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毕业论文设计.doc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毕业论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毕业论文设计.doc(3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 内容摘要:趋向动词从构词法上分为两类:单纯词(来,去,回等)和复合词(过来,回去等)。本文研究的复合趋向补语就是指由复合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跨语言的调查表明,述补结构为汉语所独有,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外国学生母语中没有这种结构,接受起来就不容易,更兼复合趋向补语又较其他类型的补语复杂,所以,趋向补语在教学上一向都是难点。刘月华等(1998)为此写过《趋向补语通释》,56万字。讲一种句子成分用56万字,这种成分有多么复杂,多么难以掌握是不难想象的。本文主要分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属于复合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主要包括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第二部分属于应用研究,即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将本体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用于课堂的教学成果。这部分主要包括针对外国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偏误分析,寻找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字:复合趋向补语 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目录 一、 引言 1.1选题缘起 1.2研究范围 1.3语料来源 二、文献综述 2.1复合趋向补语本体研究 2.1.1结构分析 2.1.2语义研究 2.1.3其他新理论新研究方法 2.2复合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三、创新 四、复合趋向补语概述 4.1复合趋向补语定义 4.2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 4.2.1几个常数 4.2.2 P是处所宾语 4.2.3 P是非处所宾语 4.2.4 P是句子 4.2.5“把”字句 4.3复合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分析 4.3.1语法意义组成 4.3.2趋向意义 4.3.2引申意义 五、偏误分析 5.1动词错误 5.2复合趋向补语错误 5.2.1动词后缺少复合趋向补语 5.2.2动词后多带复合趋向补语 5.2.3复合趋向补语用错 5.3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错误 5.3.1处所宾语 5.3.2非处所宾语 六、汉语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建议 6.1复合趋向补语与虚化教学 6.2加强语用和语义教学 6.3注重母语干扰加强语感教学 6.4以常用形式作为教学重点 七、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引言 1.1 选题缘起 进入二十一世纪,“汉语热”不但让更多的外国留学生走进中国来,还让很多中国的汉语老师走出去,将汉语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这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便突显出来了。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是要把汉语语法教给外国人而不是本民族人,这就需要将语法内容细化,因为本民族的人可以通过语感进一步自己体味,而外国人需要管辖范围更窄的语法规则。其次对外国人来说,学汉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汉语来跟母语是汉语的人进行无障碍交际。那么我们就不能像对本民族的人讲语法那样,先讲语法形式再讲语法意义,而是应该语法意义先行,也就是告诉外国人表达某个意思要选择哪个语法形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补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形式各异,用法也很复杂。以下是来自吕文华(1999:60)《现代汉语句型统计与研究》小组的统计结果,一共统计了14000个句子。 列表如下:补语的数量及在谓语句总句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类别 句数 在谓语句总句数中所占的比例 趋向补语 1476 10.502% 结果补语 1238 8.817% 程度补语 358 2.55% 可能补语 315 2.234% 动量补语 216 1.538% 时量补语 183 1.303% 数量补语 71 0.506% 介宾补语 25 0.018% 总计 3882 27.5% 正如上表所示,在谓语句中补语所占比例高达27.5%,趋向补语的比例占其中10%,占整个补语句子的38%,可见趋向补语使用频率之高。