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doc
《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doc(5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p>(完整word)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 (二)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B )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汽车D.木匠教徒弟手艺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B ) A.到电影院看电影B.幼蜂学筑巢C.师傅带徒弟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特点 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3。历史性:与社会的生产力和政治相关 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B ) A.永恒性 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五)“教育”二字追溯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影响1.教育内容2。教育措施 在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B ) A.学生与课程 B.学生与教师 C.学生与教材 D.学生与教学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 (三)心理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正确 生物起源说 1.基本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2。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心理起源说 1.基本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2。代表人物:(美)孟禄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 1.理论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2.基本观点:劳动3。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需要起源说 2.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 A.孟禄 B.沛西・能 C.利托尔诺 D.华生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社会 (二)古代社会 (三)近代教育 (四)20世纪世界教育 (一)原始形态 1。无独立、无专门化、无阶级性 2.目的:为了生产和生活 3.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古代教育:奴隶+封建 1。中国 2。印度 3.埃及 4.希腊、罗马 中国 夏代——学校教育形态的产生 商朝(殷朝)——考古材料确切证实。 西周: 1.完备形态,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2.国学和乡学 3.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分科课程的雏形) 春秋战国:官学衰落、私学大兴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剩余产品 2.相当的经验积累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 1。程朱理学为国学 2.儒家经典被浓缩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八股文 清:科举考试 印度 1。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 2。刹帝利,为军事贵族 3.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 4.首陀罗种姓 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埃及 1。文士学校 2。“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希腊、罗马 初等: 1.大众阶层:学校教育 2.贵族阶级:家庭教育 中等-—贵族、富人阶层 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三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术) 雅典: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 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 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古代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等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 (三)近代教育特征-—公历十一 16世纪以后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世纪后世界教育特点——全民多献钟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________的教育内容.( B )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2.“四书”、“五经"是我国______的教育内容.( D )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3.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B )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一、学科界定 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 二、教育学产生和发展阶段 (一)萌芽 (二)创立 (三)科学教育学 (四)多样化 (五)分化与拓展 (一)萌芽(奴隶——17世纪) 1。孔子——述而不作 《论语》 “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中国最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2.《学记》-—出自《礼记》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 (4)“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教学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助产术—-启发式教学(西方最早) 世界上最早?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 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 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4。柏拉图《理想国》乌托邦 哲学家、武士、农民 唯心主义者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追求美德/理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段论推理 6。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创立(17—-18) 1。(英国)培根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论科学的价值和发 展》(1623 年) 2.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1632年)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英)洛克 《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 白板说 4.(法)卢梭《爱弥尔》 (三)科学教育学(18——19 上) 1。(德)康德,“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论教育》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范 教育学的建立。 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心理学 教学过程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师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拿着书本在课堂上课) 学科中心课程代表人物之一 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现代教育学之父 (四)多样化(19 下——20 上) 1。(英)斯宾塞《教育论》 教育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2.(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思想 (德)拉伊-《实验教育学》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儿童(学生)中心主义课程代表人物之一 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教育的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设计教学法首创者 4。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5。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学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分化与拓展(20 中-—) 1.(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 能目标三大类 2。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发现学习提出者 3.苏联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 4.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练习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___的发展.( D )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状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 A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4。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来的学者和第一次把教育学搬上大学讲坛的学者 分别是( C ) A.培根,夸美纽斯 B.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C.培根,康德 D.杜威,卢梭 5.主张在教学中应用“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 给人,而是指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这一主张的教育家是( A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6.20 世纪早期,主张“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改造中国旧教育 做出伟大贡献的教育家为( B ) A.蔡元培 B.陶行知 C.杨贤江 D.徐特立 7。《学记》指出: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指的是( D ) . A.既有正规学习,又有非正规学习 B.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自学 C.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 D.既有在教室学习,又有在居所学习 【多选】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BCD )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经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4.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对经济作用的特点:周期性长、发效性迟缓 教育先行论教育同步轮教育滞后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美)舒尔茨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一、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二、学校文化 分类 1.学校物质文化 2.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核心 3.学校制度文化 三、学生文化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二)学生文化的特征 1.具有过渡性; 2.具有非正式性; 3。具有多样性; 4。具有互补性。 第四节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3、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二、人口对教育再生产 1、控制人口的数量 2、提高人口的质量 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一、不平衡性 二、继承性 课堂练习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还决定着( B ) A.教育年龄B。教育目的 C。教育年限D.教育手段 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C )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人口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4。“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B )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B。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C.教育与科技的关系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5。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 C ) A.赫尔巴特B.杜威C。舒尔茨D.洛克 6。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D )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两个方面 (一)生理发展 1。机体的正常发育 2。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 (二)心理发展 1.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 2.意向: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 三、人的身心发展动因 (一)内发论 (二)外铄论 (三)实践主体论 (一)内发论 核心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 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 1.孟子性善说 2。(奥地利)弗洛伊德性本能 (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3.(美)威尔逊基因复制 4。(美)格塞尔成熟机制 5.(美)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二)外铄论 核心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 校教育。 代表人物: 1。荀子性恶论 2.(英)洛克白板说 3.(美)华生行为主义理论 (三)实践主体论 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 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一、遗传 二、环境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 (一)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二)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 1.(美)高尔顿:《遗传的天才》1869,“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 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2.(美)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 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二、环境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最近发展区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条件 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2、学校教育自身条件 (1)教育的物质条件 (2)教师的素质 (3)教育管理水平 3、家庭环境的因素 4、社会发展状况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 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练习 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B ) A。环境B。遗传素质 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是主导。( B ) A。环境B.教育 C。遗传素质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因素是( D ) A.遗传素质 B.成熟 C.环境 D.学校教育 4。“白板说”;“龙生龙,凤生凤";“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认识分别体现了儿 童发展中的( D ) A.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辐合论 B.环境决定论;辐合论;教育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 D.