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doc
《论网络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网络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doc(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论网络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从而将网络与媒体联系起来,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指因特网,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1]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给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新闻,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网络的出现及飞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新闻传播则成为新的话题. 1. 网络信息时代的兴起及发展现状 1.1 网络信息时代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电子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一体化,网络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90年代,由于国际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众多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和其他社会信息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和努力,国际社会信息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信息网络社会,最集中的表现是信息空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在人类历史发展全球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不仅担当者舆论导向的传播作用,而且肩负着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的便捷作用,同时,也成为科技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给力生产工具,加快人类现代化的建设.从而,推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1.2 网络媒体的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全面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如今电脑及多媒体系统已进入千家万户、寻常人家,有许多人家是人手一台,出门还有笔记本电脑。现在全球大约有60亿台以上的电脑在各行各业和普通家庭中使用,有8亿人在因特网上漫游,其中中国网民总数已达1.23亿,全球还有1亿人通过手机上网.在这一次传播革命中,电脑加上各种软件和设备,将成为人们综合处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和媒介社会,并且即将进入一个综合传播的新时代。"[2] 2。 网络发展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2.1 网络媒介传播的特点 2。1.1 互动性 互动性是网络媒介传播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以往人们只是被动地阅读、收听和观看他们所“不讨厌的内容",但是无法及时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现在人们通过网络传播则可以随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和新闻发布者以及其他受众的互动关系,从而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 2.1。2 主动性 以往是传播者积极地将信息推向受众,受众则消极地打开信息渠道的“开关”等待信息的来临。而网络传播中的人则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寻找信息、追逐信息、向媒介、资料库、电子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索要信息,这使得受众则必须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主动角色,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1。3 参与性 以往受众对传播的参与和交流程度较低,网络传播则要求人们有很高的个人参与性,既要主动地选择、寻找、索要信息,而且要积极地通过电子邮箱交流信息,或者通过互联网召开网络会议、远程会诊,甚至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进行交流等,使人们对传播具有了更高程度的参与性。 2.1.4 集合性 网络传播中的各种媒介将在发展中有机的组合、集成为一体化多功能的多媒体电脑,而各大传播机构如信息中心、出版社、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也将有序地聚合成一种松散的超级信息系统。网络传播连接着整个人类,每一种传播科技的出现与发展都在缩短着时间和空间,消除着文化差异和认知差异,扩展着新闻信息和思想观念.国际互联网上有众多互联网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公共信息和商业服务信息。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难怪《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尼葛络庞高唱“信息内容为王”,而一年之后,他感叹“要想在浩瀚的网络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实在是太难了”,于是他提出“导航为王”的论断。[3] 2。2. 网络的发展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 使之逐步成为传统媒体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无形中也促使传统媒体加快更新观念和运作方式的步伐。在相互竞争中, 传统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互相影响、融合, 形成了一整套新的信息传播方式.采访和写作是新闻传播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场大变革中, 它们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采访方式是寻找新闻线索、确定选题、考察采访对象、设计采访大纲, 然后通常是面对面进行采访。记者通过种种人际关系联络到采访对象.说服其接受采访, 按照预定的采访计划对其进行提问.在问答过程中察言观色, 一方面可以判断其话语的真实程度, 一方面可以为报道增添细节.这种实事求是的新闻采访方式, 是任何时代都必须坚持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 这种采访方式受到时间、空间、人力、费用等因素的限制, 有时甚至会影响新闻信息的时效性。 网络传播出现后, 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通过网站、论坛、留言板等方式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确定采访主题, 然后利用电子邮件等通讯手段, 把自己的采访提纲传给被采访者。对方在网上回答问题, 还可以将相关的数据、资料等内容图片一起提供给采访者。这样的采访, 大大节省了人力、财力, 跨越了空间的阻隔, 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在线采访的真实性, 较传统采访方式而言较弱, 这就需要采访者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 掌握大量的资料, 以便全面核实信息的准确程度。想要在线采访, 一定要学会去伪存真, 练就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辨别真假的本领。 