在与留学生接触时,我们也发现由于趋向补语的表义很复杂,不但初学汉语容易用错,对高级班的留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这其中最复杂的一部分便是复合趋向补语,因为它的实际意义更加虚化,使得教学者很难一下找到好的教学方法,而留学生们也常常背了很久还是不得其中要领。例如:“说出去”和“说出来”,动作都是“说”,“出去”和“出来”看上去也差不多,但是两句话的意思却大不一样。我们本名族人可以通过语感等体会到其中的意思差别,但是留学生们却对此一头雾水了,在他们想表达“说出去”的这个意义时往往不知道该选择那个形式了。本文通过分析留学生的偏误用例,希望从中发现偏误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1.2研究范围 我们对留学生使用复合趋向补语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后,发现留学生易出现的偏误有以下三种:一、动词错误。二、复合趋向补语错误。三、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位置错误。 例如: 我就大声的哭下来。(错) 我就大声的哭起来。(对) “下来”和“起来”在语法意义上的混淆,属于复合趋向补语错误。 1.3语料来源 本文语料来自中国语言大学HSK作文语料库、北大语料库及内省式语料。 二、 文献综述 关于趋向补语的研究在汉语语法界一直是热点问题,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总结一下现有的研究成果。 2.1复合趋向补语本体研究 动趋式在汉语语法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特殊的类,其中占重要地位的趋向补语虽然数量有限但是意义灵活虚化,结构形式多变。早在1924年,黎锦熙就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中就讨论到了动趋式问题。之后1961年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79年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1982年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也都对趋向补语做了一些研究概括。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达到高峰,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包括:结构分析、语义研究、其他新方法新理论研究。 2.1.1结构分析 张伯江(1991)从语义、语用等角度分析了动词带复合趋向补语共有四种形式:A:VC1C2O,B:VC1OC2,C:VOC1C2,D:把OVC1C2。并且从句型、宾语、趋向补语等角度,分析指出这几种格式各有各的制约条件。例如,如果O为小句只能用A形式;及物动词C1只能在B形式中。 刘月华(1998)根据宾语的名词性质不同归纳了趋向补语和宾语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的描述有以下三例: N施/N处十V十“上”类字十N处/N受/N施十“来/去” N施十V十复合趋向补语十N受 N施十V十N受十复合趋向补语 陆检明(200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全面的对趋向补语和宾语共现时的语序进行描写、分析。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受动词、趋向补语以及宾语的性质共同影响,有时还跟语境有关。 郭春贵(2003)在陆检明(2002)的基础上,对复合趋向补语和非处所宾语之间的位置做了进一步研究。认为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三种位置关系(X式:“动+趋+来/去+宾语”,Y式:“动+宾语+趋+来/去”,Z式:“动+趋+宾语+来/去”)取决于“宾语是施事或受事,有定或无定,动作是已然或未然。” 郭春贵,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位置问题补议,《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2003。 2.1.2语义研究 陈昌来(1994)认为对趋向补语性质的解释必须联合其形式和意义,结合其所在的句式,进行深入的语言事实调查、个案研究才能具体分析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陈文指出趋向补语至少有三种意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 刘月华(1998)将趋向补语的意义归纳为三种: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并给出了这三种意义在语法形式上的标志。之后刘月华又在《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中对趋向补语“来”“去”的立足点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来”“去”表示的是动作的受事者或施事者的趋向这一观点。 