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一章 概述 1.1 编制依据及背景 1.1.1 任务依据 XX省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受XX县交通局公路管理所的委托,对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根据委托书的要求,组成项目研究组,通过对路线方案的纸上定线,现场勘察、调查收集有关地区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等资料,听取地方有关部门的意见,在充分论证发展预测、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同时参照《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96年),于2012年7月上旬完成了编制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 编制依据 本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如下: 1、《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88年6月); 2、《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96年讨论稿);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现行有关公路工程的规范、规程; 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5、《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1号】(交通部1996年);《公路工程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2号】(交通部1996年);《公路工程估算指标》【交公路发(1996)611号】(交通部1996年); 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建设部1993年); 7、《XX县路网建设规范》、《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计划纲要》及《XX交通志》; 8、XX县各有关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计划; 9、XX省关于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的补充规定。 10、XX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交路农建函[2011]251号)的通知。 11、XX省交通厅川交【2006】560号《关于做好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前期工作的通知》。 1.1.3编制背景 XX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交通不发达、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改变少数民族落后的经济现状,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交路农建函[2011]251号)的要求,充分利用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通乡公路建设的优惠政策,解决各乡镇农产品外运难、农用生活物资运进难的“两难”问题,彻底改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得交通问题,促进乡间、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构建和谐社会。 该工程起于XX县XX乡XX,途经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止于XX场镇,全长13.4公里。是XX至XX及沿途各乡镇发展、开发项目的重要通道,为认真贯彻乡乡通公路,确保两地及沿途各村的开发与发展,是惠民工程。为此对XX县XX乡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 1.2 研究范围 1.2.1 研究范围如下 1、调查项目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现状、发展规划及路网布局,论证本项目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能性。 2、通过交通量、国民经济调查,综合分析有关地区的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预测道路的远景交通量,提出建设规模与标准。 3、在1:5万地形图上研究路线方案,实地踏勘调查沿线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等条件及特性,进行必要的局部测量和地质调绘,拟定备选方案。 4、测算工程数量、估算工程投资,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研究其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综合选定推荐方案。 5、根据资金筹措及工程规模,进行路线方案比选,提出路线方案意见、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一级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6、进行工程环境影响分析,提出环境保护对策。 1.2.2研究目的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在交通经济发展预测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对本项目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和实施可能性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为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或建议。 1.3 主要研究结论 1.3.1 公路现状 适应西部大开发、完善XX省公路网建设的需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良好交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保证各乡镇之间的联系与外界的通行,缩小地区差异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开发XX至XX沿途各村经济,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及交通量、运输量增长的需要。因此,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十分必要。 1、是适应“生态立县、水电强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的需要 “生态立县、水电强县、旅游兴县”是XX县政府根据本县的特点提出的发展县域经济、发挥XX县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本项目的建设是适应XX县发展战略的需要,本项目的建设将给沿线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飞跃。 2、该工程属于惠民工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交通,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重要基础设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十二五”期交通发展得重中之重。