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分享此内容可以赚币 分享](/master/images/share_but.png)
泉州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语文).doc
《泉州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语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2013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 语 文 一、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教育厅颁发的《201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为依据,结合我市初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正确处理初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的关系,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服务。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 四、考试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考查教材、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积累和运用 识记常用汉字3500个,特别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拼写音节,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积累一定量的词语(包括成语),准确理解常用词词义,具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形、辨字义与词义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及表达作用,准确用词。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积累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体会其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及灵活运用于表情达意中。 辨析并修改病句。(语病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重复罗嗦、句义杂糅、自相矛盾) 背诵“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50篇,积累并能够运用一定量的名人名言。 积累课内(文体、文化、阅读)知识,潜移默化,触类旁通。 (二)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初中语文教学与学业考试的重要内容。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名著阅读等。 1.现代文阅读 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并运用于阅读理解之中。 重点:感知、理解、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鉴赏水平。 词句理解。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关键性的、精彩的语句,能感受内涵,理解其中意思。 文意把握。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并运用于阅读理解之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要点概括。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捕捉重要的信息,并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 内容探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与作品、作者对话,说明自己的见解或提出不同的看法。 鉴赏文学作品,感知形象,领悟情感。 2.文言文阅读 重点: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 记诵积累古诗文。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为、于),借助之于文言文阅读。 掌握文言实词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了解辨析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常见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基本文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态度观点,并能简要地归纳概括及作适当的品评。 3.阅读名著。了解情节,评价人物,把握主题,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初步具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外必读书目:《西游记》、《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 (三)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部分。 1.写作 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叙事实在,说明准确,议论严密。 写记叙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详略得当,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写说明文,能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写议论文,一事一议或一言一议,观点鲜明、正确,能结合有关事例作简单的分析。 写日常应用文,要点清楚,格式规范,书写正确。(通知、启事、介绍信、感谢信、表扬信、短信、证明、倡议书、申请书、海报、计划、公约) 能根据要求,对文字材料进行缩写、扩写、改写、续写。 符合题意,正确立意,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运用联想、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抒发真情实感,提高文章的品位。 文体规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句通顺,语意连贯。 卷面整洁,行款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 具有修改文章的习惯与能力。 2.口语交际 语言交际具体环境中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辨析、筛选及文明态度、语言修养。 (四)综合性学习 具备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六、考试形式答卷方式: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七、试卷难度 试题难度控制:易、中、稍难占分比例为8:1:1。考试合格率达80%。 八、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及比例: 1.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约18% 27分) 2.阅读 ⑴现代文阅读(约26% 40分) ⑵文言文阅读(约10% 15分) ⑶名著阅读(约6% 8分) 3.作文(40% 60分) 各类题型占分比例: 1.选择题(约10%) 2.填空题、简答题(约50%) 3.作文(40%) 九、试题示例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字、词的音、形、义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举国盛事,更是举世瞩目。世博将成为一座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有朋自远方来”,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不是礼仪大使,也没有入选世博礼仪小姐,但言谈举止仍然时刻代表着国人形象。