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doc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完整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课题组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年,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面向21世纪的城区小学.建校80多年来,学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多方面成功,重视人文素质、科学精神的培养,力求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之路,教育教学和德育实践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荣获万州区文明礼仪示范学校、万州区德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2006年9月申报的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十一五”科研课题“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获得批准,现就开题进行报告. 一、关于选题 1、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地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学校德育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德育工作效果来看,和所要期望的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提出《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这一课题,力图通过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有所创新,构建起“学科课程教育、中华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专题活动教育、学校文化教育”等教育资源多元互动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实现认知启德、体验立德、文化冶德的目的。 2、市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德育课程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受到重视的.特别是在国内,从事该内容研究的单位及个人较多,近10年来,引起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基础教育发达地区学校、科研机构的关注,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在1999年曾对“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浙江某小学曾对开发学校德育实践课程进行了探索;天津市某中学曾进行了《学校德育特色形成机制的研究》的等实验与研究.从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德育研究从德育理论到德育实践均能有所突破,探索并构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新模式,对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自我做人能力,完善学生品德,升华学生人格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事如何通过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综合、协调发展,构建学校特色的研究尚属首次. 3、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通过构建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成长,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吸收一切先进的研究成果,同时,由于是具有规律性问题的研究,能够辐射推广到更多的学校,影响周边地区的德育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二、研究条件论证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有校长、教导处主任、少先队大队部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其中不少成员多次承担国家、市、区级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组负责人林美君具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和课题管理经验,所从事的市级的科研课题已经成功结题,并在课题评审中受到好评,课题成果获得重庆市电教馆科研课题类三等奖。 课题主研人员曾多次获市、区赛课等级奖,基本功竞赛等级奖,撰写的论文60余篇获国家、市、区级奖或发表,10余件课件获市区级奖。这支队伍是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队伍,能保证该课题的顺利实施。 我校具有较高档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建成了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加入了城域网,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有图书10万余册,开辟了德育实践基地,完善了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大队部活动等,配有数字投影仪、实物投影仪、大屏幕彩电、录像机、摄像机、数码相机、DVD、VCD、刻录机等,还购买了成套的德育教学软件,参研教师都配有P4多媒体计算机。 三、课题界定 德育概念:德育概念的界定大体可归为四类:一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8月一版》;二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为目的的那一部分教育工作(《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一版);三是旨在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大辞典·教育学卷》(增订合编本)1997年顾明远主编);四是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教育(《“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指南》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1999年1月).这四类界定各有特定内涵,但相对比较后一界定更加科学、准确、简洁、明了,所提出的“五大要素”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为条件,是一个较完整的德育统一体。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校为本的课程的开发,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简言之,校本课程就是我们老师和学生身边的课程。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主要目标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从而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小学德育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力争体现以下特征:生活性、实践性、过程性、整体生成性。 学校德育特色:学校德育特色的界定较多,较具代表性的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德育风貌或教育风格。这里所讲的“独特”,不能仅理解为是学校这个整体中的某个教育要素的个性体现,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精",而是指学校整体的个性,它是学校整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性风格或个性风貌。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开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构建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成长,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教育生活化理论 教育生活化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强调教育活动既关心学生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强调教、学、做三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 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3 、新课改理论 课程内容必须及时反映时代的进步;必须贴近生活。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就必须发挥学校、教师乃至于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体现出现代课程综合化、科学化的特点。 4、道德教育实践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行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主体道德教育观 道德是贯穿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道德选择。儿童是道德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的容器. 6、道德心理发展及相关理论 人的品德是在一定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指导.在德育的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需要进行教育. 五、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题力图通过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有所创新,构建起“学科课程教育、中华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专题活动教育、学校文化教育”等相互作用、多元互动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实现认知启德、体验立德、文化冶德的目的,将学生培养成“拥一颗真爱心,成一个礼仪人,有较强生存力,怀强烈责任心”的健康小学生。 (二)具体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德育活动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 2、学生成长目标: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成长;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 3、学校发展目标: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形成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学校德育特色. 4、课题成果目标: (1)开发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教育、中华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专题活动教育、学校文化教育”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编写相关的教学建议、教学参考设计等。 (2)构建起关于学校德育资源“相互作用、多元互动”的学校德育活动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 (3)积累相关的学校德育活动案例,作出相应的解读。 (4)编撰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经验论文、专集。 六、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德育管理研究 ①学校德育的高效组织机构建立与运行的研究(包括学校德育的领导体制、计划安排、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 ②学生德育活动管理的研究。 2、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在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板块进行探索: ①德育认知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研究。 A、《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育的研究; B、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序列训练、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系列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系列教育等德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的研究。 ②德育体验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研究。 A、《成长的足迹》的开发、教学建议的编写、典型案例的收录等方面的研究; B、学生专题教育活动、实践教育活动的研究。 ③ 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研究(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校园环境布置、学校制度建设、学校特色文化等方面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研究)。 3、评价体系的研究 ①班级德育工作校本化、特色化的综合性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的研究. 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方法与措施 本课题总体上以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坚持课题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为目标,强调研究与行动相结合.具体研究措施如下: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实践活动. 2、发掘学校特色文化.完善校园广播、校园电视;丰富学校网站德育内容,加强对学生中华美德、民族精神等的熏陶和教育;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充分挖掘学校八十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学校文化,广泛征集校史资料、优秀杰出校友事迹材料等,激励、教育在读学生。 3、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全校教职员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搞好学生的“心育”工作,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4、办好家长学校,抓好家庭教育。通过学校讲座、辅导、咨询、(年级、学校、班级)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引导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教育子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5、坚持不懈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6、重视德育课程建设.组织研究教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成长的足迹》、编写教学建议;根据教学反馈,适时修订校本教材.根据学生及学校实际,精选传统德育内容,形成德育课程体系。 7、创设良好的德育工作环境。 8、加强课题资料归档工作。 9、加强研究过程管理。定期举办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经验交流、阶段总结等专题研究工作;制定并落实好主研员、协研员职责。 八、课题研究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德育过程要立足学生的持续性发展,着眼于发挥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力量,培养学生确立良好道德行为的自觉意识和自治观念,从而完成他律到自律的德育目标。 2、开放性原则。现代德育是开放的德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要充分发掘学校、社区、家庭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广阔的德育天地,获得传统美德的熏陶,提高道德修养。 3、实践性原则.道德教育的基本特性就是实践性,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各种社会实践的条件,让学生到社会中实践、体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4、教育影响的系统性、一致性原则。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围绕统一的目标要求开展教育活动,使1+2>3. 九、课题研究周期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2月—9月) 1、进行前期方案设计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 2、深入开展德育科研宣传发动工作,对实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3、完成课题申报及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方案阶段:(2006年10月—2008年12月) 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撰写阶段研究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 3、收集、整理研究资料,举办经验交流会。 4、召开中期评估工作交流会,请专家予以指导。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工作报告。 2、收集、编印成果材料,邀请专家鉴定。 十、课题研究的物化成果 1、文字成果:报告类(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教材使用报告、问卷调查报告等)、论文集(科研论文、活动设计、个案集等)、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包括校本教材、教学建议、典型课例、其他德育辅助教材等)、研究过程资料(包括各主题活动方案、阶段计划、总结、“三贴近”德育特色育人方法、学生手抄小报、成长记录袋、各种讲座与报告资料、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等)。 2、影像成果:录像、照片、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十一、组织机构 (1)顾问组: 蒋洪波(万州区教委组干科副科长) 李达平(万州区教科所品德教研员) 何 平(万州区教科所德育教研员)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林美君 成员:杨 华 张 胜 程克民 江 冰 熊成建 杨春富 骆常礼 蒋伯琴 (3)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 :林美君 总课题组组长 :张 胜 总课题组副组长:熊成建 杨建琼 总课题组成员:骆常礼 樊巧春 杨 雄 龙道江 (4)、子课题组 ①认知性德育课程开发研究组 主研员:杨建琼 杨 雄 协研员:向家兰、宋春龙、周小平 ②、体验性德育课程开发研究组 主研员:骆常礼 樊巧春 协研员:曾庆芳、张 程、兰浩菲 ③、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研究组 主研员:熊成建 龙道江 协研员:张誉文、蒋伯琴、杨辉君 十二、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詹万生2001年第10期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8月一版》; 3、《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一版; 4、《教育大辞典·教育学卷》(增订合编本)1997年顾明远主编; 5、《“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指南》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1999年1月.-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 开发 德育 校本 课程 构建 学校德育 特色 研究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