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三十三).docx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三十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三十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三十三) 1 选择题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喜爱 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莅临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陷害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疾:疾病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爱:吝惜,舍不得。句子翻译为:老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 B.莅:统治。句意翻译为: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D.疾:憎恨。句子翻译为: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故选C。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此其志不在小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沛公今事有急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⑦名词作动词,军,驻军;目,使眼色; ②⑤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方面;急,紧急情况; ③⑧动词的使动用法,活,使……活,救活;从,使……跟从,带领; ④⑥名词作状语,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夜,在夜里。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卒不忍独善其身 A.瓜分之日可以死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汝幸而偶我D.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 例句:善:形容词作动词,可以理解为对自身的“完善”; A项,瓜:名词作状语,像瓜一样; B项,老:形容词作动词,尊重,敬爱; C项,偶: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 D项,牺牲:名词作动词,“牺牲”原义为祭祀用的牛羊,这里用作动词,奉献、贡献。 故选B。 4、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我国古代的官职名,战国时期“司马”为武职,专门纠察军队队列秩序。 B.我国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参乘”又写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古代四匹马拉的车。 D.“再拜”是古代一种相对隆重的礼节,在表示郑重呈献某物或接待某人时,行多次的叩拜礼。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行多次的叩拜礼”错。“再拜”,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故选D。 5、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军汜南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易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 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③取代 ④替 B.①驻扎 ②执掌事务 ③交换 ④被 C.①驻扎 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③取代 ④给予 D.①军队 ②管理事务 ③交换 ④是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军:驻扎。句意: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②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句意: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③易:取代。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 ④为:给予。句意:并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故选C。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贪婪(Ián) 湮没(yīn) 遐想(xiá) 撒手人寰(huán) B.惊诧(chà) 杜撰(zhuàn) 踪迹(jī) 刨根究底(páo) C.鄙视(bǐ) 威吓(hè) 栅栏(zhà) 冷嘲热讽(fěng) D.浩瀚(hàn) 怪诞(dàn) 漆黑(qī) 争妍斗奇(yàn)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字音题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方言字。要注意以义辨音,以形辨音,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错误的习惯误读。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 A项,“湮没”的“湮”应读yān,意思是埋没; B项,“踪迹”的“迹”应读jì,意思是指行动所留的痕迹; D项,“争妍斗奇”的“妍”应读yán,意思是形容百花竞放,十分艳丽。 故选C。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于是项伯复夜去 B.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D.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名词作状语,用侍奉兄长的礼节。 A.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名词作状语,向上; D.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C.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故选C。 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微夫(fú)人之力 共(gōng)其乏困 C.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D.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若不阙秦”的“阙”应读quē。 故选C。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然则废衅钟与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D.盖亦反其本矣 答案:C 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A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 B项,“说”通“悦”,可译作“高兴,喜悦”。 C项,“彼”,人称代词,可译作“对方;他”。 D项,“盖”通“盍”,可译作“何不”;“反”通“返”,可译作“回到”。 故选C。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范增数目项王B.常以身翼蔽项王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D.籍吏民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B.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C.名词作动词(使动),使……为王。 D.名词作动词,登记。 故选B。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 依乎天理 天理:天然的道理 B.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乃中《经首》之会 会:音节、节奏 C.刑于寡妻 刑:同“型”,做榜样 合于《桑林》之舞 《桑林》:祭祀活动 D.因其固然 固然:本来的结构 族庖月更刀 族:高明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天理:牛体的自然结构。句意为: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C.《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句意为: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 D.族:众,这里指一般的。句意为: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 故选B。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足以畜妻子 畜:养活B.奚暇治礼义哉 治:讲求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诉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的意思是“反复陈述”。 故选D。 1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国以礼 A.加之以师旅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D.毋吾以也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 A.与例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师旅加之”。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则以何哉” D.无句式。 故选A。 1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欲辟土地,朝秦楚 D.项伯杀人,臣活之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使动用法,使……撤退; 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奇怪; C.使动用法,使……朝拜; D.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故选B。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但”应放在主语“木”后; B.语序不当,定语位置不当,应是“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 D.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尾改为“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故选C。 16、下列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就敢用(这件事)来麻烦办事官员。 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文:百姓都认为大王喜爱羊(而舍不得用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D.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译文: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间)的空处,(这样做是)因为牛有着它本来的样子啊。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那我就敢用(这件事)来麻烦办事官员”错误。“敢”是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代指对方,表示恭敬。“敢以烦执事”意思是: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来麻烦您。 C.“百姓都认为大王喜爱羊”错误。“爱”的意思是“吝啬”,不是“喜爱”。这句话的意思应是: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D.“(这样做是)因为牛有着它本来的样子啊”错误。