传统的新闻写作要求“及时”, 要求尽快传递信息.“而1997 年, 在全球网络化的新闻竞争背景下, BBC建成了全天候BBC新闻频道BBC NEWS 24, 改善新闻节目质量, 加强了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等电视新闻的薄弱环节。最重要的是, 该频道的开播将时效性作为电视与网络及其他传媒竞争的关键, 提出了“在需要时收看新闻”的全时概念。彻底更新了一直以来新闻时效性的定义.”[4] 网络传播以其灵活的方式、新颖的创意、以及个性的内容冲击了传统媒体,同时也启发了传统媒体,例如湖南卫视的《天天读报》栏目,则将播新闻的方式改变成了说新闻的方式,以口语化、平民化的风格,不仅轻松、趣味的传播了信息,同时也使受众接受了信息,获得了受众的青睐。 “多年来,电视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受众,然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大的是电视。”[5]难怪电视发达国家的电视机构纷纷在网上“抢滩"。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网等大广播公司在网上展开竞争。全国广播公司与微软公司结盟成立全天24小时有线新闻广播,同时在网上建立网站。这些网站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总汇和信息枢纽的优势,信息极为丰富。我国的一些电视台也积极加人了互联网,其中中央电视台有多个栏目上网,涵盖新闻、经济、文艺和体育等方方面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地方电视台上网,有效的发挥了国际互联网的优势,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而目前国内上网的报纸更是不计其数,《人民日报》网络版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站点之一,日访问量达180万次。"[6] 2.3. 网络媒介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2。3.1 使新闻的即时传播成为现实 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近是构成新闻的要素之一。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等原因,传统新闻的信息传递往往滞后不畅,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而打破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正是网络的优势所在。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即时性新闻已不再是神话。在网上,新闻可24小时不间断实施滚动发布,虚拟主持人随时播报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件,最后截稿时间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抢发即时新闻已成为现代新闻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2.3.2 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交互式传播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的传播路径的单向性,使受众无法同时利用这些媒介对传者进行反向信息传播。而网络使双向交互式传播 成为可能。在网上,受众可以随时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提高大众的政治生活质量和民主意识很有意义.例如今年武汉市的换届选举会,微博提出了“我对换届献言献策”的策划,使普通的市民也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换届的互动中去。“在微博的技术平台上,网民围绕同样的新闻话题,全方位提供新闻信息,积极参与讨论分析。一旦新闻信息有了失误,全民参与纠错,这种全民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媒体单一作战报道新闻信息的模式,多元视角多元维度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必将走上更加专业的道路.在全民参与下,网民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信息,更加严谨的推理,更加理性地探讨,更加多元的评析。”[7]同时,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等,及时了解社会思潮和社会舆情动态,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并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 2。3.3 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8]例如网络媒体可以利用链接的方式,将所有的信息都聚集到一起,可以让受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获取信息,获得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视听享受,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 2.3.4适应不同层次受众个人化的需求 尽管每个人的兴趣需求更不相同,但还是有不少信息是人们共同感兴趣的。这是因为,“每个个体社会大坏境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体,其独立的愿望总是受到共同环境的塑造和规范,这是大众传媒存在的基础."[9]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满足大众共同需求的同时,也为满足小众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使得每个人的个性都得了充分的张扬,适应了不同层次受众个人化的需求.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信息检索工具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使得受众获得了更具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2.4. 网络媒介对新闻传播的消极影响 虽然网络媒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我国的网络媒体,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也不同程度的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4.1. 报道面比较浅显,缺乏深度 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如论坛和博客上通常只会去描述事情的发生,给了观众很多发表意见的平台,但是这种平台往往就是一些发泄私人情绪,带有很强主观意识的意见。很少能真正评论到事物的本质。如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也正式进入主流人群视野。“博主在微博上发表评论时,无需像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评论那样字斟句酌,只需用简单的句子描绘出当前事件或感受,并可附上图片和视频,在短的时间内形成图文并茂的一则消息。"[10]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是很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2。4.2。 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难免信息失真 当今社会公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富有社会责任感,关心民族荣辱和国家兴衰,他们把网络作为拓宽知识来源、全面了解世界的窗口。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方便性,使他们可以及时的了解国内外动态。网络媒体中,除比较规范的新闻网站外,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网络论坛、网络聊天等网络工具都具有传播功能。