高顺全(2005)对13个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进行了详尽的语义解释分析,指出“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是“动词”、“X”和“来/去”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汉语学习》第1期,2005。 周冰倩(2006)对“下来”“下去”这对复合趋向补语进行了时间、空间、状态三方面的意义研究。还应该简单说一下她的结论。 2.1.3其他新理论新研究方法角度的研究 马庆铢(1997)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感知的角度来解释趋向动词“来”“去”以及复合趋向动词“-来”“-去”的意义与用法。例如,当动作产生的结果是可见的,趋向补语就用“来”或者复合趋向补语“-来”。反之用“去”、“-去”,等。 王红旗(1999)用配价理论描写了动词+趋向补语的结构。指出配价的制约因素有三个:一是动词的配价结构,二是趋向补语的配价结构,三是以上两个配价结构中的论元重合关系。 邢福义(2002)从历时和共识的角度证明了“起去”可以做趋向动词也可以做复合趋向补语。 蒋华(2003)对趋向动词“上”的语法化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解释了“上”怎样既能表示空间意义又能表示时间意义。(越出大标题了,这不是复合趋向补语) 2.2复合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在趋向补语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学者分析了大量的偏误后,总结出了关于趋向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策略。 鲁健骥(1984)不但统计了趋向补语常用的基本句型,并还提出了一些趋向补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钱旭(1997)首次直接研究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并提出了语法结构的教学顺序。 钱旭(1997)首次直接研究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并提出了语法结构的教学顺序。 钱旭(1997)是最早开始关注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的学者,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趋向补语的教学顺序。 刘月华(1998)《趋向补语通释》问世,该书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全面的阐释了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结构形式,以及趋向补语之间存在的差别。 吕文华(1999)主张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应删除每个趋向补语下不常用的语法项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趋向补语。这体现了语法项目分层教学的思想。 杨德峰(2003)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趋向补语的习得顺进行研究。将动趋式的结构分为10小类,分别统计了初级和中高级学习者的掌握情况,最后进行分析得出有关的习得顺序。(钱旭(1997)杨德峰(2003)都是研究系的顺序的文献,综述时却没将它们联系起来。就这么一个一个地罗列,这怎么能叫做综述?) 高顺全(2005)提出了关于复合趋向补语采用引申用法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黄玉花(2007)分析了韩国学生在高级写作中出现的趋向补语偏误,并分析了22类趋向补语,最后总结出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趋向补语时的难点和重点。 2.3 现有成果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在本体研究中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汉语趋向补语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人们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但是关于留学生学习中易用混的复合趋向补语的研究还不充分。虽然有的提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也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研究仍有很大空间。 三、创新 采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重在描写易混淆的复合趋向补语间的语用差别。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学生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给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效率。 