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纳米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的交叉前沿.pdf
《合成纳米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的交叉前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成纳米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的交叉前沿.pdf(2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网络首发时间:2022-05-12 15:14:24网络首段地址:https:/k k cms/detail/10.1687.q.20220511.0844.010.htmlSy nthetic Biology Journal xxxx,xx(xx):i-2o台施生Ml学XXXX 年第 XX 卷第 XX 期 I 合成纳米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的交叉前沿;摘要:近年来,纳米材料因独特的粒径效应、比表面积大、表面易修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作 为生物学中的重要新兴学科,合成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的交叉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推动产生了一个全新 的研究领域一一合成纳米生物学:一方面,
2、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获取具有特殊生物功能的生物源纳米材料,形 成以生物技术驱动的纳米材料合成理论;另一方面,利用纳米材料对生物体进行功能强化或者生命活动模拟,拓 展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化设计构建理念。本文根据本领域的最新进展,将合成纳米生物学分为基于基因工程化改造 生物源纳米材料的“仿生命体”研究、基于纳米材料功能强化的杂合生物系统的“半生命体”研究和基于纳米材 料模拟生命活动的“类生命体”研究三个细分领域。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仿生细胞膜纳米颗粒、外泌体、细 菌外膜囊泡、病毒样颗粒和细菌生物被膜等生物源纳米材料的改造及功能研究,以及纳米人工杂合细菌和细胞、人工光合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同时也介绍了纳
3、米材料元件组装的纳米类酶、人工抗原递呈细胞、运动纳米机器 人、DNA纳米机器人等仿生人工合成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最终展望了纳米技术与合成生物学交叉领域的发展前 景,分析了合成纳米生物学在肿瘤治疗、环境修复、能源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剖析了当前“活细胞疗法”的 优势与临床转化的局限性;展望了智能化药物输运平台的未来发展空间。关键词:纳米材料;合成生物学;合成纳米生物学;仿生命体;半生命体;类生命体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志码:ASy nthetic nanobiology-fusion of sy nthetic biology and nanobiologyF eng Qingqing1,
4、Zhang Tianjiao1 2,Zhao Xiao1,Nie Guangjun1CCAS Key Laboratory for Biomedical Effects ofNanomaterials and Nanosafety&CAS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Nanoscience,National Cen 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11 Beiyitiao,Zhongguancun,Beijing,100190,China;2 College of Pharmacy,Jilin University,
5、1266 Fujin road,Changchun,Jilin,130021,China)Abstract:In recent y ears,nanomateria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biological research due to their unique particle size effect,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easy surface embellishment.These applications drive technological收稿日期:2021-03-25修回日期
6、:2021-07-0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208900,2018YFE020530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Z200020),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Z2011000068200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00838,31820103004,31730032,31800799,11621505),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弓 I 进计划。引用本文:冯晴晴,张天蛟,赵潇,聂广军.合成纳米生物学一合成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的交叉前沿J.合成生物学,2021,2.DOI:10.12211/2096-8280.2021-035 Citation:Feng Qingqing,Zhang T
7、ianjiao,Zhao Xiao,Nie Guangjun.Synthetic nanobiology-fusion of synthetic biology and nanobiology J.Synthetic BiologyJournal,2021,2.DOI:10.12211/2096-8280.2021-035002合成生物学第XX卷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biology.However,most of these nanomaterials are obtained by chemical sy nthesis,and their biologica
8、l functions and compatibility are limited.In addition,their cross-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biology need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Sy nthetic biology is an important emerging discipline in biology,and its crossover study of nanomaterial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so as to p
