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秦岭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岭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3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2010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1.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1.1.1地理位置概况 古堰集镇位于石泉县城南部,距县城5公里。在石泉水坝库区左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8′~108°14′,北纬32°52′~32°57′。区域内主要包括汉江右岸的赵家沟、汉阴沟、南沟河、荒山沟、邓才沟和风沟共7条支沟以及汉江干流右岸9km的江岸,除风沟直接汇入汉江外,其它五条支沟均汇入中坝河。古堰总面积49.74km2,水土流失面积29.23km2,占总面积的58.8%。主要治理区地处南部巴山区,在人口较集中的沟边、公路旁,海拔高程在340m—1381m之间,相对高差1041m。 1.1.2 地质、地貌 ⑴地质 古堰在我县水土保持区划中划分在巴山中度流失区。地质构造为巴山大断层属杨子地台边缘,构造以褶皱为主,裂隙发育。山顶普遍剥蚀严重但比较平缓。裸露岩石较多,土薄石厚,岩石破碎。出露岩性主要有黑云母片麻岩、石英岩、花岗岩和硅质岩。 ⑵地貌 古堰小流域地处汉江下游喜河库区上游,地貌类型为巴山山系,山峦迭嶂,沟坡纵横,沟壑交错,沟谷外窄内宽,流域地势呈东西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山体比较宽厚,山顶较为平缓,山势多呈浑圆形山脊,坡脚多出现局部山间坝子和宽阔河谷。 沟内地形起伏较大,山坡自然坡度在5°—60°之间。小流域内土地总面积49.74km2,其中坡度小于5°的土地面积397hm2,只占总面积8%;坡度5° ~15°的土地面积 422 hm2,占总面积8.5%;坡度15°~25°的土地面积 1212hm2,占总面积24.4%;坡度25°~35°的土地面积 1818hm2,占总面积36.6%;坡度大于35°的土地面积1125hm2,占总面积22.5%。1.1.3 土壤、植被 ⑴土壤 根据石泉县农业局土壤测肥实验报告,古堰集镇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黄棕壤、棕壤三类。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沟两岸的河漫滩阶地上(一级阶地),是本流域的高产农业土壤,PH值为6.5,土层厚度大于70cm,水稻土中有机质如氮、磷、钾含量丰富,土壤养分结构合理,适宜水稻生长;黄棕壤分布在沟、河两岸(二级阶地)的梯坪地及缓坡(10°—15°)耕地上,是主要旱作物和林、草宜生土壤,PH值在7左右,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仅次于稻田,但高于陡坡耕地,土层厚度20—50cm;棕壤分布在流域的支毛沟内,其氮、磷、钾含量低于水稻土,但也适合水稻生长,产量低于主沟、河道两岸的河滩地稻田,土层厚度15~40cm。土壤多呈中性至弱酸性,通透性能较好,土壤质地以壤土层居多,保水、供肥能力较差,有机质含量中等,肥力基础较好,土壤保肥性总体属中等水平。山体裸露岩体较多,地块零散,夹杂分布较多的坡积土,因此,土壤的理化性状较好,适宜各类植物和农作物生长。详见表1-2。 表1-2 古堰集镇土壤理化性状表 土壤 类型 平均土层厚度(cm) 土壤容重(t/m3) 土 壤 养 分 含 量 PH值 有机质(%) 全氮(%) 速效氮(ppm) 全钾(%) 速效钾(ppm) 全磷(%) 速效磷(ppm) 黄棕壤 50 1.3 1.55 0.18 85 1.52 50~150 0.11 6.42~8.17 7 水稻土 70 1.28 1.85 0.15 77.5 1.65 85.00 0.12 7.80 6.5 ⑵植被 古堰集镇内没有规模性的连片森林,近年在石泉县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蚕桑大县、旅游兴县、城市靓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指导下,兴桑养蚕、新农村建设示范等项目相继在部分村、组试点实施,村落、民居、沟边营造了一些美化环境、发展庭院经济的四旁林,在公路边划定了一些退耕还林封禁区,现有植被类型多样,山上主要为灌木林和针叶、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以人工栽植、飞播的松、栎、柏为主,在沟谷及浅山、近村地带的坡地、地埂上,非规模性的分布着桑树、板栗、桃李杏、毛竹等经果林。流域内现林地面积3398hm2,其中用材林653hm2,占林地面积19%;栎类薪柴林611hm2,占林地面积的18%;疏、幼林地较多2134hm2,其中疏林926hm2,幼林1208hm2,占林地面积的63%。还有以桑树为主的经果林为242hm2。森林覆盖率为31%。就林木结构分析,用材林面积较小,灌木林面积大,疏幼林比重大,经济林面积小。流域内是“远看绿油油,近看水蚀流”,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亟待加强提高。 