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均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贫富调节与分配正义.pdf
《公平与均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贫富调节与分配正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平与均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贫富调节与分配正义.pdf(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68期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 0 2 4 年第公平与均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贫富调节与分配正义口阁瑞雪摘要:在新发展阶段,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问题需要更加重视。在调节贫富方面,什么样的分配是正义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分配正义的理解并非简单的“平均”,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随时代变化的。基本上,贫富差别从何而来,决定了这种分配是否符合正义,人们更多认可个人努力带来的贫富差距,意味着经济机会平等重于经济水平平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差别从主要源于等级特权转向主要源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因此对富民的肯定逐渐增多,出现了较多反对无差别的“夺富与贫”的声音。
2、然而,另一方面,许多学者也赞美救助贫弱的行为,甚至认可紧急情况下采取强制性手段“劫富济贫”的行为。与近代以来国家才从教会手中接过救助穷人的责任的西方传统不同,在中国对穷人的救助始终是国家责任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贫富调节与分配性问题,进而助推共同富裕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关键词:贫富调节公平均富分配正义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2 4 3(2 0 2 4)0 1-0 0 6 8-0 1 1在2 0 2 1 年1 月2 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人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
3、裕问题。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他阐述了中国传统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思想,其中谈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以及“等贵贱均贫富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新时代被统一在一个思想体系之中,彼此联系又互为表里。传统中国的贫富调节思想是前后一脉相承的,既有长期基因的遗传,也在特定时期会产生变异具体说来,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以大同社会和小康作为社会理想目标,以民本思想作为思想基础,又有富民和均富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进而展开了一定的制度设计和实践。这些具有清晰的长期历史传承关系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活跃在人
4、们的头脑中。因此,本文关注和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贫富调节和分配正义思想,试图寻找传统文化与马克思收稿日期:2 0 2 3-0 9-0 8作者:阎瑞雪(1 9 8 3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思想史。邮编:1 0 0 8 3 6*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中国经济思想史特殊学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69阁瑞雪分配正义吉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契合之处。一、引言分配正义主要探讨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应该如何在有着竞争性需求和诉求的个人中间分配稀缺资源或者产品。作为一个政治哲学和伦理学问题,其范畴不仅限于收人分配一方面。狭义的分配正义是支配“经济分配”
5、的核心价值观念,其要义在于强调和追求物质财富或经济利益分配的正义性或公正性。广义的分配正义是支配“社会分配”的核心价值观念,其精义在于重视和弘扬包括物质财富在内的所有社会发展成果、社会资源或社会价值分配的正义性与公正性。约翰罗尔斯、迈克尔桑德尔、罗纳德德沃金等许多当代西方哲学家倾向于从广义的角度来使用这一概念。但因本文是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进行研究,故采用对分配正义的狭义理解,即关于经济利益或物质财富的分配正义。在现代意义上,分配正义是要求国家保证财产在全社会分配,以便让每个人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物质的手段。目前主要的研究文献集中在对当代西方哲学家的分配正义理论的研究上,对于中国古代的分配正义思想目
6、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探讨。蒋国保论述了先秦儒家的分配正义观,是以礼义差等作为正义的分配原则;谢芳讨论了王夫之分配正义观的价值维度;彭传华探讨了王夫之的“均平”观念,认为他遵循“絮矩之道”的思想具有近代性因素;韩永安分析了墨子的分配正义思想,认为其思想表现为朴素的物质平均主义和机会平等主义;陈颖梳理了荀子“制礼义以分之”的分配正义思想并探讨了其对后世的影响。上述研究主要以人物或学派为中心,在分配正义思想的历史变迁方面未作探讨。部分对中国古代收人分配思想的研究也涉及了分配正义问题。钟祥财对中国从先秦到现代的收人分配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中
7、包括一些古人对分配正义的看法,并着重讨论了中国古代关于贫富差别思想的发展和政府对策;唐凯麟、陈科华讨论了中国古代的经济伦理思想,认为存在着德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两个传统,这无疑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分配正义思想。然而,上述研究主要关注收人分配和经济伦理领域,并未从分配正义思想的角度作历史性的探讨。在分配正义方面,较受学者重视的是均平观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文化要素之一。随着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进展,对中国古代平均主义分配观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许多学者将传统的平均主义按照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做出区分,认为平均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领域,是各种政治、伦理乃至经济思想的