9、roduce a new research field,sy nthetic nanobiology:on the one hand,we can use the technology of sy nthetic biology to engineered bacteria or cells and obtain biogenic nanomaterials with special biological functions,thereby forming a novel biological technology-driven nanomaterial sy nthesis theory;o
10、n the other hand,nanomaterials can be used to enhance the functions of living bodies or simulate life activities,so as to expand th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sy nthetic biology.Herein,according to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is field,we divided the sy nthetic nanobiology into
11、three subclass fields:pseudo-organism”research focus on the genetic engineering-modified biogenic nanomaterials,”semi-organism”research focus on the heterozy gous biological sy stems based on functional enhancement with nanomaterials,and HorganismoidH research about simulation of life activity based
12、 on nanomaterials.On this basis,the mod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research of biogenic nanomaterials,such as biomimetic cell membrane,exosomes,bacterial outer membrane vesicles,virus-lik e particles,and bacterial biofilm,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heterozy gous bacteria
13、and cells and artificial photosy nthetic sy stem were mainly introduced.At the same time,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mimetic artificial sy nthetic biology composed by nanomaterial components,such as nano-enzy mes,artifici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motion nanorobots,DNA nanorobots,was also in
14、troduced.F inally,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section of nanotechnology and sy nthetic biology is prospected,including its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tumor therapy,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nd energy engineering.NanomaterialsNanomaterialsSynthetic nano 中ologyorganismSynthetic biology第 XX 卷 003Key wor
15、ds:nanomaterials;sy nthetic biology;sy nthetic nanobiology;pseudo-organism;semi-organism;organismoid随着纳米技术高速发展,纳米材料已经渗透 到包括工程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在内的多个学科 研究中。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 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0 nm)或由它们作为基 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近些年,生物材料已经进入“纳米技术”时代,纳米生物材料研究成为材料学 与生物学的连接桥梁,推动了生物医学原有领域 的技术革新,如细胞/分子分离、疫苗/药物递送、体内外成像检测和组织工程再生等支然而,目
16、前的纳米材料还是以化学材料为设计合成源头,其生物应用几乎都集中在药物递送载体和成像探 针领域;如何实现纳米材料的合成理论和生物应 用突破,成为了该领域变革性发展的关键性科学 问题,而合成生物学的出现为此提供了新的创新 空间。在前基因组时代,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主要 限于分子克隆和重组基因表达技术。此时基因工 程尚未配备必要的知识或工具来创建能够显示微 生物中调控行为的多样性和深度的生物系统。随 着1990年代基因组学的革命和系统生物学的兴起,为创建、控制和编程细菌或细胞的行为,“合成生 物学”这一工程学领域应运而生。2000年至 2003年是合成生物学发展起始阶段,基因遗传回 路“双稳态开关(T
17、oggle switch)”、“自激振荡网 络(Oscillatory network)”及基于群体感应的人 工细胞通讯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研究奠定了合成生 物学的发展基础,叫2004年至2008年,合成生 物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新颖的基因元件和基 因回路不断出现,包括基于mRNA系统的翻译控 制线路、基于AND逻辑门的基因回路以及多细胞 模式的群体感应回路小”。合成生物学的规模和范 围快速扩展,合成生物技术与类异戊二烯生物合 成研究的结合,实现了异源生产青蒿素前体;利 用合成基因回路构建工程细菌,实现了肿瘤微环 境响应的细胞治疗口.回。2009年至今,合成生物 学的发展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生物、医