1.1.3 气象、水文 ⑴气象特征 古堰集镇紧靠县城,石泉县气象站资料显示流域内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4.6℃,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10.2℃,四季分明。多年初霜期始于11月中旬,终霜期止于来年3月中旬,无霜期多年平均242天。大于10℃积温3507℃,年均日照时数1812 h,夏季日照总时数为658.8h,光照充足。全年多东南风,年均风速1.4m/s,年均大风日数11.8天,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自然降水受季风影响,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多年平均春季占21.8%,夏季占43.5%,秋季占32.1%,冬季占2.6%。历年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年最大降雨量1359.5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仅575.5mm(1966年),月、季、年分配极不均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77.1mm,雨量相对充沛。充足的光照、丰富的降水和宜人的气温非常适宜作物生长。(表1-1)。 表1-1 古堰集镇气象特征表 观测 站名 气温( 0C) 年均降雨量(mm) 7~9月降雨量 (mm) 暴雨天数 ≥10℃积温 ( 0C) 无霜期(d) 年均日照时数(h) 太阳总辐射量(J/cm2) 年最 高 年最 低 多年 平均 最大 量 年份 最小 量 年份 多年 平均 石 泉 41.4 -10.2 14.6 1359.5 1964 575.5 1966 877.1 456 2 4527 242 1812 53.23 ⑵水文 古堰集镇属汉江南岸支流,包括赵家沟、汉阴沟、中坝河、南沟河、荒山沟、邓才沟和风沟共7条支沟,比降在20.0‰—80.0‰之间。流域地处安康市“第一暴雨区”,按照《安康地区水文手册》和流域洪水调查资料,结合石泉水文站实测年最大24h暴雨资料系列,经计算:中坝河小流域10年一遇24h最大点雨量值为139.4mm, 6h最大点雨量值为95.7mm; 20年一遇24h最大点雨量值为165.7mm , 6h最大点雨量值为114.3mm,只要合理调节利用,正常降水可以满足区内各项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流域内频率P=10%、P=5%的1h、3h 、6h、、12h、24h,多年平均最大降雨量结果见表1-4。 表1-2 古堰集镇1h、3h 、6h、24h暴雨量计算成果表 历 时 频 率 1 3 6 12 24 Ht10% 21.11 55.36 95.7 115.5 139.4 Ht5% 23.37 67.84 114.26 137.62 165.75 由于各支沟无实测暴雨、流量资料,由《陕西省水文手册》中汉江干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17.2/(F0.015)、汉江南岸支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27.3/(F0.1),汉江北岸支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62.8/(F0.156)。按照本地《安康地区水文手册》查得:古堰集镇划分在“任洞区”,各项水文参数查表、查图计算结果如下: 中坝河小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380mm,地表径流量为0.19亿m3,径流模数17.61t/年.km2。 古堰集镇近几年通过支农项目扶持资金的倾斜,农田灌溉系统得到基本配套,水源均以沟溪自然引水为主,但标准低、质量差,如土渠渗漏,堰塘严重淤塞,农田防护堤残缺不全的现象比比皆是,流域内现有各类水利设施(塘堰、水井,蓄水池、抽水站)年供水量仅12.04万m3/年,但在旱季,由于降雨少,河沟来水量不足,时常出现沟溪断流无水可引,大部分的农田灌溉难以保障;而在雨季又会出现坝毁渠塌水断的现象。 1.2 社会经济状况 1.2.1 人口与劳动力 古堰集镇在石泉县城关镇辖区内,含杨家坝村,红岩村、中心村3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756户,2984人,其中农业人口2786人,有农业劳动力1653个,农业人口密度为50人/km2,流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据县级社保部门调查统计,流域内有40 %的劳动力在农闲进城或外出务工。 1.2.2 土地利用现状 古堰集镇耕地面积454hm2,占总面积的18.05%,其中:水田91 hm2,占耕地面积 20.4%;梯坪地 75hm2,占耕地面积16.7%;坡耕地232hm2,占耕地面积63%,坡耕地中25°以下的坡耕地139hm2,占耕地面积 31 %, 25°以上的坡耕地143hm2,占耕地面积 32%。经果林面积121 hm2,占总面积的4.9%。林地面积1699hm2,占总面积的68.3%。荒山荒坡 112hm2,占总面积的4.5%。水域14hm2,占总面积的0.5%。难利用地76 hm2,占总面积的3%。居民工矿及交通用地10hm2,占总面积的0.4%。