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教案-鲁教版.doc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教案-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教案-鲁教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4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教案 鲁教版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4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教案 鲁教版 年级: 姓名: - 17 - 第4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细化课标 素养要求 1.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运用资料,说出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3.了解防灾、避灾的措施。 1.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自然灾害。 2.地理实践力:掌握防灾、避灾的措施。 3.人地协调观: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 1.如何认识自然资源? (1)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②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①分布的不平衡性 ②资源间的联系性: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尤为突出。 ③数量的有限性:在一定的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④利用的发展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 2.土地资源与人类 (1)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是什么?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人类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对人类有何影响? 3.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为什么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有哪些? 途径 要求 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利益兼顾 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 重视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公众参与 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关键 二、自然灾害与人类 1.认识洪水和洪灾 (1)什么是自然灾害?按成因主要分哪几类? ①概念: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②分类 (2)如何区分洪水与洪灾? (3)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有哪些? 直接损失 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 间接损失 造成供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以及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等 2.洪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哪些?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气象因素 强降雨、冰雪融化 河湖因素 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 流域汇水速度 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河道排水速度 河谷越顺直、越通畅,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的速度越大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的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河道排水的速度 3.怎样防治洪灾? (1)做好对洪水监测和预报工作。 (2)采取防灾措施 ①工程措施 措施 功能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 提高对洪水的调蓄功能 修筑堤坝 防止洪水漫溢 疏浚河道 加快泄洪速度 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降低洪水水位 ②非工程措施 a.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b.控制乱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 c.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 d.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e.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 1.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某年我国水资源与世界水资源比较表 水资源数量 世界 中国 美国 总量/亿m3 470 000 27 000 29 700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m3/人) 7 000 2 000 9 900 (1)从总量来看,我国水资源总量比较________,但人均占有量________。 (2)我国水资源总量与美国相近,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美国的________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空间上________多________少,________多________少;时间上________两季多,________两季少,年际变化________(填“大”或“小”)。 [答案] (1)丰富 小 (2)五 我国人口总量约为美国的5倍 (3)南 北 东 西 夏秋 冬春 大 2.图1、2、3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4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洪水灾害、风暴潮分布 我国干旱灾害分布 我国自然灾害区划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题的相应空格内。 A.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 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 (1)图示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4中,地区Ⅰ与Ⅲ共有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多项选择);在地区Ⅱ内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________。 (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3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C ABCF C D E (2)DE CF AB (3)①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等 ②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等 ③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等)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2020·全国卷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❶。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 ❶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 ❷图中显示人工岛的形状以及岛上地下淡水区与地下咸水区的分界线。 第二步:调用知识 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下渗形成地下水;人工岛建成后地表降水下渗会形成一部分地下水,周边海水渗入会形成地下咸水。 第三步:综合判断 第(1)题,结合信息❶❷知,人工岛的淡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在满足水渗透的情况下,若能保持稳定的淡水区,需要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如果狭长,地表水易流入海中。如果人工岛面积宽,面积大,有利于储存淡水并能防止海水倒渗。 第(2)题,结合信息❶❷可知,随着技术的进步,开采淡水难度不大,以及开采的周期也不会太长,A、B错;由于是海洋中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人类活动较少,地下水污染较小,以及有充足稳定的大气降水补给,水质较好,C错;由于人工岛面积较小,地下淡水储存较少,开采过度会导致海水倒灌,故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 [尝试解答] (1)B (2)D 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特征 表现 举例 开发利用要求 分布的不平衡性 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西北干旱区 北方 西南湿润区 南方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区域分异规律 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分布在沉积岩地区 资源间的联系性 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荒漠地区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风能、太阳能丰富 注意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 数量的有限性 绝对储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各种矿产资源 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 利用的发展性 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 能源利用:以木材、畜力、水力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推广利用 加强科技投入,拓展资源利用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2.某地水资源紧张问题的相关分析 (1)水资源短缺的两种类型 资源型缺水 是指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如京津(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辽河流域、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 水质型缺水 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型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产生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配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3)水资源相关问题分析思路 ①水资源丰富程度的分析 ②水资源短缺程度的分析 3.我国的能源问题 (1)主要表现 ①石油供应紧张,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 ②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中国进口石油一半左右来自中东,这些地区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石油进口的可靠性。 ③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以外国油轮运输为主,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2)成因 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我国能耗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的需求。 (3)解决措施 ①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②节流: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能源开采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③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将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生产,降低能源使用量。 