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型灌区加固改造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
《广东省中型灌区加固改造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型灌区加固改造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6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广东省中型灌区加固改造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要 二○○九年十月 广东省中型灌区加固改造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要 总 目 录 1 总则 2 综合说明 3 水文 4 工程地质 5 工程任务和规模 6 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7 机电及金属结构 8 工程管理 9 施工组织设计 10 工程占地 11 环境影响评价 12 水土保持 13 节能设计 14 工程投资估算 15 经济评价 1 总则 1.1 中型灌区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建设项目立项和编制设计文件的依据,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特编制本提要。 1.2 本提要适用于中型灌区加固改造工程。规模较小条件简单的中型灌区或小型灌区可适当简化。 1.3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根据《广东省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建设规划》的要求,在《广东省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建设规划》尚未完成以前主要依据地级以上市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或《广东省水利发展“十一五”灌区规划报告》要求,贯彻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遵循有关规程规范,对工程项目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和必要的勘测,在可靠基本资料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评价。基本资料主要包括: (1) 地形资料 1) 比例尺为1/1000~1/10000的带状地形图; 2) 比例尺为1/200~1/2000有特殊要求的地形图等。 (2) 水文气象资料 包括降水、蒸发、湿度、气温、风力、风向、日照以及天然河道、水库的水文、泥沙等。 (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包括干渠、支渠沿线和重要建筑物位置的工程地质勘探资料,沿线天然建筑材料调查资料,以及灌区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特征、埋深、补给条件等。 (4) 土壤资料 1)土壤物理性质,如土壤类型、质地、结构、分布状况、容重、比重、孔隙率等; 2)土壤化学性质,如含盐量、盐分组成、PH值,以及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等; 3)土壤水分特性,如饱和含水量、渗透系数等。 (5) 作物灌溉排水资料 包括需水量,灌溉方法,耐渍、耐淹能力,排涝、防渍要求等。 (6) 建筑材料资料 包括各种材料的来源、储量、运输方式、运距、单价等。 (7) 水利工程现状资料 包括已有灌溉、排水、防洪等工程设施,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以及渠道防渗状况等。 (8) 自然灾害资料 包括历年发生旱、涝、渍等自然灾害的范围、面积、成因及损失等。 (9)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资料 包括行政区划、人口、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土地面积(山、川、丘陵、平原)、耕地面积(水田、水浇地、旱地)、作物组成、耕作制度、机械化发展水平、单产、总产、农业成本、农业纯收益、人均收入等,以及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工业、交通、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规划资料等。 1.4 灌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论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 确定主要水文参数和成果。 (3) 查明影响工程的主要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4) 选定工程建设场址、闸址、厂(站) 址等。 (5) 基本选定工程规模。 (6) 确定工程等别及标准,选定主要建筑物的基本型式,初选工程总体布置。 (7) 初选机组、电气主结线及其他主要机电设备和布置。 (8) 初选金属结构设备型式和布置。 (9) 初选工程管理方案。 (10) 基本选定对外交通方案,初选施工导流方式、主体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和施工总布置,提出控制性工期和分期实施意见。 (11) 基本确定工程占地范围,查明主要占地实物指标,提出移民安置、专项设施迁建的可行性规划和投资。 (12) 评价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估算环境保护投资。 (13) 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措施,水土监测方案、管理方案、估算投资。 (14) 明确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的种类和数量、能耗指标,基本确定项目的节能措施。 (15) 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16) 明确工程效益,分析主要经济评价指标,评价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 (17) 提出综合评价和结论。 1.5 下列资料可根据需要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 (1) 与工程有关的重要文件。 (2) 咨询或审查会议纪要。 (3) 水文分析报告。 (4)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5) 工程占地专题报告书。 (6)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7) 水土保持方案专题报告书。 (8) 工程信息管理专题报告书。 (9) 其它重要专题报告。 1.6 灌区可行性报告章节安排应将“综合说明”列为第一章,以下章节应按提要3~15章的编制要求依次安排。 1.7 中型灌区加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除应符合本提要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8中型灌区加固改造工程信息管理专题报告可参考有关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信息管理专题报告进行编写。 2 综合说明 2.1 简述工程地理位置和所在河流(河段)规划成果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过程。 2.2 简述工程自然条件,水文主要成果。 2.3 简述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的主要结论。 2.4 简述工程建设的任务,工程规模。 2.5 简述工程等别及标准,工程选址(选线)、主要建筑物型式和工程布置。 2.6 简述主要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的选型和布置。 2.7 简述工程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及管理办法。 2.8 简述施工条件、施工导流、工程控制性进度。 2.9 简述工程征(占)地范围及主要实物指标,拆迁安置初步方案、补偿标准和投资。 2.10 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成果。 2.11 简述水土保持方案的主要成果。 2.12 简述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能耗指标和节能措施,分析节能效果。 2.13 简述工程投资估算的编制原则、依据、价格水平年和工程总投资。 2.14 简述资金筹措方案和国民经济评价、财务分析的主要结论。 2.15 简述本工程建设可行性的结论和建议。 2.16 综合说明应附以下附表和附图: (1) 附表 1) 工程投资总估算表。 2) 工程特性表。 (2) 附图 1) 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比例尺:1:50000~1:200000)。 2) 工程总体布局示意图。 3) 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图。 4) 工程总布置图。 5)工程施工总进度表。 3 水 文 3.1 流域概况 (1) 说明灌区工程所在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河流水系和水利工程概况。 (2) 说明灌区概况。 3.2 气象 3.2.1 气象测站情况 说明流域及邻近地区气象台、站分布与观测情况。 3.2.2 气象特征 概述流域和工程所在地区的气温、降雨、风速、蒸发等气象特征。 3.3 水文基本资料 3.3.1 水文测验及资料整编 说明流域内水文测站分布、观测项目、观测年限、主要水文站的控制特性和高程系统。水位、流速、泥沙等的测验方法和测验精度。主要测站资料整编情况。 3.3.2 水文资料复核 说明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存在的主要问题,复核变动情况,并对基本资料质量做出评价。 3.4 径流 灌区改造工程的径流分析计算一般指灌区水源(水库、江河等)的地面年径流及年内分配的分析计算,径流成果主要用于灌区水量平衡计算。本提要按工程所在流域的径流实测资料情况分三种情况分别说明,在灌区改造工程设计时,可根据下列所述的三种情况的径流分析计算方法,结合灌区所在流域(或邻近流域)的降雨径流特性、水文观测情况及灌区水源特点等因素,灵活选用、综合考虑。 