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论学科创新的路径...球跨学科对话与深度学科自主_时胜勋.pdf
《当代中国文论学科创新的路径...球跨学科对话与深度学科自主_时胜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文论学科创新的路径...球跨学科对话与深度学科自主_时胜勋.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当代中国文论学科创新的路径选择学科机制反思、全球跨学科对话与深度学科自主时胜勋当代中国文论是一个总体性的称呼,是走向当代的中国文论之意,强调“当代性”的问题意识。从学科上说,它具体落实为文艺学二级学科(050101)。(1)自1949 年以来,当代中国文论学科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世纪之交的二三十年间,发生在文艺学学科内的学科反思和合法性危机的讨论进一步促进了当代中国文论学科的方法论转型。然而,学科反思并非一劳永逸,它要时刻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如今的当代中国文论的学科危机仍然存在,这因为当代中国文论学科已经置身于全球化跨学科语境之中,并不只是本国的问题,它只能不断往前走。因此,从国内学科机制反思
2、到全球跨学科对话的深度转型,迈向学科发展的“深水区”,深化学科自主,对于当代中国文论创新发展而言有积极的意义,对此本文做一尝试性考察。一、作为双刃剑的现代性:当代中国文论的学科机制的繁荣与缺憾自古以来的中国文论主要不是学科文论,而是思想文论和文化文论,体现着文论家关于文学的思想旨趣及其对文化精神的传承。他们主要在“思想”,而非“研究”。在历史上,文论的思想与文化机制是文论活力的体现,因此一代又一代诗学此起彼伏,先秦诸子诗学、汉代经学诗学、宋代禅宗诗学、明代心学诗学,均是如此。即便在现当代,思想文论也未消失,比如中国有左翼文论、实践美学等,西方有批判理论、文化研究等。它们都是在社会文化艺术大语境
3、下的思想探讨。然而,当前的中国文论的学科机制却不断增强,而思想与文化机制却体现不足,学科生态处于失衡状态。海德格尔曾经担忧现代学术机制,“随着科学的制度化、事业化和机构化特征的扩展与巩固学者消失了。他被所谓的科学工作者探究者所接替;探究者忙于他五花八门的研究项目和课题他为了谋取一张聘书或委任状而与出版商接洽,后者如今完全左右他写什么或不写什么书。”(2)海氏强调诗思对话,这是学科所不能涵盖的。海氏的思路有启发意义,但难以阻挡现代性学科的滚滚大潮,海氏自身就著作等身。这一点在当代西方并没有实质改观,如伊格尔顿所言,取悦资本成为现代学术的基本选择,大学正在慢慢死亡。(3)西方文论家的激进思想就是反
4、现代性学科的,但现代性学科固若磐石,如今亦愈演愈烈,不断滑向“学术资本主义”。(4)然而,尽管海德格尔、伊格尔顿反思了西方的现代学术体制,但不幸的是,中国学术体制却也同样染上了这一弊端,对此就不得不加以注意了。学科机制的基本特征是现代性知识化教学、研究,专业分工日益细密,学术史积累日益丰厚,思想生产转变为知识生产。文论知识被单一化为科学知识。(5)在学科内部,文论家是专家、学者,在某一领域有专深的研究,操持一套精细、规范、严谨的学科话语,生活在特定的学术机构之中,职业化生存成为常态。(6)学科文论以创新知识为要务,以专深系统著称,这是学科的优势。学科组织了文论知识体系,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作为现
5、代知识学现象,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现代化洗礼的结果。即便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姚永朴、黄侃的古代文论研究,虽号称国学,但无一例外都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物,只是早期还不太强烈。学科体制的本质不是学科,而是经费(待遇、投入等)。如今盛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以英国的科研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简称 REF)为最,它又被称为“英国高校学术研究排名”,评分直接决定着某学科能否获得经费拨款及额度。然而,REF 对人文学科来说极为不利。(7)比如,在评估学科影响时,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得分甚低。而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学科正是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书籍而非科研论著来扩大社会影响
6、的。更糟糕的是,在科研为王的时代,学者们也不再愿意与大众分享有关的知识、理念。在大学,一切都围绕学科转,学科围绕经费转,对项目、名号的渴望日益强烈,而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关注则不断退隐。就中国而言,学科文论发展潜力仍然巨大,寻找学科生长点,(8)但学科知识化、专业化、单一化无形中削弱了文论面向现实的能力。学者面对文本旁征博引,理论先行,材料跟进,但是一旦面对具体问题,往往语塞。因理论108此,今天文论学科在知识繁荣的同时,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非现实化”,忽视了文论是“从现实问题出发,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9)对事实真相的探求,让位于文献资料与纯概念纯逻辑,非常规范精致,但缺乏思想和创见,中国文