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5.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看,属于外铄论者的学者是( A ) A .洛克B。 格塞尔 C. 孟子D。 威尔逊 6. 格塞尔的“单卵孪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 A )。 A.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 C.遗传素质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D.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节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顺序性 二、阶段性 三、不平衡性 四、互补性 五、个别差异性 一、顺序性 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 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发展的不可逆。 1、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2、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 感。 教育措施 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 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二、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 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措施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例: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初中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 高中生:辩证思维 三、不平衡性 (一)不平衡性表现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 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二)教育措施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学记》:“当其可谓之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 5 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 学习外语应该从10 岁以前就开始; 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为最佳 9岁(小学三年级)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 四、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 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教育措施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 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 人的水平; 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五、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 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 教育措施 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 速地切实地提高。 总结 教育是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 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练习 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C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D。阶段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3.“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 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D.阶段性 5。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是( C ) A.大学阶段B.高中阶段 C。初中阶段D.小学阶段 6.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A ) A.3 岁 B.4岁 C.5 岁 D.6岁 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 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 然得到发展,表明给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8.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C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简答 1.“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发展的哪一种因素?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 用? 2.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简述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案例分析 我是一个9 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5 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 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 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都不肯再学习。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请帮助 我。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1、这位家长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 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二、层次结构 (一)国家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 (四)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概念辨别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表述结构应当包括三 个组成部分: ①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 ②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 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四、教育目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评价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三、教育的无目的论 四、教育的辩证统一论 五、生活本位论 六、文化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 (一)核心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 到高度发展. (二)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德)福禄倍尔、(瑞士)裴斯泰洛齐、人本主义者、孟轲 二、社会本位论 (一)核心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 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二)代表人物: 孔子、(英)斯宾塞、(法)涂尔干、(法)孔德、(德)凯兴斯泰纳 三、教育的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 核心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四、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 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 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五、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关注使受教育者将来如何生活。 (1)英国斯宾塞提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 们怎样生活。 (2)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未未来生活而准备。认为“教育即生活”,主张教儿童适应眼 前的生活环境,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 六、文化本位论 以(德)狄尔泰、(德)斯普朗格为代表 基本观点: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 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练习 1.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A )属于核心地位,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类进 行改革的依据。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受教育者 D.教育手段 2. 教育目的是指( D )。 A.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B.国家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C.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 D.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3。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洛克 4。 下列不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 D ) A 孔子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D 裴斯泰洛奇 5。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中,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是(A ) 之间的矛盾或平衡问题。 A.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 B.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要求 C.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 D.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多选 1。教育目的的作用有( ACD ) A.导向作用B.教育作用 C。激励作用D。评价作用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BE ) A.萨特 B.孔德 C.卢梭 D.马斯洛 E.涂尔干 3.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正确的选项是( ABD )。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 28页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不一样,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以下不 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是__D___。 A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C 强调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D 突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 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其要点有以 下几方面: 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基本内容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 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 素的教育。 3、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 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 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 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 提高。 第四节 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产生背景 (一)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1、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2、学校教育重智育,分数至上 (二)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三)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1999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 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根本区别 (一)素质教育是“发展”人的,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二)应试教育是“选拔”人的,面对的是少数学生. 三、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练习 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 D ) A. 剩余价值学说 B。 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 劳动学说 D.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D )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素质教育的核心是(A ) A.创新教育B.思想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D.科学文化教育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 D )的具体体现.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文化本位价值取向 D。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概念 (一)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二)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 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 二、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历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非正规教育,再从正式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过程.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一)前制度化教育 (二)制度化教育 (三)非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 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 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 育的全盘否定. 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 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式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影响学制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考虑到人口状况 4、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四、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和发展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二、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美学制建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欧洲现代学制三种类型: (一)西欧双轨制 (二)美国单轨制 (三)前苏联型学制 双轨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 1、学术性的一轨 2、生产性的一轨 单轨制 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发展,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 展起来,从而开创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 于教育的普及,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p>-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教师 招聘 基础 精讲班 讲义 石杨平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