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与纾解.pdf
《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与纾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与纾解.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昭 通 学 院 学 报第 45 卷 第 6 期Vol.45 No.6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2023 年 12 月Dec.202356社会管理研究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与纾解夏小华,蔡梓君(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摘要:乡村问题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而乡村文化治理将传统的乡村文化与现代性的乡村治理有效结合起来,对实现乡村振兴、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和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当前,乡村文化治理境遇呈现出治理主体缺位和错位、治理客体消解和冲击、治理环境受限和制约等难题,必须激发乡村文化治理主体的内生动力、坚持乡
2、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构建乡村文化有效治理的体制机制。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治理;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408(2023)06-0056-0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序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既可以作为治理对象,优化乡村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又可以作为治理工具,解决乡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乡村善治提供新的方法和可能性。因此,探赜乡村文化治理的功能优势,发掘乡村文化治理发展困境的根源,提出可行性路径,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乡村文化治理的价值意蕴(一)文化治理有利于激发乡村振
3、兴内生动力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乡村问题,并作出全面准确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如 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5 年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2 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现今,乡村问题依旧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而“文化是社会能够顺利运行的根源性力量,乡村振兴中文化能够提供重要的精神动能、智力支持与道德滋养。”1“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文化治理激发乡村文化的优质性能,借助文化的治理功能,培养自治文化、德治文化和法治文化,营造乡村治理的文化环境,夯实乡村振兴的文化
4、根基,以文化的柔性约束力促进农民在乡村有效治理和良治善治中积极作为。(二)文化治理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米希尔兰德曼曾提到:“普通人的行为是靠个人自身获取文化的支撑,群居生活是基于文化的形成和习惯,文化连带的创造力远比我们认识的更加深邃。”2家风正、民风淳、乡风清是和美乡村社会的重要因素,而乡村文化治理利用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属性,协同多元主体对乡村进行全方面治理,有利于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首先,乡风是影响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乡村文化治理的关键内容。乡村文化治理推进先进文化融入村规民约,促进邻里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有助于培育乡风文明,激发村民前进奋斗的自主性、积极
5、性,使乡村地区焕发出安定和谐、井然有序的新气象。其次,民风影响乡风,是构建和美乡村的必备要素。乡村文化治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促使乡村地区形成崇德修身和温良恭俭之风,同时注重集体主义教育,让村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为集体、社会做出贡献,从而推动乡村社会和收稿日期:2023-08-11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AHSKY2021D64)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夏小华(1972),男,安徽庐江人,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57第 6 期夏小华,蔡梓君乡村文化治理的困
6、境与纾解谐稳定发展。最后,家风是民风乡风的根基,是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治理广泛征集良好家风家训,制定榜样激励机制,激发村民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品德,促进“在家尊敬父母、在外爱护兄弟姐妹”等良好家风广泛流传于乡村社会。(三)文化治理有利于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文化指引着乡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方向。农民的实际精神需求和乡村社会现代化是促进乡村文化保持活力的内外动因。建构乡村自信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首要条件,而乡村自信的基石是农民的乡村文化自信。当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和多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刺激着村民不断向城市迁移,城市先进的发展模式及其生活方式使得农民对乡村生活的意义产生怀疑,乡村文化不断被