讲究礼仪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身为礼仪之邦的国民,完美礼仪,义不容辞。 ⑴下列加点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 A.世博——搏击风浪 B.作为——为富不仁 C.仍然——忍辱负重 D.词章——义不容辞 ⑵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 B.虽 C.因为 D.如果 ⑶对文中“桥梁”、“东道主”词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架在水面上接通两岸 请客的义务 B.比喻起沟通交流的作用 请客的主人 C.比喻起沟通交流的作用 请客的义务 D.架在水面上接通两岸 请客的主人 ·背诵·积累 2.默写。(10分,没空1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 》 ②予独爱莲之,。《爱莲说》 ③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气蒸云梦泽,。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⑦,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⑧皎洁的月亮引人遐想,令人动情。豁达的苏轼望月感怀,思索人生,悟出“,。”的哲理。 ·名著阅读 3.名著阅读。 (1)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中三个打虎片段,并在后边括号内填写出打虎人物的名字。 ①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十七拳,那老虎的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进出了鲜血。( ) ②两个跳将起来,拿了钢叉,四下里看时,只见一个大虫中了药箭,在那地上滚。两个捻着钢叉向前来。那大虫了人来,带着箭便走。两个追将向前去,不到半山里时,药力透来,那大虫当不住,吼了一声,骨碌碌滚将下山去了。( ) ③拽开步,迎着猛虎,道声:“业畜!哪里去!”那只虎蹲着身,伏在尘埃,动也不敢动,却被他照头一棒,就打得脑浆进万点桃红,牙齿喷几珠玉块。( ) (2)简答题。 “突然间,我成了拥有五千英镑现款的富翁,……一句话,我目前的处境,连自己也莫名其妙,更不知道如何安下心来享用这些财富了。” 鲁滨逊一共在岛上住了多少年?回国后,是什么原因让鲁滨逊突然间“成了拥有五千英镑现款的富翁”?成为富翁的鲁滨逊紧接着做了哪两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运用 4.连词组段。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内容集中,语意连贯,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涟漪 繁盛 婆娑 嬉闹 姹紫嫣红 温声细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相关成语替换划线句子,使文意表达更为简洁。 黄山——我国完美的山水旅游胜地,果真是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那里,山山相连,重重叠叠( ),绝壁峡谷,花树如炬,清泉激石……引人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 6.下面是一组交通安全温馨提示语,请选出不够恰当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A.安全才是离家最近的路。 B.停一停,畅通与你同行;让一让,安全与你相伴。 C.遵守交规,严禁超载! D.红灯,绿灯,灯灯是令;直道,弯道,道道小心。 选项(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则见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对子(任选一联作对) ①上联:滚滚波涛蕴宝藏 ②上联: 下联: 下联:海洋乃人类未来粮仓 ·口语交际 9. 毕业在即,文华为近段学习成绩不够稳定而忧心忡忡。请你以同学的身份和她谈心,帮助她消除顾虑,轻装上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近年来,泉州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游客闻名而至,络绎不绝。请你为游览参观的客人们介绍一下家乡的一种土特产。(字数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 1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起名学是一种趣味性与知识性兼有的学问。这学问中蕴涵着丰富的语文元素。现在,让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对名字进行探究,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⑴从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名字的字面现象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揣摩名字所含意义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从以下名字中任选一个,探究其由来及意义。 冰心 思惠 弘毅 招娣 金火 示例:名,思惠,因母亲是惠安人,起名中就有思念惠安的意思,同时也蕴含着父母对女儿将来能成长为一个聪明贤惠之人的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⑵何( )夜无月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解衣欲睡 通俗易解 B.欣然起行 行万里路 C.念无与为乐者 私心杂念 D.积水空明 深明大义 3.翻译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古以来借月抒情的诗文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佳句,词人借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 (三)现代文阅读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1)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2)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3)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4)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5)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6)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7)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8)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9)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10)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 (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18)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20)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21)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28)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29)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30)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31)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32)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33)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34)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符合)第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选段)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花色素淡,传粉授精,依靠风力,全部是风媒花。