3.4.1 具有长期实测资料时年径流及年内分配的分析计算 (1) 设计依据站实测径流资料系列在30年以上且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地址的径流分析计算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说明径流的时空分布特性; 2) 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及径流还原计算; 3)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4)年、期径流及其时程分配的分析计算; 5) 计算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2) 人类活动使径流量及其过程发生明显变化时,应进行径流还原计算。还原计算采用水量平衡方式,应逐年、逐月(旬)进行。还原水量应包括工农业及生活耗水量、蓄水工程的蓄变量、分洪溃口水量、跨流域引水量及生态、水土保持措施影响水量等项目。水库入库径流系列的还原计算可根据水库实测水位、水位库容关系曲线、出库流量资料,采用水量平衡的方法进行。 (3) 径流系列应通过分析系列中丰、平、枯水年和连续丰、枯水段的组成及径流的变化规律,评价其代表性,可采用滑动平均、累积平均、差积曲线等方法,分析评价该系列的代表性。 (4) 年、期径流及其时程分配的分析计算应包括:1) 径流频率计算,提出年径流参数的计算成果和设计年径流计算成果;2)根据设计依据站径流分析成果,推算工程地址径流量;3)径流年内分配计算。4)采用代表年法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的,说明径流调节代表年的选择原则,选择代表年。 5) 径流分析计算成果,应与上下游、干支流和临近流域的计算成果或经审批的水文图集成果比较,分析检查其合理性。 3.4.2 具有短期实测资料时年径流及年内分配的分析计算 (1) 径流实测径流系列不足30年,或虽有30年但系列代表性不足时,应进行插补延长。插补延长年数应根据参证站资料条件、插补延长精度和设计依据站系列代表性要求确定。 (2) 径流系列的插补延长,根据资料条件可采用下列方法: 1)本站水位资料系列较长,且有一定长度流量资料时,可通过本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插补延长流量资料。 2) 上下游或邻近相似流域参证站资料系列较长,且与设计依据站有一定长度同步系列时,可通过与参证站的径流相关关系插补延长。 3) 设计依据站径流资料系列较短,而流域内有较长系列雨量资料时,可通过降雨~径流关系插补延长。 (3) 插补延长后的径流分析计算内容与“3.4.1”中所述大体一致。 3.4.2 缺乏实测资料时年径流及年内分配的分析计算 (1) 缺乏径流资料时,工程地址径流量可采用经主管部门审批的最新水文图集或水文比拟、地区综合等方法估算。设计年径流的年内分配,可参照邻近相似流域的资料,采用水文比拟、地区综合等方法分析确定,也可按设计流域的降雨年内分配进行分析确定。 (2) 水文图集法:当采用代表年法进行灌区水量平衡计算时,可根据《广东省水文图集》中的“广东省1956~1979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广东省1956~1979年年径流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查取工程地址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和年径流变差系数Cv,据此计算丰、平、枯设计年径流深、年径流量。 设计年径流的年内分配,在扣除基流量后,可依据设计流域代表年的的降雨年内分配计算分析确定,或者按《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编)附表9~10的年降雨时段分配表计算确定。 (3) 水文比拟法:水文比拟法就是将参证流域的水文资料移置到设计流域的一种方法,是以设计流域影响径流的各项因素(降雨、自然地理情况、流域面积等),与参证流域影响径流的各项因素相似为前提,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参证流域。具体移置时,可采用直接移置径流深、移置参证流域的年降雨~年径流相关图等方法。采用水文比拟法计算的径流成果,应对其进行合理性分析。 年径流的逐月(旬)径流过程,可根据参证流域的逐月(旬)径流过程按年径流量同倍比缩放求得。 3.5 洪水 3.5.1 暴雨特性 说明暴雨成因,常见暴雨中心位置,实测及调查大暴雨概况。 3.5.2 洪水特性 说明洪水的时空分布特性,洪水成因。 3.5.3 历史洪水 灌区所在流域有历史洪水调查资料的,应说明历史洪水调查和复查情况,历史洪水的洪峰和洪量估算方法及采用成果,分析确定历史洪水及实测特大洪水的重现期。 广东省水利电力厅1991年刊印的《广东省洪水调查资料》,根据流域、水系、地理位置和资料数量分为六区,合订成三册刊印:第一册包括韩江及粤东沿海诸小河、东江,第二册包括北江、西江及珠江三角洲,第三册包括粤西沿海诸小河、海南岛诸河。历史洪水调查成果已经审批通过,可直接采用。 3.5.4 设计洪水 灌区改造工程设计洪水一般包括:(1) 取水口设计洪水;(2) 灌区交叉建筑物的设计洪水;(3) 承担排洪任务或有山洪汇入的渠段、截洪沟的设计洪水。设计洪水的计算应根据工程的集水面积,所在流域的暴雨洪水特性、实测水文资料情况等因素采用按实测流量资料推算设计洪水或按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的方法。 3.5.4.1 根据实测流量资料推算设计洪水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说明洪峰、洪量系列的统计原则,进行还原、插补延长和频率计算,分析检查计算成果的合理性,提出设计洪水成果。分析洪水过程线的特性,选择典型洪水过程线,放大绘制(或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 3.5.4.2 根据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 对没有实测水文资料的,可采用根据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的方法计算洪水: (1) 各历时暴雨参数(均值、变差系数Cv)可根据工程集水区域中心点的位置从《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2003年)查算,Cs=3.5Cv。 (2) 我省根据暴雨资料推算洪水的计算方法有:1)1991年广东省水文总站编制的《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手册》中的广东省综合单位线法、推理公式法;2)1977年广东省水利电力局刊布的广东省洪峰流量经验公式法。 (3) 除水库工程外,集水面积小于10平方公里的其他工程,仍采用广东省洪峰流量经验公式法进行洪水计算。集水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采用广东省综合单位线法、推理公式法进行洪水计算,合理选定参数,对两种方法的计算成果应合理协调,使两种方法的计算成果不超过20%。在两种方法经过合理协调,使设计洪水成果比较接近后,原则上采用广东省综合单位线方法的计算。 3.5.5 分期设计洪水 (1) 说明施工洪水时段的划分、洪峰和洪量系列统计原则,进行参数计算,提出各时段洪峰、洪量频率计算成果,并分析论证合理性。 (2) 有实测流量资料的,按上述根据实测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进行分期洪水计算,洪水系列每年施工时段内最大值组成。 (3) 缺乏实测流量资料的,采用暴雨推求洪水的方法进行分期洪水计算,有条件的可统计各施工时段各历时暴雨进行频率计算,求得各施工时段各历时设计暴雨量,再采用广东省综合单位线法、推理公式法或广东省洪峰流量经验公式法计算施工期洪水;对于只有逐月最大日降雨量资料,可采用相关法进行计算。 (4)灌区改造工程施工洪水主要是渠首建筑物、渠系建筑物及分期施工的渠道施工洪水。 3.5.6 洪水地区的组成和遭遇 分析洪水地区组成规律和干、支流洪水遭遇特性,进行设计洪水地区组成的计算和干、支流洪水遭遇分析,提出采用成果。 3.6 泥沙 说明泥沙来源,进行资料的还原和插补延长,对泥沙资料精度进行评价。提出多年平均年输沙量等泥沙分析成果。 3.7 潮汐 灌区所在流域受潮汐影响的,应说明工程所在地区的潮汐规律及特征水位,潮汐与洪涝水遭遇特性,分析计算确定设计潮汐水位、过程线等。 各潮位站的特征水位及设计潮水位可采用1995年5月广东省水利电力厅颁布的《广东省年最高潮位频率计算成果》中成果。 3.8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1) 论证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初步拟定遥测站网布设方案,提出报汛通信方式。 (2) 重要的节制闸、分水闸、泄水闸处应设遥测水位站;灌区范围较大时,应根据灌区分布及与周边关系布设遥测雨量站。 (3) 灌区站点布设应尽量利用、整合已建或将建的站点,避免重复。 (4) 灌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应与灌区水源工程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三防指挥系统互联互通。 3.9 附图 (1) 流域水系图(表明水文、气象站和已建、在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位置)。 (2) 径流、洪水、暴雨量插补延长的主要相关关系图。 (3) 年径流、年降雨频率曲线图。 (4) 洪峰、洪量关系图。 (5) 洪峰和各时段暴雨、洪量频率曲线图。 (6) 典型洪水及设计洪水过程线图。 (7) 主要水文站和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图。 (8) 其他有关附图。 3.10 附表 (1) 年、月径流(雨量)系列表(设计依据站、工程场址及区间)。 (2) 洪峰、洪量(暴雨量)系列表(设计依据站、工程场址及区间)。 (3) 典型洪水和设计洪水过程线表。 (4) 其他有关附表。 4 工 程 地 质 中型灌区加固改造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勘察资料基础上,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程》的要求,结合中型灌区的特点,查明灌区沿线重点是重要建筑物(如新建渠线、较高渠堤以及规模相对较大的渡槽、水闸、隧洞、涵洞等)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提出规模相对较大的渡槽、水闸、涵洞等基础处理措施,初查沿线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来源、质量、储量、运输方式、运距等。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按《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5020-93)要求单独编制成册,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4.1 概述 概述勘察工作经过,进行的勘察工作项目,完成的工作量和主要成果。 4.2 区域地质 (1) 概述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2) 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确定工程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 4.3 渠道工程地质条件 (1) 概述渠道沿线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覆盖层的厚度与组成物质、地质构造、岩体风化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等。 (2) 论述渠道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对明渠线路,着重说明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层的分布及其对稳定和渗漏的影响,初步预测产生边坡失稳、管涌和沼泽化等问题的可能性。对隧洞线路,着重说明进出口洞脸、交叉段、浅埋段和地质构造复杂地段的稳定条件。 (3) 评价渠道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初步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的初步建议值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 4.4 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1) 概述各主要建筑物场址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覆盖层的厚度与组成物质、地质构造、岩体风化、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等。 (2) 论述各主要建筑物场址的工程地质条件。说明渡槽、水闸地基和消能冲刷区岸坡的稳定条件,渗流稳定条件,沉陷变形和液化条件。 (3) 评价各主要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的初步建议值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 4.5 天然建筑材料 初查沿线各种天然建筑材料。说明沿线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位置、质量、储量和开采运输条件等。 4.6 结论 综述工程地质问题初步评价和结论,提出下一阶段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7 附图及附件 4.7.1 附图 (1) 区域地质图。 (2) 渠道工程地质图、剖面图。 (3) 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平面及剖面图。 (4) 天然建筑材料产地分布图。 (5) 典型钻孔柱状图及坑、槽、井、洞展示图。 4.7.2附表、附件 (1) 岩、土、水质试验报告及成果汇总表。 (2) 其它相关报告或附件。 5 工程任务和规模 5.1 灌区规划成果及审查结论 (1) 概述灌区的规划成果及主要审查结论。 (2) 灌区改造工程项目主要依据:1)灌区改造规划报告;2)地级以上市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3)我省水利发展“十一五”灌区规划报告。 5.2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 概述与工程有关地区的社会经济现状及远近期发展规划。 5.3 工程现状及发展规划 (1) 说明灌区灌溉范围、现状灌溉面积、规划灌溉面积、作物组成。 (2) 概述灌区工程组成(包括水源工程、渠首工程、骨干渠系工程)。 5.4 工程建设必要性 (1) 概述灌区改造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概述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 论证灌区工程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5.5 工程任务 概述灌区改造工程的任务,确定需要达到的目标。 5.6 设计水平年及设计标准 5.6.1 设计水平年 根据灌区改造规划或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确定灌区改造工程的设计水平年。 5.6.2 灌溉设计保证率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灌区改造规划及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 5.6.3 灌区工程等别及洪水标准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确定引(提)水枢纽工程、灌区渠道、主要建筑物的工程级别及相应防洪标准。 5.7 灌溉制度 (1) 说明灌区作物组成及各种作物的灌溉方式、灌溉制度。 (2) 根据灌区所在地区、作物组成及土壤情况,参照《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编),确定灌区各种作物灌溉净定额及灌溉时段分配。 作物的灌溉定额亦可以采用其它经审批通过的相关规划设计报告(灌区规划报告、市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水源工程设计报告等)中的灌溉定额成果。 5.8 灌区供需水量平衡 5.8.1 灌区可利用水量 (1) 说明灌区水源数量,阐述灌区各水源基本情况。 (2) 根据“水文”中径流分析成果,确定灌区可利用水量。 5.8.2 灌区需水量预测 (1) 根据灌区所在地水源规划、灌区规划及各水源工程的工程任务、兴利目标,明确设计水平年灌区水源及需灌区水源担负灌溉、供水的用水户。 (2) 根据灌区内社会经济现状、用水现状及灌区所在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灌溉规划、供水规划等,参照省市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中成果,预测设计水平年各用户需水量,一般包括生活及工业用水量、农业灌溉用水量及生态用水量。 (3) 确定各用户用水年内分配,农业灌溉用水年内分配可根据丰、平、枯不同水平年,按《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中成果选用;生活及工业用水年内分配根据当地用水情况确定。 (3) 灌区水源工程(水库等)已完成除险加固或重建、扩建设计,且其设计成果已经水利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在复核后,灌区需水量预测成果应与水源工程设计报告中成果一致。 5.8.3 供需水量平衡计算 (1) 根据灌区可利用水量、需水量年内分配成果,按水量平衡公式进行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2) 灌区水源为多水源、多用户的水资源供需系统时,应根据各水源的特点、输水工程特点划分供水分区,并据此进行供需水量平衡计算。 (3) 根据供需水量平衡计算成果,应明确灌区水源能否满足灌区用水需求,不满足灌区用水需求的,应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5.9 工程规模 5.9.1 灌区工程总体布置 简述灌区工程总体布置。 5.9.1 渠道灌溉流量 根据设计灌溉面积,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6.1.4~6.1.9”中的规定,计算各渠道各渠段设计流量、最大流量、最小流量。所采用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与灌区规划、灌区供需水量平衡中采用的成果一致。 5.9.2 渠道设计排涝(洪)流量 对于承担排涝(洪)任务的渠道,根据各渠道的设计排涝(洪)标准及水文分析计算成果,确定渠道设计排涝(洪)流量。 5.9.3 渠道设计水面线 (1) 采用渠道水力学公式或水面线推算公式,计算各渠道设计水面线。 (2) 水面线计算中所采用的糙率应根据渠道特征、改造后衬砌情况,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附录E中糙率表合理选用。 应考虑渠道糙率取值偏大或偏小对工程设计及灌区实际运行的不利影响,糙率偏大则容易造成实际灌溉水位比计算的灌溉设计水位低,糙率偏小则容易造成渠道实际过流能力比计算的过流能力小。 (3) 灌溉、排涝(洪)结合的渠道(段),应分别计算灌溉工况、排涝(洪)工况下的设计水面线。 5.10 附图 (1) 灌区工程布置图、灌溉面积分布示意图。 (2) 其他有关附图。 6 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6.1 设计依据 6.1.1工程等别及洪水标准 (1) 根据灌区灌溉面积的大小,按《水利水电工程等别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划分灌区工程等别。 (2) 根据引水枢纽工程引水流量的大小、提水枢纽工程单站装机流量或单站装机功率的大小、灌排渠道的灌溉流量或排水流量的大小、灌排建筑物过水流量的大小,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分别确定引水枢纽工程、提水枢纽工程、灌排渠道、灌排建筑物的工程级别及相应防洪标准。 (3) 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确定引(提)水工程、渠道工程及灌排建筑物级别及防洪标准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对于兼有行(排)洪功能的渠道或渠段,其工程级别及防洪标准还应结合《防洪标准》(GB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及当地市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综合确定。 ②在防洪堤上修建的引水、提水工程及其他灌排建筑物,或在挡潮堤上修建的排水工程,其级别不得低于防洪堤或挡潮堤的级别;倒虹吸、涵洞等灌排建筑物与公路或铁路交叉布置时,其级别不得低于公路或铁路的级别。 6.1.2 确定地震设防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 18306-2001或工程地质报告,确定地震动峰值、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地震基本烈度。 6.1.3 基本资料 明确本次设计所依据的气象、水文、地基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等资料及相关文件。 6.2 工程布置 6.2.2 总的要求 (1) 灌排系统布置应尽量与现有灌排系统相结合的原则,现有灌溉系统布置合理的则基本维持现状,对局部不合理的渠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部调整、完善。 (2) 山丘、丘陵区的灌区应遵循高水高用(排)、低水低用(排)的原则;平原灌区在具备条件时提倡分开布置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6.2.2 水源及渠首工程 (1) 从水库引水的灌区,水库的除险加固不纳入灌区改造项目;从河流引水的灌区,拦河闸(坝)可根据实际情况纳入灌区改造项目。 (2) 说明灌区渠首工程的位置、引水方式、引水流量等主要参数。 (3) 渠首引水工程改造,应根据河(湖)水位、河(湖)岸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对引水高程、引水流量的要求,复核原有引水方式。 (4) 对不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要求的渠首工程应在技术诊断(中型水闸应进行安全鉴定)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更新改造方案,确需移址重建的渠首工程应作方案比选及充分论证。 