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习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自考习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习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2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历史观 D.自然观 2、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A.费尔巴哈 B.谢林 C.培根 D.黑格尔 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可知论 D.认识论 4、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 A.费希特 B.洛克 C.费尔巴哈 D.谢林 5、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 A.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C.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 D.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 ]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全盘否定和抛弃 B.全盘肯定和继承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7.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C.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创新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8.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质来说是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9.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是 A.实践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辩证的否定观 [ ] 10.理想就是人的 A.生活目标 B.职业向往 C.奋斗目标 D.社会期望 [ ] 11.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B.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矛盾分析法 C.阶级斗争分析法 D.主客观相结合分析法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 ]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的空想 E.社会主义学说 [ ] 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康德 B.谢林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 ] 4.作为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英国古典经济学 A.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 B.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经济理论 C.创始人是大卫·李嘉图,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威廉·配第结束 D.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 ] 5.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古典经济学存在严重缺陷和错误,表现在 A.抽象人本主义及理性支配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 B.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成自然规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 C.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符合人性的、永恒不变的制度的观点 D.价值理论中的矛盾和混乱 6.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上义者的学说 A.傅立叶 B.圣西门 C.欧文 D.洛克 7.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有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哲学的贫困》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共产党宣言》 8.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是列宁在其哪些著作中提出的? A.《论欧洲联邦口号》 B.《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C《国家与革命》 D.《哲学笔记》 [ ] 9.表现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有 A.《人类学笔记》 B.《国家与革命》 C.《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D.《哲学笔汜》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 ] 11.关于理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 B.理想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C.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D.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有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C.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D.提高个人的马克思土义修养 ( ]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研究的基本的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 ] 3.我国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点 A.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D.都是客观唯心主义 [ ] 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 [ ] 6.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说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D.运动是对物质的反映 7.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变化 B.运动 C.发展 D.前进 [ ] 8.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 ] 9.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1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实践是主体适应环境的活动 12.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直立行走 C.语言的出现 D.劳动实践 [ ] 1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 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 ] 14.人的存在方式是: A.实践 B.思想 C.精神 D.劳动 [ ] 15.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 ] 16.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新社会的产生和旧社会的灭亡 C.新阶级的产生和旧阶级的灭亡 D.新制度的产生和旧制度的灭亡 ( ) 17.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的集合体。” A.现象 B.人类 C.过程 D.思维 [ ] 18.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 ] 1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 [ ] 20.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唯物辩证法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矛盾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2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因对事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 ) 22.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 A.主A.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 ] 23.“一把钥匙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 ] 24.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25.在——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 ] 2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27.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上“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 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握事物的度 28.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物的变化是否被人觉察到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9.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敝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量变积累到—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 30.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A.表现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限性部分质变 B.就是单纯的量变 C.就是根本质变 D.量变也就是质变,质变也就是量变 [ ] 31.“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 ) 32.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B.事物中促进其发展的方面 C.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D.事物中促进其运动的方面 [ ] 33.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 A.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B.—帆风顺的前进运动 C.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D.时进时退的曲折运动 [ ] 24.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35.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B.夜去昼来,昼尽夜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6.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 ] 37.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并且与围湖造田使许多湖泊蓄水能力大大降低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A.—因多果 B.—果多闪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 ) 38.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39.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漩涡里,没有任何—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的错误性在于 A.把必然性当成了偶然性 B.把偶然性当成厂必然性 C.把复杂性当成了简单性 D.把运动性当成厂静止性[ ] 4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4l.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社会性劳动 B.自然性运动 C.商品性劳动 D.发展性劳动 [ ] 42.人脑与动物大脑最根本的区别在j: A.脑容量的不同 B.大脑重量不同 C.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人脑有严密的结构 [ ]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C.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 A.承认世界的统—,坚持—元论,反对二元论 B.认为世界统—一寸: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元论 C.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D.认为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秩序,变化不停的( ] 3.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包括 A.自然客体 B.社会 C.精神客体 D.物质客体 [ ]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 A.客观性 B.自觉能动性 C.群众性 D.社会历史性 [ ] 5.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 A.工人在工场织布 B.农民在田里插秧 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试验 D.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6.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物质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教育、医疗实践 D.科学实验 [ ] 7.人通过白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发生变化,即分化为 A.自在自然 B.人化自然 C.城市自然 D.乡村白然 8. 下列命题中.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 ) 9.