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BIM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pdf
《基于共生理论的BIM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共生理论的BIM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pdf(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3 年第 44 卷第 10 期1研究背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具有可视化、模拟性、可出图性等特性,适用于建筑工程全周期的管理,通过模型不但可以增强各建筑主体之间的相关协作,还可以节约建设成本、减少管道及门窗等碰撞问题,同时对建筑主体在运营过程中可以无障碍地进行空间优化设计和安保管理1。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已经将 BIM技术列为国家强制计划,形成了完整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我国的 BIM 技术实施较晚,存在推进力度不足等现象,其主要原因为符合行业的技术标准有待规范、BIM 技术人才缺口大、实施
2、主体利益偏好不统一等。本文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开展 BIM 技术人才协同培养的实践研究,系统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共生单元的逻辑关系及共生环境,并寻求“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实现各共生单元的利益偏好趋同。2共生理论概念共生理论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Margulis)等人提出,认为生命可以主动地改造和适应环境,并且通过共生可以促进生物进化。目前,该理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应用,各共生单元基于互惠互利的目的,构建共生环境并形成共生关系2。根据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提出“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
3、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新要求,借此共生理论植入职业教育改革大讨论。在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共生理论被应用于校企横向合作方面的研究居多,如:建立良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必须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五大理念为引领,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根本要求,遵循“协同育人、利益共享”的价值取向,打造“多元参与、共商共建”的互动格局3;将企业与职业院校看作共生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建立合作共赢的共生单元、创新引领的共生模式,营造产教融合制度环境,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赋能升级4;建构共生化良序系统,共生合作模式必须处于“均衡互利共生”阶段,方可使得其内在的协同演化更为细化,
4、互动协同更加深层次,才能激发出大量的协同创新利益5。也有将共生系统应用于中职、高职、本科之间的校校纵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强调校校之间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首先需要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共生度;推行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优化共生模式;调动本科院校参与人才“立交桥”建设的积极性,改善共生环境6。3BIM 技术人才协同培养要素分析在 BIM 技术人才协同培养过程中,共生理论的基本要素分析见图 1。3.1校企合作为引领,协同共生单元从 BIM 技术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共生角度来看,共生单元可以分为引导者、培养者和使用者三个共生主体,政府、行业是 BIM 技术人才供需的引导者,其主要职能是根据市场需求从
5、宏观层面规划人基金项目 2022 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XJK22BGD008)收稿日期:2023原02原18曰修回日期:2023原03原14作者简介:庞朝晖(1979),男,湖南隆回人,教授,主要从事 BIM 技术应用研究,E-mail:pangzhaohui_。基于共生理论的 BIM 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庞朝晖,彭彩红,袁杏摘要:针对 BIM 技术人才缺口严重、培养资源不匹配、培养定位不明确等现象,人才供需各方如何构建切实可行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湖南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基于共生理论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实施课程共建、人才共育、平台共组、师资共享的四共
6、并举措施,探索 BIM 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新途径。关键词:协同培养;BIM 技术;共生理论;互惠共生中图分类号:G719.2;G717;G712;G647;F27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9146.2023.10.044(湖南工学院,湖南衡阳421002)文章编号:1674-9146渊圆园23冤10原044原03科 技 创 新 与 生 产 力SCI-TECH INNOVATION&PRODUCTIVITY第 44 卷第 10 期2023 年 10 月Vol.44No.10Oct.2023图 1BIM 技术人才协同培养图才培养政策和统筹设计技术标准;高校作
7、为 BIM 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根据政策规定和技术标准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执行人才培养计划,最大程度的输出合格人才,为培训机构、企业培训部门补充培养单元;BIM 人才使用者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既承担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功能,又是实现人才价值的实施单元7。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多元人才协同培养的模式,高校在共同单元中应发挥主体作用,高校是架通政府、行业、企业的桥梁,需要打造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为人才储备提供保障,结合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服务团队。企业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实际项目的运行、企业文化的展示以及技术人才就业岗位
8、。3.2平等互惠为基础,创新共生模式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须满足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两个条件,即不仅合作产生的社会整体效用可达到最优,而且各成员在合作中所获得的利益也体现为最优8。当前,大部分的校企合作是高校一头热,企业融入度不高,政府和行业宏观调控效果有限,关键是现有的各共生单元多为寄生或者偏利共生的交互影响关系,多元主体无法在共生的过程中实现利益的均衡互利。湖南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依托行业背景和 BIM 技术需求,通过课程共建、人才共育、平台共组、师资共享的四共并举的措施,探索应用型的 BIM 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3.2.1课程共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资源库是丰富课程内容的关键,校企双
9、方通过共建企业课程、共录施工视频、共构基本模块、共享信息平台等方式,弥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差距,切实做到课程与技能无缝对接。同时 BIM 课程体系应围绕提升学生的 BIM技能来设置,其中基础课程突出融合度,将 BIM 技术的案例资源嵌入到“土木工程制图”“建筑结构”“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筑 CAD”等课程;核心课程突出应用度,“建筑设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借助实际项目的 BIM 模型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计算规则及设计原理;实践课程突出真实度,“BIM 应用”“工程项目管理实训”“毕业设计”等课程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驱动。3.2.2人才共育人才共育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共生 理论 BIM 技术人才 协同 培养 模式 探索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