现的影响。假若没有这个词,这句话就是为书籍史的重要性做了强有力的肯定。有了它,目录学再次成为社会史的附属品,再次成为其他学科的婢女”。因此,当他们在自己的模式中赋予书籍以独一无二的中心地位时,也是要借此高耸起学科的界墙。达恩顿就以为,亚当斯和巴克的分析基于他们所谓的“书目文献”而非书籍,豪萨姆则评述说,“这不仅暗示了某种对独立性,以及对学科与分支学科的相对优劣势的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出版 哪里 基于 研究 粗浅 思考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