8、重要文化支点,无论上层与下层,都怀有极其深厚的均平情结。实际上,中国古代对贫富差别的看法是多样化的,对于调节贫富的看法也并非只有“均贫富”和“依礼而分”那么简单。同时,分配正义视角下对国家角色和富人慈善责任的要求也需要关注,这恰恰也契合了新时代国家消除贫困的理念和“第三次分配”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二、对贫富差别的起源及评价对穷人、富人和贫富差别的看法是分配正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穷人何以贫穷,富人何以富足,贫富差别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差别是否合理,思想家1【美约翰罗默.分配正义论M.张晋华,吴萍,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1 7:1.【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M.吴万伟,译
9、.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 0:5.蒋国保.试论先秦儒家的分配正义观 J.娄底师专学报,2 0 0 2(0 3):7 9 8 1.3谢芳.论王船山分配正义观的价值维度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1 9(0 1):1 2 一1 9.4彭传华.王船山关于分配正义的论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 0 1 5(0 4):7 2 一7 8.韩永安:墨子分配正义思想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2(0 2):1 9 一2 1.陈颖.苟子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D.南京:南京大学,2 0 1 6:1 一4 0.钟祥财.中国收人分配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10、 5:1 一1 3 4.钟祥财.中国古代贫富差别思想述评 J.社会科学,2 0 1 0(0 1):1 2 9 1 3 9.杨华星,中国传统社会平均思想研究综述 J.中国史研究动态,2 0 1 2(0 2):4 9 一5 5.陈明光。“调均贫富”与“酌贫富”一从孔子的 患不均”到唐代的“均平”思想J.历史研究,1 9 9 9(0 2):4 1 一5 1.李振宏: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J,学术月刊,2 0 0 6(0 2):1 2 4 1 3 1.70期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 0 2 4 年第们这方面的态度常常决定了他们心目中的分配正义。(一)制礼明分:贫富差别源于过分剥削春秋时期的文献中有多处表现
11、了对当时收人分配状况的不满。如诗经中的伐檀硕鼠,“不稼不稽,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但对如何分配才是正义的,并没有提出明确的主张。孔子对贫富问题表达了比较明确的看法。他主张以“仁”为核心,以“礼”为依据来进行收入分配。他推崇的“均”也并非平均,而是“各得其分”(朱熹注),按照一定的社会地位分配物质财富。获取财富应当遵循道德的要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但是,孔子对穷人和富人并未附加与财富相关的道德评价,“贫而不谄,富而不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都是值得称赞的。因为分配应当“各得其分”,所以在孔子这里贫富
12、差别的产生并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先秦儒家中,荀子有关分配正义思想的论述较多。研究荀子的收人分配思想的文献也相对比较丰富。学者们比较一致地关注了苟子的“明分”思想,即“制礼义以分之”,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分工进行经济利益的分配,“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苟子并不主张平均主义。他认为“分均则不偏,执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书日维齐非齐”,此之谓也。”等级差别是社会秩序所必需的,财富分配当然也必须依照等级制度来执行,也就是说,贫富有别的根源是等级的区分,各阶级的人按照身份获得
13、财富分配。先秦其他各家的看法多少有所不同。墨子认为贫富的差别是因为统治阶层对贫困阶层的剥夺:“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老子也同样持有富人的收人是通过剥夺贫困者而来的观点。“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但老子并未提出如何调节分配的观点,只是主张财富积聚会带来不良后果,“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韩非则认为同一等级的人民之间,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因其侈,而富人则勤劳和节俭。“今夫与人相若也,无丰年旁人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与人相若也,无
14、饥馕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情也。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因此,他认为这种贫富差别是合理的,不应强行改变。西汉时期,司马迁、桑弘羊把贫富差别与人的才能和努力联系起来。“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轶,不肖者瓦解”,“道悬于天,物布于地,智者以衍,愚者以困”,“共其地,居是世也,非有灾害疾疫,独以贫穷,非惰则奢也。无奇业旁人,而犹以富给,非俭则力也。”而董仲舒则继承了孔子、苟子以来的传统,认为应当按照社会等级进行适当的收人分配。富人和穷人必须遵循这种制度,并安于当前的社会地位。“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
15、。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如果财富分配背离了合理的上下差距,则会“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赢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1 7 0,7 0,5 2.具体参见包利民.礼义差等与契约平等一一有关分配正义的政治伦理思想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 0 0 1(0 3):1 8 7 一1 9 4;姜红.苟子“礼治 的分配正义思想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 0 1 0(1 2):4 6.【清】王先谦.苟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3 4 6,7 0,1 5 2.
