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系统传递函数模型.ppt
《第四章系统传递函数模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系统传递函数模型.ppt(8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四章第四章 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系统传递函数模型黎明安黎明安概述概述传递函数分析法是研究系统动态特性的重要方传递函数分析法是研究系统动态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在全部初始法之一。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在全部初始条件为零的假设下系统的输出量(响应函数)的条件为零的假设下系统的输出量(响应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驱动函数)的拉普拉斯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驱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变换之比。本章摘要传递函数定义及其特性传递函数定义及其特性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的其他形式传递函数的其他形式多自由度系统传递函数仿真模型多自由度系统传递函数仿真模型传递函数模型的传递函数模型的SIMULINK仿真模型建立仿真模型建立弹性梁的传递函数模型弹性梁的传递函数模型 41 传递函数定义及其特性传递函数定义及其特性 1 传递函数的作用传递函数的作用:传递函数是对线性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数学工具,对标准形式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可以将其转化为代数方程,这样不仅将实数域中的微分、积分运算简化为复数域中的代数运算,大大简化了运算,而且根据传递函数还可以导出系统的频率特性。利用传递函数可以得到系统的频率特性,利用这些频率特性与系统的参数关系,还可以对系统进行参数识别。2传递函数的定义设有线性系统的输入为,输出为,对应的微分方程如下:其中称为微分算子,且有假设各阶导数的初值均为零,对该微分方程两端取拉斯变换,则得:其中是输出量的拉斯变换,是输入量的拉斯变换。则定义传递函数为,如下:若给定系统的输入,则系统的输出完全取决于传递函数,其关系如下:再通过拉普拉斯反变换,可以得到时间域内的输出(响应):表示拉斯变换符号,则“”表示拉斯反变换符号。3 传递函数的特性传递函数的特性(1)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结构(或元件)的参数,与外部信号的大小和形式无关。(2)传递函数只能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由拉斯变换的性质可以得到,因为拉斯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3)传递函数一般为复变量S的有理分式,它的分母多项式S的最高次数n高于分子多项式S的最高次数m,即。(4)由于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因此它不能反映非零初始条件下的运动情况(即瞬态响应)。(5)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个输入与一个输出之间的关系,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要用传递函数矩阵才能表达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关系。4 传递函数的图示方法传递函数的图示方法将系统分为输入、系统和输出,则可以将整个系统用下图来表示,在动态分析中,如果已知其中的两个部分,分析另一个部分,则形成了正问题和反问题。运算关系:已知,求,称为动态分析正问题;已知,求,称为系统识别问题;已知,求,称为环境预测问题。4.2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1 比例环节比例环节凡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其特点是输出不失真也不延迟而按比例反映输入的环节,称为比例环节,其广义动力学方程为:K为环节的放大系数或增益,其传递函数为:考察一个不计质量的杠杆的力学性能(力学杠杆原理就是一个比例环节,其比例系数是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值)。这里是力的放大系数。因为这里不考虑质量,所以系统不会因为有惯性而产生延迟现象。2惯性环节(一阶惯性环节)惯性环节(一阶惯性环节)分析RC串联电路系统的传递函数,以作为电路中电容器上的电荷,为电压,则关于电荷的变化满足的动态方程为:在机械系统中,如图所示不考虑AB杆的质量情况下,设为系统的输入力,为系统的输出位移。对应的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上述系统我们称为一阶系统,一阶系统最一般的形式可以表示为:对上图所示的机械系统,其标准式为:时间常数为,灵敏度为,其物理含义是系统在静止状态下的静变形。为分析方便,令,以这种归一化系统为研究模型,即:3 微分环节微分环节凡是系统的输出正比例于系统输入的微分,即: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其中T称为微分环节的时间常数,一般情况下微分环节在实际中不可能单独存在。