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及单元计划—--教案.学案.doc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及单元计划—--教案.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及单元计划—--教案.学案.doc(13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 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课题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 教学重、难点分析 1.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教具的准备及使用的意义) 硬币一枚,磁卡一张,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 教学方法运用及分 析 谈话法,传授法。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设计 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新课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二、探究新知 1、(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位于毫米间的一个小格的度,就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3、让学生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硬币、磁卡、钥匙)。 (2)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先独立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可能观察出: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一些小的刻度线;厘米和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 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先独立数每一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然后把数的结果和发现与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设计 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教材还安排了3道练习题,从例题到练习的编排都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材,增强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随堂练习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橡皮长5( ) (3)教室长10( ) (2)玻璃厚5( ) (4)铁皮厚2( ) 课外作业设计 与 布置 1、教科书P5页练习一,第2题。 2、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板书 设计 毫米的认识 1米=100毫米 1厘米=10毫米 教后 反思 课题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换算。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单位进行测量。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 教学重、难点分析 1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教具的准备及使用的意义) 例2情景图(课件)照片、尺子等。 教学方法运用及分析 谈话法、传授法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设计 谈话导入 新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2情境图。 (1)提问: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你想知道你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请你们拿出直尺来测量一下吧? (3)组织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和方法。 (4)比较测量方法 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时,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引导学生明确:用米、厘米、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都不太适合)。 二、探究体验 1、认识分米 (1)像量课桌这样长度的物体时,用米、厘米、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都不太适合,结合刚才的测量,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出示米尺图的一部分,教师指图说明: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分米。 (板书:分米的认识) 2、探究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分米与米和厘米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板书: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生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2)估测一下手指中指指尖到手腕的什么位置大约是1分米,小组内相互量一量。 (3)体验1分米的长。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的长度;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先自己估测出1分米的长度,记住位置;然后小组的同学合作测量出准确位置,并判断估没的是否准确。 学生想象1分米的长度,再用手势表示出来,然后同组同学用直尺判断手势表示的准确程度,直到比较准确为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可以让学生用尺1分米1分米的去量,也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去量,最后结果如果不够整分米,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表示出来。 课堂练习设计 1、2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2、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3、以分米 、厘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是 分 厘米,课桌的高是 分 厘米。 4、以分米、厘米为分单位,测量前后两张课桌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分 厘米。 新课教学设计 学生观察情境图,叙述情境图的意思。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 学生可能说出的测量方法: (1)用尺子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的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 (2)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的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说出:桌子的长度不够1米长,不能用整米数表示。毫米的单位比较小,测量出的数比较大。 学生一般认为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的方法比较好。 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选代表进行交流,小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课外作业设计 与 布置 1、练习一的第5、6题。 2、1分米=( )毫米 2分米=( )毫米 板书 设计 分米的认识 10厘米长的一段就是1分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教后 反思 课题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 教学重、难点分析 1,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2.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教具的准备及使用的意义) 卷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操场的一周的长度、了解公共汽车的站牌、相关课件。 教学方法运用及分析 谈话法 探究学习法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设计 复习导入 新课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引出千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21千米(km)、23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结合例4开展教学)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千米=1000米)。 (3)估想。 (让学生闭眼想象)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 (小组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 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1)感知千米 列举千米的用处 生活中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千米?