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空间格局与迁居特征——以4D期刊为例.pdf
《基于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空间格局与迁居特征——以4D期刊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空间格局与迁居特征——以4D期刊为例.pdf(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4 6卷3期2 0 2 3年9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n i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V o l.4 6 N o.3S e p.2 0 2 3 收稿日期:2 0 2 3-0 5-2 0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 2 2 C J Y 0 1 6)作者简介:田深圳(1 9 8 7-),男,河南周口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博士.E-m a i l:s h e n z h e n 8 9 0 0 3 8
2、1 6 3.c o m 文章编号:1 0 0 0-1 7 3 5(2 0 2 3)0 3-0 3 9 1-1 0 D O I:1 0.1 1 6 7 9/l s x b l k 2 0 2 3 0 3 0 3 9 1基于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空间格局与迁居特征 以4 D期刊为例田深圳1,2,3,4,孙慧颖1,2,3,布佐热姆阿卜杜热伊木1,夏春光5,钟敬秋1,李 航1,2,3(1.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2.辽宁师范大学 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3.辽宁师范大学 中国城市群研究基地联盟辽中南城市群研究基地,辽宁 大连 1 1 6
3、 0 2 9;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 0 0 1 0 1;5.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摘 要:地理人才作为地理科学应用型人才,在科研事业、人才培养,国土资源的管控,人地协调发展研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以2 0 1 52 0 2 0年内发表学术论文的5 6 1位教授和研究员基础数据源,利用A r c G I S核密度分析法和人才流动系数对4 D期刊中我国“产出导向”地理人才的空间格局特征和迁居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人才的出生地主要集中在人口数量较多,经济
4、发展较好,文化积淀深厚的湖南、江苏、山东和河南等地区;地理人才取得学位地主要集聚分布在北京、江苏等省(区)东中部城市,具有自东向西递减的特征,部分在日本、美国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完成学业;“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迁居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地理人才最终流入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相对发展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内地理人才流动不平衡;人才通过区域流动,可以实现经济流动,利用“产出导向”的应用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产出导向;地理人才;空间格局;迁居特征;4 D期刊中图分类号:K 9 0 1 文献标识码:A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随着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重视及知识经济的
5、快速发展,人才已成为支撑发展的重要资源,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质量人才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素.鉴于我国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对地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地理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系统化并且具有全球性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建立一个新型地理学人才实践体系就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1.人地关系的研究是2 1世纪科学的重点领域,人的地理研究亦是2 1世纪地理科学的重点领域,地3 9 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 6卷理学专业人才中研究员和教授是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学术