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微分环节与其他环节联合使用。4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该环节的输出等于系统的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成正比,即:这里k为常数,对应的传递函数为:5 震荡环节(或称二阶振荡环节)震荡环节(或称二阶振荡环节)典型的震荡环节通常使用LRC串联谐振电路来表示,设u为系统的输入电压,uc为电容两端的电压,则根据电路方程有:将后两式代入电压方程中,则有:令:,这个系统的特点是给定系统一个阶跃输入时,在小阻尼情况下,系统的输出呈现出振荡形式,它的标准形式动态方程为:例如:单自由度弹簧质量模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典型模型,其动力学方程为:标准形式:可以对比电学方程和力学方程,其数学模型是等价的。4.3 传递函数的其他形式传递函数的其他形式 1 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形式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形式其中K称为增益,称为系统的零点,称为系统的极点。极点就是分母多项式等于零的根,不难看出传递函数的极点就是对应的微分方程的特征根。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有影响,极点的数目必须要大于或等于零点的数目,或者说,分母的方次要大于等于分子的方次。(对于分子方次大于等于分母方次的时候,通常要转换成余项研究)例例4-1设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计算单自由度弹簧质量的传递函数的零极点模型。解:其中为固有频率,为阻尼比将因式分解可以得到系统的极点,在这里,系统的极点就是动力系统的特征根:对于单自由度系统而言,系统的极点是固有频率P和阻尼比的函数当时,极点是一对共轭复数,即:当时,沿单位圆上的点向点移动,同时沿单位圆上的点向点移动,由此可见:在小阻尼情况下,传递函数的极点就是系统的复频率函数。当时,、在同一B点处,说明此时两极点为相同的负实数。当时,两个极点在实数轴上沿反方向运动。例例4-2如图所示系统,已知,。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解: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对上两式取拉斯变换以上两式消去变量 2 传递函数的留数形式传递函数的留数形式我们还可以将传递函数:写成:为系统的极点并假定无重根情况;为系统的留数。可以证明:各个留数可以通过下式求出:例例4-3 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将系统模型写成零极点增益模型。解:系统的零点:极点:增益:写成留数形式,则有:同理:则系统的留数为:传递函数的留数形式为:例例4-4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将系统模型写成零极点增益模型:解:零极点模型系统的留数模型:3 传递函数的并联、串联与反馈链接形式传递函数的并联、串联与反馈链接形式 1)串联形式:设有两个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别为:和,将两个系统串联,分析两个系统串联后的总系统的传递函数。因为即H1H2H 结论结论:当两个线性系统模型串联时,其等效系统的传递函数等于串联系统中两传递函数的乘积,即:推广到n个系统串联:或注意这里假定极点比零点数目大1,根据这个表达式我们可以将一个高次传递函数分成一系列简单一次传递函式的串联形式。例例4-5设有两个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别为:试求串联系统的传递函数。解:2)并联形式:设有两个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别为:和,将两个系统并联,分析两个系统并联后的总系统的传递函数。因其中则H(s)结论结论:当两个线性系统模型并联时,其等效系统的传递函数等于并联系统中两传递函数的和,即:推广到n个系统并联:或根据这个表达式我们可以将一个高次传递函数分成一系列简单一次传递函式的并联形式,这是留数形式传递函数的带来的优点之一。例例4-6设有两个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别为:求以上两个系统并联后的系统的传递函数。解:3)反馈连接在控制领域中,常常需要根据系统的输出与系统的输入信息相比较后,再将这个新的信息作为系统的输入,使系统达到某种预期的需要,这种系统称为反馈系统。在下图中,设是反馈元件的传递函数,这样就构成了反馈系统。传递函数用表示。C(s)根据信号的流向,有:又即:得等效传递函数为:如果是正反馈系统,则有:4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在动力学控制领域中,经常要分析不同支路之间的传递函数情况,如如图所示的反馈系统中,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的差值我们称为误差信号,系统的输出信号用表示,系统传递函数表示为,反馈元件的传递函数表示为。通常在带有反馈系统中,我们定义:(a)前馈传递函数:是系统的主要传递函数。(b)反馈传递函数:它将输出信息通过传递函数返回到系统。(c)开环传递函数:反馈信号与误差信号的比称为开环传递函数,即:在图中由于有:,则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相当于系统传递函数与反馈传递函数串联形式,而串联形式的传递函数等于。