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计算与分析.doc
《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计算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计算与分析.doc(3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课程设计 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 2010年12月31日目录 1 总论 4 1.1 设计依据及原则 4 1.1.1 设计依据 4 1.1.2 设计原则 4 1.2 总体技术水平 4 2工程概况 6 3输油工艺 7 2.1 主要工艺参数 7 2.2 主要工艺技术 7 4工艺计算 8 4.1输油量换算 8 4.1.1油品平均温度[1] 8 4.1.2油品密度计算[1] 8 4.1.3计算流量[1] 9 4.2 管径规格选择 9 4.2.1 选择管径 9 4.2.2 选择管道壁厚[2] 10 4.3 热力计算(方案一) 11 4.3.1管道中实际流速的计算 11 4.3.2 总传热系数K的确定[1] 11 4.3.3加热站间距的确定 13 4.3.4计算出站温度[1] 15 4.4 水力计算(方案一) 16 4.4.1 计算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 16 4.4.2流态判断 17 4.4.3摩阻计算[1] 18 4.5热力计算(方案二) 19 4.5.1管道中实际流速的计算 19 4.5.2 总传热系数K的确定 19 4.5.3加热站间距的确定 20 4.5.4计算出站温度[1] 20 4.6 水力计算(方案二) 21 4.6.1 计算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 21 4.6.2流态判断 21 4.6.3摩阻计算 22 5 设备选型 23 5.1 设备选型计算(方案一) 23 5.1.1 泵的选型 23 5.1.2 原动机的选型 24 5.1.3 加热设备选型 24 5.2 站场布置(方案一) 24 5.2.1泵站数计算[1]: 24 5.2.2管路的水力坡降[1] 25 5.2.3泵站布置 25 5.3 设备选型计算(方案二) 27 5.3.1 泵的选型(同方案一) 27 5.3.2 原动机的选型(同方案一) 27 5.3.3 加热设备选型 27 5.4 站场布置(方案二) 27 5.4.1泵站数计算 27 5.4.2管路的水力坡降 28 5.4.3泵站布置 28 6 泵站及管道参数校核 29 6.1 动、静水压的校核(方案一) 29 6.2 最小输量(方案一) 29 6.3 动、静水压的校核(方案二) 30 6.4最小输量(方案二) 31 7 动态技术经济评价[6] 32 8设计结果 33 参考文献 34 1 总论 1.1 设计依据及原则 1.1.1 设计依据 (1)国家的相关标准、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 (2)相似管道的设计经验; (3)设计任务书。 1.1.2 设计原则 (1)严格执行现行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 (2) 采用先进、实用、可靠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保证工程项目的高水平、高效益,确保管道安全可靠,长期平稳运行。 (3)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合理布站,站线结合。站场的布置要与油区内各区块发展紧密结合。 (4) 在保证管线通信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通信网络结构,降低工程投资。提高自控水平,实现主要安全性保护设施远程操作。 (5)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合理利用资金,减少风险投资,力争节约基建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1.2 总体技术水平 (1)采用高压长距离全密闭输送工艺。 (2)采用原油变频调速工艺。 (3)输油管线采用先进的SCADA系统,使各站场主生产系统达到有人监护、自动控制的管理水平。既保证了正常工况时管道的平稳、高效运行,也保证了管道在异常工况时的超前保护,使故障损失降低到最小。 (4)采用电路传输容量大的光纤通信。给全线实现SCADA数据传输带来可靠的传输通道,给以后实现视频传输、工业控制及多功能信息处理提供了可能。 (5)在线路截断阀室设置电动紧急切断球阀,在SCADA中心控制室根据检漏分析的结果,确定管道泄漏位置,并可及时关闭相应泄漏段的电动紧急切断球阀。 (6)站场配套自成系统。 (7)采用黄夹克保温层,厚度40mm。 2工程概况 本设计为某油田计划铺设一条280公里、年输量为320万吨的热油管道,管线经过区域地势平坦。 地温资料见下表 表一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温℃ 3 4 5 7 8 8.5 10 11 8 7 5 3.5 3输油工艺 2.1 主要工艺参数 (1)设计年输量为G = 320万吨; (2) 保温层(采用黄夹克)厚度40mm; (3)管道埋地深1.6m;土壤导热系数1.3 W/(m·℃); (4)管道埋深处的年平均地温: (5)年输送天数:350天; (6)最大运行压力8Mpa; (7)进站温度39℃;最高输送温度70℃;最低输送温度36℃; (8)末站剩余压头60m;局部摩阻按1.2%,20℃相对密度0.880;50℃粘度10.3m Pa·s;粘温指数0.039。 2.2 主要工艺技术 本设计输油干线拟采用密闭输油方式。即“从泵到泵”输送。在这种输油工艺中,中间输油站不设供缓冲用的旁接油罐,上站来油全部直接进泵。其特点是:整条管道构成一个密闭的水力系统,可充分利用上站余压,节省能量,还可基本消除中间站的轻质油蒸发损耗;但对自动化程度和全线集中监控要求较高;存在水击问题,需要全线的水击监测与保护。 4工艺计算 4.1输油量换算 4.1.1油品平均温度[1] (4-1) 式中 ——平均温度, ——加热站的起点、终点温度,。 则由公式(4-1)得: 4.1.2油品密度计算[1] 油品在20℃时的密度为 (4-2) 式中 ——温度为48时的油品密度,; ——温度系数,; ——温度为20时的油品密度,; t——油品温度,。 温度系数 (4-3) 式中 ——温度系数,; ——温度为20时的油品密度, 由式(4-3)得: 则油品在47℃时的密度为 由式(4-2)得 4.1.3计算流量[1] 或 (4-4) 式中 ——年输量,; ——体积流量,;或 ——年平均地温下的油品密度,; 由式(4-4)得: 4.2 管径规格选择 4.2.1 选择管径 管道管径 [3] (4-5) 式中 d——管道内径,m; Q——体积流量,; V——经济流速,。 根据大量经济计算及运行实践结果,现假设本设计取经济流速为V=1.8m/s,由公式(4-5)得: 4.2.2 选择管道壁厚[2] 该管道选用X70钢,经查表得其最低屈服度,焊缝系数,钢管壁的导热系数为 输油气管道直管段的钢管管壁厚度计算公式 (4-6) 式中 ——壁厚,; P——设计压力(取工作压力的1.15倍)MPa; D——钢管外径,; ——钢管许用压力,MPa; 许用应力 (4-7) ——许用应力,Mpa; K——设计系数,(输油站一般地段取0.72); ——焊缝系数; ——钢管的最低屈服度; t——温度折减系数,当管内介质温度低于120℃时,t取1.0. 则该管道直管段的许允应力由公式(4-7)得: 则设计管壁厚度由式(4-7)得: 得 根据以上计算,根据SY/T5037-2000标准选取标准管道管径有两种方案:方案一为Ф325×5.0;方案二为Ф355×5.0。. 4.3 热力计算(方案一) 4.3.1管道中实际流速的计算 由式(4-5)知管道中的实际流速为: 4.3.2 总传热系数K的确定[1] 对于有保温层的管路,不能忽略内外径的差异。此时一般用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来代替 (4-8) 式中 ——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 ——油流至管内壁的放热系数,; ——管最外层至周围介质的放热系数,; ——第i层(结蜡层、钢管壁、防腐绝缘层等)导热系数, ——管内径,; ——第i层的外径,m; ——第i层的内径,m; ——最外层的管外径,m; ——管径,m;若,取外径;若,D取算数平均值;若,D取内径。 