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结合你们列用到千米的地方,谈谈你对千米的感受。 小结。 明确: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2)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出示学校操场情境图 你知道学校操场的路道1圈是多少米吗? 感知1千米的长度 1千米有多长呢?跑道几圈的长度是1千米?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出图中的事物 重点说出道路指示牌上的内容。通过看道路指示牌知道了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 课堂练习设计 长江约长6200(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 步行每小时行4( )。火车每小时行80( ) 随堂练习设计 汽车每小时行60( ) 电线杆高6( ) 小王高135( ) 飞机每小时行1800( ) 教室宽6( ) 一枝铅笔长2( ) 课外作业设计与布置 第9页练习二第2题 板书 设计 千米的认识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1千米=1000米。 教后 反思 课题 千米的换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知道千米与米之间进率,掌握换算方法。 难点:长度单位 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教具的准备及使用的意义) 教师:讲授法 学生:练习法 教学方法运用及分析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设计 一. 复习 1. 1米=()分米 2厘米=()毫米 1米=( )厘米 3分米=()厘米 80分米=()米 1千米=( )米 2.1米-7分米=()分米 25厘米+15厘米=()分米 1分米-4厘米=()厘米 23毫米+27毫米=()厘米 二. 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最聪明,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新课教学设计 三. 新授课 1. 教学例5 这两道题你能自己完成吗?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 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吗? 老师这儿有几道题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 4千米=( )米 9000米=( )千米 8千米=( )米 7000米=( )千米 12千米=( )米 10000米= ( )千米 2. 完成第8页“做一做”。 弄懂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 说一说通过填图,你有什么体会? 四. 巩固练习 1. 教材第9页第3题。 2. 第10页第4题。 3. 第10页第5题。 4. 第10页 第6题。 五.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师生互动设计 经历千米和米之间换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1. 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2. 独立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随堂练习设计 1、9000米=( )千米 800米+2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3千米—1000米=( ) 米 课外作业设计与布置 1. 课课练的同步练习 2. 口算速算 板书 设计 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深约达5000米、南京长江大桥的长约6000米,能把它们成用千米作单位的吗? 板书:5000米=( )千米 6000米=( )千米 教后 反思 课题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知道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建立吨的重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难点:建立吨的重力观念。 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教具的准备及使用的意义) 一、引人 1、创设情境(课件)。2、了解学习起点。3、谈话揭题。 二、展开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二)、吨的单位换算。 四、应用 五、总结 教学方法运用及分析 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想象的思想方法。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设计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一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根据教师的描述逐步出示课件)。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新课教学设计 一. 复习旧知. 1.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认识了那些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1千克=1000克 2. 出示图片,请说出它们的重量是多少? 3. 鸡 猴 小鸭 小鹿 3千克 8千克 350克 15千克 二. 引入课题 这些动物的体重太轻了,森林里有一些较重的动物,它们要过桥,可桥上写着“限重1吨”,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 新授课 1. 教学例6 学生仔细观察图意 谁能说一说这打动话图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们能帮小动物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 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注意从“限重1吨”,1吨有多重?的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围绕‘能同时过去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生汇报,师板书:方案一 400+500+100=1000 方案二 400+300+100=800 方案三 300+100+500=900 2. 生活中的数学 3. 教学例7 单位换算,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里交流。 出示:3吨=()千克6000千克=()吨 四. 巩固练习 五.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 随堂练习设计 4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7吨=( )千克 5000千克=( )吨 13吨=( )千克 1000千克=( )吨 课外作业设计与 布置 1.课课练的同步练习 板书 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吨 一吨=1000千克 例7 3吨=3000千克 6000千克=6吨 教后 反思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和九义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 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 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2.加强估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 教学时,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情境。 2.放手让学生探索,自己完成计算任务。 课题 万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教具的准备及使用的意义) 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迁移类推与探讨交流,组织学生在探讨交流明理。 教具准备;教材内容的相关课件、‘做一做’第2题及练习四第1 、2、3题的图片。 教学方法运用及分析 教师讲授法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讨交流与归纳总结中明理。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设计 同学们,你们对动物油那些了解?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有关中国的部分动物的信息。想看看吗?请看大屏幕。这是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看懂了吗?谁来说一说,通过观察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感想,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新课教学设计 一. 情景导入、学习新知 1. 同学们真不错,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这儿也有一个问题,看一看;中国特有的鸟类有98种,特有的爬行动物有25种,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你们会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讨论。 2. 指两名学生板演。 3.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的,然后集体评一评。 两位数加两位数,我们可以写竖式来计算,在写竖式时,你认为要注意那些问题呢? 