开环传递函数也可以理解为系统回路的相加点断开后,以作为系统的输入,经前馈传递函数,反馈传递函数而产生的输出,此时的输出与输入的比值可以认为是一个无反馈的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由于与在相加点的量纲相同。所以,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是无量纲的,这个情况是十分重要的。(d)闭环传递函数: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比称为闭环传递函数,即:由于:则有:得:最后的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e)误差传递函数:由于,代入闭环传递函数:则误差传递函数为:对照前面讲述的串并联的基本知识可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是将系统传递函数与反馈传递函数并联后的总传递函数。闭环系统的量纲取决于输入和输出的量纲,两者的量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有时候可以将系统内部分成几个相对独立部分,然后再连接成一定形式,所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是针对某个固定系统而言的。例如例如:对于标准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如果要把它构造成单位反馈传递函数的闭环系统来等表示,则有:其中开环传递函数为:相当于开环传递函数为,反馈传递函数等于根据连接框图可以得到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阶段小结阶段小结:1传递函数的典型环节(比例环节、微分环节、积分环节,一阶延迟环节。二阶震荡环节)2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增益模型、留数模型、并联模型(简化),串联模型(简化),反馈模型(正反馈、负反馈)3控制系统的:前馈传递函数、反馈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例例4-7 简化下图所示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解:这是一个无交叉多回路结构图,具有并、串联,局部反馈,主反馈系统。首先将并联和局部反馈简化如图(b)所示,再将串联简化如图(c)所示。容易得到前馈传递函数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误差传递函数为:4.4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传递函数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模型设n自由度系统振动方程如下:对上式求拉斯变换,可以得:即:令:则有:为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由此可见,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专递函数是一个矩阵形式,矩阵的维数等于系统的自由度数。例题例题4-8如图所示两自由度系统,试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建立基于传递函数的simulink仿真模型。解:可以简化为:其中:可见,在多自由度系统中,传递函数是一个矩阵形式,且矩阵的维数等于系统的自由度数。一般情况下,传递矩阵是对称的。可以通过单点激励,单点拾振的方法得到相应的传递函数阵的各个元数。例如在第一点激励,第二点拾振,有。同理可以得到其它各个传递函数。当不计阻尼时:当给定系统的各个物理参数后,不难得到系统的仿真模型框图。由于系统的对称性有,作用在第一个自由度上的激励引起第二个自由度的作用在第一个自由度上的激励引起第二个自由度的响应等于相同的激励作用在第二个自由度引起第一响应等于相同的激励作用在第二个自由度引起第一个自由度的响应个自由度的响应。还可进一步可以写成传递函数的零极点模型。求多自由度线性系统传递函数的模态分析方法求多自由度线性系统传递函数的模态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模态分析法,给出更一般的传递函数矩阵。设物理空间下的振动方程为:,假定系统可以用实模态矩阵,利用坐标变换,则模态坐标方程为:这里是第i阶阵型列向量。对第i阶模态方程两边取傅氏变换,则得:模态坐标下的传递函数为:再根据坐标变换,则物理空间中的响应为:可以根据单点激励和单点拾振来得到传递矩阵中的各个元素,设在j点激励,i点拾振,则有:易得传递矩阵各个元素例题例题 用模态分析法试求如下系统的传递用模态分析法试求如下系统的传递函数函数,解:易得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解:易得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时,可以得到系统的固有频率为:振型矩阵为:取线性变换为:或:模态质量矩阵模态阻尼阵;模态刚度矩阵 分别采取单点激励,单点拾振方法,可以得到原系统的传递函数为:Sin(t)Sin(2t)4.5 传递函数模型的传递函数模型的Simulink仿仿真模型建立真模型建立1 与传递函数相关的运算指令与传递函数相关的运算指令MATLAB提供了有关传递函数运算的使用命令(1)串联命令例如有两个模型求两个模型串联后的总模型。脚本文件:h1=tf(1,2,1,1,10);%传递函数1,h2=tf(2,1,3);%传递函数2h=series(h1,h2)%求传递函数1和传递函数2串联后的传递函数。运行结果如下Transferfunction:2s+4-s3+4s2+13s+30(2)并联命令例如:对以上两个模型求并联后的模型。