6、成就的高端人才,研究其空间格局与迁居特征并为其下一代创造优秀的培养计划和方案也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2-4.地理学培养的产出导向,是主动对接中国社会砥砺发展的重大需求.由于人才的流动导致人才在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地理空间配置上的不平衡性,从而会导致各地区(省份)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地理流动的方向不均衡,从而导致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5.依据“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优化培养路径,可以补齐短板,调整地理人才平衡分布,加速经济建设平衡布局,带动全国社会经济前进6,7.根据以往国内外关于人才地理流动和空间分布特征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发现,以
7、往的研究人员对包括科学家、学者、高技能人员等在内的国际人才的流动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人才空间流动特性,探讨相关领域人才集聚的演化格局8-1 0.通过研究以往文献资料发现,有学者对各层次、各地区的人才流动和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地研究并得出相应的人才流动规律1 1,国家和地方根据对人才的流动因素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吸引各界人才的流入,改善影响人才流失的各种因素等1 2.因此,就针对地理界系统地探索人才空间分布特征、区域空间流动特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人才流动动因研究外国学者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研究分析.(1)宏观层面上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 中提出劳动分工相关理论和观点为研究人才流动提供了重要理
8、论依据;李峰等人研究基于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科技人才流动模式研究1 3;侯纯光等人将全球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际人才流动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1 4;张波等人将人才密度为核心指标,利用计量地理的方法研究在2 0 0 02 0 1 5年的中国大陆人才的空间格局及演变1 5;刘焱许等人从人地关系系统的概念出发,将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方面综合描述,提出人地研究的重要性1 6.人才逐渐成为或已成为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会在国家科研事业、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1 7.(2)在微观因素方面,L a d i n s k y等人指出,寻找不同的职业发展机遇与
9、更高层次的职业发展,是人才空间流动的主要原因,若拥有较高层次人力资本则人才流动倾向更高,才能实价值的最大化;F a l c k等人通过研究证明,德国的休闲设施适应性在吸收创新人才聚集中有重要的作用;王福波在国内外人才理论研究综述中说“人才的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与其相关的有威廉配第的配第-克拉克定律,阐明了劳动力是随着产业经济发展而发生相应的身份变化,相反劳动力人才的流动和发展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从国际竞争力、国家的长远发展和重大战略布局来看,我国人才中属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还较为匮乏,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
10、才,制定适合培养高素质地理人才的培养模式非常重要.地理学培养的产出导向,是主动对接中国社会砥砺发展的重大需求1 8,培养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合理并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设定地理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地理学人才的质量.目前,虽有关于人才流动的相关课题研究,但是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几乎没有对有关教授和研究院等综合性地理人才的空间流动模式和迁居特征等方面的系统研究1 9-2 1.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数据搜索和人工判读,分类筛选、分析和建库等流程得到4 D期刊中地理人才的基础个人信息样本数据,基于样本数据,运用核密度和流动指数分析工具,研究并分析地理人才的流出地、学位取得
11、地信息、就业和工作流入地信息,分析地理人才的空间分布特征、流动模式及迁居特征2 2,并根据流动指数(F I)对4 D期刊中“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在各地区省份之间流动强度、方向和集聚特征开展系统化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此研究助于系统分析“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流动基本模式与趋势,为培养综合性地理学人才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为“产出导向”地理人才培养路径作出理论贡献.第3期田深圳等:基于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空间格局与迁居特征 以4 D期刊为例3 9 3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研究将系统分析中国顶尖地理学术期刊 地理学报 地理科学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等四大期刊(下面简称4 D期刊)中2