“因”的意思是“依照”,不是“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应是: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 故选B。 17、下面对教材中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进行了简洁传神的描写,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 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围绕“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逐层展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 C.《庖丁解牛》中,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达到“保身”“养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称赞。 D.《烛之武退秦师》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错误。“吾与点也”说明孔子和曾皙志向相同。 故选A。 1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大宗师》,《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C.《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D.《鸿门宴》中,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A.“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错误,曾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大宗师》”错误,应该是庄周《庄子·养生主》。 D.“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错误,目的是暗示项羽杀掉刘邦。 故选C。 1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明智;句意为:失去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C.“说”通“悦”,高兴;句意为:秦伯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 D.“共”通“供”,供给。句意为:使者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故选B。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来/连词,因为; B.代词,那/语气助词,表祈使,还是; C.均为连词,假如; D.语气词,呀/疑问副词,为什么。 故选C。 21、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鸿门宴》选自《史记》。《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 3000 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其作品大量使用寓言,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论述哲学观点,《逍遥游》《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均出自他笔下。 C.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 等,其中《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 D.《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十三经”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春秋时期”有误。应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故选B。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依乎天理B.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C.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B.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 C.饥馑,即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古今义相同。 D.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儿童。 故选C。 23、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D.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语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本题A项,代词,指代使者; B项,代词,指代晋国; C项,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代词,指代郑国。 故选C。 小提示: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24、下列句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如或知尔 ②如五六十 ③如其礼乐 ④如会同 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⑥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⑥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如果,假如; ②或者; ③至于; ④或者; ⑤怎样; ⑥或者。 ②④⑥都解释为“或者”。 故选C。 25、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子喟然叹曰(kuì) 曾皙(xī) 以俟君子(sì) 舍瑟而作(sè) 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 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铿尔(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 饥馑(jǐn) 哂之(shěn) D.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 风乎舞雩(yú) 浴乎沂(xīn)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D.“浴乎沂”的“沂”应读为“yí ”。 故选D。 2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导: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答案:B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 B项,“导:引导”错,导:顺着、循着。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 故选B。 小提示:文言实词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实词的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 27、对下列加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 C.点,尔何如(何如:怎么样) D.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 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翻译就是: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 故选D。 28、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 A.郑既知亡矣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亡:灭亡。 B.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C.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D.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故选A。 2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例句:“为”,介词,替,给。 A项,“为”,介词,替,给。 B项,“为”,动词,做。 C项,“为”,介词,因为。 D项,“为”,动词,叫作,称为。 故选A。 30、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B.许之 许:答应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D.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C.“赐:赏赐”解释不正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意思是:并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赐”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恩惠,好处”。 故选C。 课内阅读 31、“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请说明以上内容中引用的作用。 答案: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已及人。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文章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内容上可以根据具体内容来理解;从结构上说,不同的位置,引用诗句的作用也不相同。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③文末:照应开头,结构严谨。我们可以根据这句话设计一道题,引用“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句话的好处是什么?“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意思是,《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作者引用《诗经》的句子,由“寡妻”到“兄弟”到“家邦”,推恩范围由小到大,距离由近及远,角度由己及人,“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小提示:赏析表达技巧类题目,应该先指出技巧,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如果是现代文阅读,还应进一步指出结构上的作用。 32、从中体会齐宣王的性格特点:“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答案:齐宣王虽不是圣人、明君,但他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难能可贵。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文本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文本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句意为,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本文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此句“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是齐宣王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的真实写照,非常难得。 小提示: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本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33、下图是鸿门宴上的座次安排图,它说明了什么? 答案:项羽及其叔父项伯坐最上位,次之是范增,再次是刘邦,张良是侍坐。