管道最外层至周围介质的放热系数为: (4-9) 式中 ——土壤导热系数,; ——管中心埋深,m; ——最外层的管外径,m。 由公式(4-9)得: 在紊流情况下,对总传热系数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经查表得保温层黄夹克导热系数为0.035)。 由公式(4-8)得: 管道总传热系数为[1]: (4-10) 式中 K——管道总传热系数,; ——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 ——管道内径,m。 由式(4-10)得: 4.3.3加热站间距的确定 时原油的密度为: 由式(4-2)得: 时原油的相对密度为(4水的密度为1000): 原油的比热容为[1]: (4-11) 式中 ——原油15时的相对密度; c ——比热容,; T——原油温度,。 由公式(4-11)得: 质量流量为( 每年按350天计算) [1]: (4-12) 式中 ——原油质量流量,; ——年输量,; 由公式(5-14)得: 加热站间距为[1]: (4-13) 式中 ——原油质量流量,; K——管道总传热系数,; ——管道内径,m; ——加热站的出站温度,; ——管道周围的自然温度,; ——加热站的进站温度,; ——加热站间距,km。 ——原油的比热容, 由公式(4-13)得: 加热站数[1]: (4-14) 式中 n——加热站数,个; L——输油管道总长,km; ——加热站间距,km; 由公式(4-14)得: 取2个加热站 则加热站间距为 每个加热站热负荷[1]: (4-15) 式中 Q——加热站的热负荷,J/s; △——加热站的进、出站温度之差,; ——加热炉的效率; ——原油质量流量,; ——比热容, 由公式(4-15)得: 4.3.4计算出站温度[1] 计算出站温度令(b = 0),变为苏霍夫公式为: (4-16) 式中 ——原油质量流量,; ——加热站的进站温度,; ——加热站的出站温度,。 ——比热容, ——管道加热输送的距离,m; K——管道总传热系数,; ——管道外径,m。 ——管道周围的自然温度,; 由公式(4-16)得: 则热站的热负荷较大,超出最高输送温度,故需增加热站数,取n=3个加热站。则热站间距为: 由公式(4-16)得: 由公式(4-15)得加热站热负荷为: 4.4 水力计算(方案一) 4.4.1 计算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 由公式(4-1)得输送油品平均温度为: 由公式(4-2)得时原油的密度为: 粘度的转换[3]: (4-17) v——运动粘度, ——动力粘度,Pa·s ——油品密度, 则该设计油品运动粘度由公式(4-17)得: 某一温度下的运动粘度为[1]: (4-18) 式中 ——温度为t、时油品的运动黏度,; u——黏温指数,。 则平均温度下的油品运动粘度由公式(4-18)得: 4.4.2流态判断 雷诺数为: (4-19) (4-20) (4-21) 式中 ——由光滑区向混合摩擦区过渡的临界雷诺数; ——由混合摩擦区向粗糙区过渡的临界雷诺数; ——黏温指数,; ——输送温度下原油的运动粘度,; Q——管路中原油的体积流量,; e——管壁的绝对粗糙度,m;(螺旋缝钢管DN250~DN350:e取0.125mm) d——管内径,m 由公式(4-19)得: 由公式(4-20)得: 由以上计算知,故其管道中油品的流态是处于紊流水力光滑区,所以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4.4.3摩阻计算[1] 一个加热站间的摩阻为: (4-22) 全线所需总压头为: (4-23) 式中 ——沿程总摩阻,m; ——加热站间距的摩阻,m; H——任务流量下所需要的总压头,m。 d——管内径,m ——输送温度下原油的运动粘度,; Q——管路中原油的体积流量,; ——加热站间距,m; 不同流态区的m、值 表二 流态 m /() 层流 1 4.15 紊流区 水力光滑区 0.25 0.0246 混合摩擦区 0.123 0.0802A 粗糙区 0 0.0826 由公式(4-22)得: 总摩阻为: 本设计中地势差;则任务流量下所需要的总压头由公式(4-23)得: 4.5热力计算(方案二) 4.5.1管道中实际流速的计算 由式(4-5)知管道中的实际流速为: 4.5.2 总传热系数K的确定 管最外层至周围介质的放热系数由公式(4-9)得: 在紊流情况下,对总传热系数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经查表得保温层黄夹克导热系数为0.035)。 