四、复合趋向补语概述 4.1复合趋向补语的定义 趋向补语是指由趋向动词来充当动词的补语,分为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复合趋向补语是由简单趋向动词加上“来/去”构成的。 来看几个例子: ①上课铃响起,他才急急忙忙跑进教室来。 ②历经数不清的磨难,他终于闯出来一片天地了 ③下班,顺便在市场买回一些菜来。 ④从国外回来,记得给我带个小礼物回来。 ⑤一直闹到月底,连祥子也看出来,这是真到了时候,她已经不象人样了。 ⑥一进屋,丽荣就感觉出来这屋子里的气氛不大对劲。 ⑦考试结束了,老师把考卷封起来,同学才离开教室。 关于可以做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动词范围,不同的语法学家学界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赵元任(1979) 上 下 进 出 过 回 起 开 拢 来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过来 回来 起来 开来 拢来 去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过去 回去 朱德熙(1982) 上 下 进 出 过 回 起 开 来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过来 回来 起来 开来 去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过去 回去 刘月华(1998) 上 下 进 出 过 回 起 开 到 来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过来 回来 起来 开来 到……来 去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过去 回去 开去 到……去 丁树声(2002) 上 下 进 出 过 回 起 开 来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过来 回来 起来 开来 去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过去 回去 起去 我们采用朱德熙先生的观点, 其中“起”和“开”只能跟“来”不能跟“去”组合,没有“起去”和“开去”做复合趋向补语。另外 “开来”只能做补语用没有趋向动词的其他用法。 4.2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 我们知道复合趋向补语是由两个趋向动词组成的,因此当与宾语共现在动词后时,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借鉴前人的研究,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对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问题作出以下总结。 4.2.1几个常数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将设置几个常数。 首先根据定义,复合趋向补语是由一个简单趋向动词加上“来/去”组成的,如果我们用v表示前面的简单趋向动词,d表示“来/去”,复合趋向补语就可以表示为vd。其次复合趋向补语不能单独使用,必须要跟着一个动词,我们用V表示趋向补语前面的动词。最后一项是宾语,我们用P表示 。(宾语用p表示真是没道理!) 下面我们讨论这几项的关系。 4.2.2 P是处所宾语 当宾语P是处所宾语时,只有一种形式即,V+v+处所P+d,例如: ①上课铃响起,他才急急忙忙跑进教室来。 ②孙子回来了,奶奶赶紧把饭菜端上桌来 ③妈妈让我把刚买的西瓜放进冰箱去冰着。 ④眼看洪水就要漫上堤坝来了。 ⑤一打开门,小狗就跑出屋去了。 4.2.3 P是非处所宾语 带非处所宾语P时,情况比较复杂有三种形式,分别是 (1) V+vd+ 非处P ,例如: ①拿出来一本书。 ②历经数不清的磨难,他终于闯出来一片天地了。 ③又买回来一件衣服。 ④师母给我端上来一杯茶。 ⑤他推过来一张轮椅。 这种形式又称为后宾语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较少,其中的宾语是不确指的并要带数量词修饰,既可以是施事的也可以是受事的。表达已然完成的动作。 (2) V+v+ 非处P+d,例如: ①下班,顺便在市场买回一些菜来。 ②从书架上随手拿下一本书来,翻着看。 ③“扔上个雨衣来!扔上个雨衣来!” ④说话间,他已经从兜里掏出20块钱来。 ⑤探着头拽下道旁柳树的绿叶来。 这种形式的复合趋向补语使用频率很高,它要带受事宾语,可以是不确指的例如①②③,也可以是确指的例如④⑤。但是当带确指宾语时常用“把”字句。特别是在祈使句或表达意愿的语句中。例如:把这盘菜端过去吧。 (3) V+ 非处P+vd,例如: ①不知道什么时候,飞了一只小鸟进来。 ②他买了一件衣服回来。 ③我送您回去吧。 ④她带了好几个瓶瓶罐罐回来。 ⑤姥姥打发我去找小舅舅回来。 这种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多。朱德熙(1982)认为这一形式的复合趋向补语句,如果宾语是有定的,动词V一定要是及物的;如果宾语是无定的,那么动词V是不受限制的既可以是及物的也可以是不及物的。陆检明(2002)进一步指出这一形式带“了”的情况,如果是无定的施事宾语,动词V后面要带“了”例如①。如果是无定的受事宾语,动词V既要带“了”,又要有数量词修饰宾语。