7、论在提出时代的重大性命题方面,仍然捉襟见肘,灵敏度不够。文论如果缺乏现实指向,它的创新就只能是文本化、符号化、知识化,而不可能介入现实,直面现实和心灵。这种学科为王,知识为王,缺乏现实感与思想性的文论倾向,越来越成为当代中国文论的顽疾。其实,文论形态除了学科文论外,还有其他形态,如政治型文论、思想型文论、文化型文论等,也同样不可或缺,它们构成了中国文论的知识生态。文论家们立场(政治场、思想场、文化场、学科场)不同,其著述发挥的社会文化作用也不同,不过它们有时又是相互交叉的,并非截然相分。这种多样性的文论形态及其存在方式与今天的跨学科趋向是不谋而合的。当代中国文论不能只满足于学科文论,还要吸收其
8、他形态文论,形成跨学科文论的协同发展态势,增进文论活力。二、当代中国文论学科反思的问题指向长期以来,当代中国文论只有一种学科,即哲学化的文论,它保持了中国文论在意识形态上的纯粹性和话语领导权,但也限制了中国文论的全面发展,导致方法论上的单一化与机械化。(10)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文艺学学科迎来转型,学界广泛引进西方现当代文论,反思反映论文论,推进美学、心理学、形式论等方面的文艺理论研究,实现了文艺学学科的第一次跨学科繁荣,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市场经济转型,对文艺学学科的自觉反思就发生了。有两个案例值得分析,一是人文精神讨论,坚守文学的人文性;二是重新激发文学理论的诗性
9、传统。前者已为学界周知,后者则以蒋济永代表,他在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发文讨论“当代文艺理论的危机”问题,其主要观点是反思文艺学的科学性(知识学),而提倡一种“诗性的体悟”的文艺学。(11)这种人文性与诗性的价值诉求,都与后来偏重理论性本身的文艺学学科反思迥然不同,但也相映成趣,共同构成学科反思的话语景观。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学术界普遍开展了对百年学术史的反思,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大潮也逐渐拉开帷幕。进入 21 世纪,在“文艺学学科反思”这一主题下,各类文章不断刊出,对文艺学学科的合法性危机与可能性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入。围绕文艺学学科反思,从方向上说,大致有二:一是百年学术史反思
10、,二是学科理路反思。前者主要对20 世纪中国文学学术研究特别是学术资源做了历史性回顾和梳理,后者则从学科理路进行反思,强调方法论。这两个方向在世纪之交有所交叉。从学术史角度而言,文艺学学科反思主要集中于对苏联文论体系、西方文论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前者主要集中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后者则集中于强制阐释。二者都纠缠多方面的问题,既要客观看到苏联文论和西方文论的重要作用,又要看到其问题,因而争论很热烈。从学科理路而言,文艺学学科反思是双线的,一是“泛文学化”倾向,学科反思前期较为突出;二是“再文学化”倾向,学科反思后期较为突出。“泛文学化”主要以文化研究为主。从学科形式上说,由于文化研究的兴起,导致
11、文论出现了学科的泛化、边界扩大等现象,产生了极大的争议。近来的“再文学化”诉求重回对文学的关注,与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人文性、诗性诉求有所呼应,但也有区别。后者的讨论偏重于纯文学,针对的市场化、理论化,而前者的讨论涉及本质主义、纯文学(韦勒克模式)霸权,其中“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最富有争议。(12)在文艺学反思后期,本体阐释模式将文论拉回文学本身,但文学的观念已经不再是单一化的了。从文化研究模式到本体阐释批评模式构成了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由“外”而“内”的一次转向,这有效缓解了早期过于“泛文学化”的文论研究紧张格局。文艺学学科在方法论与本体论上的反思给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进一步深化
12、了当代中国文论的问题域。文艺学学科的学术史反思在历史遗产与创新发展之间呈现矛盾关系,这是一个小型的“古今”之争,而文艺学学科理路反思则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呈现矛盾关系,这也是一个小型的“体用”之争。另外,这还涉及中国文论与外国文论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从属于“中西(外)”问题。如果进一步而言,还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论与非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如何在“古今”“体用”“中西”“马与非马”之间寻找达恰当的平衡,当代中国文论界贡献了自己的集体智慧。这一总体的思路大概可以用“守正创新”“开放包容”“一体多元”等来概括,不断出现在中国文论家的笔下,但其具体的内容仍待进一步充实。回顾历史,当代中国文论在 20 世纪