12、 0 1 52 0 2 0年内发表学术论文的5 6 1位教授和研究员基础数据为研究数据来源,分别从地理人才工作单位官方网站、互联网个人信息主页等信息源相互补充地理人才基础背景信息,将数据按照地理人才区域比重开展空间分布格局和迁居特征分析,揭示基于地理学培养产出导向的4 D期刊中地理人才空间格局特征及出生地、求学地到就业与工作地变更等空间流动规律.1.2 研究方法(1)核密度分析.本研究采用核密度分析2 3,核密度分析利用A r c G I S软件计算要素在其周围点要素的密度,将数据可视化以外还有利于进行聚类算法的构造.本文中将4 D期刊中地理人才出生地(或籍贯)、学习、工作等空间地点抽象成“点
13、”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的空间格局特征,核密度分析法表达式为f(x)=ni=1K(x-xi)/h/n hd,(1)其中,K(x-xi)/h为核密度函数,n为搜索阈值内已知点的数量,h为搜索阈值,d为数据的维数.(2)人才流动系数.是表示研究人才在各省份节点上流动的强弱程度的参数,本研究借鉴了空港组织系数,将地理人才的流动强度作为判断流出地和流入地所在省份流动联系强度的主要依据,根据构建的流动系数(F I),反映地理人才在地理空间流动过程中的强弱程度.计算公式如下:F I=F I Ii/(ni=1F I Ii)/n,(2)各省份间地理人才流动次数是衡量省份之间
14、的联系强弱的重要指标,建立矩阵(流动系数越大,表示地理人才在各省份之间流动强度越高.反之,流动强度低).F I Ii=nj=1j iF I Ii j,i=1,2,n;j=1,2,n.(3)2 地理人才空间分布格局与迁居特征2.1 空间分布格局2.1.1 地理人才出生地分布特征将数据按照地理人才区域比重开展空间分析发现,4 D期刊中地理人才的出生地主要集中在人口数量较多、经济发展较好、文化积淀深厚的湖南、江苏、山东和河南等地区.其中,湖南出生的地理人才最多,达5 7位,占地理人才总数的1 0.1 6%;江苏4 6位,占总数的8.2 0%;山东和河南居第3和第4位,分别占总数的7.6 6%和7.1
15、 3%.青海、西藏、天津、台湾、香港等省(区)无教授和研究员出生;澳门和海南省(区)各出现了1位研究员或教授.从空间分布来看,地理人才出生地(或籍贯)呈现以苏湘陕为中心,整体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减少的规律,其中,5 6 1位教授和研究员中3 7.9 7%分布在东部,3 6.9 0%分布在中部,2 5.1 3%分布在西部.究其原因,一方面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环境优越且宜居,为人们提供质量高及形式多样的教育环境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及沿海地区科技文化发达,从古至今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且继承其重视教育的思想,人们素质普遍较高,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也是地理人才出生地分布较密集的重要原因2
16、4-2 5.2.1.2 学士学位取得地分布特征4 D期刊中地理人才的学士学位取得地集中且最密集的省份(区)有北京、江苏、湖北,分别占总数3 9 4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 6卷的1 1.5 9%、1 1.5 9%、9.2 7%.构成地理人才学士学位取得地的第二集聚区为陕西、甘肃、湖南、吉林,安徽、山东、河南,分别占总数的7.6 6%、6.9 5%、6.9 5%、5.1 7%、4.2 8%、4.1 0%和3.5 7%.因地区差异比较明显,部分省份(区)无地理人才取得学士学位,主要有海南、广西、澳门、香港、台湾等省(区).毕业地理人才人数位列前5的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
17、、西北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占总量的2 1.3 9%.此外,有两位在日本和美国取得学士学位.进一步对地理人才的取得学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最权威地理期刊中发表论文的地理人才中9 6.2 5%的地理人才拥有硕士及以上的学历.北京和江苏南京成为地理人才最高学历取得的首选城市,分别占研究地理人才总量的2 9.0 6%和1 1.9 4%.因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或地区差异性,部分省份(区)无地理人才取得最高学历,如青海、西藏、新疆、广西等省份.分别统计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三大地区地理人才取得最高学历的数量,其数量分别占总数的6 1.3 2%、7.4 9%和1 0.7 0%,究其原因是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
18、发展情况存在不平衡性,地区间差异较大.最高学历作为地理人才最终学位必然选择教育资源及教育水平更高的地区和学校,因此地理人才的最高学历取得地更集中分布于国内外经济发达且重视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和高校.此外,地理人才取得最高学历地区有1 2.7 2%分布在国外,其中在日本取得人数较多,占3.5 2%,其余分布在美国、英国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总体分析来看,地理人才的最高学位取得地相对于学士学位取得地明显趋向国外,相似点是地理人才在国内取得学士学位与最高学历地基本相同.2.1.3 学士学位取得地分布特征5 6 1位地理人才出生于1 9 3 21 9 8 9年间,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各阶段因社会制
