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pdf
《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pdf(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DOI 10.15302/J-SSCAE-2024.07.001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计秉玉1,孟霖1,束青林2,方吉超1,杨书1,刘合3*(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 257015;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要:我国稠油储量可观,其中60%的是深层稠油,而主流的蒸汽吞吐等热采技术采收率不足20%;稠油资源开发潜力极大,积极探索新的开采方式以提高采收率是石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阐述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体系构建及其现场应用,为中深层稠油的新型绿
2、色低成本接替技术发展提供有效方案。在分析稠油组分的基础上,细致剖析稠油结构致黏机理,包括化学降黏机理、降低启动压力梯度机理、提高驱油效果机理在内的提高采收率机理,以丰富理论认识。面向工程应用亟需,从水溶性降黏剂分子设计与合成、自组装调堵剂研发两方面出发,突破稠油绿色化学驱油体系。基于发展的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完成了3个稠油油田示范工程应用,在提高产油量、控制含水率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进一步梳理了分子采油理论与技术、渗流理论与数值模拟技术等方面的后续发展要点,以为深层稠油的绿色高效开发接替技术研究、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推广应用研究等提供启发和参考。关键词:深层稠油;结构致黏机理;化学降黏机理;
3、降黏剂;现场试验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Compound Flooding for Heavy OilJi Bingyu 1,Meng Lin 1,Shu Qinglin 2,Fang Jichao 1,Yang Shu 1,Liu He 3*(1.SINOPEC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2.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Dongyi
4、ng 257015,Shandong,China;3.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China has considerable heavy oil reserves,with 60%being deep heavy oil.However,the mainstream thermal recovery technologies,such as cyclic steam stimulation,have a recovery rate of le
5、ss than 20%.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heavy oil resources is enormous,and actively exploring new development methods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hemical compound floodi
6、ng technology system for heavy oil and its field application,providing an effective sol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nd low-cost sequential technologies for deep heavy oil.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s of heavy oil,this study elaborates on the structural viscous mechanism and the rec
7、overy improving mechanisms(i.e.,chemical viscosity reduction,starting pressure gradient reduction,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mprovement mechanisms),which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In response to urgent need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this study breaks through the green chemical f
8、looding system for heavy oil from two aspects:收稿日期:2023-07-10;修回日期:2023-12-08通讯作者:*刘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为低渗透油气藏增产改造、机采系统提高系统效率、分层注水和井筒工程控制技术;E-mail: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A0702400)本刊网址: 2024 年 第 26 卷 第 1 期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water-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
9、f self-assembling plugging agents.The developed chemical compound flooding technology for heavy oil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three demonstration projects,achieving good results in increasing oil production and controlling water cut.Furthermore,this study outlines the key points for the subse