13、80 年代形成了第一次跨学科繁荣,中国文论的知识得以大范围更新,这是一次知识重建的跨学科繁荣,但学科范式的基本盘(现代性)没有实质改变,只是有所调整,而在世纪之交的二三十年,由文艺学学科反思引发的“古今”“体用”“中西”“马与非马”之争形成了当代中国文论的第二次跨学科繁荣,方法论与本体论进入更高层次,对文学理论自身的认识(知识、理论、方法、价值等)也逐109渐深化。(13)在文艺学学科反思进程中,不但当代中国文论的方法论日趋辩证灵活,对本体论的重视也日益得到加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学的学科话语权问题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成为当今乃至未来一个
14、时期内中国文论界最为突出的重大时代命题。这必然导致了当代中国文论从国内学科机制反思到全球跨学科多元对话的转变,预示着第三次跨学科繁荣的可能性。然而,这既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很快就会遭遇一个当代中国文论学科国际地位边缘化的难题。三、当代中国文论学科国际地位边缘化之隐忧及契机上述当代中国文论学科反思多是自我言说,放眼世界,当代中国文论的全球学科地位是令人担忧的。客观来说,受制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当代中国文论实际上正处于全球学科边缘化地位,这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担忧和讨论。1995 年,季羡林说:“我们东方国家,在文艺理论方面噤若寒蝉,在近现代没有一个人创立出什么比较有影响的文艺
15、理论体系,没有一本文艺理论著作传入西方,起了影响,引起轰动。”(14)同年,香港学者黄维梁认为:“在当今的世界文论中,完全没有我们中国的声音。中华的文评家无人争取到国际地位。”(15)耐人寻味的是,季羡林、黄维梁所涉及的中国文论缺乏国际地位这一问题却与当代中国文论界另一场持续不断的争论发生着错位的联系,这一争论就是文论“失语症”。(16)这也是当代中国文论学科反思的一部分,但已经溢出原有学科框架了。这一话题学界讨论甚多,此不赘述。失语论提出不久,进入 21 世纪,随着全球化思潮在文学研究界的开展,“文学理论国际化”的问题也随之提出。2001 年,王宁表明了中国文论国际化的重要策略全球化。(17
16、)在这一点上,王岳川也有此意识,但他是将文论放置在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的语境中进行讨论。(18)后来他又明确提出要系统性地输出中国现当代文论家、美学家,扭转东西方学术的不平衡状态,改变中国人文学术的被动局面。此后,开始有学者较为明确地关注、讨论、研究中国文论的国际地位问题。(19)从其讨论的内容而言,中国文论国际地位的获得还主要是文化战略性的,尤其是文论翻译等成为最重要的途径。然而,从更深层次而言,虽然文论翻译输出对中国文论国际地位的获得非常重要,但又不止于翻译输出,其背后更多的学术性因素更值得审视,比如中国文论的入思模式、评价体系、原创性、对外交流、文论共识、世界文论史叙事等,都需要认真审理。
17、这涉及知识话语与全球学术体制的关系问题。1994 年,在文论失语症讨论的前一年,美国 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第一版出版,里面破天荒地收入了中国理论与批评。撰写者为著名汉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教授胡志德(Theodore Huters),似乎国内对此并不在意。2005 年,第二版修订时,20 世纪中国文论的撰写者改为北京大学英语系周小仪、香港大学英文学院童庆生,其视角开始从汉学家转向为本土英语系学者,内容也有所扩充。不过,总体情况仍然没什么实质改观。到了 2010 年,西方文论界居于重要地位的 诺顿理论与批评选 第二版收录了中国文论家、美学家李泽厚的文章,于是李泽厚成为第一个进入
18、西方文论知识体系的中国文论(美学)学者,令中国文论界感到振奋。这一事件也再次激发了大家对中国文论国际地位的兴趣。李泽厚的入选有多重原因,一方面,李泽厚在 20 世纪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并且在海外的影响也是基于学术层面,他的 美的历程 华夏美学 美学四讲 均有外文译本;另一方面,也是顾明栋鼎力推荐的结果。当然,李泽厚的学术影响并不意味着李泽厚的学术成就就是中国文论界最高的,而只是就跨文化传播而言,李泽厚是传播至西方最广泛的一位。中国文论在世界上缺乏声音的突出原因有二:一是文化翻译,二是知识范式。如顾明栋所言,“中国文论的现状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已被译成英文”,选择中国现代文论而不选择中