19、度的不同,就业形式和环境有所差别,从国家集中调配工作到自主择业,地理人才就业发生了不同形式的变化,空间上也呈现了多地分布的特征.具体分析来看,在新中国成立前(本文以2 4岁视为地理人才初次工作年龄),由于北京是中国顶级大学和科研单位的落座地,成为地理人才(1 9 3 21 9 4 9年)初次工作地的主要选择地点,占总数的6 3.6 4%;新中国成立之初到高考恢复之前,由于当时北京和江苏、甘肃等省份(区)作为国家建设集中的重点城市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成为地理人才(1 9 5 01 9 7 6年)初次工作地的主要选择地点,占地理人才总数的3 3.1 6%;高考恢复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
20、系统化、就业导向化、人才流动政策建立,北京和湖北成为地理人才(1 9 7 71 9 8 9年)初次工作地的主要选择地点,占总数的3 6.1 1%.总体来看,北京作为首都和国家中心性城市成为地理人才初次就业的核心区,其余地点随地理人才所处的阶段变化.“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最终工作选择省份(区)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显明.其中,最终工作地点选择在北京的地理人才占3 0.3 0%,江苏占9.6 3%,广东占6.6 0%,其余的5 3.4 7%分布在湖北、上海、四川在内的2 7个省份,广西、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则无地理人才工作分布.总体来看,7 3.4 4%的地理人才最终工作地点分布在东部,主要以北京、江苏
21、、广东等省份(区)为主;中部与西部分布的地理人才分别占1 2.1 2%和9.6 3%.相对于初次工作地,其最终工作地空间分布比较集中,流入地省份(区)数量减少,地区间由东向西递减的差异更加明显.分析数据发现,中东西三地区间地理人才流入数量差异比较明显,如东部有北京(1 7 0人),中部有湖北(2 8人),西部有陕西(2 5人)相对于其他省份(区)流入数量较多,这与北京、安徽武汉、陕西西安等城市高质量的教育科研资源和宜居的环境分不开.2.2 空间迁居特征为了探讨“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迁居的时空演化特征,本研究将从4 D期刊中发表论文的地理人才求学流动、就业流动与工作变动流动等3个阶段,对我国地理
22、人才空间迁居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2.2.1 求学流动特征研究的求学流动指的是“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从出生地(或籍贯)向学士学位取得省份(或市)的流动.调查发现,“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的求学过程中,有5 3.6 5%的毕业生在求学过程中发生了省内流第3期田深圳等:基于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空间格局与迁居特征 以4 D期刊为例3 9 5 动,即地理人才从出生地(或籍贯)流向同一省份的不同城市之间流动,如某地理人才出生地(或籍贯)在江苏南通,学士学位取得省份(城市)在江苏南京,则该地理人才求学流动从江苏南通流向江苏南京.跨省流动的地理人才为4 5.9 9%,即地理人才出生地(或籍贯)流向学士学位取得
23、地在不同省份之间,求学流动人数最大的省份(区)为重庆北京、陕西江苏、湖南湖北等.湖南、四川、江苏等省份为地理人才主要流出地,即出生地(或籍贯)分布最集中的主要省份.求学目的地,即流入地主要以北京、江苏、湖北省(区)为主,其次是甘肃省、陕西省以及湖南省也是地理人才进行求学流动的重要省份.由于北京、南京、武汉、兰州和西安等城市为我国教育资源高水平城市,也是典型的国家重点“9 8 5”“2 1 1”高校集中分布城市,因而对地理人才具有超强的吸引力.分析样本数据发现,有0.3 6%的地理人才求学流动呈现跨国流动的空间格局特征,即学士学位取得地在国外,其主要流入地为美国和日本.分析地理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发
24、现(表1)经济地理研究人才流动最多,流动能力最强,占该分支学科9 3.4 8%,区域地理研究人才较少,占该分支学科的8 1.4 8%,其他分支学科地理人才求学流动比值分别占自然地理8 8.1 0%,人文地理9 4.6 8%,地理资讯9 3.0 2%,环境地理9 2.0 6%.表1 各学科分支地理人才流动情况对比T a b l e1 C o m p a r i s o n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 t a l e n t s f l o wi nv a r i o u sd i s c i p l i n e s学科分支总数/人流动类型总数/人比值/%自然地理1 2 6
25、人文地理9 4经济地理1 3 8环境地理6 3地理资讯8 6区域地理5 4求学流动1 1 18 8.1 0就业流动7 35 7.9 4一次变动4 93 8.8 9二次变动1 31 0.3 2求学流动8 99 4.6 8就业流动3 63 8.3 0一次变动3 53 7.2 3二次变动1 31 3.8 3求学流动1 2 99 3.4 8就业流动7 85 6.5 2一次变动5 84 2.0 3二次变动1 51 0.8 7求学流动5 89 2.0 6就业流动3 96 1.9 0一次变动2 23 4.9 2二次变动91 4.2 9求学流动8 09 3.0 2就业流动5 86 7.4 4一次变动2 8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产出 导向 地理 人才 空间 格局 迁居 特征 期刊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