16、【清】孙治让.墨子间话【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7:3 1.【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1:1 9 2,1 9 4,2 3.【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6:5 0 1.韩非所指“与人相若”,应是属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从事生产的农民,而不是与贵族或统治阶级相比。史记:卷一二九【M.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3 2 8 2.8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2 2 6.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4 2 2.71O阁瑞雪富调与分配正义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造
17、成社会混乱。因此,董仲舒批判了那些“与民争利”者,因为他们按照等级已经获取了自己的一份收人,而又“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这样造成的贫富差别是不符合分配正义的。总体看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在讨论贫富差距的产生问题时,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这种差距来自富人对穷人的剥夺(许多思想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富人剥削穷人,但认为贫富差距的产生原因是土地兼并,主张均田,我们可以认为暗含了富人之富来源于剥夺穷人财富的意义),另一种则将贫富差距的产生归因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程度不同,两汉至隋唐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大多属于前一种,复井田、均田等是他们分配正义主张的主要构成部分。东汉时期的思想家如王符、崔、苟悦、
18、仲长统等都对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况表示了忧虑,将其原因归于井田制度的破坏和土地的兼并,“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他们主张“以口数占田,为之立限。人得耕种,不得买卖。以赡贫弱,以防兼并”,“今欲张太平之纪纲,立至化之基趾,齐民财之丰寡,正风俗之奢俭,非井田实莫由也”。自西晋开始直到唐代,均田制成为政府推行土地制度的主导模式。从西晋的占田规定来看,它直接体现了秦汉以来以社会地位占有物质财富的分配观念。从王公贵族到编户齐民,“各以贵贱占田”,北魏、北齐、北周也都实行过类似的均田、占田制度,体现了从孔子、苟子到董仲舒一脉相承的儒家“明分”的分配正义。这一时期,对个人努力造成
19、的贫富差别关注极少。像唐代的陆赞曾经提出的“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惰则窦空”,认为每个人的才智和努力是造成贫富差别的根本原因,这样的主张自两汉以来十分稀少,但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二)物之不齐:认可才能和努力带来的收入差别差别宋代的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在土地制度方面“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经济社会整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有许多学者讨论过“唐宋转型”和“不抑兼并”的问题,在此不赘。宋代的士大夫虽然也看到了土地兼并的一些害处,主张抑兼并,但大多不赞成强制手段,不再强调复井田和均田,同时较多认为贫富差别一定程度上源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给予了富人更多的肯定。李靓虽然
20、也提及“耕不免饥,蚕不得衣,不耕不蚕,其利自至。耕不免饥,土非其有也。蚕不得衣,口腹夺之也。井地立则田均,田均则耕者得食,食足则蚕者得衣”,但他并不主张再实施均田制度,只希望对土地集中进行一定的限制,“限人占田,各有项数,不得过制”,无田者可以“依富家为浮客”,鼓励富人“以财役佣务垦辟”来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他认为富人是勤俭致富的:“田皆可耕也,桑皆可蚕也,材皆可伤也,货皆可通也,独以是富者,心有所知,力有所勤,兴夜寐,攻苦食淡,以趣天时,听上令也。”既然富人致富并非剥夺穷人而来,那么自然也不该疾恶富人并且打击他们。司马光对社会贫富差别起源的看法也是源于个人的赋条件和勤俭程度:“夫民之所以有贫