19、国古代文论,仍然表现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不彻底性。(20)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古代文论太民族、太传统,它根本不可能原封不动地进入(西方)现代文论体系当中。这一点着实让中国文论界扫兴,即便我们的中国传统文论再翻译数百部,注释再详细,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论在世界文论(一定意义上是西方文论)中的他者化状态。它至多在西方学术界的边缘汉学界有影响而已。就范式而言,像 诺顿理论与批评选 本身就是文化研究范式的一个体现,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全球化、体制性、政治经济学、生命政治、通俗文化、文体、生态、身份、媒体、情感、文学比较、修辞、数字人文、电影,等等。上述内容,中国文论自身可以参与,但也并非完全适合这一模式,
20、毕竟中国文论有自己的研究意向与节奏。21 世纪以来,文论界的热点问题诸如生态、网络、媒介、身体、文化研究、生命政治、人工智能等,也多源自西方。中国文论界不仅要赶上这些,更在于能否提出一种立足中国的并导向世界性的范式意义上的新问题、新方法、新领域,仍1102022.12然是重中之重。这考验着中国文论界的思想智慧。从五四到今天,中国文论(广义文学艺术文化研究)国际地位问题不仅百年前有,当下尤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已经被深入地研究了。西方文论一方独大的状态已经被视为常态或被内在化,中国文论界的眼中根本没有中国文论的华丽身影。迄今为止,中国文论国际地位问题的批判式研究数量偏少,研究的深度和规模上
21、都有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西方一元论”“中西二元论”。前者认为西方是文论的源头和最高标准,一切文论都需走向西方文论。后者就是中西文论各说各话。“西方一元论”整体性有余,多元性不足,尽管它也在变得更加多元,而“中西二元论”则多元性有余整体性不足,甚至有对立性的倾向。从更为理想的状态来说,中国文论的国际地位不是靠西方文论来评判的,也不是靠中国文论来评判的,它需要一个更为客观、全面、前沿的世界性、全球性文论来评判。当代中国文论应该在这方面有所自觉,契机之一就是积极拓展当代中国文论的全球视域。四、全球文论学科的多元化格局与特色学科是大学知识教学与研究的组织形式,学科(专业)是分类的。但是,中国的学
22、科分类与世界文论学科体系并不一样,这导致中国文论学科体系处于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之中。这里有必要考察全球视野中的文论学科体系,以利于当代中国文论界形成较为全面的学科意识。在国际通行的学科评价体系(比如 QS、US news)中,文学属于广义的艺术与人文(Arts and Humanities),后者包括很多分支,比如考古学、经典与古代史、英语语言文学、历史语言学、现代语言等。其中,与中国文学有关系的主要是现代语言(modern languages)。在牛津大学的本科专业中,现代语言主要指欧洲非英语语言,比如德语、法语、葡萄牙语等。在非英语的国家,这样的设置比较普遍,也是本国文学理论的主要存身之
23、地。比如巴黎高师文学与语言系(综合多种现代语言)的硕士专业“文学:理论、历史”,就有“文学理论、修辞学、诗学”(Thorie littraire,rhtorique,potique)专题课程。慕尼黑大学语言学与文学院也是类似设置,第一系以德语为主,不过并没有特别集中的文学理论专业,只有比较宽泛的总体与比较文学(Allgemeinen und Vergleichenden Literaturwissenschaft)硕士专业,但有文学与文化理论(Literatur-und Kulturtheorie)的讲座、讨论、专题等课程。在英语国家,比如牛津大学,现代语言除了作为独立的专业外,又与经典、英语
24、、历史、哲学、语言学等组合,构成经典与现代语言、英语与现代语言、历史与现代语言、哲学与现代语言、现代语言与语言学这样的专业课程。在西方,英语言文学多是独立的,这是因为英语在西方强势地位的体现,其他非英语的文学(语言)研究则称之为现代语言及其相关交叉学科,比如巴黎高师的文学与语言系则全部打通。因此,非英语的中国语言文学也往往被纳入西方的学科评价体系,并在世界学科评价体系中有所反映,比如北京大学的现代语言在世界排名第 12(2022 年数据)。现代语言是中国学科在世界学科体系中最靠前,具有民族优势。不过,相比英语言文学,其他非英语言文学(现代语言)都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学科体系的基本历史处境。进一步
25、而言,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中文研究在西方主要体现在东方学(东亚)研究中,(21)但是,中国文论不能满足于东方学研究(汉学)范围,东方学研究这一模式本来就是西方中心论的,中国文论至多只是古代或前现代东方(中国、日本、印度)文论的一部分,它始终只能以古代东方为主,只是最近才开始关注现当代中国研究,比如牛津大学东方研究学院就有传统中国研究、当代中国研究、现代中国研究硕士课程,再如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EALC)有研究生课程 Keywords in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Nongcun,Nongmin,Xiangtu(Paola Ioven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中国 文论 学科 创新 路径 跨学科 对话 深度 自主 时胜勋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