从座位的安排上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 由此座位安排图可知,项羽与范增之间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合理推断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鸿门宴上座次安排的目的,回答本题要了解古代座次的礼仪。 按古代礼仪,宴席四面设座,面东最尊,次为面南,再次为面北,面西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小提示:古代礼仪: 按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君面南,臣面北; 宾主相对,宾面东,主面西; 长幼相对,长面东,幼面向。 宴席四面设座,面东最尊,次为面南,再次为面北,面西侍坐。 34、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面对张良献礼,项羽和范增的表现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不同。“项王则受璧”,项羽对刘邦借故逃脱仍然麻木,自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因自己精心策划的计谋失败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还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可谓气急败坏。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类题目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本题是对宴会后项羽和范增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明显不同。项羽本来就是被范增说服的,对刘邦的态度本就不是很坚定,杀与不杀尚在犹豫,张良献礼正是给他说服自己相信刘邦的一个理由,而范增已经看清刘邦的潜力,杀刘邦是势在必行的,送礼与不送礼只能影响到项羽的决定,范增不考虑这些。 35、理解句子含义:“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答案:说明明君制民之产,必先使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再施以教化。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即怎么理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文本,了解文意。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意思是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句话就说明明君一定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要让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这样的话,督促他们做好事,百姓就愿意跟随国君走,即“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再进行教化,讲求礼仪。 小提示:理解句子含义类题目一定要结合文本,只有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 36、“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从以上内容可见齐宣王何种心理? 答案:齐宣王阐释自己为何“以羊易牛”,从中看出他对不忍之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齐宣王“以羊易牛”,是因为他看到了牛在被杀之前颤抖战栗,他“不忍其觳觫”,所以,他就用羊代替牛,假如他看到羊颤抖战栗,他就可能用别的代替羊,总之他对不忍之心是比较模糊的。 所以,这句话,一方面是对自己“以羊易牛”的解释,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思想认识的水平。 37、请赏析以下句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答案:“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从正面说理,齐宣王已有不忍之心,只要能推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翻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孟子认为理想的君王必善于“推恩”。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理解内容类题目,一定要回归文本来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齐宣王“以羊易牛”,说明他有不忍之心,只要由“物”及“人”,那么,统一天下就像“可运于掌”,此处运用比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孟子看来,理想的君王一定是善于“推恩”的君王。 小提示: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 38、请赏析以下内容:“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答案:以上五个句子构成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即使天下的仕者、耕者、商贾、行旅等都闻凤而至,从而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现出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与行“霸道”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富有音乐性。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文章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句意为,(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作者描绘了一幅“天下仕者立于王之朝”“耕者耕于王之野”“商贾藏于王之市”“行旅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赴愬于王”“保民而王”的祥和图景,这是施行仁政之后的效果,与“霸道”的结果形成对比。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小提示:赏析表达技巧类题目,应该先指出技巧,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如果是现代文阅读,还应进一步指出结构上的作用。 3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先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然后进一步从存郑的角度说明对秦的益处,进一步引诱秦伯。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思路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先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然后进一步从存郑的角度说明对秦的益处,从而从根本上动摇秦伯的思想。 40、读了《齐桓晋文之事》后,你认为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又是什么? 答案:齐宣王主张实行“霸道”,以武力征服天下;孟子主张是实行“王道”施行仁政,保民而王。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人物主张的能力。 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你认为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又是什么?然后回到文章中去,浏览全文,梳理文章结构,以人物为转移,圈定答题区间,提炼关键词,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概括齐宣王和孟子的政治主张。 由“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可知,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实行“霸道”,以武力征服天下。 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可知,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王道”,施行“仁政”,“保民而王”。 41、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从郑伯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烛之武“许之”仅仅是因为郑伯的劝说吗? 答案:①面对老臣的牢骚和批评,郑伯先自责,再晓之以郑亡之危害,可见他是个善于自省的人。②不是。郑伯的自责和晓以利害只是给了烛之武接受“使命”的台阶,烛之武“许之”主要还是因为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本题考查通过语言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面对老臣的牢骚和批评,郑伯先自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再晓之以郑亡之危害。可见他是个善于自省的人。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话充分说明烛之武确实有退兵的能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虽然心里有满腹牢骚。“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意识到郑国灭亡对自己对国家和人民都不利。“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伯的自责和晓以利害只是给了烛之武接受“使命”的台阶,烛之武“许之”主要还是因为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 42、读《论语》这一章,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结合子路等人的问答,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答案:孔子:①孔子循循善诱,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因老师比他们年长就不敢说,并在日常谈话中,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②孔子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子路性格直率,孔子在他言志之后,并没有当面批评他不谦虚,而是笑笑(“哂之”);冉有、公西华性格谦虚,孔子对他们的志向没有表态;曾点智慧稳重,在他描绘了理想蓝图之后,孔子毫不掩饰地说“吾与点也”。③孔子正面教育学生,晓之以理。他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评价,高屋建瓴,将他们的认识引导到“礼治”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子路:自信而率直,这可以从他“率尔而对”的神态中窥见。还可以从他给自己选择的十分困难的处境及“大治”的社会理想中把握他的性格。冉有、公西华:冉有是个谦虚的人,他坦言自己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待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公西华也是谦虚谨慎的人,可以说他比较内敛,这可以从他“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做事态度表现出来。曾晳:从容有礼,且颇有头脑,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图景,这既是他的人生理想,也可以说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理想,只是他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把握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文本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文本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本题考查的是孔子和他四个学生的性-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必修 下第 单元 综合 复习 三十三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