21、富者,由其材性愚智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苦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也。贫者皆窥偷生,不为远虑,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妻卖子,冻铵填沟而不知自悔也。”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北宋的苏辙,南宋的叶适、陈亮等人。苏辙认为贫富差别是自然的,富人的存在是地区乃至国家强盛的根基,完全不必为此担忧:“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此势理之所必至,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然州县赖之以为强,国家侍之以为固,非所当忧,亦非所当去也。叶适也把富人致富原因归结汉书:卷五六M.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2 5 2 0.钟祥财.中国收人分配思想史
22、【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5:4 2 一4 9.后汉书:卷四九【M】.仲长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1 6 4 8 一1 6 5 1.钟祥财.中国收人分配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5:5 5.4晋书:卷二六M.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7 9 0.【宋】李觀。李靓集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1:2 1 5,1 3 6,9 0.6【宋】苏辙.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1 5 5 5.72期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 0 2 4 年第于勤劳:“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赖也。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用,虽
23、厚取赢以自封殖,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宋代学者提出贫富差别源自才能和勤劳,并对富人加以肯定,基本是限制在“编户齐民”的范围内,对官员、贵族通过政治地位而造成的贫富差距通常是持否定态度的,并认为这是对穷人的一种剥夺。因此,对井田、经界的推崇始终存在。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大多认为,勤俭努力所造成的贫富差距是合理的,而官僚豪强兼并剥夺而来的财富则是不合理的。然而,他们在思想尺度上却相去甚远。丘认为在这种前提下,国家应省力役,薄赋敛,平物价,穷人富人应该安守本分,“使富者安其富,贫者不至于贫,各安其份,止其所,得矣”。“天生众民,有贫有富”,不能压抑富人,“富家巨室,小民之所依赖,国家
24、所以藏富于民者也”。李赞认为富人存在天然合理,源于才能、运气和努力:“天与以致富之才,又借以致富之势,界以强忍之力,赋以趋时之识,如陶朱、猗顿辈,程郑、卓王孙辈,亦天与之以富贵之资也。”徐贞明认为贫富差距是因为富人才智出众:“彼富裕得官者,能以万夫耕,则其才智已出万人之上;能以千夫、百夫耕,则必出于千百人之上”。王夫之认为,民众之间的贫富差距大多源于智愚、巧拙、勤惰之别,“人有强赢之不齐,勤惰之不等,愿诈之不一,天定之矣,虽圣人在上,亦恶能取而壹之乎!如果强行要求平均,无异于“艾夷天下之智力均于柔愚”,反而是一种不平等。明代的海瑞、吕坤和清代的唐甄在思想上则较倾向于穷人。海瑞认为抑强扶弱是很正
25、常的事,“弱不为扶,强不为抑,安在其为民父母哉!吕坤则主张均利,认为贫富差距是一部分人侵占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天下之财,自有定数。我不富则人不贫,我愈富则人愈贫。”虽然天地之数“不能无有余不足”,但圣人之政应该“调有余不足而适于均”。唐甄在一般意义上反对贫富差别,认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人之生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但他反对的主要是基于特权侵夺民众的“虐取”,对于合法经营带来的贫富差别则认为是合理的。总之,先秦、秦汉乃至隋唐的思想家,除了韩非这样的极少数,多倾向于在“制礼明分基础上,按社会等级分配财富的同时,尽量保持编户齐民之间的贫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平 均富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中的 贫富 调节 分配 正义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