流域内人均土地0.92hm2/人,人均耕地0.17hm2,其中基本农田人均0.93亩,低于全县人均1.05亩的平均水平,尤其在公路边、集镇旁的村组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 古堰集镇内耕地中的大部分水田都分布在各支沟的沟旁滩地及支毛沟的汇流处,梯地与坡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为主的沟旁阶地上;用材林(有林地)653hm2大部分在海拔500 m以上的中山上,村落、沟侧有零星分布,近年栽植的疏幼林2134hm2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山坡地上;撂荒造成的荒山荒坡分布与疏幼林基本相同。 由土地利用分布现状可以看出,其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是不合理的;流域各支毛沟汇流处坝地土地平整,住户密集,人多地少,近年耕地保存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大量的坡耕地种植的主要是农作物,植被覆盖率低、生产扰动大,古堰集镇地处暴雨中心,坡耕地和荒山荒坡是水土流失的高发区,各支沟中上游比降较大,暴雨产生的洪水在中上游形成冲刷,将泥沙淤积在下游沟道,使下游坝地的住户和农田受到极大的威胁。坡耕地广种薄收,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浪费了土地资源和大量的劳动力,制约了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土地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为建设高标准的农耕地,并大力发展核桃、桑、油桐等经果林。 1.2.3经济状况 ⑴产业结构 古堰集镇农业总产值95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58.5万元,占总产值35%;林业产值157.8万元,占总产值16%;牧业产值320.4万元,占总产值33%;渔业产值 5万元,占总产值1%;其它产值143万元,占总产值15%。农村经济总收入108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元。 ⑵农业生产 古堰集镇内现有耕地面积449hm2,其中基本农田166hm2,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大都种在河谷梯地、水田和缓坡地上。粮食总产量103.8万kg,平均粮食单产154kg/亩,基本农田平均亩产335kg,人均产粮387.4kg,基本满足生活需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占20%,经济作物主要是在河滩地(一级阶地)上种植蔬菜,在坡地上以油菜、薯类为主。⑶林业生产 林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兴桑养蚕和少量经济林果,产值157.8万元,古堰集镇林业纯收入32万元。 ⑷牧业生产 牧业收入主要来源是户养的生猪和鸡,另有少量牛羊出栏。其中:生猪年出栏2050头,鸡4000只,牛40头,羊200头。各类家畜、家禽以传统模式农户家中散养居多,饲养来源主要是自产的粮食玉米和部分农作物秸秆、茎、叶野菜等,很少购买成品饲料。通过产业扶持,流域内已发展小规模的养猪专业户6户,投工及饲料用量较大,成本高,相应纯收入较低。 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坡耕地面积大,占耕地面积的64%,水土流失严重,地力减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广种薄收。 ②农村基础设施起步晚、规模小、标准低、维护少,总体相对薄弱,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不足,没有建立持续发展机制,农民各自为阵,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③以兴桑养蚕、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不具规模,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人均经果林面积虽然有0.68亩,但标准低,老劣苗多,影响了群众的经济收入,为粮食型土地结构。 ④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相关的种植业、服务业等产业太少。 ⑤整体推进新型农业的观念淡漠,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1.2.4基础设施状况 古堰集镇位于县城南部,各支沟以村为单位,新修的通村水泥道路于之相连,交通较为便利。流域内的农网改造全部通电到户。近年,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以沟溪引流、小型提灌设施,配套“小工程、大群体”项目和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初步解决了农村户户通自来水问题,农田灌溉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现有水利设施中,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设施有塘堰2座,容量1.4万m3;机电井3口,蓄水池(窖)47口,渠道1km,抽水站`座,装机容量6kw。