例如②④,就不可以说“他买衣服回来”、“她带瓶瓶罐罐回来”。如果动词V 不带“了”,宾语无需带数量词。刘月华(1998)认为这一形式即可以表示未然例如⑤,又可以表示已然例如②。 4.2.4 P是句子 当P是句子的时候,一般只采用V+vd+P的形式,例如: ①他们辆俩都猜出来那是两个花瓶。 ②问列车员,他们也说不出来什么时候开车。 ③一进屋,丽荣就感觉出来这屋子里的气氛不大对劲。 ④毕业了,朋友就要各奔东西了,我这心里说不出来什么滋味,四年一起度过的时光在眼前一幕幕的仿佛放电影一样。 ⑤一直闹到月底,连祥子也看出来,这是真到了时候,她已经不象人样了。 例句①②③是小句,例句④⑤则是复句。当宾语是个句子的时候,之所以要采用将宾语放在句尾的V+vd+P的形式,是因为汉语句法结构中插入成分不能太长。但是也有例外,就是当小句宾语比较短的时候可以插入句中,例如:我已经想不起小时候的事来了。 4.2.5“把”字句 这是一个特殊句式,用“把”字将复合趋向补语的宾语提前,例如: ①爸爸把妞妞举起来,扔出去,再接住。 ②考试结束了,老师把考卷封起来,同学才离开教室。 ③每到忍无可忍时,她都想把他赶出门去。 ④妈妈叫我把不穿的衣服和不用的书都找出来。 ⑤把有关过去的一切记忆都收起来吧,因为他们是要分离的。 “把”字的复合趋向补语句主要是对确指的事物做出处置。首先这一形式要符合“把”字句的要求,宾语是有定的受事宾语并且常常是代词作宾语,vd形式中的v是及物动词,例如②。第二个条件是多个V+vd并列,例如①。第三个条件,谓语V里有个总括性副词“都”。例如④⑤,没有的也可以添加。 带复合趋向补语的“把”字句一般形式是:“把”+P+V+vd。 根据以上我们对复合趋向补语带非处所宾语的形式做一个表格进行总结: 结构公式 制约条件 公式变形 A:V+vd+P 1、表示已然动作。 2、宾语是无定的、数量名结构。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3、宾语不能是身体名词。 A1:V+v(了)+数量词+(施事/受事) P(已然) B:V+v+P+d 1、 祈使句或者表示意愿的句子。动作可以是已然也可以表示未然。 2、 宾语可以有定也可以无定。 3、 如果是施事宾语,d只能是“-来”,如果v不带“了”宾语要带数量词修饰;如果是受事宾语,宾语必须有数量词修饰。 B1:V+v+数量词+施事P+来(已然) B2:V+v+了+(数量词)+施事P+来(已然) B3:V+v +(了)+数量词+受事P+来/去(已然/未然) B4: V+v +(了)+有定受事P+来/去(已然/未然) C:V+P+vd 1、 即可以表示已然又可以表示未然的动作。 2、 可以带有定宾语和无定宾语,但有定宾语只能跟在及物动词后。 3、 如果是无定的施事宾语,动词后一定要带“了”;如果是无定受事宾语,当动词带“了”时,宾语必须带数量词。 C1:V+了+(数量词)+无定施事P+vd(已然) C2: V+了+数量词+无定受事P+vd(已然) C3: V+(数量词)+无定受事P+vd(未然) C4:及物V+(了)+有定受事P+vd(未然已然) 把+P+V+vd 1、 强调宾语 2、 宾语为有定受事宾语。 3、 v是及物动词。 4、 几个V+vd形式并列,V都可以加上“都”修饰。 无 4.3复合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分析 4.3.1语法意义组成 在《趋向补语通释》里刘月华将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分为,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又可以合称为引申意义。例如 ①老张气喘吁吁的爬上楼来。(趋向意义) ②人不够再补上来几个吧。(引申意义) ③事已至此,心里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引申意义) 4.3.2趋向意义 在复合趋向补语的复杂语义中,趋向意义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意义。因为复合趋向补语是由一个趋向动词v+“来/去”组成的,因此我们所讨论的14个复合趋向补语的语义都受这两个语素制约。周永惠(1891)认为复合趋向补语的“前一语素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发生位移的方向,后一语素指明方向与立足点或某一处所的关系。” 周永惠,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1891。1891年还没有四川大学吧?大概是1981吧?什么都能整错!另外,出处不用脚注表示,正文改为“根据周永惠(1981)的概括”,取消脚注。 根据周永惠(1981)的概括,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可以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由低处向高处,由高处向低处,由外面到里面,由里面到外面,从另外的地方到原来的地方,改变方向或位置,分开或展开;人或事物通过动作朝着立足点位移,背离立足点位移。” 周永惠,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1891。 下面我们循着这个思路分类讨论。 第一类:人或事物通过动作产生位移变化,由低处趋向高处。包括“上来,上去,起来”,例如: ①长发姑娘将头发放下去,拉王子上来。 ②老张气喘吁吁的爬上楼来。 ③大家想尽办法将粮食送上前线去。 ④他把衣服脱了,扔上去。 ⑤五星红旗跟着太阳一起升起来了。 发生位移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可以做主语也可以作宾语。