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生态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新建生态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生态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1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绪 论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发展观,绿色GDP,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使环境保护越来越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我国在环保方面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主要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等。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严峻挑战。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开发热潮的到来,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全社会对环保项目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城市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发展难题,提高
2、居民生活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从社会、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确定创建标准,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开发建设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1.城市化内涵与生态城市建设1.1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生态城市建设即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
3、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总人口数量的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相差很大。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先进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成果是远远不够的,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地方。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
4、义。1.2生态城市内涵与创建标准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的高级形式,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
5、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是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提倡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区域整体观和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出发,其创建标准应从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个方面来确定。生态城市的创建具体来说有十个标准。 第一、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第二、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第三、采用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
6、益高;第四、有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第五、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第六、生态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第七、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文化多样性和生活特征; 第八、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第九、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第十、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1.3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1.3.1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
7、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广泛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使其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1.3.2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与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利益使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1.3.3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
8、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1.3.4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2.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西安城区在关中盆地中部的渭河南岸,中心位置为东经1085545,北纬341524。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地处我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陕西省最重要的
9、经济带,地处联接西北、西南、华北、中南以至华东的重要位置,是西安这一都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近20年来西安市城市化经历了缓慢发展到快速推进的演化过程,西安市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则经历了停滞到快速发展再到缓慢衰退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拮抗作用。总体考虑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发展经过了同步发展到拮抗的过程,近年来生态环境指数不断下降主要与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大量增加而排放达标率和综合利用率较低有关,其次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的减少也是重要因素。随着历史的变迁,西安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因人口负载加重和人类活动加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一些问
10、题。2.1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西安市的地表形态大体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属秦岭山地,北部属渭河平原。全市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秦岭为褶皱断块式基岩山地,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渭河平原开阔平坦,地表广覆黄土,是在渭河地堑的基础上长期堆积而形成的断陷盆地,是黄土高原边缘断陷带的组成部分。南北两大部分以秦岭北麓断层为界,地形突变,分界明显,山地面积略大于平原面积。西安市区处于地势起伏较小的平原区,海拔高度400600m。包括渭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以及山前洪积扇平原与黄土台塬等。受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岩性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貌类型比较复杂,分布规律明显。 秦岭是我国中部近东西向