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萼和花冠。花瓣不再是绿色,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给花完成传粉授精的任务。 ②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个习性有利于保证同一种植物间的异花传粉,繁殖后代。这样可以固定种的特征,包括花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有一种植物,花色微红,由于其中红色比较显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多,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昆虫参与自然选择的作用,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楼子、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昆虫参与自然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句子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第③段所举的例子,说说人工选择有哪些显著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给“风媒花”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1—3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极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1.为学校广播站拟写一则消息,报道近期本年段涌现的好人好事。(字数不超过200字) 2.向同学介绍、推荐一篇好文章。字数200字左右。 3.修改文章。 (1)微笑的作用可大呢! (2)微笑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使人开心。A脸上挂着微笑的人,给人总是感觉亲切的。 (3)微笑能给人无穷的力量。老师的微笑使学生充满信心,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官的微笑使士兵看到了光明的前途,B看到军队凯旋归来的美景,甚至看到了合家欢聚的场面。 (4) 。学生做错了事,会从老师的微笑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C学生无意打扰了你,你不是给他一个“白眼”,而且对他友善的微笑,他会明白你的意思,以后多注意点。 (5)微笑说出了心里话。当你和朋友吵架后,想与他和好,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对方一个微笑,这样你们的关系就能溶洽。 (6)笑,有“苦笑”,“微笑”,“憨笑”,“假笑”,“陪笑”等等…… (7)朋友,我们应多点微笑,少点烦脑;应该以微笑善待自己,以微笑宽以待人,让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微笑着前进。 (8)朋友,你难道不想微笑吗? ①第(5)段与第(7)段分别有一个错别字: 应改为 ; 应改为 。 ②第(6)段中有一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修改并说明理由。 应改为 ;理由 。 ③ 文中A处语意有误,应改为 。 B处语言表达可再简洁些,可改为 。 C处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 改为 。 ④文中应删去的一段文字是 段,因为 。 ⑤请结合上下文文意,在第(4)段空白处补上能够概括该文段的中心一句话。 4.从下面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作文。 文题一:人生中难免有些事情不尽如人意:也许想成为太阳,却只是一颗不起眼的星星;也许想成为大海,却只是一股涓涓细流;也许想成为大树,却只是一根细弱的小草。这个时候,请不要迷失人生的方向。 请根据以上材料或叙写经历、见闻,或谈谈自己的感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题二:题目: ,是一种负担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规范,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5.以“温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6.以“我和别人一样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规范;②不少于600字。 7.没有目标的人,岁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龄的增长,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一旦设立目标持之以恒地向前迈进,生活也就掀开新的一页。请你以“为 设定目标”为题,把要讲述的生动故事,要表达的真情实感,要抒发的愿望或要阐述的观点写下来。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可供填选的词语如“自己”、“人生”、“生活”、“学习”、“健康”等等,也可自行选词填补)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试题示例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1.(1)C (2)B (3)B 2.略。 3.(1)武松 解珍解宝(填出一人即可) 孙悟空 (2)住了28年。(1分)是鲁滨逊在巴西的种植园的收入让他成了“富翁”。(1分)成为富翁的鲁滨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报答最初的恩人,也就是那好心的老船长;(2分)第二件事就动身去巴西处置他的种植园产业。(1分) 4.略。 5.名不虚传 重峦叠嶂 流连忘返 6.C 示例:①语言表达不够规范,如“交规”。②语气生硬,不够温馨。 7.略。 8. 例:①茫茫人海觅知音 ②南极是地球最后净土 9-10.略。 11. ⑴要点提示:①单字的,双字的,多字的。 ②一般具有性别特征。③有通俗的,文雅的。④有地域特征的。(写出两点即可) ⑵要点提示:①直白的。 ②含蓄的。③纪念性的。 ④与风俗有关的。(写出两点即可) ⑶示例一:弘毅,选自《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思是刚强、勇毅(宽宏、坚毅),寄寓父母的期望——树立远大理想,具有坚定的信念。 示例二:招娣,巧用谐音,希望能招来一个弟弟,有男有女,家庭生活和谐美满。 二、文言文阅读 1.⑴于是(就) 找 ⑵哪(什么) 2.B 3.⑴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4.(句子)庭下如……盖竹柏影也 (特点)月色空灵皎洁 5.B 三、现代文阅读 A 1.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 “母校”,上了大学,成了城里人 2.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 3.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 ②感恩(感激)之情。他明白了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恩、感激”要点的,酌情扣分) 4.(符合)①③ 因为父亲是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辞。 ② 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 5.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自己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 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 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有方”要点的,扣2分)-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泉州 初中 毕业 升学考试 说明 语文
![提示](https://www.zixin.com.cn/images/bang_tan.gif)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