有的时候“上来”“上去”并不表示由高到低的趋向,而是表示由远到近,由近到远。例如③,再如“我们走慢点吧,等后面的人赶上来。” “上来”“上去”包含着位移的具体方向,一般是指向位移的终点。但是这两者的立足点又不同,“上来”的立足点在高处,位移是向着说话人移动的,“上去”的立足点在低处,位移是远离说话人移动的。“起来”是不包含具体位移方向的,因此立足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高处有时在低处。例如: ①a 下课请同学把作业交上来。(位移向着说话人移动,一般是老师说的话)这部分你那个标题就涵盖不住了。 b 帮我把作业交上去。(位移远离说话人移动,一般是要交作业的同学说的话) ②a 我从地上把笔捡起来。(立足点在高处,位移向着立足点移动) b 气球慢慢升起来了。(立足点在低处,位移远离立足点移动) 第二类:人或事物通过动作产生位移变化,由高处趋向低处。包括“下来,下去”,例如: ①她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来。 ②才两个月大的小狗歪歪扭扭的爬下楼来。 ③他毫不犹豫的跳下水去,向溺水的孩子游去。 ④潺潺的溪水缓缓的流下山去。 ⑤跳下来吧,我接着你。 发生位移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大多数情况下是受事做宾语,施事作主语,少数情况受事作主语,施事做宾语。 “下来”“下去”都包含着位移的具体方向,既可以指向位移终点也可以指向位移的起点。例如③⑤分别指向位移的终点,②④则指向位移的起点。“下来”说话人的立足点在低处,位移向着立足点移动。“下去”说话人的立足点高处,位移远离立足点移动。 有时“下来”“下去”不表示由高到低的唯一变化,而分别表示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趋向。例如: ①游击队员一直追下来。(由远到近) ②跑了一只小狗下去。(由近到远)这部分你那个标题就涵盖不住了。 第三类:人或事物通过动作产生位移变化,从外面趋向里面。包括“进来,进去”,例如: ①一只麻雀飞进屋来。 ②这个教室的桌子不够,去外面搬几个进来。 ③这次的见闻都写进报告里去。 ④小女孩高高兴兴地跑进屋去。 ⑤小弟说他看见鸡窝钻进一只老鼠去。 发生位移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可以做主语也可以作宾语。 “进来”“进去”做复合趋向补语时带处所宾语,并都指示位移的终点。“进来”立足点在“里面”,语义表示动作朝向立足点。“进去”立足点在“外面”,表示动作远离立足点。 第四类:人或事物通过动作产生位移变化,从里面趋向外面。包括“出来,出去”,例如: ①从兜里掏出来一把钥匙。 ②姐姐拿出几块糖来。 ③奶奶早就迎出村口来了。 ④祥子把车拉出城去。 ⑤后母想赶公主出去。 发生位移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可以做主语也可以作宾语。 “出来”“出去”做复合趋向补语带处所宾语,表示位移的起点。“出来”的立足点在“外面”表示动作的位移向着说话人。“出去”的立足点在“里面”表示动作的位移远离说话人。 第五类:人或事物通过动作产生位移,改变位置或方向。包括“过来,过去”,例如: ①小马驹一跳就跳过沟来了。 ②她慢慢回过头来,满脸泪痕。 ③一只鸟飞过天空去。 ④挺过去就是胜利。 ⑤翻过去这座山就到目的地了。 发生位移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可以做主语也可以作宾语。 “过来”“过去”做复合趋向补语时所带的处所宾语,可以表示位移变化的经过点,“过来”表示由远到近的位移变化,“过去”表示有近到远的位移变化。还可以表示方向改变而位置不变,例如②中“头”的方向变了但是位置没有变化,“过来”表示转向立足点,“过去”表示背向立足点。 第六类:人或事物通过动作产生位移变化,从其他地方回到原来的地方。包括“回来,回去”,例如: ①受伤的士兵被抬回来了。 ②飞回来一只鸽子。 ③几个小学生活一起走回家去。 ④把图书馆的书还回去。 发生位移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有时候施事和受事一起发生位移。 “回来”“回去”带处所宾语,表示人或事物随着动作回到原处,语义指向位移的终点。不同的是“回来”的立足点在原处,位移朝着在原处的说话人移动。“回去”立足点不在原点,表示人或事物朝着远点移动,但是背向说话人。 第七类:人或事物通过动作被分开或被展开。包括“开来”,例如: ①翻开礁石来,就会看见一些小螃蟹。 ②他喜欢把馒头掰开来吃。 ③幸亏及时采取措施,流感没有大面积蔓延开来。 ④打开书来。 被动作分开或展开的一般是受事,有时候是施事,可以做主语也可以作宾语。 最后是“开来”做复合趋向补语时,不能带处所宾语,既不指向起点,也不指向终点或者经过点。 综上分析,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特点归纳如下: 1、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指向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受动作影响的人或事物。 2、复合趋向补语表示的位移,与趋向成分“来”和“去”表示的主观趋向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来”表示由远到近向着说话人,“去”表示由近到远,远离说话人。 3、受动作影响的宾语既可以是受事又可以施事。 4、动词都是表示空间位移运动的。