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发挥农村公路对干线公路的支撑和集散作用,构建便捷、通畅、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公路网整体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项目沿线经济落后,交通条件极差。 XX地处山岭重丘区,此次通乡公路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简易公路,技术标准低,路线起伏大,急弯多,陡坡多,遇雨则泥泞不堪,洪水顺路跑,涵洞垮塌、淤塞,挡土墙、护坡经常塌陷,天晴则尘土飞扬,给当地群众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对当地生活环境和农作物生长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地环境污染,道路边坡极不稳定,造成大面积的边坡严重坍塌,阻断交通,使得人们出行艰难,车辆也难以通行,严重影响了乡镇的物资交流,制约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而XX县XX乡XX至XX公路又是连接XX和XX的重要通道。以上公路的种种现况已严重影响了车辆的正常通行,制约了XX至XX间各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交通流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满足交通发展得需要,此次公路的改建十分必要。 3、是开发各乡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需要 XX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在实施退根还林以来,乡人民政府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把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乡境内特产丰富,盛产板栗、核桃等干果,有天麻、党参、大黄等地道中药材,乡人民政府优化粮食经结构布局,落实粮食直接补贴工作和优质粮食补贴工作,按照“补足政策公开,补助面积公开,补助标准公开,补贴农户公开”的原则进行宣传公告,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调动和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以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与利用离不开一个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的公路运输网。为了加强各乡镇与XX的快速横向联系,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拟建项目的实施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 本项目是XX至XX的通乡项目,早日建成将大大改善沿线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提高当地各乡镇、名族之间的联系、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改善沿线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XX乃至整个绵阳地区的经济发展。 5、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要求“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本世纪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充分说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发展为主题,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 按照省交通厅公路网规划原则,以国、省公路为依托,连接邻省、地、县及县以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集散地,形成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XX县XX乡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对于完善我市农村公路网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1.3.2交通量预测 本路段交通量预测在交通调查和现有交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该线路及其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技术和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分析确定基年交通量,测算出未来发展得交通量,预测结果如表1—1;表1—2 表1—1趋势型交通量增长率表 年限 车型 2006年-2012年 2012年-2022年 2022年-2032年 客车增长率% 9.50 8.11 6.65 货车增长率% 7.60 6.40 5.17 表1—2交通量预测结果(PCU/D) 年份 2012年 2019年 2026年 2032年 客车交通量 67 116 190 280 货车交通量 64 110 180 265 合 计 131 226 370 545 1.3.3 建设标准及规范 1、技术标准 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本项目在公路网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时按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规定,并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本系列项目拟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4.5m。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3。 主 要 技 术 指 标 表 表1-3 工 程 名 称 单 位 技术指标 备 注 路线总长度 km 13.4 公路等级 四级 设计速度 Km/h 20 路基宽度 m 4.5 行车道宽度 m 3.5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30 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m 15 回头曲线平曲线最小半径 m 停车视距 m 30 最短坡长 m 60 最大纵坡 % 10 桥 梁 设计荷载 公路-Ⅱ级 桥 宽 m 与路基同宽 设计洪水频率 中桥 小桥 1/25 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 1/25 路基 1/25 路面类型 混凝土 2、建设规模 路线总长13.4公里,主要工程量见表1-4。 主 要 工 程 量 表 表1-4 工程项目 单位 黑白路 备注 路线长度 公里 13.4 占用土地 亩 96.32 拆迁建筑 平方米 0 拆迁电力、电讯 米 0 路基土方 千立方米 8.931 路基石方 千立方米 13.433 路基防护与排水 千立方米 0 路面 混凝土 千平方米 50.096 沥青砼 千平方米 桥梁 大桥 米/座 中桥 米/座 44/2 小桥 米/座 26/3 涵洞 米/道 274/28 隧道 米/道 机耕道交叉 处 0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公里 13.4 1.3.4 路线走向、主要控制点 1)路线走向 该工程起于XX县XX乡XX,途经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止于XX场镇,全长13.4公里。 