6.2.3 渠系 (1) 说明灌排渠系位置、走向,现状渠线布置基本合理的,灌区改造时应基本沿原来的渠线布置。确需对渠线作重大调整的,应作方案比选及充分论证。 (2) 灌排渠系调整应满足灌区长远发展的需要,经方案比较确定。调整后的渠道应满足渠道线短、控制范围大、有利于提高灌溉水重复利用率的要求,还应兼顾行政区划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分布。对于灌溉渠道,应尽可能布置在灌区的脊线,以争取最大的自流灌溉面积;对于排水渠道,应尽可能布置在排水区的洼线,以争取最大的排水效果。 (3) 傍山渠道应设排水沟以排泄山坡面雨水,对渠道有较大威胁的山洪应给予截导,尽量利用天然河沟,使山洪在渠下通过。 6.2.4 灌排建筑物 (1) 根据工程规模、作用、运行特点和灌区总体布置的要求,对渠系建筑物进行复核。应明确灌区改造前、后各类建筑物的数量。在对原有灌排建筑进行老化、病害诊断(中型水闸应进行安全鉴定)的基础上,结合灌区总体布置的要求,提出对原有灌排建筑物的改造措施(保留利用、拆除、维修、重建)及对应的建筑物数量,明确新建建筑物的位置及数量。 (2) 对灌溉渠道进行改造造成渠道水面线下降时,应考虑在主要分水口下游设置节制闸,以抬高水位保证灌溉。 (3) 在傍山渠道洪水入渠段的下游或重要城镇工矿区、险工渠段、重要建筑物的上游,为保障下游渠段或重要建筑物的安全,宜在适当位置设泄水闸。 6.3 渠道及建筑物工程设计 6.3.1渠道纵断面设计 (1) 说明纵断面设计原则及方法,确定各渠段纵坡及沿线渠底高程。 (2) 灌区改造纵断面总的设计原则是:① 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建筑物,避免大面积、大方量的土方挖填;② 以原控制性建筑物作为控制点,分段进行渠底纵坡设计;③ 尽可能满足渠道上下游水面衔接,避免上下游出现大的水面变化;④ 根据渠道各段设计流量,在满足渠道不冲、不淤流速的前提下,力求渠道断面最小。 (3) 渠道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在设计中应统筹考虑、交替进行、反复调整,最后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4) 渠道原设计纵断面或现状纵断面基本合理的,可在原设计纵断面或现状纵断面成果的基础上作局部调整,尽可能避免大范围、大幅度的纵断面调整。 (5) 灌排结合的渠道,其纵断面还应结合排水要求进行设计。 6.3.2 渠道横断面设计 阐述灌区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渠道改造措施,确定渠道改造后的横断面形式、边坡、断面尺寸、渠顶高程、渠顶宽度、衬砌超高值及防渗衬砌的结构类别、厚度。 (1) 渠道改造措施 应以渠道节水防渗改造为重点,提高渠道衬砌率,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输水环节的水利用系数。同时,根据各灌渠道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加固改造、更新,进行续建、新建、扩建。 (2) 横断面形式 渠道横断面形式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边坡稳定、施工管理、占地拆迁、工程造价以及是否衬砌等因素确定,土渠宜采用梯形断面;混凝土或石渠宜采用矩形或U形断面。 (3) 渠道边坡 挖、填方渠道边坡系数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6.1.19~6.1.22”中的规定确定;排水沟边坡系数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7.1.10~7.1.11”中的规定确定。 采用高边坡系数的,应根据岸坡土质条件和其它具体情况,进行稳定分析计算复核。 (3) 横断面尺寸 渠道横断面尺寸应通过渠道水力计算,并结合现状渠道断面和沿线地形地质地物情况确定,在保证渠道设计输(排)水能力和水流安全、通畅、平顺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占地和工程量,方便施工和运用。 现状渠道横断面尺寸满足过流要求的,可基本按现状断面尺寸控制。 (4) 渠顶高程 渠道岸顶超高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6.1.23”中规定确定。现状渠顶超高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则将渠堤进行加高,现状渠顶超高高于规范要求的,则维持现状渠堤高度不变。为施工方便,在满足规范超高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渠道沿线地形情况采用统一超高值。 (5) 渠顶宽度 万亩以上灌区干支渠岸顶宽度不应小于2m;万亩以下灌区可适当减少。渠道岸顶兼作交通道路时,其宽度应满足车辆通行要求,不宜小于3m。交通量较大和临近城镇、村庄的渠堤顶宜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余渠堤顶宜铺设泥结石路面。 (6) 衬砌超高 渠道衬砌高度等于渠道通过加大流量时的水深加上超高值。 渠道衬砌超高值可采用0.3~0.8m,5级渠道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0.1m;必须兼作行洪用的傍山渠道,其衬砌超高宜适当加大。 (7) 防渗衬砌 在渠床土渗透性强,地下水位相对较低,水渗漏损失量大的渠段,宜采取防渗衬砌措施;高填方渠道、傍山渠道以及修建在陡坡地段的渠段也应进行衬砌加固。