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doc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doc(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完整wor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病因病機探討及思考郭慧 馬民(廣州暨南大學醫學院,廣東,廣州,510632)【摘要】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現代醫學對於本病的臨床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現結合中醫絡病理論及相關資料,對DPN的病因病機進行探討,認為DPN符合了絡病久、瘀、頑、雜的病機特點,因而歸屬絡病範疇,以正氣虛弱、肝脾腎臟腑虧虛為本,痰濁阻滯、血瘀阻絡為標實。治療上應以疏通絡脈、祛邪為要點,以活血化瘀為大法,並注意補虛扶正貫穿始終。【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中醫病因病機 絡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
2、慢性併發症之一,約佔糖尿病神經病變的7595,起病較隱匿,常不被患者及醫師重視,易被漏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植物神經,產生運動及感覺障礙,臨床早期以下肢遠端感覺障礙為主,肢體部分麻木、疼痛、冰涼、異樣感,病情逐漸發展,遂出現深部的刀割樣痛或持續性劇痛,嚴重者夜不得眠,肌肉萎縮,肢體潰爛、壞疽,甚至發展成糖尿病足。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是一個複合病因的綜合病症,與飲食、遺傳、環境、營養、應激和化學毒物等因素有關。糖尿病患者由於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逐漸出現大血管、微血管損傷,從而導致神經發生病變,病變以周圍神經最為常見。其發病與高血糖、高血脂、高黏血症以及高凝狀態存
3、在,導致代謝紊亂、微循環障礙和微小血管損傷,引起的神經缺血、缺氧有關。現代醫學對於本病多採用積極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等治療,但臨床效果並不理想。現結合中醫絡病理論及相關資料,對DPN的中醫病因病機進行探討,以便更好地為本病的中醫藥臨床治療提供參考.1 中醫對DPN的認識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古醫籍中無確切病名,多數醫家認為應歸屬於中醫消渴、痹病、痿証範疇,歷代醫家早有對此病的相關記錄和論述。丹溪心法云:消腎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酸疼。普濟方中云:腎消口乾,眼澀陰痿,手足煩疼。蘭室秘藏(金李杲)描述消渴病人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疼,四肢痿弱,前陰如冰.王旭高醫案記載消渴病人十餘年來,
4、常服滋陰降火近加手足麻木,血不能灌溉四末,暗藏類中之機。1.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因病理及其機制的探討從中醫來探討DPN的病因病機,就應首先探討消渴病的病因病機。中醫認為消渴病(糖尿病)的發病多因稟賦不足,或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或勞累過度,導致陰津耗傷,燥熱偏勝,陰津大虧,虛火內灼,陰虛無以載氣,氣失依附而耗散,終致氣陰兩虛,甚或陰損及陽,於是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大多醫家將消渴病分肺燥、胃熱、腎虛之上、中、下三消.消渴日久則脾失健運,氣陰兩傷,痰瘀阻滯脈絡,遂導致DPN的發生.消渴病的病因病機以氣陰虛損為根本,除了與肺、胃,腎關係密切,還與脾臟的功能失調緊密相關。DPN與中醫的痹証有相似
5、症狀,但本病又不同於由風寒濕邪所導致的痹証。痹証的主要病機一是脾虛生痰,痰阻脈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四肢失於氣血濡養而麻木;二是氣血兩虛,氣虛則血行不暢,不通則痛,血虛無以濡養四肢故見麻木、蟻行;三是肝腎兩虛,消渴病久則耗傷肝腎之陰,精血不足,則血脈空虛,筋失所養則肢體麻木、疼痛,手足痙攣.痿証的病機總括為病久肺腎陰虛,筋脈失去溫養,肢體痿蹙,肌肉萎縮;脾胃虧虛,運化輸佈失常,無以營養四肢肌肉宗筋,肢體痿軟,肌肉萎縮.著名中醫學家林蘭教授1認為DPN的病因總由消渴起,氣血不足是主流,強調脾胃虛弱則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氣血不足則肢體失於濡養,氣虛則血行不暢,血脈瘀阻則肢體疼痛,脾虛則痰濁內生,
6、痰瘀交結則肢體疼痛,麻木,重。周亞濱2教授則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核心是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強調糖尿病病久氣陰兩虛,陰損及陽,陰虛、陽虛、氣虛加速了痰濁瘀血的產生,從而導致本病發生。1。2 DPN的病位探討脾為後天之本,位居中焦,中焦具有受氣取汁,泌糟粕、蒸津液的作用;脾主運化,飲食入胃,水谷精微物質的代謝與轉化有賴於脾,脾氣足則水谷精微輸化正常,佈散至五臟九竅,四肢百骸,則氣血得以充分利用和濡養.若脾氣不足,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轉化輸注功能失常,則水津不佈,精化為濁,痰濕內生,痹阻脈絡,則筋骨肌肉無以充養,遂發為本病.消渴病日久損及肝腎,肝腎陰虛則精血虧虛,血脈失充,難以滋養四肢筋骨,遂致肢體麻木
7、、萎縮。部分消渴病人心理負擔重,情志抑郁,肝失疏泄,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脈絡不通,故四肢疼痛.消渴病人起病初期多為肺燥傷津,耗傷津液,日久腎陰虧耗,陰虛火旺,周圍血管神經得不到滋潤營養而見四肢麻木或灼痛刺痛,肌膚乾燥,下肢痿軟或感覺遲鈍。DPN表現為肌肉、筋脈、精髓為病。肝在體為筋、脾主肌肉、腎藏精生髓,可見本病與腎、脾、肝關係密切。由上所述可見,DPN的病位在脾,胃,肝,腎,關鍵在脾腎.2 從絡病理論探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因病機2。1 中醫的絡病理論近年來,越來越多醫家提出並致力於研究瘀血學說和絡病學說,特別是多種難治性疾病的診治,從絡病理論去探討,對提高臨床療效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絡病學
8、說的記載最早見於黃帝內經,臨床証治奠基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絡病學說是中醫學術體系的獨特組成部分,是研究絡病發病特點、病機、臨床表現、辨証論治、治療原則和方藥的應用理論4.絡病就是指病邪入久,深入十五別絡、孫絡、浮絡、血絡等而發生病變,以絡脈阻滯為特徵的一類疾病。這裏的絡是指經絡、脈絡之絡,絡是從經脈支橫別出、運行氣血的所有絡脈。靈樞經脈云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詳細記載了十五別絡的循行和分佈,並提出孫絡、浮絡遍佈全身.絡脈具有貫通營衛、環流經氣、滲透氣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又可概括為:氣絡(經絡之絡)運行經氣;血絡(脈絡之絡)運行血液。絡脈的生理功能既涵蓋西醫學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
9、,又與西醫學的血液循環系統基本吻合4.素問調經論提出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葉天士更明確提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的說法.絡病具有病因多樣,病位多層次,病理上易於瘀滯的特點,故絡病的病機病理可以概括為久、瘀、頑、雜3.血瘀証和絡病既有密切聯繫又各自不同,其內涵和外延都有久病血瘀和脈絡瘀阻之意,但兩者更多的病機變化屬於各自獨立的病理範疇。治療方面,以血液瘀滯為主的病變可從瘀血論治,但血液瘀滯和絡脈病變同時存在的,則從絡病論治更能切中病機.雖然絡病治療包括化瘀通絡即通過改變血液的質來達到通暢脈絡的功效,但絡病的其他治法如辛香通絡、搜風通絡、祛痰通絡、榮養絡脈等都不是化瘀的治療範疇。可見從病機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 常见 慢性 并发症 之一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