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2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老师: 实习单位: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2015 年 4月内 容 摘 要目的:本研究通过了解和研究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认识与关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反应,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方法:以某些学校2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UCLA 孤独感量表,对他们的依恋类型和孤独感进行评定分析。 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孤独感在专业上差异
2、不显著;大学生不同依恋类型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 键 词大学生;依恋类型;孤独感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is study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It Helps to improve the general education workers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
3、s and attention, and targeted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liminate adverse emotional response, improve the individual ability of emotion regulation Methods: In some schools 200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 UCLA loneliness scale, an analysis of the evalu
4、ation of their attachment types and loneliness. Results: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style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safe; Loneliness in a medium level;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on major; Coll
5、ege studen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among 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of loneliness Conclusion: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KEY WORDScollege graduates;Attachment type ;Loneliness目 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1.引言12.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对象32.2 工具32.2.1成人依恋量表(AAS) 42.2.2 UCL
6、A孤独感量表 42.3统计分析43.结果 53.1大学生依恋类型特点53.2大学生孤独感总体状况53.3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研究53.3.1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53.3.2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63.4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63.4.1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63.4.2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74.讨论74.1大学生孤独感及依恋类型的现状和特点74.2结果探讨85.结论13参考文献14致谢16附录175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1.引言:依恋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BOWLBY(1973)1将其定义为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交往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结,指出尽管在儿童早期依恋行为特别显
7、著,但这种行为会伴随人的一生, 并且将持续影响个人的情绪体验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依恋理论最初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1969)2针对婴幼儿与其母亲的关系提出的, 他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 创立了该理论。但鲍尔比(1979)3又提出, 尽管依恋行为在儿童早期特别突出, 但是在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都存在依恋.成人依恋是个体与目前同伴之间强烈的和长久的情感联联系,其依恋对象不同于婴儿期的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恋人、团体或者抽象的形象(如上帝)等。后来很多学者对依恋进行了扩展研究,Armsden,McCauley,Greenberg,Burke,Mit
8、chell(1990)4发现临床上报告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与无抑郁症状的对照组相比,他们对其父母的安全依恋更少。Bartholomew(1991)5依据人际信任与自尊的高低提出了四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害怕回避型,专注型,放弃型,其中后三种类型属于不安全型依恋。Cicchetti 和Toth(1998)6认为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人,其内部工作模式会促进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抑郁消极观念。Surcinelli、Rossi、Montebarocci 和Baldaro(2010)7以274名成人为被试,考察了依恋、焦虑、抑郁、人格四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不安全依恋与较高的焦虑、抑郁水平相关,而安全型依恋的
9、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Palitsky D等(2013)8关于依恋理论的研究数据显示,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与抑郁和压抑密切相关,安全型依恋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陆续做了一些相关研究。吴薇莉,刘协和(2006)9发现成人依恋先占类型、拒绝类型和恐惧类型对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影响作用分别是正常组的4.48 倍、4.76 倍和66.67 倍。王力,张厚粲(2007)10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李同归等(2008)11研究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得出安全
10、型依恋总体健康状况最好的结论。曲晓艳和甘怡群(2012)12的研究结果显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加外向, 更倾向于与人合作,社会化程度较高,表现较多。孙远和桂莎莎(2012)13的研究表明,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大学生其人际关系质量水平显著高于恐惧型和拒绝型依恋个体。以上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依恋与各种心因性疾病的关系,随着成人依恋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探讨两者的关系。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通过调查分析不同依恋类型下的行为方式和情绪表达以及不同依恋类型在孤独感上的差异,讨论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孤独感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
11、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孤独感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心理健康领域和人格心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外对孤独感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3年, Robest-Weiss发表了孤独, 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受该文的启发, Peplau和他的学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对孤独的系统研究, 创制了广为采用的孤独量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t Losangels), 并对孤独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分析。 Cramer等人(1998) 14在对256 位白
12、人大学生进行研究时发现, 男性不愿意承认其孤独感。McGuire等(2000) 15用领养子女研究设计和双胞胎研究设计进行了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纵向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孤独感有显著的遗传性, 并受不同环境的影响。Segrin 等(2001) 16认为配偶在地理上的分离容易导致孤独感。在国外对孤独感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在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刘娅俐(1995)17使用UCLA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自尊与孤独感的研究,结果发现自尊之和从UCLA量表中提取的六个因子中的一个社交自信有显著的相关,其结论是“高自尊的人有更低的孤独感”。韦耀阳和李晓(2004)18曾采用儿童马