10、quent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oil recovery theory and technology,as well as percolation theor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providing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research on green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for deep heavy oil and the promotion of chemical compound flooding tech
11、nology for heavy oil.Keywords:deep heavy oil;structural viscous mechanism;chemical viscosity reduction mechanism;viscosity reducer;oilfield pilot test一、前言当前,我国石油储量的世界排名仅为第13位,而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保持国内原油产量并进一步提质增效,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稠油是一类特殊的化石能源,我国探明地质储量为4.35109 t(居世界第 4 位),集中在辽河油田、胜利油田、新疆油田、河南油田等处;年产量为1.6107 t,
12、约占我国石油年产量的 8%1,2,对我国石油领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稠油指油层条件下原油黏度50 mPas或者脱气原油黏度100 mPas的原油,因沥青质、胶质含量较高成为高端机油、航空煤油、高等级沥青的重要原料1,稠油油藏也因显著的剩余储量和工业价值成为我国石油“增储上产”的主要类型之一14,其中深层(900 m)稠油占比超过60%15。然而,我国一些油藏中的稠油黏度甚至超过1105 mPas,在常温下已不具有流动性,使得相应开发和生产面临着极大的难度。蒸汽吞吐是稠油开发初期常用的开发方式6,7,也是我国中深层稠油开发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单井周期性注入水蒸气(“吞汽”),从井筒向油藏
13、不断加热以实现原油降黏,然后“吐油”将原油开采出来。目前,我国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产量约为1.2107 t/a,普遍处于高轮次吞吐阶段。以胜利油田为例,平均蒸汽吞吐6.7轮次,超过7个轮次的油井占比达到42%;在蒸汽吞吐轮次增加后,相应油田普遍面临产量低(单井产油1.9 t/d)、含水率高(89.5%)、采收率低(20.7%)的状况,使开采效益急剧下降。因此,寻求新的技术来提高采收率成为亟需812。蒸汽驱作为蒸汽吞吐的主要接替技术,在通过蒸汽吞吐建立热联通、降低地层压力后,注入蒸汽以在注采井之间形成蒸汽带,大范围地降低原油黏度并更好驱动井间剩余稠油;但对于中深层稠油而言,井筒热损失较大,加之地层压
14、力较高,导致起关键作用的蒸汽带不易扩展。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均表明,随着油藏埋深加大,蒸汽带体积急剧缩小,开发效果变差,限制了蒸汽驱的规模化应用9。在辽河油田、新疆油田、胜利油田,蒸汽驱产量仅占热采总产量的10%左右13,14。化学驱指在常温条件下向水溶液中添加化学剂,改变注入流体的物理化学、流变学性质以及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据此提高采收率的一种强化措施;作为我国主导性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已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渤海油田开展规模化应用(产量约为1.5107 t/a)。也要注意到,化学驱技术目前适用原油黏度低的油藏,如大庆油田原油黏度普遍为 710 mPas,胜利原油黏度为 4070 mPas,渤
15、海油田原油黏度相对高,为350 mPas1315。现有研究认为,原油黏度超过350 mPas的稠油油藏,其原油流动性大幅降低,使传统化学驱技术不再适用1。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产量,保持吞吐热采后稠油油藏稳产,亟待研发新型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维持住稠油油藏采收率;也需突破绿色技术应用瓶颈,解决传统蒸汽开发的高耗能、高碳排放难题。本文以热采后中深层稠油为研究对象,发展高效且绿色的开发接替技术,在分子层面进一步剖析以揭示稠油微观致黏机理,研发并构建化学降黏驱油体系,形成矿场驱油配套技术工艺,以为推进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新的支撑。二、稠油结构致黏机理和提高采收率机理稠油的高黏特性很大
16、程度上限制了稠油的有效开发,热采和冷采在本质上都是破坏稠油的致黏结构以增大稠油流动性。厘清稠油致黏机理,开展针对性的降黏机理机理研究,对稠油领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挖掘剩余潜力至关重要。217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稠油结构组成复杂,液态组分多是饱和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碳氢化合物,可以分为烷族、环烷族、芳香族3类;固体组分主要是石蜡、沥青质、胶质,若占比较高则使原油具有明显的非牛顿流体特征。传统的稠油组分研究多采用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只能定性评价稠油的分子极性、分子整体结构、组分结构单元的平均化学结构,从而导致稠油化学降黏剂分子设计、降黏机理分析等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也