由于连续几年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损毁严重,难以满足农田灌溉需求。有50%以上的农户已使用省柴灶,群众生活燃料主要是树木枝桠、农作物秸秆,少部分农户使用燃煤、燃气,在县城购买。流域内有17户农户新近建成沼气池。临路、近村的土地,肥料以猪、牛粪等农家肥为主,边远坡地用化肥。 1.3 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现状 1.3.1 水土流失状况 按照陕西省水土流失分区公告,古堰集镇水土流失分区划分在巴山中度流失区。总面积24.87 km2,水土流失面积14.61km2,占总面积58.8%。其中轻度流失276hm2,占流失面积18.9%;中度流失685hm2,占流失面积46.9%;强度流失390hm2,占流失面积26.7%;极强度流失98hm2,占流失面积6.7 %;剧烈流失14hm2,占流失面积0.9%。水土流失类型中的轻度流失地主要分布在疏、幼林地内,中、强度流失分布在坡耕地、部分疏幼林及荒山荒坡内,极强度、剧烈流失分布在25°~35°坡耕地和覆盖度<30%的荒山荒坡。 地域内水土流失主要是水蚀:降雨使裸露坡面形成冲沟、集流,汇流于沟溪成为暴雨瞬时激流,加之沟溪中上游自然比降较大,在缺乏缓流、拦沙措施时,极易对坡脚形成冲刷伴发崩塌、泥石流,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由于我县地处暴雨中心,年均降雨量为438mm,且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份的汛期,其中在7、8、9月三个月降水最多,占全年降雨量的52%以上,也是洪涝、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段。 根据《石泉县农业区划报告》对古堰集镇调查,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850t/km2,年平均土壤流失量7.09万t。 1.3.2 水土流失的危害 ⑴降低土壤肥力。随着流失,肥沃的表土层被大量剥蚀,大面积性状不良的土层出露,土壤质地变差,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干旱威胁日渐增大,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不断降低。 ⑵破坏土地资源。水力浸蚀形成侵蚀沟,洪水冲刷使沟底不断下切,引起局部堤岸崩塌、滑坡等,在暴雨时形成泥石流,使可利用的土地不断减少,裸露岩石增加,破坏地面表层。 ⑶加剧洪涝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造成水源涵养能力差,一旦遇到暴雨,河水暴涨,泥沙俱下,极易泛滥成灾。 1.3.3 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筹安排,实行支农项目资金捆绑。古堰集镇已部分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和东桑西移等具有一定的环保功能的建设项目,新建和恢复的各项措施有:垃圾填埋池3口、水保林244hm2 、建沼气池18座、省柴灶385个、舍饲养畜7间。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古堰集镇综合治理、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由于我县近年没有水土保持治理专项资金且又是山区贫困县,地方财政和群众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资金来源匮乏,对极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荒山荒坡等综合治理程度不够。古堰集镇还有287hm2坡耕地(大于25°的坡耕地143 hm2)亟待治理,还有疏幼林1067hm2,因撂荒形成的荒山荒坡112hm2等水土流失易发区,有待封禁治理;由于水利设施不配套、土渠渗水严重,干旱缺水插不上秧,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燃料主要来源于林地,且牛羊散养,致使林地郁闭度逐年下降,水土流失日渐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之目前一些群众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仍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植被,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2.1 建设目标 石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倡导绿色产业,正在着力打造一个具有陕南特色的“山绿、水清、人富”的新石泉,坚持以“生态立县”为主题,走“蚕桑富县、旅游兴县、城市靓县”之路,把“2010年秦岭生态保护工程”列为当前重点建设项目首要位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从项目规划、设计布置上明确提出具体的规划思路,“水要清、人要富、景要美”为治理目标。