讨论:98+25,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该怎么处理? 学生发现问题: 1. 这道题出现了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的情况。 2. 我们觉得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应该在十位上做个记号或打个点,免得是无相加时,把它忘记了!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师相机板书所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重点解决相应的加法问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进行计算,然后再小组交流计算结果及计算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自由评议,最后达成共识“十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学生活动设计 1. 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2.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到展示台上展示,并说出计算过程。 随堂练习设计 口算: 9+6= 5+5= 6+8= 8+6+1= 8+2+1= 6+5+1= 笔算:求36与45的和。 1. 数学医生 36 +79 105 课外作业设计 与 布置 1. 笔算下面各题。 45+68= 79+63= 55+48= 83+46= 板书 设计 (1) 相同数位要对齐。 (2) 从个位加起。 (3)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例:98 +215 123 教后 反思 课题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 教学重、难点分析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教具的准备及使用的意义) 常规(教具学具) 通过教具学具的使用,使问题变得直观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方法运用及分析 讲授法、示例法、讲解法、图例法、归纳法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设计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新课教学设计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1、 合作学习,探究体验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 观察探讨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3、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习惯。 学生活动设计 1、 结合前面缩小,思考计算方法。 2、 理解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 独立思考,和小组的同学共同交流,改正错误。 随堂练习设计 1、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五的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的自己练习,最后集体共同订正。 课外作业设计与布置 1、做习五 ①第1、5题用竖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②第2、3题写在课本上。 2、背计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板书 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 3 7 6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个位:6+4=10 + 2 8 4 写0向十位进1,十位:7+8+1=16。 6 6 0 计算三位数加法,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每个数位上的数时,可用“凑十法”计 教后 反思 课题 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能正确地笔算连续退位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打好河山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 教学重、难点分析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教具的准备及使用的意义) 常规(教具学具) 通过教具学具的使用,使问题变得直观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方法运用及分析 讲授法、示例法、讲解法、图例法、归纳法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设计 一、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新课教学设计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 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1、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数据,发现数学问题。 2、 探讨解决问题与计算方法。 3、 归纳概括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活动设计 1、 合作学习。 2、 自己尝试计算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 3、 汇报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计算方法。 随堂练习设计 3、独立完成25页第4题 4、 判断对错: 5、 321 628 7324 1582 -93 ( ) - 473 ( ) - 2538 ( ) - 847( ) 238 145 4786 675 课外作业设计与 布置 1、做25页第1、3题 2、竖式计算 347﹣159= 503﹣246 142﹣87= 605﹣487= 板书 设计 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例1 例2 517-348=169(千米) 507-348=223 5 1 7 5 0 7 -3 4 8 -3 4 8 1 6 9 1 5 9 教后 反思 课题 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例3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 教学重、难点分析 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教具的准备及使用的意义) 常规(教具学具) 把抽象的事物演变成直观具体化。 教学方法运用及分析 讲授法、示例法、讲解法、图例法、归纳法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设计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 ) 87=( )-( ) 99=( )-( ) 198=( )-( ) 297=( )-( )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2、 口算: 28-17 = 36-18= 25-17= 80-25= 3、计算: 267-189 304-166 师: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掌握得非常好,今天,老师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助老师解决? 揭题: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 新课教学设计 1、学习例3 怎样计算 500-185? 想一想,运用学过的知识,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这道题呢? 2、提示、引导用多种方法计算。 3、分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4、学生汇报交流。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作进一步讲解。 6、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得出算法的多样性,理解简便算法。 7、学习用竖式计算。请学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 8、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计算中,被减数中的某一位是0退位后,你发现了什么?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计算法则:(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减) 9、练习。 10、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1、 班内汇报交流算法多样性: 生1 185克分成100和85,500-100=400 400-85=315 生2 185+15=200, 500-200=300+15=315 生3 500-200=300,300+15=315 生4 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2、讨论概括计算中:(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减) 学生活动设计 1、 口算,回答问题。 2、 分组讨论算法多样性。 3、 口述竖式计算过程。 4、 交流合作学习,发现概括计算方法。 随堂练习设计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填-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三年级 数学 上册 表格 教案 单元 计划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