“网络媒体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得有关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过滤机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开始阶段,各种小道消息在网络蔓延、难辨真假。”[11] “从宏观的角度讲,网络环境下,新闻报道极易形成一种左右受众知情权的消极氛围,即“非常态的常态化"。它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或社会发展过程中,原本是非常态的异常事物和社会现象,由于被大量报道从而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最终成为(或似乎成为)常态化的事物或社会现象.”[12] “在由叠加和链接共同作用的‘辗转相传'的环境中,任何一个泛化的终端文本,声音、图像、文字、图表,核心的内容、标题,细节的精细程度,都有可能遭到折射和歪曲……甚至在那些看上去毫无歪曲可能的链接上也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真实性的漏洞”。[13]如一位青年人在街上看到有人在集群上访闹事或集会示威,他对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的情况并不了解,仅凭道听途说得到的一些资料加上他自己的主观臆断,就能制造一则消息到网上去传播.而这样的消息真实性和准确性无从谈起,任其在网上传播,自然非常危险.而且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方便,使得网上的新闻网站和信息名目繁杂,质量良莠不齐,内容真假混同,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这就使得人们对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产生怀疑,也就干扰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 2。4.3 注重信息的传递,缺乏新闻语言的严谨性 由于网上信息传播迅速、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往往会出现新闻质量下降的现象,无论是文字措辞方面还是信息的准确度方面都会缺乏传统媒介的斟酌与严谨,数量提高了,质量却下降了,以真实严谨著称的新闻传播也会失去以往的公信度,再加上网上虚假信息与谣言随处可见,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之前媒体对一些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因为受众需要的是第一时间的资讯,这也是网上传播比传统媒体更为有利的地方,媒体顾着第一时间传递讯息,这样在新闻语言的严谨性上就会有所放松。 2.4.4 新闻的舆论导向难度加大 传媒作为党的“耳目喉舌”,总是积极地控制着舆论的导向。在受众远离新闻源的传统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被动地接受新闻,新闻工作者直接掌握着信息内容,这使得新闻工作很容易控制舆论的导向。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报道将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同一事实,出现了舆论多元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工作者很难控制舆论导向,受众自己筛选、组织信息的自由度空前加大,新闻机构传播的新闻的真实性有时会受到怀疑.新闻传播界创造舆论、引导舆论、代表舆论、控制舆论的难度加大。例如之前在网上热炒的“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网友则通过各种方式对此新闻进行关注,以期待各执法部门对事件作出公正的判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遵循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的新闻改革,以适应网络环境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防范和减少消极影响的途径 3.1。 采用法律和政策等手段,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控 网络的发展无疑给新闻传播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网络一体化,不但给虚假和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以可乘之机,而且成为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有些新闻工作人员在竞争中不择手段,违背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不惜失实甚至泄密等等。因此,加强网络法规制度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只有加强网络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网上行为,严格上网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上网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强调立法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加快立法,包括对政府、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的立法,才能有效保护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大力培养网络执法人员,注意发现危害社会的电脑犯罪,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网上不良信息对公众的影响,防止各种网上违法行为,确保网络的健康发展。 3.2.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影响,减轻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 网络媒体虽然鱼龙混杂,难以监控,但也并非没有办法将其不良影响减轻至最低程度.在信息的可信度上,公众还是对传统媒体的更为认可.非常时期,公众对网络媒体的过分依赖,主要是因为传统媒体不能满足他们对相关信息的急切需要。尤其是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了的情况下,如果决策者不注意增强工作透明度,甚至运用行政权力封杀信息,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反而给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媒体散布谣言的可乘之机,使公众不明真相,胡乱猜疑,心理恐慌.因此,决策者应当借助容易控制的传统媒体,及时公布事态的真相,用统一强大的口径把握舆论导向,使公众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事实,这样可以减少公众的猜疑和恐慌,进而减少网络不良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危机沟通三原则”,即以我为主提供情况、提供全部情况、尽快提供情况."[14]这一观点和做法值得借鉴。 3.3.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新闻工作应坚持党性原则,自觉弘扬“主旋律”,增强正面报道的宣传力度。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根本任务。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舆论多元化”已成为新闻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和自由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之间的新闻信息的传播和思想文化的渗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以遏制。我们必须加快新闻网络“窗口”的建设,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不回避困难,不遮掩问题,唱响“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把网络传播这一具有多媒体、互动式和实时性等特征的新的媒体,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新闻从业人员要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别人,首先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在网络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由“线性接触”变为全方位的碰撞。