结合现场勘察的流域现状,结合群众意愿,制定古堰集镇项目区综合治理的具体目标为: (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1hm2,治理程度达到100%,土壤侵蚀量减少70%,必须实现 “水清”的目标。 (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围绕“城市靓县、旅游兴县”的建设目标,依据“大封禁、小治理”的原则,确定林草地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100 %,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90%,使1067hm2的疏幼林实现生态修复。结合中坝河项目区内“中坝大峡谷”和“后柳水乡”的景区的开发,使古堰集镇成为一个山青水秀、花果飘香的生态旅游休闲农家乐园,满足“景美”的要求。 ⑶发展农村经济目标 结合古堰集镇水土流失现状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加强现有基本农田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使人均年产粮达到 400kg;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发展蚕桑林果产业,让群众能在短期内见效增收;以自然沟溪为单位,依托农家休闲旅游,围绕第三产业,建立立体化的城郊型农村特色经济,达到当地群众人均纯收入比平均水平提高30%的目地,实现“人要富”,使治理成果稳得住。 全面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经济发展“三赢”的大生态、大水保之目的。 ⑷其他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综合配套,使流域内生态面貌、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流域内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 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实现山川秀美、人民富裕。 2.2 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 2.2.1 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划分 本流域现有农业人口2677人,基本农田166hm2,人均0.93亩。按我县人口自然增长率3‰计算,建设期末即两年后人口将达到2693人。要达到人均1亩基本农田的建设目标,在现有坡耕地282hm2中需新修基本农田24hm2。为确保群众收入增加及产业开发,实现人均增收目标,结合流域综合治理调查的群众意愿,需发展经济林果77hm2。规划期末生产用地为425hm2(耕地191hm2、植物篱防护耕地36 hm2、经果林198hm2)。 对地域内原有的疏幼林1067hm2实行封育管护,将112hm2荒山荒坡营造为水保林,发展人工草地1hm2,治理期末生态用地达到2061hm2。 2.2.2 土地利用规划 ⑴生产用地土地分级与适宜性评价 本地域现有耕地449hm2,经土地分级及适宜性评价:一、二、三级耕地244hm2,地面坡度为<5°、5°~15°,主要是沟道两侧的坝地、沟台地,地块相对完整,距村庄、道路、河流都近,水源条件好,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发展大棚蔬菜为主的高效农业,以及坡改梯,栽植经济林、果木林。四级耕地62 hm2,地面坡度为15°~25°,一般在沟道中下部,地块比较完整,距农村住户、村级道路有一定距离,灌溉水源引用沟道、溪水,作为保留的坡地,适宜发展经济林和耕地,采取植物篱或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五级耕地143hm2,地面坡度大于25°,在沟道的上部,地块零星破碎,距村庄、道路、河流都较远,水源条件差,只适宜营造水保林。详见土地分级和适宜性评价表2-1。 表2-1 古堰集镇土地分级及适宜性评价表 评价指标 评 价 等 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地面坡度 <5° 5°--10° 10°--15° 15°--25° 25°--35° 土层厚度 >70cm >70cm >70cm 50--70cm 30--50cm 地块完 整情况 完整 完整 较完整 较完整 破碎 距离 近 近 较近 较近 远 水源条件 近 近 近 较近 较差 土地适 宜性 水稻、油菜、小麦、玉米 水稻、小麦、玉米 水稻、小麦、 玉米 坡改梯、经济林、农耕 水保林 ⑵土地利用规划 我县农林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表明,合理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农林牧协调发展、增加土地产出量的基础。