其他情况下应根据灌区节水改造要求、运用管理、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在渠床土粘性大,渗透性弱,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渠道本身的输水渗漏损失量较小时,可不衬砌。 4级及4级以上渠道防渗衬砌应进行方案比选,建议一般不采用浆砌石结构,因为浆砌石结构施工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容易损坏,推荐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其衬砌厚度宜采用8~10cm,一般不设垫层。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深挖方渠段,为防止地下水对防渗板产生顶托作用造成的破坏,应在衬砌板上设排水措施。 6.3.3 灌排建筑物 6.3.3.1 总体要求 (1) 阐述灌排建筑物现状及存在问题。 (2) 根据各灌排建筑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措施。对现状布置比较合理,结构比较完好,满足设计过流能力的建筑物进行维修加固处理或直接保留利用,对布置较合理,但结构破损严重或过流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在原址拆除重建。 (3) 根据过流能力复核计算、出口消能计算,结合建筑物的现状规模,确定各灌排建筑物的结构型式、控制尺寸、控制高程等。 (4) 渠道在经过人口密集的城镇或村庄时宜在渠堤顶设置安全护栏,有供水任务时可对渠道进行箱涵化处理,以保护水质。 (5)灌排建筑物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如果对每个建筑物物均进行结构设计、工程量计算,不仅繁琐,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结构设计和工程量计算时,可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孔数进行分类,每类选1个标准(典型)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及工程量计算,并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各灌排建筑物的主要特征参数。 6.3.3.2 水闸 (1) 节制闸 节制闸一般设在临近分水闸或泄水闸的渠道下游,用以控制渠道水位,保证分水流量或泄水流量。节制闸现状规模复核或重建规模确定一般应考虑符合下列规定: ① 闸门完全开启时,雍水高度应不影响上游建筑物; ② 闸底宜与渠底齐平或稍高于渠底; ③ 闸孔设计过水面积宜与渠道过水面积相适应,一般与渠道过水断面相等或稍大; ④ 按堰流公式计算复核闸孔宽度。 (2) 分水闸 分水闸设在下级渠道的渠首,实际上就是下级渠道的进水闸,用以控制和调配流量,将上级渠道的流量按需要分配到下级渠道,达到计划用水的目的。分水闸现状规模复核或重建规模确定时一般应考虑符合下列规定: ① 闸室结构可采用开敞式或封闭式(涵洞式); ② 闸室底槛高程宜与上级渠底齐平或稍高于上级渠底,多泥沙渠道上应高于上级渠底; ③ 分水闸闸孔宽度可根据闸的具体结构形式和设计水流条件,按宽顶堰或涵洞(管)淹没出流的条件进行水力计算复核。 ④ 需拆除重建的分水闸,经复核后,可按原规模重建。 (3) 泄水闸 泄水闸(及溢流侧堰)一般设在傍山渠道洪水入渠段的下游或重要城镇工矿区、险工渠段、重要建筑物的上游,用于宣泄多余水量及冲泄上游渠段淤积的泥沙,以保障下游渠段或重要建筑物的安全。泄水闸现状规模复核或重建规模确定时一般应考虑符合下列规定: ① 闸室结构可采用开敞式和封闭式(涵洞式); ② 闸孔宽度按宽顶堰堰流公式计算复核,其设计流量可根据泄水闸的位置、多余来水水源(包括山洪、内涝)和设闸的具体要求计算确定。 节制闸、分水闸、泄水闸的结构设计、消能防冲设计按《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中规定执行。水闸铺盖及海漫尽量采用混凝土结构,厚度应大于30cm,并设垫层。 6.3.3.3 渡槽 (1) 渡槽一般在渠道跨越河流、渠沟、洼地、道路,采用其他类型建筑物不适宜时选用。 (2) 渡槽的改造加固设计,应根据渡槽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包括进出口段加固(或重建)、槽身加固及止水设计。对于结构老化严重,仅靠维修加固难以达到预定效果的渡槽,可对渡槽进行原址重建。 (3) 渡槽槽身横断面宜采用矩形或U形。梁式渡槽满槽时槽内水深与水面宽度的比值:矩形断面可取用0.6~0.8;U形断面可取用0.7~0.9;拱式渡槽可适当减少。槽身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宜控制在1.0~2.0m/s。 (4) 渡槽过水能力及总水头损失可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附录M所列公式复核。 (5)渡槽支墩一般不采用浆砌石结构,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支墩高度超过15 m时,应采用双排架结构。要特别注意渡槽支墩基础处理措施,软基应采用桩基础。 (6) 渡槽槽身可采用预制或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要特别注意渡槽槽身接口处止水处理。 6.3.3.4 倒虹吸 (1) 倒虹吸是设置在渠道与河流、谷地、道-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中型 灌区 加固 改造 工程 可行性 分析 报告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