7、否定,乡村精神秩序有坍塌风险。同时,传统乡村文化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诸如小富即安、故步自封等文化特质影响着乡村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发展。乡村文化治理的目的是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是党在新时代立足农村农民的新需要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焕活乡村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动因,不断帮助农民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平衡。二、乡村文化治理面临的困境(一)在管理与治理之间:乡村文化治理主体能力受限当前,乡村文化治理依然经受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挑战,不仅治理人才流失严重,而且治理能力匮乏。一些人疏忽了文化治理的软力量,而使用简单的工业化管理方式对待乡村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复兴。一是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化
8、文化治理能力缺乏。乡村文化人才紧缺是当前影响乡村文化治理、阻碍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乡村文化人才不仅包括在村落共同体中对文化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乡村精英,还包括区级、镇级、村级中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首先,乡村文化精英流失严重。乡村精英凭借自身拥有的知识、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等方面优势,在社会中取得了成就并作出一定贡献,这些塑造着他们在村落共同体中的权威,对促进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维护村落的秩序稳定、推动乡村文化繁荣等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乡村精英是传统乡土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不仅调节着国家与农民间的关系,加强二者的信任与联系,还促进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道德教化、价值指引、
9、民俗文化活动的发起与组织等方面的作用。随着城乡社会交往的增加,城市相较乡村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优质的发展资源,乡村精英流失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治理人才匮乏。同时现有的村干部多为当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无法适应现代乡村文化发展的要求,导致上级政府下达的政策指令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制约了乡村文化治理工作。其次,文化治理工作定位不准。乡镇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是各类乡村文化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担负着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形式、弘扬优秀民风民俗、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职责。但由于乡村现实条件的限制,文化部门工作人员通常不是专职专用,往往一身多职,兼顾着其他部门的工作
10、,工作变动性大,且均以其他部门工作为主,真正专心投入文化活动的时间不多,对文化治理难有长久的规划。最后,文化治理队伍素质不佳。乡镇文化部门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缺乏必要的管理才能和文化素养,在处理乡村文化问题时可能因自身专业能力不足,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加上城乡发展不平衡,各种资源多向城市倾斜,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与微薄的工作待遇,使许多文化专业人才不愿参与乡村地区文化建设工作。并且,乡村目前的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发展空间,影响文化治理效果。二是行政色彩过于强势,文化治理内生动力匮乏。政绩观膨胀致使文化服务职能异化。“政府的起源决定政府具有应然的公共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社
11、会集团,政府也具有一定的自利性。”3政绩理念主导下的基层政府将文化治理运作项目化,这必然导致公共性的部分缺失。目前,基层政府将注意力放在凸显文化服务的显示性功能上,主要通过增加乡村文化的基础设施来呈现乡村文化治理成果,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但58第 45 卷昭 通 学 院 学 报2023 年(总第 211 期)这些往往流于形式、千篇一律,群众反响冷淡。究其原因,正是将农村文化服务作为政绩考核的需要,并非群众实际需要。此外,不同部门自主利益无序运行,致使乡村文化服务呈现分散化。各部门因其权力来源不一致而陷入横向条块竞争,纵向各自为政。这种脱离农民建设主体,无相关规约支持农民监督权,由政府单
12、方面主导的行政逻辑,不仅背离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价值,也影响和改变着农民对文化的认知。首先,服务职能异化致使文化建设主体疏离。“科层体制是我国现行的组织形式,其具备明确、有序的权力关系,命令服从为其核心要素。”4科层治理方式同样应用于基层文化服务中,政府逐步向下传达乡村文化服务要求,层层下放文件是其典型的外在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以农民的满意度为评判标准的“服务过程”被应付上级考核的“行政过程”所取代,忽视了农民作为文化建设者的主体性。由于政府与农民之间缺少及时的交流与反馈,使得文化建设工程和文化活动与农民的文化消费喜好相脱节,造成文化资源浪费、社会效益低。同时,文化服务的策划制定、政策宣传、监
13、督落实和绩效考核等流程不过是不同部门之间的轮回,围绕不同级层政府的“规定性样式”送文化,农民成为国家主导的乡村文化建设的看客和旁观者,而游离于文化建设之外。除此之外,“基层文化部门的服务意识很难有效执行上级使命,下级文化行政不遗余力地向上级进行超量性文化业绩献媚,也使隐匿在政府部门政策制定的文化体制呈现逆向性结构的外部显现。”5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行政体制中,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为完成工作指标,二者相互推诿,使得文化服务工作成为上级官员的“一厢情愿”,文化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乡村文化治理对象受困乡村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发挥了“为人”的品性,但面对社会的现代化