根据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优化配置,对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进行如下调整: 本区治理方向和措施布局如下: ⑴15°以下全部作为农业用地,并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其余部分采取等高植物篱措施进行保土耕作; ⑵15°~25°坡耕地营造经济林,并选典型区种草发展畜牧业; ⑶对25°以上的坡耕地造经济林和生态林,生态林采取阔叶、针叶混交模式;对疏幼林地全部封禁治理,荒山荒坡营造水保林的方式,并推行沼气池等能源替代以及舍饲养畜的示范点; ⑷在地域内部分侵蚀严重的支毛沟修建谷坊; ⑸对现有支毛沟及保护农田的塘堰进行整治;对于部分冲刷严重对两岸农田有较大影响的溪沟进行整治。 2.2.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一、调整原则 根据现有耕地面积的实际情况,结合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并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结构来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在优先保证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的基础上,在采取植物篱保土措施的前提下,适当保留部分坡地;结合当地人民意愿,适当扩大经果林面积,提高农业用地产出率使农民增加收入,使地域内的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二、调整方向 针对人均经果林面积较少,坡耕地和疏幼林面积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需要改造坡耕地,设计对5°~15°的坡耕地部分改建石(土)坎粮梯,剩余部分采取保土耕作措施,并补充等高植物篱的水保措施;15°~25°的坡耕地部分坡度较缓、耕作条件较好的可补充等高植物篱进行保土耕作,其余的营造经济林,并选典型区坡耕地种草发展畜牧业;对25°以上的坡耕地营造经济林,立地条件差的造生态林;对山上的疏幼林地全部封禁治理;荒山荒坡“封禁+补植”,全部绿化。 <5°耕地166hm²作为基本农田保留; 5°~15°中有条件的坡改粮梯面积为28hm²,其他的坡耕地全部补充等高植物篱进行保土耕作和种草面积为1hm²; 15°~25°全部营造以桑和油桐为主的经济林; >25°坡耕地中立地条件较好的营造以油桐为主的经济林,和2.5hm²的核桃,其余143hm²坡耕地造生态林; 荒山荒坡114hm²“封禁+补植”的方式; 疏幼林及部分郁密度较低的灌木林地1067hm²,进行封禁治理。 三、调整结果 根据上述原则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确定流域内农、林、牧、渔各业用地规划面积如下,调整后土地总面积24.87km2,其构成是: 耕地227hm²,其中水田92hm²,梯地99hm²,保土耕作36hm²。 经果林地198hm²。 林地:1954hm²,其中有林地457hm²,灌木林430hm²,疏幼林地1067hm²。 草地:8hm²。 其它:其中水域13hm²,难利用地76hm²,居民及交通用地等9hm²。 调整后的农业生产用地由现有570hm2减少到425hm2,林业用地由现有1699hm2增加到1954hm2,荒山荒坡由现有112hm2减少到零。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全部治理,使林草植被由治理前的73.5%增加到86.4%,生产用地由23%下降到17%,生态用地由治理前77%上升到治理后83%。(见附表3) 2.2.4 建设规模 本流域规划坡改粮梯24hm2(石坎梯地21hm2,土坎梯地4hm2);新建经济林77hm2;人工种草1hm2;植物篱36hm2;营造水保林255hm2;封禁治理1067hm2;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1hm2。新建垃圾填埋池3口,新建沼气池15座,省柴灶15个,舍饲养畜15间。 3.工程设计 3.1综合治理措施 ⑶ 垃圾填埋池 1)布设原则 ①垃圾填埋池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凹处,与道路的终端相连,以便运送垃圾。 ②该项目区垃圾填埋池按坡面积10~15m3/hm2标准设计。 ③垃圾填埋池 全部布置在坡地工程中,蓄积垃圾,集中治理。 2)垃圾填埋池设计 池体设计:垃圾填埋池采用地下式斗状池。 本流域共规划蓄水池13口,单池主要工程量:C13砼铺底0.95m3,土方开挖42.9m3,M7.5砌砖3.2m3。 3.1.2水土保持林草 本项目区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主要布设在坡耕地和荒山荒坡上。在条件较好的坡耕地营造“经果林+植物篱”模式防护体系或坡耕地种草,在坡度较陡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坡营造生态林。 3.1.3.1经果林 ⑴ 布设原则 1)经果林建设主要以规模经营为主。 2)经果林主要布设在小于25°的坡耕地上。 3)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林分环境,改善立地质量为目的。 4)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或经多年栽培,适应性较强,提高造林成活率。 