(猜,想,看等你都举过例子) 4.3.2引申意义 组成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动词v和“来/去”,本来都是实意动词都表示一定的空间位移, 当跟在表示位移的动词后就表示趋向意义了。但是当动词是非位移动词时,复合趋向补语所表示的语义就不再表示空间上的位置了,主要表示与结果、状态有关系的引申意义。这样的用法很多,例如: ①希望他早点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②大风大浪都熬过来了,还怕这点困难。 ③人数不够,从别的专业补上来几个吧。 ④无论怎么提示,他都想不起来以前的事了。 ⑤说起来,都是我不好。 这种用法,跟非位移动词表示的语法意义以及复合趋向补语中的v和“来/去”都有关系。 首先因为非位移动词不表示具体的空间趋向,因此后面所接的复合趋向补语就不再受限于原有的实际客观空间位移方向。马庆株先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所举了很好的例子,如果上级单位在楼下,但是我们也说把文件“报上去”,而不会按照实际空间位置说“报下去”。再如,“我饱了,吃不下去了。”“吃”这个动词是非位移动词,“下去”作为它的趋向补语不再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产生位移变化,由高处趋向低处的语义。而是用引申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使某一客体进入认知上的容器从而消失” 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汉语学习》第1期,2005。 另外是复合趋向补语中的第一个趋向动词语素v。因为v本身也是具有表示具体位移的趋向动词,当不表示趋向意义时,就体现出其引申意义。 最后,对复合趋向补语引申意义影响最大的是“来”和“去”。这里的“来”“去”已经失去本来的趋向意义,而分别表示动作跟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里对“来”“去”的解释,“来”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地,“去”则是动作远离说话人所在地。高顺全等人认为“说话人所在地”这一说法不准确。应该改为“说话人选择的参照位置” 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汉语学习》第1期,2005。 ,这样“v+来”既可以表示一种新状态的出现又可以结果意义。例如: ①她想了想,还是把这条丝巾买下来了。(新结果) ②直到上飞机前,他才想起来有文件忘带。(新状态) ③好身材是吃出来的。(新状态) ④人数不够,从别的专业补上来几个吧。(新结果) 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情况极其复杂,我们需要分类讨论。 (1)“上来”和“下来”(前边没有任何交代、过渡,就突然冒出个标题来,你不觉得太突兀吗?) “上”和“下”是一对反义词,即表示在空间上的,又表示在时间和运动方向上的相反。“上来”和“下来”的引申用法表示位置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的变化。例如: ①人数不够,从别的专业补上来几个吧。 ②把作业发下去吧。 这两个例子“表示位置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的变化”? “上来”还可以表示新情况、新事物出现。例如:面对这种情况,说不上来心里是什么滋味。 “下来”还有另外三种引申义: a 一种动作或状态不断变化趋向终点。例如: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来到这里定居下来。 b一种动作或状态变化停止。例如:音乐停下来。 c一种动作或状态变化停止后状态继续延迟。例如:入夜,林子里渐渐静下来。 高顺全(2001)认为“下来”的这三种意义都与时间有关,可以理解为延续体标记。 (2)“出来”和“进来” “出”和“去”是一对反义词,表示对一个立体的空间上的认识。“进来”几乎没有引申意义,认知语言学认为这与人类对某一容器之内的秘密认知兴趣有关。“出来”的引申意义可以表示某些结果,比如,从无到有、从不清楚到清楚或者从某种不好的状态解脱出来等。例如: ①希望他早点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②经过一夜,专家组终于把这个问题解出来了。(例句不通) (3)“过来” “过”有通过、经过的意思,着眼于经过中的某一点而不在终点或起点上。“过来”做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义常被理解为,通过阻碍达到“来”所在的那一端。例如: ①总说自己事多忙不过来,这会儿却在玩游戏。 ②大风大浪都熬过来了,还怕这点困难。 吴云(2002)认为“过来”还有一种引申义,表示人类一般希望发生的事情变化。例如: ①喝了些热水,身上终于暖过来了。 ②他的一席话,终于让大家明白过来现在情况十分危机。 (4)起来 “起来”做复合趋向补语时,不只表示由下而上的趋向,还表示动态上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四种: a动作变化的开始。例如:隔壁邻居家的小狗又叫起来了。 b动作的完成。例如:听到这个消息,她终于哭起来。(这不跟上一例一样吗?“起来”怎么会有完成意义呢?) c动作的新结果或新现象的出现。例如:上了飞机才想起来重要文件忘带了。 d表评价。例如:说起来,这事都是我的错。