由公式(4-8)得: 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由公式(4-9)得: 管道总传热系数由公式(4-10)得: 4.5.3加热站间距的确定 时原油的密度由式(4-2)得: 时原油的相对密度为(4水的密度为1000): 原油的比热容由公式(4-11)得: 质量流量为( 每年按350天计算) 由公式(4-14)得: 加热站间距为由公式(4-13)得: 加热站数由公式(4-14)得: 取3个加热站 则加热站间距为 每个加热站热负荷由公式(4-15)得: 4.5.4计算出站温度[1] 计算出站温度令(b = 0), 由公式(4-16)得: 则热站的热负荷较大,超出最高输送温度,故需增加热站数,取n=4个加热站。则热站间距为: 由公式(4-16)得: 由公式(4-15)得加热站热负荷为: 4.6 水力计算(方案二) 4.6.1 计算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 由公式(4-1)得输送油品平均温度为: 由公式(4-2)得时原油的密度为: 该设计油品运动粘度由公式(4-17)得: 平均温度下的油品运动粘度由公式(4-17)得: 4.6.2流态判断 雷诺数由公式(4-19)得: 由公式(4-20)得: 由以上计算知,故其管道中油品的流态是处于紊流水力光滑区,所以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4.6.3摩阻计算 一个加热站间的摩阻由公式(4-22)得: 总摩阻为: 本设计中地势差;则任务流量下所需要的总压头由公式(4-23)得: 5 设备选型 5.1 设备选型计算(方案一) 5.1.1 泵的选型 选泵原则: 流量以任务输量为依据,最大输量、最小输量为参考;摩阻以任务输量下的摩阻为依据,最大输量、最小输量下的摩阻为参考。同时,考虑一定的富裕量。 若输送正常流量为Qp,则采用适当的安全系数估算泵的流量,一般取Q =(1.05~1.10)Qp。 估算泵扬程时,考虑泵在最困难条件下,计算流动损失,确定所需扬程Hp,根据需要再留出些裕量,最后估算选泵扬程,一般取H=(1.10~1.15)Hp。 根据油田输量变化情况,为发挥泵的经济效益,选泵原则为:最小输量期,运行1台小泵;任务输量期,运行1台大泵;最大输量期,1台大泵与1台小泵并联运行。同时,大泵考虑1台备用。 [5]选用泵型号为DY450-609,其流量为450,扬程为540m,转速为1480转/分,汽蚀余量5m,泵效率79%,轴功率838kw, 泵重量3250kg,配带电机功率1000kw。每个泵站选用两台,其中一台为备用。 由公式(4-2)得时原油的密度为: 泵所产生的压力为: (5-1) 式中 P——泵所能够提供的压力,Pa; ——油品的密度,; H——泵所提供的扬程,m; 由公式(5-1)得:P 故所选择的泵符合要求。 5.1.2 原动机的选型 电动机选择JB异步电动机,电机型号JB0800,功率1000kw,效率为,95%,电机额定转速1490转/分,电机重量8000kg,电机电压6kv。 5.1.3 加热设备选型 首站选用换热器,其他加热站选用加热炉,其热负荷为6054226J/s,效率为80%。 5.2 站场布置(方案一) 5.2.1泵站数计算[1]: (5-2) 式中 n——泵站数,个; H——任务流量下管道所需的总压头,m; ——任务流量下泵站所提供的扬程,m。 ——任务流量下泵站所提供的扬程,m。 由公式(5-2)得: n(个) 向上取整,取n=5(个); 采用平均法布站,其站间距为: (5-3) 式中 ——泵站站间距,km; L——管线总长,km; 由公式(5-3)得: 取泵站内压头损失为,除第一站外,后面的泵站进口压力控制在20~80m范围内。 5.2.2管路的水力坡降[1] (5-4) d——管内径,m ——输送温度下原油的运动粘度,; Q——管路中原油的体积流量,; 由公式(5-4)得: 5.2.3泵站布置 根据压力供需平衡原则,压力平衡关系式 (5-5) 式中 ——泵站进口的剩余压头,m; H——泵站所提供的扬程,m; i——水力坡降; L——两泵站的站间距,m; ——两泵站间的高程差(高程差),m; ——泵站内压头损失,m。 (1)取首站与第二站的站间距为56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 剩余压头太小,不符合要求,故缩小站间距,取首站与第三站站间距50km。则进口压力 符合要求,故第二站布置在距离首站50km处。 (3)取首站与第三站的站间距为106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 符合要求,故第三站布置在距离首站106km处。 (4)取首站与第四站的站间距为162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 符合要求,故第四站布置在距离首站162km处。 (5)取首站与第五站的站间距为218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 符合要求,故第五站布置在距离首站218km处。 则到达末站剩余压头由公式(5-5)得: 由于,不能达到要求,且所需扬程由(5-5)得: 故第五站需要重新选泵,泵型号为DY450-6010,其流量为450,扬程为600m,转速为1480转/分,汽蚀余量5m,泵效率79%,轴功率931kw,配带电机功率1250kw。泵站选用两台,其中一台为备用。电机型号JB0900,功率1250kw,效率为,96%,电机额定转速1490转/分,电机电压6kv。 由公式(5-1)得:P 故所选择的泵符合要求。则换泵后到达末站剩余压头由公式(5-5)得: 所以,上述设计及计算符合要求,故全线泵站布置完毕。 5.3 设备选型计算(方案二) 5.3.1 泵的选型(同方案一) 泵型号为DY450-6010,其流量为450,扬程为600m,转速为1480转/分,汽蚀余量5m,泵效率79%,轴功率931kw,配带电机功率1250kw。泵站选用两台,其中一台为备用。 由公式(5-1)得:P 故所选择的泵符合要求。 5.3.2 原动机的选型(同方案一) 电机型号JB0900,功率1250kw,效率为,96%,电机额定转速1490转/分,电机电压6kv。 5.3.3 加热设备选型 首站选用换热器,其他加热站选用加热炉,其热负荷为5527772J/s,效率为80%。 5.4 站场布置(方案二) 5.4.1泵站数计算 由公式(5-2)得: n(个) 向上取整,取n=3(个); 采用平均法布站,其站间距由公式(5-3)得: 取泵站内压头损失为,除第一站外,后面的泵站进口压力控制在20~80m范围内。 5.4.2管路的水力坡降 由公式(5-4)得: 5.4.3泵站布置 (1)取首站与第二站的站间距为56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 符合要求,故第二站布置在距离首站93.3km处。 (3)取首站与第三站的站间距为186.6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 符合要求,故第三站布置在距离首站186.6km处。 则到达末站剩余压头由公式(5-5)得: 所以,上述设计及计算符合要求,故全线泵站布置完毕。 6 泵站及管道参数校核 6.1 动、静水压的校核(方案一) 动水压力的校核:就是检查管道的剩余压力是否在管道操作压力允许范围内。 校核动水压力应根据管道可能承受压力的最不利条件进行。由以上泵站布置情况看,只需对第五号泵站进行动水压力校核。静水压力指油流停止流动后,由于地形高差产生的静液柱压力。本设计中管线经过区域地势平坦,所以不需要进行静水压力校核。 (6-1) 最大动水压力为: (6-2) 式中 ——高程为i点处的动水压头,m; H——泵站输出的压头,m; X——泵站与低点处的距离,m; ,Z——低点处、泵站的高程,m; P——动水压力,Pa。 则第五号泵站的动水压头由公式(6-1)得: 则五号泵站的动水压力由公式(6-2)得: 故动水压力校核符合要求。 6.2 最小输量(方案一) 管道的最小输量[1]为: (6-3) 式中 ——管道最小输量,kg/s; K——总传热系数,; D——管道外径,m; L——加热站间距,m; c——原油比热容,; ——加热站的最高出站温度,; ——管道周围的自然温度,; ——加热站的最低进站温度,。 故该设计的最小输量由公式(6-3)得: 6.3 动、静水压的校核(方案二) 动水压力的校核:就是检查管道的剩余压力是否在管道操作压力允许范围内。 校核动水压力应根据管道可能承受压力的最不利条件进行。