18、药、农业等 多个方面,带动了代谢工程、定向进化、自动化 菌株工程、基因电路设计和基因组编辑等技术的 发展。DNA合成、遗传操作和生物传感器的快 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改造具有复杂功能的微 生物的能力,对复杂的信号网络作出响应的智能 微生物的出现也是令人兴奋的成果之一。例如Tay 等人17整合汞响应性启动子和编码吸收汞的自组 装细胞外蛋白纳米纤维CsgA的操纵子,设计出能 够检测和隔离环境中有毒Hg?+离子的细菌。钟超 课题组18设计蓝光感应和血液感知的群体感应基 因环路,动态控制细菌生物膜的定向生物修复。这类智能设计的基因回路主要包括传感系统、处 理系统和输出系统,通过巧妙设计来协助微生物 自
19、动感应外部环境或细胞内部状态进行调整,而 无需人工干预,实现了合成生物工程菌在环境治 理、工业生产、材料合成、智能治疗等方面的创 新应用口汽合成生物学是以工程化设计理念,对 生物体进行有目标的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合成生物学的生物设计改造有两种理念:“自上而 下”策略是基于天然生物体的特性和功能,构建 具有可预测和可控制特性的遗传、代谢或生物信 号网络的合成组件,赋予生物体全新的功能;而“自下而上”策略则是独立于现有的生物体功能,基于非天然组分设计并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 工生物体口,刈。然而,目前这两种策略都还是以 生物工程改造为主,如基因逻辑环路、特异性启 动子、密码子扩展等,纳米材料的
20、引入将为合成 生物学提供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功能拓展。最近,钟超团队综合了合成生物学和材料 科学的工程原理,总结了将生命系统重编程为具 有新兴功能和可编程功能的动态响应材料的系列 研究,并提出“材料合成生物学”这一概念。作 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前沿,纳米材料与合成生物学 的交叉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利用合成 生物学的技术获取生物源纳米材料,形成以生物 技术驱动的纳米材料合成理论;另一方面,利用 纳米材料对生物体进行功能强化或者生命活动模 拟,拓展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化设计构建理念20-220 在本文中,我们综合合成生物学的生命体研究和 纳米材料的非生命体研究理念和技术进展,提出 004合成生物学第X
21、X卷“合成纳米生物学”这一全新的学科增长点,并将该 交叉研究领域细分为三类:(1)工程化的“仿生命 体”:采用合成生物学策略改造宿主细胞或细菌进而 获得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生物源纳米材料,如细胞膜 纳米颗粒、外泌体、细菌外膜囊泡、病毒样颗粒和细 菌生物被膜等;(2)智能化的“半生命体”:通过纳 米材料对细菌或细胞进行修饰,构建纳米人工杂合生 物系统,实现传统合成生物学无法满足的功能强化,如细菌机器人、人工杂合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b CAR-T)人工光 合系统等;(3)仿生化的“类生命体”:以合成生物 学理论为指导,以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
22、为基础,合成 组装并模拟生命活动,如纳米酶、人工抗原递呈细 胞、定向运动纳米机器人、DNA纳米机器人等。1工程化的“仿生命体”研究“仿生命体”是指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技术改造宿 主细菌或细胞,经过提取和纯化获得的无生命活动但 有特殊生物功能的生物源纳米材料。它们继承了生命 体的部分功能特点,如高生物相容性、高体内稳定性 等,同时借助合成生物学改造获得全新功能,能够更 好的契合体内环境和满足实际需求,如病灶靶向性、表面生物活性分子展示等,使其更加适合充当体内药 物/疫苗靶向输运工具。本文将从细胞膜纳米颗粒、外泌体、细菌外膜囊泡、细菌生物被膜、病毒样颗粒(图1)等方面介绍合成纳米生物学中“仿生命体”研
23、究的重要进展。1.1 细胞膜纳米颗粒细胞膜纳米颗粒是指通过纳米技术将提取的 细胞膜纳米化,获得由细胞膜包被的纳米颗粒或 单纯的细胞膜纳米颗粒。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 学家们就已经掌握了提取红细胞膜“血影”的方法,但将细胞膜与纳米技术结合则是在20 多年后才被报道出来的;之后这一策略在很长 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发展。直到2011年,张良 方团队和Merk e团队,分别将红细胞膜覆盖在 纳米颗粒表面和微球表面,极大地延长了被载药 物的半衰期,至此越来越多的细胞膜纳米载体逐 渐被开发出来,如能靶向炎症部位的血小板膜纳 米颗粒、具有归巢作用的肿瘤细胞膜纳米颗粒、具有纳米海绵效应的中性粒细胞膜纳米颗粒
24、以及 能够刺激T细胞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膜纳米颗 粒等C27o随着细胞膜纳米颗粒的快速发展,自然界存 在的天然细胞膜己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而合成 生物学的蓬勃发展则又为这一领域注入新鲜的血 液。例如,顾臻团队,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巨核细 胞,使脱落下来的血小板膜表面表达PD-1分子,使其在能靶向肿瘤输运药物的同时还能抑制微环 境中的免疫检查点;周江兵团队将肿瘤细胞与 树突状细胞膜融合,内部包载了载有免疫佐剂 CpG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 colic acid),PLGA纳米颗粒,构建出一种能 够刺激特异性T细胞活化的肿瘤疫苗。除了肿瘤以 外,细胞膜纳米颗粒在其他疾
25、病的治疗上也表现 出优秀的效果,如表达有PD-L1的血小板膜纳米 载体可以有效地维持胰腺0细胞生命和功能,治疗 早期I型糖尿病口叫 表面表达a407分子的T细胞膜 纳米载体能够特异性地粘附在炎症肠道内皮细胞 表面,一方面能够靶向输运药物,一方面为肠道 提供了一层保护膜,抑制了炎性肠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合成生物学的技术改造细胞,再通 过纳米技术将其细胞膜纳米化,能够构建出具有 特殊功能的细胞膜纳米载体,大大推动了该领域 的发展。1.2 外泌体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天然纳米颗粒,由双层 磷脂层覆盖,表面具有大量生物分子,因此具有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 天然药物载体或生物功能调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成 纳米 生物学 交叉 前沿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曲****】。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曲****】,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