考向一 落脚于具体区域,分析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0·合肥模拟)安徽省山区水资源较多,但人口少、耕地少;淮北平原地区水资源少,而人口多、耕地多。省内大部分地区已接近或达到中度、重度缺水,部分地区已达到极度缺水。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位于安徽省的最南端。读2011年安徽省总用水量组成图和2011年安徽省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统计表,完成1~3题。 (单位:亿m3) 流域分区 年降水量 地表水资源量 水资源总量 全省 1 484.64 544.17 602.08 淮河流域 555.96 139.01 184.28 其中:淮北地区 281.93 54.20 95.47 淮南地区 274.03 84.81 88.81 长江流域 814.69 340.55 353.19 其中:江北地区 378.12 131.70 139.16 江南地区 436.57 208.85 214.03 新安江流域 113.99 64.61 64.61 1.材料表明( ) A.安徽省水资源总量与区域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B.安徽省南部水资源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大于北部 C.新安江流域水资源最为缺乏 D.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南部少、北部多 2.安徽省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短缺 B.水资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C.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组合不协调 D.水资源总量日益减小 3.安徽省水资源综合利用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压缩工业生产规模 B.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提高水资源总量 C.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调整农业结构,降低种植业比重 1.A 2.C 3.C [第1题,表格中显示,年降水量大的地区水资源总量丰富,即水资源总量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由所学知识可知,安徽省南部水资源总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小于北部;新安江流域地处皖南山区,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都较小,虽然水资源总量较少,但不缺乏;读表可知,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多于淮河流域,即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南部多、北部少。第2题,安徽省水资源总量较多,但区域分布不均衡;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安徽省水资源消费结构较合理;材料显示,安徽省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组合不协调;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水资源总量日益减小的情况。第3题,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5.1%,居第一位,因此,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安徽省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安徽省平原面积所占比重大,适宜发展耕作业,所以D项表述不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发展现状。过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危害,B项表述不符合。] 考向二 结合水利工程建设,考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措施 (2020·东北三省三校模拟)地下水库是在地下砂砾石孔隙、岩石裂隙或溶洞区域通过建造地下水坝,截蓄地下水并回灌储存地面水而形成的。下图示意我国某滨海地区河谷型地下水库。据此完成4~5题。 4.关于地下水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库容大且不占地面空间,移民量大 B.水分层层下渗,不易污染,水质好 C.与地表水不连通,水资源利用率高 D.海水入侵的风险大,容易被污染 5.地下水库具有“肚大口小,能容难进”的特点,下列有可能增加地下水库水量的做法是( ) ①湖泊等地表水体下渗回灌地下水库 ②人工开挖渗透沟渠引水 ③增加岩石孔隙,提高地下水的储量 ④利用管井灌注,增加地下水的水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B 5.C [第4题,地下水库不占地面空间,移民量小,A错误;地下水库不易受地面污染的影响,而且水分层层下渗,岩层有过滤污染物作用,水质好,B正确;地下水与地表水连通,有相互补给关系,水资源利用率高,C错误;地下水库有地下水坝阻隔陆地淡水与海水,故海水入侵风险不大,不易被污染,D错误。第5题,湖泊等地表水体下渗、人工开挖渗透沟渠引水和利用管井灌注都可以增加地下水库水量,①②④正确。岩石孔隙是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分散在岩石中,人为途径是无法增加岩石孔隙的,③错误。] 考向三 以风能资源的分布为切入点,分析我国能源资源问题及对策 6.图1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图2是我国风能及风电场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图1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技术和环境因素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 (2)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 (3)分析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 [解析] 第(1)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矿物能源的日渐枯竭使人们更加重视利用新能源。新能源的装机容量迅速增长,可知柱状图代表风电装机容量,则折线图代表发电成本变化。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风力发电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且风力发电对环境污染小,有利于保护环境。第(2)题,甲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高原,从自然方面分析,甲地风速不稳,冬季风大、夏季风小,且冬季多冰冻、雪灾等气象灾害;从市场条件分析,甲地远离消费市场,需长距离输电。第(3)题,乙地为四川盆地,距离冬季风源地远且北部有高大山脉的阻挡,风力小,不适合建风力发电站。该地区有众多的名川大江,水能资源丰富,属于可再生的常规能源。 [答案] (1)变化特点:快速增长。主要原因: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剧;②技术进步使风力发电成本下降;③开发风能资源,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 (2)自然原因:①夏季风力相对较小;②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 市场条件: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远。 (3)原因:①离冬季风源地远;②受盆地周围山地及高原影响,风力减弱。水能。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与原因 (2016·全国卷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❶,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❷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 ❶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❷该地区河网密布。 第二步:调用知识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第三步:综合判断 由信息❶❷可知,洪涝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应包括开挖入海河道,修建蓄洪工程,而非工程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重视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 [尝试解答]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1.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空分布 危害 防治途径 干 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东部地区多发,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改变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寒 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西南依次变弱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 台 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受影响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2.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1)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 ②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以淮河、黄河、长江为例) ①淮河的治理 上游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河道,分流排泄洪水。 ②黄河的治理 上游兴建水利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③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3.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及防御措施 灾害种类 成因 防御措施 地震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提高建筑质量,加固房屋等;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滑坡、泥石流 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崎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监测和预报;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聚居人口迁出高风险区 考向一 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防御措施 1.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冷冻灾害主要是由气温的异常变化造成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作物的直接损害和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间接危害。图中的信息显示,P地区位于三山夹峙地带,并且向北敞开,成为北方冷空气容易进入并且堆积的区域;同时山地地形,地势高,气温低。第(2)题,冷冻灾害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预报预警、提高防灾意识和加强防灾管理、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等。 [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考向二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 2.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 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由图可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与降水量多少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答案]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部分 自然地理 单元 关系 资源 环境 教案 鲁教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教案-鲁教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2177365.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2177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