由以上泵站布置情况看,只需对第三号泵站进行动水压力校核。静水压力指油流停止流动后,由于地形高差产生的静液柱压力。本设计中管线经过区域地势平坦,所以不需要进行静水压力校核。 则第三号泵站的动水压头由公式(6-1)得: 则第三号泵站的动水压力由公式(6-2)得: 故动水压力校核符合要求。 6.4最小输量(方案二) 该设计的最小输量由公式(6-3)得: 7 动态技术经济评价[6] 动态经济评价方法是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基础上,根据技术方案经济寿命期内各年现金流量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计算、评价的一种方法。现对本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比较,选择最优方案。采用净现值(NPV)[6]法评价。当NPV >0,表示项目除保证实现规定的收益率外,尚可获得额外的收益;NPV =0,表示项目正好达到所规定的收益率标准;NPV <0,表示项目未能达到所规定收益标准。 自动化程度为泵站集中检测、现场就地操作的输油站。根据相关规定[5]查得生产人员编制如下:首站38人,中间热泵站与中间泵站26人,中间加热站14人,末站38人。据查每台DY450-6010现价5万(配带相关电动机),每台DY450-609现价4.5万(佩带相关电动机)。 方案一 项目投资1000万元,以后连续5年每年有相同的净收益350万元,其基准收益率为15%,其净现值: 方案二 项目投资1500万元,以后连续5年每年有相同的净收益350万元,其基准收益率为20%,其净现值: 由于方案二的净现值小于零,因此采用方案一作为施工方案。 8设计结果 本设计输油干线拟采用加热密闭输油方式。其设计结果如下: 管道设计结果 表三 管材 管外径(mm) 壁厚(mm) 最小屈服度(Mpa) 方案一 X70 325 5.0 482 方案二 X70 355 5.0 482 热站设计及布置结果 表四 站间距(km) 出站温度 (℃) 进站温度 (℃) 效率 % 热负荷 (J/s) 热站数(个) 方案一 93.3 62 39 80 6054226 3 方案二 70 60 39 80 5527772 4 泵的设计结果 表五 型号 台数 (台) 流量 () 扬程 (m) 转速 (转/分) 效率 (%) 功率(KW) 方案一 方案二 DY450-609 42 0 450 540 1480 79 838 DY450-6010 12 32 450 600 1480 79 931 原动机设计结果 表六 泵型号 台数 (台) 转速 (转/分) 效率 (%) 功率(KW) 方案一 方案二 JB0800 DY450-609 42 0 1490 95 1000 JB0900 DY450-6010 12 32 1490 96 1250 泵站设计结果 表五 方案一 方案二 泵站 1 2 3 1 2 3 4 5 里程(km) 0 93.3 186.6 0 50 106 162 218 参考文献 [1]张其敏.孟江.油气管道输送技术.[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10.1 [2].黄春芳.油气管道设计与施工.[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07.第一版 [3]蒋洪.刘武.原油集输工程.[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01.第一版 [4]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94.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名共和国建设部.1994.11.1 [5]郑竹村.石油地面工程设计手册(第四册).原油长输管道工程设计.管道勘察设计院 [6]刘清志.石油技术经济学. [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11.第一版 34-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热油 管道 工艺 设计 计算 分析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