13、氏量表和孤独量表对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孤独感和人际信任水平有正向相关关系。邓丽芳、郑日昌等(2007)19研究发现气质类型、孤独感应对策略因子对孤独感以及气质类型、孤独感各因子对孤独应对策略分别构成显著回归效应。陈雪峰(2008)20证实孤独感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孤独的人性格可能更内向,对别人的拒绝反应也更敏感和焦虑。李鹏(2010)21指出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在当今社会,高速的生活节奏以及剧烈的竞争使人们之间的交往逐步减少,人际关系也日渐疏离,孤独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824 岁, 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
14、论中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任务发展阶段,作为孤独感较高的群体,常常面对自我评价较低、人际沟通不良、社交孤立和自我封闭的状况。低孤独感会增加大学生与他人之间的疏离,不利于大学生人际通信交往能力和水平的发展,从而又会加深自身孤独感。对大学生个体来讲,长期的孤独感会延缓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目前对孤独感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前人探讨的还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儿童、老年人以及特殊群体,对于大学生的研究比较笼统概括。仅有的一些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然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加以研究,通过
15、了解和研究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大学生长时间独处而不会产生孤独感, 而有的大学生虽处在热闹的人际环境却深深地感到孤独的原因,对已有研究加以完善,进一步丰富依恋及孤独感的研究和理论内容,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认识与关注。2.研究对象与方法2.1对象随机选取几所大学的大学生200名左右进行网络邮箱及在线网上链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有关数据。其中回收180份问卷,有效问卷159份,回收率90%,有效率88.3%。其中男生75人,占总数47.2%,女生84人,占总数52.8%;文科生78人,占总数49.1%,理科生81人,占总数50.9%。
16、2.2 工具2.2.1成人依恋量表(AAS)本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共18个条目。本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填几就得几分。即“完全不符合”得1分、“较不符合”得2分、“不能确定”得3分、“较符合”得4分、“完全符合”得5分。其中,2、7、8、13、16、17、18题为反向计分条目,在评分时需进行反向计分转换。先计算3各分量表的平均分数,再将亲近和依赖合并,产生1个亲近依赖复合维度。2.2.2 UCLA 孤独感量表该量表由Russell 等人于1978 年编制,第三版的Cronbach a 系数为0.94(大学生)。量表用于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
17、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量表分4 级程度评分:选择“从不”得1分、选择“很少”得2分、选择“有时”得3分、选择“一直”得4分。我国王登峰教授于1995 年对该量表的第三版进行了修订,使量表更适合中国人使用。2.3统计分析 随机选取几所大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200名左右进行在线网上链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有关数据。同时获得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专业等。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取有效问卷159份。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相关分析、T检验等统计方法。3.结果3.1大学生依恋类型特点表1 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人数(N)百分比安全型10867.92%先占型3622
18、.64%拒绝型95.66%恐惧型63.77%调查显示,159名大学生各依恋类型中安全型共有108名,占总人数67.92%,居主导地位。其次是先占型36名,占总人数22.64%。拒绝型和恐惧型人数分别有9名和6名学生,分别占总人数5.66%和3.77%,比重较小。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亲近依赖水平高,焦虑感较低。3.2大学生孤独感总体状况在159名大学生中,大学生孤独感得分的极大值为63.00,极小值为25.00,平均值为42.43,处于中等状态。3.3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研究3.3.1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表2 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性别NM SDTP男7543.208.151.028
19、0.306女8441.759.49 从表1可看出,男女被试的孤独感平均值分别为43.20、41.75,通过t检验发现t=1.028,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男女被试的孤独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2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表2 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专业NM SD T P 文 7842.3710.15 0.092 0.927理 8142.507.53 由表2可知,文理科被试的孤独感平均值分别为42.50、42.37,通过t检验发现t=0.092,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文理科被试的孤独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3.4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相关关系3.4
20、.1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 表3 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类型NM SDF P安全型10840.038.4214.0420.000先占型3645.177.79拒绝型952.000.87恐惧型655.004.38从上表发现,不同依恋类型被试的孤独感平均值分别为40.02、45.16、52.00、55.00,通过方差分析发现F=14.042,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即不同依恋类型被试的孤独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型的孤独感显著的低于先占型、拒绝型和恐惧型,先占型显著低于拒绝型和恐惧型,拒绝型和恐惧型孤独感水平较高。依恋方式越积极越安全,孤独感分数越低,孤独水平越低。3.4.2大学生依恋类型
21、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表4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关系A亲近A依赖A焦虑B孤独感A亲近1A依赖0.1421A焦虑-0.363-0.2531B孤独感-0.408-0.5330.5271注:P0.05 P0.01 从上表知,亲近、依赖均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即亲近、依赖分数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焦虑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即焦虑程度越高,孤独感程度就越高。亲近依赖均分越高,焦虑分越低,孤独感水平越低。即依恋方式越积极越安全,孤独感程度越低。4.讨论4.1大学生孤独感及依恋类型的现状和特点大学生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例如何毅钦22研究结果是“50.31%的大学生孤独感分数超过
22、常模”,即49.69%的大学生孤独感分数是低于常模的,可见大学生孤独感基本上处于中等状态。由于大学生处于由青春期迈入成人的过渡阶段,处于离开高中伙伴、脱离父母逐渐走向独立,走向成熟、走进社会的初期阶段,感受到孤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常的。在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学业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以及生活中遭遇到的一些负性事件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孤独,在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遇到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尚未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网,不能及时与人进行沟通,导致孤独产生,无法排解。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校园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人际交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与同学老师之间轻松愉快的相处能够适当减轻大学生的孤独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依恋 类型 孤独 相关 研究 毕业设计 论文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