17、使稠油降黏措施选型、开发方法优化等缺乏理论指导。本研究完成分子层面的综合分析,侧重提出稠油结构致黏机理,据此深化化学降黏、降低启动压力梯度、调控化学剂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室内实验;系统阐述稠油降黏开发工艺机理(覆盖微观和宏观层面),支持稠油绿色低成本接替技术的现场应用,形成稠油领域新技术研发亟需的理论依据。(一)稠油结构致黏机理稠油一般为生物降解和水洗后的产物,相比普通原油具有沥青质、胶质、石油酸占比高,分子种类多且分布结构复杂的特征。在质谱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能够在分子层面开展稠油致黏机理研究。笔者团队通过算法优化和尺度对接,率先将分子模拟方法引入稠油黏性的作用机制
18、研究,构建了“量子化学 分子动力学 介观模拟”的多尺度耦合模拟方法;将模拟方法与实验研究有效互补,从分子内/分子间、沥青分子缔合体、稠油联合体3个层次出发,完成稠油微观致黏机理的系统探索(见图1)。在稠油体系流动过程中,相关组成与结构加剧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内摩擦力增大、黏度显著增加16,17。一是超分子联合体聚集结构。稠油体系中的沥青质分子在作用下以夹层结构形式堆积17,进而形成缔合体结构。缔合体在氢键的影响下,与其他极性组分相互作用,形成更大规模的超分子联合体,使原油黏度大幅度上升18,19。二是氢键作用下的石油酸聚集结构。石油酸是稠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环烷酸约占80%且环数分布差别
19、较大。羧酸基团和含N、S等杂原子在氢键的作用下,借助氢键“桥接”作用,形成强于范德华作用的局部不连续非均匀结构,是稠油致黏的重要因素。三是互溶性差的微组分聚集结构。稠油的分子种类多,常常含有一些微量组分,在范德华力或氢键的作用下聚集,形成微观分子簇不连续聚集结构。地层稠油中含有微量的水分子,通过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稠油中的 N 原子周围聚集 4 个水分子,O、S原子周围聚集5个水分子,导致稠油与微量水形成油包水乳状液,进一步提高稠油黏度。(二)提高采收率机理1.化学降黏机理稠油黏度对稠油分子特征及其缔合状态敏感。稠油降黏的实质是破坏稠油的致黏结构,使稠油易于流动,通过分散沥青质分子、形成水包油
20、乳液等形式实现降黏1820。分散沥青质降黏指利用降黏剂分子同源嵌入作用,打开沥青质分子层状堆积结构,拉大沥青质分子间的质心距,减少沥青质分子间的缔合结构,达到降黏目的。在特定缔合程度的情况下,“胶质 芳香分”相互作用对黏度贡献大。应调控降黏剂在稠油体系中的整体分布特征,在保证局部包覆沥青质的同时,尽可能使烃类尾链穿插在“沥青质 胶质 饱和分”之间以实现“有效润滑”,进而针对性地削弱各组分间的分子摩擦效应,进一步实现降黏2123。对比稠油热降黏、甲苯稀释降黏、降黏剂降黏的分子模拟结果发现,3种降黏方式均可在一定程(a)分子内/分子间作用(b)沥青分子缔合体(c)稠油联合体图1稠油梯次致黏机理示意
21、图218中国工程科学 2024 年 第 26 卷 第 1 期度上拉大沥青质分子间的距离,又以添加降黏剂后体系质心距增加最明显、沥青质分子间面 面堆积的比例降低幅度最大、降黏效果最为显著24。鉴于稠油油藏多轮次蒸汽吞吐后含水率较高的特点,加入水溶性降黏剂,拆散稠油分子缔合体 联合体结构、微组分不连续结构,形成水包油乳状液,由低黏度外相水控制乳液黏度。实验表明,针对黏度为2000 mPas的稠油,作为内相形成的水包油乳液体系可实现99%的降黏率,显著提高了稠油在储层内的流动能力,达到与稠油热采类似的降黏效果。2.降低启动压力梯度机理稠油中的胶质沥青分子具有较强的极性基团。部分杂原子结构带有一定的电
22、荷,导致胶质沥青质偶极距较大,一般为1020德拜20。极性基团与带电结构作用,易使胶质沥青质吸附于带电荷的岩石表面,形成具有特殊理化性质的边界层;边界层效应、结构性黏度均使稠油在驱动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25。室内岩心实验表明,启动压力梯度随着稠油黏度增加而增大,2000 mPas的地层原油黏度对应的启动压力梯度高达1.15 MPa/m;加入降黏剂形成水包油乳状液(油水比46),可以改变沥青质与岩石矿物间的作用力并实现润湿反转,使启动压力梯度下降至0.07 MPa/m(降幅为94%),显著提高了稠油流动能力。3.提高驱油效果机理运用注采平面可视化模型,对单一降黏剂驱、化学复合驱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23、结果表明,单一降黏剂驱在主流线上窜流严重,导致支流线区域的降黏效果不佳。在单一降黏剂驱的过程中,注入水沿主流线区域突进而形成窜流通道,多个窜流通道之间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导致降黏剂无法波及、微通道壁面上存在吸附剩余油1820。而化学复合驱通过降黏剂转向作用,增强了水相驱替动力,使小孔道内的剩余油得到动用,扩大了水驱波及范围并增强了降黏剂与稠油的接触乳化程度,支持提高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见图2)。相较单一降黏剂驱,堵调剂驱对小孔隙的动用效果改善更加明显,小孔径的孔隙剩余油动用程度也有进一步提高。稠油在单一降黏剂驱过程中,受储层非均质、油水流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化学复合驱可有效
24、抑制黏性指进现象,利于调整流场并扩大波及26,27。统计结果表明,化学复合驱油结束时的波及系数为87%,较单一降黏驱提高45个百分点;单一降黏剂驱可提高采收率9%,而复合冷采可提高33%。因此,对于非均质稠油油藏,“降黏+调堵+流度控制”化学复合冷采方法成效更为突出。三、稠油绿色驱油体系研发针对长期热采后的中深层稠油油藏,基于前期研究阐明的稠油致黏和降黏机理,研发高效且绿色的化学驱油体系。完成稠油复合降黏体系的分子设计、关键组分绿色低成本可控合成、自乳化驱油体系及智能调控体系构建与作用机制、化学复合冷采驱油体系协同作用机理等研究,以有效破坏稠油分子间结构致黏体系的方式,成功调节稠油油藏的非均质
25、性,显著扩大化学剂波及范围。依托坚实的机理认识与技术支撑、实验室内的高效精准合成,推动中深层稠油绿色接替技术的工程应用进展。(一)水溶性降黏剂分子设计与合成水溶性降黏剂分子设计的关键在于利用稠油与(a)水驱(b)降黏剂驱(c)化学复合驱图23种驱替方式的剩余油分布219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形成水包油乳液体系。乳滴油粒径小且较为稳定,易于通过岩石孔隙并可防止聚并。降黏剂需具有较好的水溶性、较低的油水界面张力、较强的乳液稳定性、破坏稠油缔合体 联合体结构等作用2328。在方案设计上,以聚丙烯酰胺为骨架,加入强水溶性的羧酸基团、强活性的磺酸基团、拆散沥青质缔合体 联合体结构的苯环基团、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复合 技术研究 应用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