14、,传统的乡村文化依然需要适应时代的创新,变成现代的。一是乡村传统文化遭遇解构风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对象,是农耕生活的精神积淀,不仅承载着乡村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运行秩序,而且蕴含了农民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对乡村的社会治理发挥着独特的精神价值。但随着乡村从传统社会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变,乡村文化所依附的物理和精神空间均发生改变,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性。“官督绅办”是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传统,在地方管理中绅权往往通过宗族来发挥作用。宗族以血缘为联系,根据辈分、财产、社会地位等因素划分出严密等级,建立起一个以儒家伦理和礼法为指导的大规模封建专制团体。在这个团体中,畏惧权威、臣民
15、意识在村民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公民意识欠缺,不仅表现在基层民主选举中,村民出于维系血脉关系和获取经济利益往往偏向本族群的参选人,而且还产生宗族内村民依靠宗族的群体优势,打压村内的弱势群体,影响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破坏了乡村治理的政治生态。二是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现代性危机。乡村传统文化的消解既有自身缺乏创新,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冲击。现代文化冲击乡村传统价值观。现代文化虽然改造了乡村文化中落后、愚昧的观念,但也不同程度冲击着村民的精神世界,造成现有礼俗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失去效力,影响着乡村传统社会治理功能作用的发挥。乡村文化价值观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关键部分,其规范着民众行为方式,反映了乡村价值体系发展
16、方向。受现代性冲击,过去受用的经验和价值标准逐渐失去现实意义,家族长辈的道德观念不再是生产生活的主要依据,利益标准逐渐取代了以礼、义为代表的乡村价值体系,乡风礼俗正遭受着功利性价值观的瓦解。(三)在乡村与城市之间:乡村文化治理环境基础受制乡村是乡村文化生长和生存的生态空间。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浪潮,城市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张力扩散到乡村,改变着乡村文化赖以成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生存步履维艰。一是乡村文化治理基础不稳。乡村文化治理效果与乡村经济水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富裕的乡村经济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受乡村自身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的弱质性影响,乡59第 6 期夏小华,蔡
17、梓君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与纾解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低收入的传统农耕经济仅能够维持农民基本生活需要,他们不愿在精神满足上投入更多。地方政府也是如此,未能认识到文化对于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仍然滞后,文化专项资金配备不足,文化在民生投入比重中占比过低。资金的短缺严重影响着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举办与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此外,部分乡村还呈现文化建设盲投现象。盲目投入资金,导致文化资源配备不平衡、供给结构不合理。过剩的文化设施和无效的文化供给掩盖了文化缺失,不仅无法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还制约着乡村文化治理的进程。二是乡村文化治理推行受阻。“熟人社会,是对传统乡村社会的
18、联结方式和关系性质的一种概括。”6其以血缘为基础、受地域封闭性限制、借助人情与礼法构建起乡村社会的整合方式。被整合的群体基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对内表现为规则和习惯都会被遵循,对外表现为利益一致,团结互助,有着明显的边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式的生产方式取代了传统乡村的集体性生产劳动。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劳作模式,弱化与社区其他成员及公共事务的接触,冲击着乡村固有的社会生态,村规民约等道德性力量作用日益式微,村民对集体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照度下降,家庭本位乃至个体本位思想日益强化,“熟人社会”的乡村呈现“陌生化”“原子化”倾向,乡村文化治理难度陡增。三是乡村文化治理
19、机制匮乏。文化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需要一套健全有效的文化治理机制。它不仅能够整合基层政治权力的“他治”和村民“自治”,实现基层权力与村民的良性互动,而且能够协调多元治理主体发挥各自优势。然而,当前文化治理体制机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文化治理运行不畅。一是文化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基层文化组织化程度低、组织本身稳定性差,且缺乏明确、完整的规章管理制度,致使基层文化组织在活动筹办、设计等方面效率不高、执行力不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在质和量上均未达到村民期许。二是乡村文化市场管理不规范。基层政府对乡村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之文化市场本身治理难度较大,使得不少商贩无证经营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文化 治理 困境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