面对各种文化思潮,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较高思想理论水平,就可能成为错误思潮和不良文化的俘虏,更谈不上扶正怯邪、激浊扬清.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新闻工作者要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强化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新闻工作的有关准则、条例、章程,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以保证新闻传播工作的严肃性。此外,还要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提高业务素质.认真研究网络传媒的特点,熟练运用现代新闻采编工具,不断扩大和丰富新闻工作手段。只有掌握从事现代新闻工作的十八般武艺,才能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新闻工作者。”[15] 4。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面对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的巨量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可以给新闻报道带来便捷,使受众更好、更快的接收新闻信息,并参与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大事件的决策中去,可是如果尺度把握的不好,也可以导致信息失真,扰乱新闻报道的环境。“网络传播对新闻传媒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将带来传播业的一场革命,一也将带来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16]作为受众(读者)来说,新闻不光追求时效性,还要求质量的提高.网络新闻的作者为满足受众需求,要极力写出更好的作品,而作为受众来说,也要适应网络新闻的阅读方式,趋利避害,使网络更好地为新闻报道服务,为人们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 注释: [1] 钱伟刚.第四媒体的定义和特征[J]。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1。(3):15 [2]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0-71. [3] 郑屹.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J]。广播电视信息,1998(4):18 [4] 王东旭,张海鹏。浅析网络新闻的优势及对传媒业的影响[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11) [5] 阂大洪。广播电视媒体与第四媒体的竞争与结合[J].电视研究,1999。(1):42 [6] 涂光晋.科技进步为新闻传播添冀[J].国际新闻界,1993,(3):17 [7] 张月萍.微博客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J].新闻大学,2010,(3):108 [8] 刘婷婷.网络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分析[J].新闻世界,2000:109—110 [9] 孙梅.重视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J].发展论坛,2000,(10) [10] 张月萍.微博客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J]。新闻大学,2010,(3):118 [11] 徐乃龙.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N].江苏警官学报,2003(6) [12] 罗云锋。新闻传播中“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解析[J].当代传播,2008:4 [13] 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3):52—53 [14] 徐乃龙.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26 [15] 孙梅.重视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J]。发展论坛,2000,(10) [16] 王俊杰.网络传播对新闻传媒的影响及发展对策[N]。河北大学学报,1999,(3)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潘俊峰老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潘俊峰老师的悉心指导。潘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潘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使我终身都受益。对潘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以前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感谢我的室友这几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向我的父亲、母亲、致谢,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的热情帮助.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王援。关于网络传播对网络新闻评论影响的探讨[N].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2] 陈红梅.简论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以“中大事件"和“杨帆事件”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09,(05) [3] 赵辉.浅析网络对新闻价值的影响[J].黄河之声.2009,(10) [4] 巢乃鹏.网络新闻的发展对其社会生活的影响[J]。江苏教育通讯。 [5] 王欢。网络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影响[J].赤峰日报.2008,(05) [6] 李林坚。 微博客在新媒体时代下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J]。文化研究。2011,(04) [7] 孙梅。重视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J].发展论坛.2000,(10) [8]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9] 丁法章.漫谈网络新闻评论[N]。新闻大学.2008,(04) [10] 杜俊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1] 胡泳,范海燕。 网络为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12] 唐圣平。网络新闻传播[J].中国新闻科技。2000,(04) [13] 郑歆。网络新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03) [14] 孟德东。网络新闻的新闻特点[J].新闻采编.2004,(06) [15] 陈力丹.不成熟的网络新闻传播[J].新闻记者.2001,(07) [16] 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01) [17] 陈岩。网络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网络传播。2011,(03) 11-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新闻 传播 活动 影响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