5)充分发挥各种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力,以获得最大的水土保持三大效益。 ⑵ 造林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主要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并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确定,经果林品种主要选择良种桑树、油桐和核桃。 2)造林方式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环境以及所选树种特点,桑树和核桃采用植苗造林的方式进行造林,油桐采用营养苗进行造林。 3)造林密度设计 考虑到对肥料的需求以及当地的土壤肥力条件,桑树为高密度规模建园为主,每公顷6700株/hm²左右。核桃和油桐按行距×株距=3m×4m栽植,每公顷900株左右,“品”字形配置。 4)整地工程设计 考虑到经果林的水土保持效果,桑树以反坡带状整地,带宽1.2米,穴状栽植,核桃和油桐整地方式采用鱼鳞坑整地。鱼鳞坑规格为长径1.0m,短径0.6m,坑深0.6m。 5)苗木质量 桑树采用一年生一级改良桑苗,核桃采用两年生嫁接苗(一级苗),油桐采用营养苗。 苗木在出土前2--3天应浇水,起苗后应分级、包装、运送,整个过程需注意根部保湿,防止受冻和遭受风吹日晒。 起苗后应尽快栽植。如因故不能及时栽植,应采取假植措施,做到疏排、深埋、踩实,适量浇水。栽植前应对树苗进行挑选,严格按苗木等级筛选树苗。于造林的树苗必须发育良好,根系完整,基茎粗壮,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6)种植方式和时间 ①应尽可能前一年秋冬二季整地,第二年春秋二季造林。有利于容蓄雨雪,促进生土熟化。 ②应在春季苗木萌动前造林,秋季应在树木停止生长和土地封冻前抓紧造林。尽量在连阴天墒情好时造林。 ③核桃以栽植点为中心进行挖土,逐步向外扩大,将挖出的熟土集中堆放,用生土堆成外高中心低的漏斗式集流面,在坑穴中心挖锅底状植树坑,将熟土回填植树坑内。最后将集流面夯实拍光。 7)抚育管理 要注意对经果林幼林的抚育管理,主要包括及时松土、除草、修枝,以及灌溉追肥等,根据不同树种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尤其对桑园的抚育管理,每年冬季要加强管护,采取修枝、石灰水刷白,预防病虫害。对残次、缺苗要注意及时补植,注意林木病虫害的防治。 ⑶ 工程量 根据现场调查及各乡镇实际情况布设措施,小流域坡耕地造经果林155hm²,其中有核桃5hm²;桑100hm²。在大于25°的坡耕地内栽植油桐50hm²。 3.1.3.2生态林 水土保持生态林主要布设于大于25°的坡耕地上以及荒山荒坡上,退耕还生态林采用针阔叶林混交模式,树种拟选择马尾松、栎树类、侧柏。荒山造生态林在90%的面积上实施人工造林补植,在远离人群的地方,约占总面积的10%采用封禁的方式,达到治理目的。 马尾松、侧柏造林密度设计为行距×株距=2m×2m栽植,每公顷2500株/hm²左右,“品”字形配置,栎类与松、柏株间混交、间植;传统树种刺槐一般栽植在林边、坡顶,栽植密度为3000株/hm²左右。马尾松、侧柏采用一年生实生苗(一级苗),栎树类采用容器苗,刺槐也采用一年生实生苗(一级苗)。 栽植是要掌握“三埋两踩一提苗”及“深埋、砸实、根展”等要点。采用穴状整地,坑底宜平,将苗木置于中央扶正,填上一半土,略提苗,严防窝根,踩实,再填满土,踩实,最后复一层虚土。 流域内共营造生态林511hm²,其中坡耕地造生态林287hm²,荒山造生态林224hm²。 3.1.3.3等高植物篱 ⑴ 布设原则 在坡耕地10°―25°的地块中,采取保土耕作措施,种植植物篱,阻挡坡面泥沙下泄,逐渐自然形成一道土埂,以减少土壤流失。 在坡耕地造经果林地块中,布置等高植物篱,控制坡面侵蚀。 ⑵ 种植技术措施 根据项目区土壤侵蚀分布和治理任务,本阶段拟对10°-25°的坡耕地的坡耕地采取等高植物篱防护。植物选择适应本地生长,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桑。根据研究资料,在地面坡度5°-15°的坡地中,当植物篱间距在15~20m时可有效控制坡面侵蚀,在地面坡度15°-25°的坡地中,当植物篱间距在10~15m时可有效控制坡面侵蚀,篱与篱之间的坡面间距初步定为15m。沿坡耕地等高线进行水平阶整地,宽度0.8-1.2m,外高里低,倾斜度10°,坎高0.3m。进行双排穴植,穴为圆形坑深0.3m,直径0.3m,每穴1株,株距80cm。 ⑶ 设计工程量 根据布设原则,坡耕地共布置桑植物篱48km、防治面积72hm²。古堰集镇植物防护措施设计见下表 表3—1 古堰集镇植物防护措施设计表 树(草)种 整地方式 株距(m) 行距(m) 定植点 数量 (个/hm2) 苗龄及等级(种子质量) 种植 方法 种植时间 需苗量或播种量(株) 油桐 穴状 3 4 900 一级 营养苗 十至十一月 42300 核桃 块状 3 4 600 一级 植苗 二月 3000 桑树 带状 1.3 1.3 6700 一级 植苗 三至四月 452250 桑树(植物篱) 带状 0.8 3350 一级 植苗 三至四月 402000 水杉 块状 2 3 1500 一级 植苗 十至十一月 229950 松树 块状 2 2 2501 一级 植苗 十至十一月 255602 刺槐 块状 1 2 5003 一级 直播、植苗 十至十一月 1561623 3.1.3.4种草 本阶段项目区计划在15°-25°的坡耕地上种草,草种选择适宜的优良牧草紫花苜蓿,采取撒播种植。 ⑴ 布设原则 1)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现有坡耕地上实施,以饲养牧畜为主。 2)选作水土保持种草的基本条件实草种抗逆性强,保土性好,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 ⑵种草方式设计。采用直播方式。 ⑶播种量设计。《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规定,撒播草籽播种量为每公顷10kg~80 kg,取25kg/hm²。 ⑷施工。 1)整地 播种前必须将土地翻耕、耙平、细碎土块,有利于种籽破土出苗,在整好的地块上,开厢条播,行距18~22cm,播深约2cm。 2)种籽处理 ①去杂,精选。保证播下的是优质种籽。 ②浸种消毒、摩擦,有利于种籽出苗,防止病虫害和鼠害。 ③采适量肥料拌种,有利幼苗生长。 3)选好播期 ①根据当地实践经验确定播期。 ②春播需地面温度回升到12°以上,土壤墒情较好时进行。 ③春旱不宜播种的地方可以夏播;选在雨季来临和透雨后进行。 ④秋播不宜太晚,要求出苗后能有一个月左右的生长期,以利越冬。 ⑹工程量 本项目共坡耕地种草2hm²,主要布设在畜牧业条件相对较好的长安村和瓦屋村,需种籽50kg。 3.2生态修复措施 3.2.1封育管护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封禁、补植是人力和自然结合、完善生态系统工程的有效措施之一,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通过上述工程措施治理后,流域内尚有部分疏幼林共1067 hm2需进行封育治理,须疏林补植27.8万株,在路边设立网围栏2.0km,在人群活动相对频繁、醒目地段建封禁标牌4个。 ⑴布设原则 流域内的疏幼林和荒山荒坡无论面积大小,一律封禁。根据流域内各地块植被情况,确定了不同的封禁方式和封禁时间。 ⑵组织管理措施 ① 建立封禁制度 对新造幼林实行封育后,制定封禁管理制度,统一由县政府行文公告,禁止任何人擅自在封禁区进行砍伐、采薪、割草、放牧等其他不利幼林生长和破坏工程的生产活动。 ②设立组织,落实责任 在封禁区内,建立以村为单位的专职管护组织,实施承包管护的办法,责任落实到人,明确目标,定期检查验收,兑现奖惩。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进行灌溉追肥、及时松土、除草、修枝整形等。成林后要固定专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防止林地火灾,防治病虫害。 ⑶技术措施 ①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采取轮封方式,封禁期3年~5年。 ②在树林稀疏或分布不均的地方,可以采取人工补植的方法,促进植被迅速恢复,本流域补植树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原有林种分类情况,初步设计主要以一年生马尾松、柏树为补植苗木。 ③ 对依靠管护及抚育措施难以较快获得封禁成效的疏、幼、低产、劣质次生林,应在封禁期内及时采取补植、补播、更换树种等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改造措施,使封禁治理尽快见效。 ④大力推广节柴灶,沼气池及其它方法解决群众燃料问题,减轻推行封禁治理的压力。 ⑤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和水政执法大队,依法行使预防监督权,对破坏封禁区的典型案例及时查处,保护和巩固封禁治理成果。 3.2.2 能源替代 能源替代措施面向以薪柴为主要生活用能的农户建设,措施有: ⑴沼气池 根据流域内农户情况,初步设计在柏桥村、中坝村,群英村等六个村修建示范性沼气池30座。 ①布设原则 A一户一池或一户一灶。 B以薪柴为主要生活燃料来源的村户。 C集中连片,布设在一个行政村内,便于技术指导,减轻对封禁治理的压力。 ②设计标准 沼气池依照8m3漩流布料自动循环高效沼气池设计,采用标准图《农村家用水压式沼气池标准图集》(GB4750-84)。 施工依照《农村家用水压式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GB4752-84)进行。 ⑵省柴灶 结合流域内现已基本推广省柴灶的实际情况,只有极少数农户因多种原因仍在使用原传统灶型,初步设计在柏桥村、中坝村,群英村三个村补充省柴灶30个。 ①布设原则与沼气池相同。 ②设计标准(要求) A燃料燃烧完全,即让燃料的化学能充分转化为热能。 B传热效果好,即有效利用热值大,散热少。 C余热能保存和充分利用,尽可能减少余热及散热损失。 D适合本地常用生产资料和群众习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干净卫生,操作方便,易于推广。 ③断面设计 省柴灶各部分尺寸及形状见插图NO-17。 ④施工要求 A根据用户要求、人口多少、厨房大小、室型放线。 B为了经久耐用,充分利用空间,一-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秦岭 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 工程 石泉县 集镇 项目 建设 可行性研究 报告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