2)路线主要控制点 路线主要控制点为;XX,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XX场镇。 1.3.5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本工程预计建设期是2012年9月开工,2013年9月建成,工期12个月。 本项目建设里程全长13.4公里,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总投资为5233.43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278.37万元。 本项目属通乡公路,总投资5233.43万元,其中建安费3895.47万元。安省上每公里补助40万元,其余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 1.3.6 工期安排及经济评价 1、工期安排 本工程预计建设期是2012年9月开工,2013年9月建成,工期12个月。 2、经济评价 本项目评价基准年为2012年,建设期,评价计算期为:建设期一年加20年。本项目国民经济评价见表1—5。、 国民经济评价表 指标 方案 经济净现值 (ENPV、万元) 经济内部收益(EIRR%) 经济效益 费用比 (EBCR) 投资回收期 (年) 黑白路改建工程 1390.704 15.2 1.294 17.24 从本项目的经济评价结果可知,本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及各项财务指标均较好,并具有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 1.4 问题与建议 1、落实资金来源 本项目的建成将大大改善沿线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由于初期投入大,资金的落实是关键。因此,需要点解决资金落实的问题,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2、施工期间的交通 本系列项目属改建公路,施工期间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车辆的安全和通行。 3、项目管理 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管理机构,选择资质和实力均符合要求的施工、监理单位,严格管理,以实现质量、安全、工期和投资的控制目标。 4、环境保护 项目实施过程中,测设中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注意人工构造物与地形地貌的协调与配合,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和完善排水系统,避免水碓地表的冲刷和水土流失;施工时应切实控制好施工中的废方、废水处理,降低噪声;沿线多植树种草,美化环境,达到环保、工程双赢的目的。 第二章 现状及发展 2.1 区域概况 本项目位于XX县境内,XX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全县11个乡镇分散驻地在主干线公路沿线,人口分布东南方较密,西北方稀少。基本形成了以木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矿产、食品、电力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主要有茶叶、淀粉、白酒、机砖、黄金、锰粉、钨矿、花岗石板材、大理石板材、水泥、丝绸、木材制品等。有1800多种农副土特产品植物资源,列为国家一、二、三类保护、以大熊猫为首的22种珍稀动物资源,储量相当大的30余种矿产资源,蕴藏量142万千瓦的水能资源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由于大多数地方交通落后,不能得到很好的开采、利用,只有人背马驮,靠索道、林区公路机耕道来运输,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2 社会经济现状 2.2.1.绵阳市 2.2.1.1概况 绵阳市位于XX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距XX省会成都市91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绵阳东接南充市,南接遂宁市,西南连德阳市,西靠阿坝藏族自治州,北抵甘肃省,东北与广元市为邻,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称“蜀道咽喉”、“剑门锁钥”。全市幅员面积2024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533.3万人(2006年末)。下辖涪城区、游仙区及安县、北川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XX县、和江油市,市人民政府驻涪城区。 绵阳气候温和,盛产粮、油、猪、蚕、棉等,森林覆盖率38.3%。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有水能蕴藏量320万千瓦,有天然气等矿产资源57种,有麦冬等传统出口药材20多种,有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大熊猫、金丝猴、云豹等珍稀动物30多种;有李白故里、白龙溶洞、罗浮山、白水湖、大庙山、报恩寺、鲁班水库、富乐山、王郎和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在现存的60件国家级文物中,有汉代人体经脉漆雕、大铜马、摇钱树、说唱佣、铜佛像被称为“五绝”。绵阳这方热土,曾孕育出大禹、蒋琬、李白、沙丁、邓稼先、冯达任、海灯法师等众多杰出人物。 绵阳市是我省重要的科研和工业基地,全国电子工业城市之一,经过四十多年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已形成一个以教育、科研为中心,电子工业为主体,集电子、冶金、食品、轻纺、建材、机械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的综合性新兴工业城市。 绵阳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著名的文化古城和旅游胜地。境内分布着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9处,以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民族风情资源而闻名于世;有翠云廊、王郎和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旅游资源。同时,绵阳市又是中国生态旅游的经典和狭义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 2.2.2.2 经济现状 1991年以来,绵阳市先后被列为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 “优化资本结构” 、“综合配套改革”等多项试点城市和XX省“加速两个转变”的试点市。经过大力的调整和发展,绵阳市已成为XX省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2006年,全市实现GDP560.84亿元,增长13.9%,高出“十五”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GDP增长速度在全省各市州中上升3位,排名第八。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6.1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5.34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9.32亿元,增长11.4%。