11、延伸的一条巨型山脉,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天然分界线。秦岭在西安市境内,南北宽1040km,东西长约200km,一般海拔15002000m。由于长期以来乱砍滥伐和毁林垦荒,秦岭浅山及塬坡地带林相破败,水源养地自然调蓄能力降低,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4446.68km2,占总面积的45.5%,秦岭北麓、骊山丘陵沟壑区和黄土台塬区属强度侵蚀区。经过多年治理,截至2004年,全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2.10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4%。2001年启动的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项目将进一步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质量和速度。2.2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西安市河流众多,古称“八水绕
12、长安”,境内有渭、灞、涝、沣、黑、石川等54条较大河流。除渭河、泾河、石川河为过境河流外,其它均发源于秦岭北麓和骊山丘陵,为渭河的一、二级支流,河道具有比降大、流程短、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是全市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来源。西安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黑河工程的建成,虽然暂缓了西安市中心区的水荒问题,但是西安市的供水前景和水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西安市周围的河流不仅大部分逐趋衰竭,时断时续,而且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用水与工农业生产和城市景观用水矛盾加剧。从水资源总量上看,人均占有量317m3,相当于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3、全国人均占有水平的1/6。西安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地表水尚有开发余地,但开
13、发潜力有限。目前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为70%,开发利用已接近饱和,并由此而带来地面沉降等灾害性问题。西安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为23%,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则达82%。西安属资源型缺水城市,但长期以来用水粗放,污水处理回收使用率偏低,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尚未普遍化,未真正从法规约束和价格调节方面形成节水机制。2.3河流水系污染严重西安市境内有54条较大河流,其中有渭河、泾河、石川河3条过境河流,全市年平均自产径流量为21.7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7.27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12.39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6.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河流源头水质良好。但河流污染严重,西
14、安市长年监测的十条河流24个断面均未达到其功能区类别,地下水水质较好,不宜饮用潜水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4.14%。 西安境内有较大的河流40多条,除灞河、沣河、浐河、黑河中上游水质污染较轻外,其中中度至严重污染的超过总数的一半,地下水较好较差区和极差区总面积共359.42km2。泾、渭、灞湿地面积缩小,水体污染和泥沙淤积,生态功能严重受损。水利设施大多数超过使用年限,渗漏严重,灌溉面积逐年萎缩,城市污水处理、排水管网设施建设滞后。2.4沙尘天气影响可吸入颗粒物成为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生活垃圾也逐年增多,垃圾的收集、堆放、输送、处理手段落后,给城市环境
15、带来新的压力。2.4.1城乡扬尘天气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局部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明显缓解。丘陵台塬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浐河、灞河等河流水源不足现象时有出现,城乡扬尘天气时有发生,城市缺水局面依然存在,城市绿化还不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需求,农村某些地方还存在着重造轻管,造林成效低,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平原绿化有滑坡现象,退耕还林成果有待从根本上巩固。2.4.2林业投入结构单一“十五”期间国家对林业投资大幅度增加,但工程建林投入多,其它建设(科研、禁林防火、扑救、通讯联络、病虫害防治等)投入相对较少,加之我市林业发展主要以森林旅游、经济林、山区林副特产、花卉、苗木及贮藏加工为主,这些
16、产业都是高投入、周期长,发挥效益较长的产业,而我市林业单位自身基础薄弱,产品市场开拓不力,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2.5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西安是特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非农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10.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2倍,同时,由于城市信息,商贸、交通高度发达,土地利用从传统生活型向城市型发展。2.5.1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据统计资料,1949年,全市总人口为227.58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44hm2,人均耕地面积0.17hm2。2004年,全市人口发展到725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14hm2,人均耕地面积0.044hm2(0.66亩),下降了68.1%和74.1%。其
17、次是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矛盾突出。1949-2004年的55年中,全市耕地面积减少了96920hm2(145.38万亩),相当于减少户县和蓝田两县现有耕地面积之和。再次,农业内部用地矛盾突出。主要是经济作物,特别是林果与粮食争地现象日益严重。2.5.2土地利用生产效率低全市每km2国民生产总值为814.71万元。中低产田比例大,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60%,农业、林业用地生产率低。2002年,全市平均每公顷农业产值16879.5元,林产值270.3元,特别是东南部黄土台塬和骊山丘陵区,耕作粗放,荒山秃岭,成为全市贫困地区。由于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土地产出率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相
18、对较低。2.5.3土地退化、浪费、污染严重由于部分地区乱砍、滥伐,过度垦殖,掠夺式经营,造成生物资源毁坏和生态环境失调,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全市各类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5%以上,森林植被破坏,林线上升,裸岩、荒山扩大,土地资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地力退化。农村建房扩大庄基,乱占耕地。有的土地开发由于资金问题,对土地征而未用,长期闲置。乡镇企业用地无计划,过于分散。部分农村任意毁田卖沙卖土,填放垃圾,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由于西安工业集中,排放大量有害“三废”,污水灌溉,生活垃圾自然堆放,化肥、农药使用不当,使部分土地、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较为严重。2.5.4土地利用结构不尽
19、合理全市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有12601.56公顷。这些坡耕地不仅产量低下,而且破坏了水源涵养,并加剧了水土流失。近年来,全市果园面积迅速增加,大量地占用了优质耕地。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量依然较大,而且速度不减,基本农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2.6西安园林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级园林城市的主要标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6m2,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居住区绿化、新建小区绿化面积应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旧居住区改造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公园化单位不低于全市单位总数的20%,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建 生态 可行性研究 报告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