脚本文件:h1=tf(1,2,1,1,10);%传递函数1h2=tf(2,1,3);%传递函数2h=parallel(h1,h2)%求传递函数1和传递函数2并联后的传递函数。运行结果如下Transferfunction:3s2+7s+26-s3+4s2+13s+30(3)反馈连接命令这里sign是反馈链接符号,负反馈时,正反馈时为前馈传递函数,为反馈回路传递函数。例如对于上例给出的模型求负反馈的总模型。脚本文件:h1=tf(1,2,1,1,10);%传递函数1h2=tf(2,1,3);%传递函数2h=feedback(h1,h2,-1)%求前馈传递传递函数1和反馈传递函数2在负反馈状态下的总模型。运行结果ransferfunction:s2+5s+6-s3+4s2+15s+34单位反馈:如果反馈传递函数为1(对应于单位反馈系统),cloop函数实现。命令格式为:numc,denc=cloop(num,den,sign)sign为可选参数,sign=-1为负反馈,而sign=1对应为正反馈,缺省值为负反馈。例如num,den=cloop(12,1110,-1)printsys(num,den)%显示传递函数显示结果num/den=s+2-s2+2s+12(4)零极点增益模型命令例如:求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增益模型。脚本文件:h1=tf(1,3,1,1,2,5,10);%传递函数1h=zpk(h1)%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增益模型运行结果:Zero/pole/gain:(5)留数极点增益模型命令脚本文件:numG=131;%传递函数分子denG=12510;%传递函数分母G=tf(numG,denG);%形成传递函数形式zG,pG,kG=zpkdata(G,v)%求传递函数的零极增益模型,“v表示返回数据向量r,p,k=residue(numG,denG)%求传递函数的留数显示结果:Transferfunction:零点:zG=-2.6180-0.3820极点pG=-2.0000-0.0000+2.2361i-0.0000-2.2361i增益kG=1留数r=0.5556-0.1739i0.5556+0.1739i-0.1111极点p=-0.0000+2.2361i-0.0000-2.2361i-2.0000增益k=即:零极点模型系统的留数模型下面再看一个稍微复杂点的一个例题,系统连接方式如下图,其中:试求系统的总模型脚本文件:h1=tf(1,1,10);%传递函数1h2=tf(1,1,1);%传递函数2h3=tf(1,1,1,4,4);%传递函数3h4=tf(1,1,1,6);%传递函数4h5=tf(1,1,1,2);%传递函数1h6=2;%传递函数6h7=1;%传递函数7p1=minreal(h4*h5/(1-h4*h5*h6);%传递函数的最小实现(消去相同的零极点)。p2=minreal(h2*p1/(1-h2*p1*h3);p3=feedback(h1*p2,h7,-1)%反馈系统(负反馈)。hz=zpk(p3)%零极点增益模型。运行结果:Transferfunction:Zero/pole/gain:2传递函数模型的传递函数模型的Simulink仿真模型建立仿真模型建立对于一个动力学系统,除了使用以前讲过的微分方程模型来建立仿真模型,还可以使用传递函数模型来建立仿真模型。例例4-9 设单自由度弹簧质量系统的数学微分方程为:,对上式两端取拉斯变换,假设y的各阶导数的初值均为零。则传递函数定义为:设:,即:在正弦激励下,对应的系统的仿真模型框图如下(为了对比结果,仿真框图中附加了微分方程模型)观察输出图线,得到了完全一样的仿真结果。例例4-10 已知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计算系统在周期为5秒的方波信号激励下的响应。解:建立SIMULINK仿真模型如下:在脉冲信号发生求器(PulseGenerator)参数设置为:周期(period)为5秒,脉冲宽度(pulsewidth)的百分比为50,输入与输出在同一个示波器中显示如图:例例4-11 对第二章例2-3所示系统,我们现在来分析其传递函数模型的Simulink仿真模型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已经建立如下:对此方程两边做拉普拉斯变换,得简写成这是一个耦合方程组,当给定,最终系统模型可以用如图所示的仿真框图表示:利用这个仿真模型可以模拟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响应情况。4.6 弹性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弹性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由定义可知,传递函数是表达了输入输出两点之间的关系,对于弹性系统,可以定义任意两个点之间的传递函数。激励响应给定边界条件下,设系统的正则归一化模态函数为:根据模态叠加法,上式的解为:其中是模态坐标,将(3)式代入到(1)式中,并利用归一化模态函数正交性可以得到模态坐标下的动力学方程:这里我们可以得到摸态坐标下的传递函数为:得:或当给定为输出点时,则传递函数为:设,则上式可以看成是有多个子系统的传递函数的并联值得注意的是高阶模态的传递函数对响应的贡献越来越小,所以可以采取有限项来进行仿真。例例4-12考察一个两端简支的桥梁简化模型:跨度,弯曲刚度,单位长度质量,将传感器安放在a处,载荷作用在b处,试求输入与输出间的传递函数。a=20mb=50m解:可以求得系统的模态频率和模态函数为:现在我们忽略高阶模态的影响,并取来做近似计算。当,有该问题精确解为:值得注意的是,本例中只取了5项研究,可以容易验证,该仿真结果已经非常接近精确值。还可以改变a,b的位置,而得到各个不同点之间的传递函数。END-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系统 传递函数 模型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