(表评价是“说起来”的意义,不是“起来”的意义) “v+去”的引申义也有两个,一是表示“客体的动作变化方向离开说话人(参照位置)” 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汉语学习》第1期,2005。 ;二是“说话人对自己以外参照位置上的事物的评价。” 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汉语学习》第1期,2005。 齐沪扬(1998)认为,“v+来”中的“来”的参照位置有实在位置和虚拟位置、当前位置和遥远位置、自身位置和他身位置之分。认知语言学认为,“来”的参照位置是由人类对空间时间位置的理解和认知上的主观态度有关,而这种主观态度或者说主观感觉是以人类自己的感知为中心的。因此当表示动作方向向着遥远位置、他身位置变化时,“v+来”和“v+去”可以相互替换,例如: ① a人数不够,从别的专业补上来几个吧。 b人数不够,从别的专业补上去几个吧。 ② a她终于挺过来,脱离生命危险了。 b她终于挺过去,脱离生命危险了。 “v+去”的第二个引申意义是“v+来”所没有的。但是“起来”有时候可以表示说话人的主观看法,例如: ①看起来他不会跟我们一起去了。 ②说起来这事也不能都怪孩子。 (1)“上去”和“下去” “上”的引申义有加合的意思,所以上去最常见的一个引申义是通过动作把一个东西加在另一个东西上,所以加载的也可以是评论。例如: ①把对联贴上去更有年味儿了。 ②听上去还挺有道理的。 “下”的引申义有表示离开、消失的意思,“下去”的引申义之一是通过动作使某一事物进去一容器从而消失。例如: ①吃饱了,我吃不下去了。 ②虽然心里很难受,但她硬是将眼泪咽下去。 “下去”最常用的引申义是表示动作或状态在时间上的延续。例如: ①如果不答应,他就这样一直跪下去。 ②别说话你看下去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另外因为“去”“来”的意义不同,“下去”还可以表示评价,这是“下来”所不能的。例如:这么欺负老人,实在看不下去了。 (2)“进去”和“出去” “进”“出”之前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是一对在空间上的反义词,“进去”“出去”本来表示动作与某种有形容器的关系。人们有时会把心理,精神等一些无形的具有容纳能力的事物引申为一种“容器”,因此“进去”的引申义有接受、牵扯、进入等。而因为“去”的立足点在事物“内部”,表示说话人在这种“容器”内,而这种特殊的无形容器不能让说话人待在里面,所以“出去”没有这种引申义。 例如: ①大人的事不要把孩子扯进去。(牵扯) ②为了不去想那些烦心事,他一头钻进工作里去了。(进入) ③现在他说什么都没人能听进去了。(接受) (3)“过去” “过去”和“过来”是一对反义词,因此“过去”的引申用法跟“过来”有一部分相近的地方。它们都可以表示通过阻碍渡过难关,有时可以替换。例如: a大风大浪都熬过来了,还怕这点困难。 b大风大浪都熬过去了,还怕这点困难。 “过来”可以表示转变为常态,反义词“过去”表示有由常态转为非常态(错字都得老师给改!为什么不能在交给老师之前一个字一个字地审读呢?)。例如 a他醒过来了。 b 他晕过去了。 “过去”可以表示评论,“过来”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①已经来叫你几次了,如果再不去就太说不过去了。 ②这身衣服参加面试还说得过去。 “过来”表示数量上的周遍性,“过去”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a 草地上的绵羊太多了,我都数不过来。(√) b草地上的绵羊太多了,我都数不过去。(*) 五、偏误分析 复合趋向补语本身的结构和语义都比较复杂(结构复杂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频率却很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复合趋向补语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但是外国学生学习时常出现的偏误,有的是比较有规律的。(这是说的什么话呀?把话说顺了有那么难吗?)我们基于对北京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错误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外国学生学习复合趋向补语的产生的偏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进行分析。 5.1动词错误 动词错误主要体现在缺少动词,复合趋向补语自己单独承担了整个动趋式的语义功能。例如: ①a天上飞过去一只鸟。(√) b天上过去一只鸟。(*) ②a他扔下来一件衣服。(√) b他下来一件衣服。(*) 这类偏误出现的原因是跟复合趋向补语自身的特点有关,首先复合趋向补语在句子中充当很重要的语法功能,使得一些外国学生以为用了复合趋向补语句子就完整了,而忽略了谓语动词。另一个原因,现在所有的复合趋向补语都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它们依然可以单独在其他句子中充当谓语。但是当它们做复合趋向补语时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外国学习者没有搞清了这些动词做谓语和做复合趋向补语时的差别。 例如: a他是一步一-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外汉语 教学 中的 复合 趋向 补语 毕业论文 设计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