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4.24亿元,二产业的比重为43.7%,三产业的比重为35.6%,产业构成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4.24亿元,增长18.9%,占GDP的比重为45.3%,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上涨2.5%,比上年上涨1.6个百分点。工业原料、燃料和动力类价格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4.8%。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2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43.51亿元,增长2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88亿元,增长23.9%。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43亿元,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81.66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7.36亿元,增长7.1%、牧业产值93.65亿元,增长8.9%、渔业产值9.21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产业产值2.55亿元,增长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0户以上,比上年新增14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8.8亿元,增长21.3%;实现工业增加值161.1亿元,增长29%,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六个主要工业城市中排第一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过亿元企业达到74户,比上年净增8户;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5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4.4%,同比增长27.6%。六大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90.65亿元,增长17.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到达72.5%。其中,建材、纺织、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食品工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增幅均达到20%以上。 绵阳市历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见表2-1;2006年三大产业构成如图2-1所示。 绵阳市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表2-1 年 份 GDP (亿元) 人口 (万人) 人均GDP (元) 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 1990年 60.75 491.81 1239 99.60 1991年 72.64 494.06 1474 117.01 1992年 86.38 496.46 1748 140.19 1993年 118.35 499.24 2384 188.34 1994年 154.67 503.14 3098 259.21 1995年 186.59 506.65 3714 296.25 1996年 219.19 509.63 4335 352.55 1997年 248.99 511.99 4889 409.68 1998年 273.91 517.27 5335 408.12 1999年 267.51 520.21 5174 355.15 2000年 269.09 518.36 5199 350.27 2001年 287.16 520.16 5579 347.98 2002年 321.24 521.75 6354 421.68 2003年 355.68 527.52 7151 465.98 2004年 415.05 529.07 8398 511.62 2005年 482.53 530.71 9774 614.62 2006年 560.84 533.3 6909 -- 1995-2000年平均增长率 9.7% 0.5% 7.22% 4.10% 2000-2006年平均增长率 9.9% 0.5% 13.51% 12.19% 注:1、资料来源于绵阳市历年统计年鉴 2、经济指标采用当年价,增长率可按比例计算;人口为户籍人口。 2006年绵阳市三大产业构成图(%)(图2-1) 尽管目前绵阳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工业经济,特别是电子工业的拉动,经济增长缺乏弹性和活力。工业内部结构矛盾突出,表现在主导产业电子工业发展迅速,而工业领域中其它行业的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尤以重点发展的六大行业中的食品、纺织、冶金等行业为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绵阳市的第三产业仍十分落后。在此背景下,为突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突出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在巩固和发展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的同时,应大力培植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 2.2.3 XX县 2.2.3.1 概况 XX县位于XX盆地西北部边缘,居涪江上游,东邻青川县,南连北川县,西接松潘县,北接甘肃省,东南接江油市,西部接九寨沟县,现成距绵阳市168公路,距省会成都305公路。幅员辽阔,山高坡陡,地广人稀,民族错居。县境位于东经135°50′至104°58′,北纬31°59′至33°02′,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5959平方公里。县辖9镇16乡(6个藏族乡),249个行政村,1489个村民小组,10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18.7万人。 县境东西高差悬殊,高山深谷普遍,河川水流湍急,云多雾少,最高海拔540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中山和低中山面积分别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0.61%和61.28%;海拔1000米的山地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的93.76%;陡坡超过25°的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67.3%,由于地势起伏很大,各地气候差异十分明显,在低山河谷地带,夏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分,四季分明,在中高山地带,降雨量大,日照不足,四季难分。 2.2.3.2经济现状 XX县经济迅速发展,2006年我县经济继续保持了跨越式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按现价计算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0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1.4%。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值由2005年的33.6 :40.7 :25.6转变为30.1 :44.9 :25.0,第一产业比重在次下降,第二、三产业快速上升,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470万元,比上年增加478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6038万元、林业产值7403万元、牧业产值24086万元、渔业产值117万元。