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钒矿以来,办了四个钒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 ] 10.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 ] 11、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 12.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没有内容 C.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 ] 1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平衡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不平衡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 ] 14.下列各项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的重要性的有 A.实事求是 B.提纲挈领 C.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D.牵牛要牵牛鼻子 15.在实际工作中搞“一刀切”,不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种做法违背了 A.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 ] 16.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7.下列态度中。违背辩证法的否定观的有 A.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B.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的态度 C.对外国文化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D.对外国文化照抄照搬的态度 18.以下对“必然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B.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 C.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D.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 1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D.历史发展中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20.“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这句话的含义有 A.现象就是本质 B.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离的 [ ] 21.意识的主观性包括的含义有 A.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B.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 C.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 D.意识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 22. 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具有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作用 D.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定影响作用[ ] 23.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D.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认识是在( )中产生的。 A.劳动实践 B.阶级斗争 C.农业生产 D.商品生产 [ ] 2.在整个哲学中,对哲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具有决定性意义 A.本体论 B,认识论 C.矛盾论 D.运动论 [ ]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就是进行实践活动)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惟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C.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惟一源泉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 4.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生存于社会中的人 D.—切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 ] 6.从认识论上说,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 ] 7.“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种 A.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方式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 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 10.英国的休谟认为人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人是无法知道的。这是 A.可知论 不可知论 C.反映论 D.感觉论 [ ] 11.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 A.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外部联系的片面反映 C.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 D.现象的直接反映 [ ] 12.一个正确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是由于 A.事物发展有规律性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C.事物存在因果性 D.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13.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A.具有反复性 B.具有曲折性 C.具有无限性 D.具有连续性 [ ] 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是认识是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A.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D.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15.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 ] 1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D.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 ] 17.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 [ ] 18.牛顿力学是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用于微观高速运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D.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 ] 1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 ] 20.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 ] 21.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2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 ) 23.“有用即真理”是 哲学提出的观点。 A.实用主义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 [ ] 2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25.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句话说的是 A.实践的绝对性 B.实践的相对性 C.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 ] 26.物理学中的宇称守恒定律被大量实验所证实,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的科学实验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并不守恒,这一现象表明 A.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B.实践在检验真理时也会发生错误 C.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相对性 D.实践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 ] 27.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 ] 28.认识的目的全在于 A.思想 B.积累知识 C.运用 D.斗争 [ ] 2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解放思想 D.一切从实际出发 ( ] 3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 否定之否定规律 B.矛盾理论 C.实事求是 D.阶级斗争理论 [ ] 31.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C.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认识主体的属性有 A.自然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对象性 [ ] 2、认识的主体包括 A.个体 B.群体 C.企业主体 D.人类整体 [ ] 3.认识客体的属性有 A.客观实在性 对象性 C.能动性 D.创造性 [ ] 4.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关系表现在二者的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相互作用 D.矛盾关系 [ ] 5.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从感性到理性 B.从理性到感性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 [ ] 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会导致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工作中教条主义的错误 D.工作中经验主义的错误 7.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A.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B.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的 C.必须有先进的科学仪器 D.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 ] 8.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卞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受到—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 ] 9.尽管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口心说”。这说明: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 ] 10.真理的功能包括 A.指导实践 B.再认识 C.教育与激励 D.阶级斗争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 ] 3.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 A.决定性因素 B.可有可无的条件 C.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D.与社会发展无关的因素[ ] 4.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 ] 5.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主要是因为 A.人口因素决定社会的性质 B.人口状况与物质生产不相适应 C.人口因素决定社会发展速度 D.人口越少越好 [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 7.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 ] 8.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 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 [ ] 9.在下列思想体系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哲学 B.政治思想 C.语言学 D.道德 [ ] 10.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 A.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B.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是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D.是否是思想体系 [ ] 11.群体意识是 A.个人意识的总和 B.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C.固定不变的 D.阶级意识 [ ] 1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 A.思想斗争和说理斗争 B.先进思想战胜落后思想 C.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 ] 13.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往往不同步,这表明 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无关 C.社会意识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 1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意思是说 A.社会意识是独立存在的 B.社会意识是不变的 C.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D.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首要特点 [ ] 15.历史观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习题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