全年人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74元,比上年增加267元。2006年,通过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农作物复耕指数等措施,在面临较为严重的旱灾情况下,农产品产量仍得以稳步上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700公顷,比上年增加11.4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9436公顷,比上年增加11.86%。继续坚持“水电强县”的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十亿工程”,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发展质量取得显著进步。一是协调好原有饿13户规模以上的企业的生产运行,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积极开展对水电、矿产、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全年新增了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速了工业发展“量”的积累。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9.65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同比增长25.7%。面对比较丰富的资源,由于交通发展得落后,而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很多地方还是人背马驮,靠索道,林区公路,机耕道来运输。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关XX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情况见表2-2: XX县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统计表 表2-2 年 份 GDP (亿元) 人口 (万人) 人均GDP (元) 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 1990年 1.1.323232 18.02 734 1.7349 1991年 11.43232 18.04 794 1.9106 1992年 1.1.667868 18.14 919 2.3201 1993年 22.18778 18.21 1201 3.1262 1994年 553.0155 18.29 1649 4.5411 1995年 3.5011 18.41 1902 5.3445 1996年 4.1009 18.49 2218 5.2450 1997年 4.6748 18.61 2512 5.9489 1998年 4.6710 18.72 2750 5.1039 1999年 4.8843 18.79 2599 4.6185 2000年 5.1780 18.86 2745 4.9848 2001年 5.7481 18.65 3082 5.6165 2002年 6.5135 18.63 3579 6.5278 2003年 7.9251 18.62 4267 7.0245 2004年 9.4983 18.65 5824 7.2456 2005年 11.5143 18.68 6587 8.5612 2006年 13.53 7 18.70.0 357235 10.15 1990-1995年平均增长率 6%21.96% 0.43% 21.45% 25.85% 1995-2000年平均增长率 32 8.32%% 0.48% 7.78% 8.45% 2000-2006年平均增长率 20.91% -0.17% 19.44% 11.56% 注:1、资料来源于绵阳市历年统计年鉴 2、经济指标采用当年价,增长率可按比例计算;人口为户籍人口。 2.3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2.3.1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3.1.1 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要分析城市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必须明确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及在区域发展中所承担的职责。绵阳市的区位优势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科技区位上,绵阳是我国重要的电子工业生产和国防科研基地之一。绵阳拥有50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其中的长虹企业集团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境内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唯一的磁性研究所等18家国防科技研院所,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众多科技领域中聚集着高科技人才。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局中,绵阳被作为科技城发展。这些为绵阳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2)经济区位上,绵阳将是川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XX省南北向经济走廊北端的重点。以成都为中心向南分别至宜宾、自贡和乐山,向北经德阳、绵阳、江油至广元一线是新XX省发展的战略重点,XX在这里部署了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它同时还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成渝经济带北环上的重要城市。作为川北重镇,绵阳凭借优越的经济地缘优势和位居XX省第二位的综合经济实力,依托资源丰富的川北腹地,其经济将有更大的起色,将会形成一个以绵阳为中心的川北经济圈。 (3)交通区位上,绵阳是川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蜀道咽喉”、“剑门钥匙”之称。国家北京至昆明公路主干线和宝成铁路复线都经过这里。在XX省公路网布局中,它位于全省“大字形”主骨架北端龙头,是省公路网重要的支撑点。随着绵阳市公路网络的完善,高等级公路的增多和与市地州间快速通道的建成,极大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未来经济增长铺平了道路。 纵观整个绵阳市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绵阳市在西部地区、XX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绵阳科技城以及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政策倾斜,更为绵阳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这些都将为绵阳市这块古老、神奇、充满活力的土地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照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1世纪前10年,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挥绵阳科技潜能,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把科技城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现代化城市,把绵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和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 综合上述分析,绵阳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如下: 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突破850亿元,年均增涨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0元以上,力争提高三年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超过80亿元,年均增涨14.8%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科技城建设上台阶:到2010年,绵阳科技城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人均GDP达到6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军转民企业销售收入实现50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体制创新、对外开放、教育事业与人才支撑、城市现代化平、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台阶。 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6.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增加值达到34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生物和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1.4%。 2.3.2预测思路及预测结果 交通需求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二次需求,因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数值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由于交通需求与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好,因而在本次预测工作中主要是对上述两项指标的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分别对市的经济指标进行预测。根据交通量预测需求,经济发民预测年份到2032年。 1.人口预测 由于人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保政策及本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育龄妇女比例来决定,因而人口的预测主要依据项目所在区域各行政区的人口规划来预测人口的发展。 另外,人口的增长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把各行政区域历年人口增长趋势作为本次预测主要依据之一。各区历年人口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采用模型对历史年份年末总人口这一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再用回归模型预测各地区未来人口发展。 人口预测模型: 绵阳市:Y=3.0165X+488.15 R2=0.982 式中: Y---年末人口总数(万人) X---年份(1990年为1:1991年为2,其余类推) 预测结果见表2--6 2.经济指标预测 根据市历史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数据,分别拟合预测模型: 绵阳市:Y=-0.4106 X2+34.929X+4.1752 R2=0.9721 项目区域经济指标预测采用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预测模型,对项目区域的社会进行了预测。参照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结合模型预测,通过各地攻经济发展横向分析、比较、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最终预测出本项目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GDP),见表2-6 绵阳市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预测表 表2-6 地 区 指标 名称 2005 年 2012 年 2022 年 2032 年 平均增长率(%) 205-2010 2010-2020 2020-2028 绵 阳 GDP (亿元) 500 800 1860 2892 9.9 8.8 7.5 总人口 (万人) 535 545 564 574 0.37 0.35 0.35 2.4交通运输现状 2.4.1绵阳市交通运输现状 1、综合运输现状 绵阳市的对外交通运输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网络体系,是川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中心。 铁路---纵贯绵阳市中部的宝成铁路为西南地区与西北、华北地区进行物资交流的主要通道。绵阳市境内还有多条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 公路---在绵阳过境的国道主干线和国道共两条:国道108线和国道主干道G040(内蒙古二连浩特—云南河口)成都至绵阳段。绵阳市省级干线公路网由S205线、S302线、S101线、S105线组成。此外,“九五”以来,抓住交通建设的大好机遇,相继改建了绵江、绵中、绵三、绵梓、绵盐、三中、成青、三射、三盐、永安、迎宾大道等高等级公路;并下大力气推进农村路网(第三级路网)的建设。目前,绵阳市公路已形成有国道、省道为十字骨架和放射状县道为支线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根据公路部门交通调查分析,绵阳市对外主要交通流向首先为成都、广元、遂宁、次之为江油、三台、中江。 水运---绵阳市境内现有涪江等4条通航河流,通航里程449公里,全为六级以下航道;港口5个,但设施简陋,集疏能力低。内河航运现无中、长途运输,客运以库区、湖泊旅游运输和短途客运为主,货运则以短砂石运输为主。 航空---2001年正式通航的绵阳南郊机场是XX省第二大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第一备降机场。现已开通航线17条,有至北京、广州、上海等20个城市的客运航班。2002年绵阳机场客、货吞吐量在全国141个运输机场中的排名分别是65位和第60位。航班客流量及流向以北京、广州、上海方向为主。 2、客货运输量 表2-7为绵阳市历年公路运输业(营运)完成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从绵阳市各种运输方式(航空除外)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例图(图2-5)中可以看出,绵阳市的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绝大的比重,铁路次之。 绵阳市公路历年客运量及周转量发展情况 表2-7 年份 客运量 (万人) 客运周转量 (万人公里) 货运量 (万吨) 货运周转量 (万吨公里) 1990 3972 134107 694 6757 1991 4340.3 146462 903.3 52365 1992 4118.1 141320 869.4 4754-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 改建 工程 可行性研究 报告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