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pdf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pdf(2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 整十数的乘法口算和估算本课学习整十数的乘法口算和估算 1、积后面有 2 个 0.2、积后面有 1 个 0.3、都是用 0 前面的数先口算相乘。针对以上简单梳理,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添“0”上,根据孩子们自己探究两个不同的乘法以及自己发现添 0 的方法。再加上孩子们的比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学生基本能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有的孩子整十数乘两位数中的个位容易忘记乘,经过类似反复练习,孩子们已经弄清楚积的后面到底有几个 0 并能正确的口算出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查找并纠正错误,并且将这部分知识练习熟练,为后面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进行巩固。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学生能够较熟练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在探索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有的孩子用口算的方法,有的孩子用竖式的方法.其中不少用竖式的孩子是直接写出得数而没有计算过程的,说明这些孩子还没能很好的理解算理。此时,我请了几位孩子上台书写自己的方法,先请口算的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再请笔算正确的孩子说他的计算过程,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表达,让学生们理解笔算的计算过程。最后在比较台上错误的笔算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明白算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计算时需要进行 3 层计算。学生还未能熟练掌握时,往往会出现运算第 2 层时把算乘几十当成算乘几,或者将因数弄混淆导致出错.为了(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避免这一问题,在学生书写竖式时,我要求孩子们将算理一并书写在算式的旁边,便于孩子记住自己该算哪一步,便于孩子们在思维混淆时能理清运算的顺序,在检查时便于发现错误.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本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生动的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理解数学,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2。注重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教学中,没有直接给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再进行交流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3.本节课的习题设计紧扣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体会到掌握新知的喜悦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这几点上出错:1。用第一个因数乘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时,个别学生还没理解为什么要与十位对齐。在上节课讲解算理时,学生把理与法分开理解的,理是理,法是法,没有融合在一起理解。2。虽然讲解时,进位问题做为重点处理,进位该写在哪里,写多大合适,什么时候加,都讲的很清楚。但个别同学数字较大时还是忘记进位或进位算错。3。个位与十位乘完后,应该是加起来,有些同学还是乘法.出现上面的问题,我觉得必须从让学生明白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上入手,给学生一个探索的平台,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来提高计算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1。讲解计算过程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2。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的提高。这几(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天的课堂上,学习过新知后,请这些学生上黑板前板演,共同纠正他们做题中出现的问题。3.将学生做题中的错例作为课堂练习题。4。请学生找出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说明错误原因。4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教学反思末尾有 0 的乘法解答起来简单、有趣,根据 0 的个数的不同而进行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在第 3、5题中,学生乐于去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思路也比较活跃、开阔。联想十分到位,迁移能力较好。经过以前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归纳等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中有个别同学的总结十分到位。乐于学是数学学习中比较难调动起来的,在枯燥的计算中更是如此。因此,在反复的计算中要翻些花样,上出新意,上活,让学生喜欢,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来就课堂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比较容易接受,估计应该比上一节课要好,但从作业的反馈上来看,计算的正确率着实令人担忧,数位的对齐,0 的个数,个别学生仍比较混淆.5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条件多于两个的解决问题,与其它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灵活,让学生学习指导充分感知了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买 6 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乒乓球 2 元,一袋 5 个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一袋有 5 个乒乓球,有 6 袋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让学生分步列式的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6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反思本课的立足点和突破点在哪里?有趣的乘法算式教材安排探究”两位数乘 11和”同头尾合十的计算规律。由于我班学生已探索过”两位数乘 11的计算规律,于是我对教材做了相应的改编,从”两位数乘 11的口算开始,把探索同头尾合十”的计算规律作为主要探索活动,再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探索同尾头合十”的计算规律。考虑到这两个内容不管从算式特点还是计算规律方面都有相似性,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迁移过程有迹可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是一个活动实践课.上活动实践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和学生理解力掌控不够。在上之前就有点担心,怕学生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怕学生发现不了规律,比如 24乘 11,53 乘 11;第二种,发现规律了,但很难表达出自己的发现;第三种,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是不一样的,又想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观察思考,所以时间不够用。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一个导学案,先给学生算,再把有结果的算式排列好,让学生观察,并猜测下一个算式的结果,再验证一下.这样可以放手学生在课外完成,那在随后的课堂上,总结一下我们的计算规律,这样可能更好一些。第二单元千米和吨认识千米教学反思“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 1 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某某屯大约是 1 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 1 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 1 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 1 千米?对于 1 千米和 1 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有约有 100 米,几圈才是 1 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 400 米,跑几圈是 1 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多,担心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 1千米的活动,感受 1 千米的距离.加上学校地势不开阔,只是组织学生到地形较为平坦的篮球场量出 100 米的距离(大约一圈多),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时间大约是一分多钟。然后告诉学生 10 个这样的长度就是 1 千米,一般步行 12-15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 1 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 10 个 100 米有多远,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认识吨教学反思“吨这个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它又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然而引导学生建立 1 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体验 1 吨,产生真实的、深刻的感受呢?怎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针对这些问题,课前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将这节课的体验活动分三个层次进行.(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第一个层次是初步体验,让学生抱一抱体重是 25 千克的学生,亲自感受 25 千克的重量,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 25 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1 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1 吨了吗?从而发现大概是 40 名学生的体重合起来是 1 吨,再让 40 名学生起立,并一起用力跳一跳,体验 1 吨物体的重量。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 1 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分小组进行活动,进一步体验 1 吨。有了上个层次的经验,这个环节我只需要提出活动要求,放手让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独立开展。比如第一组研究的是 10 千克的大米,先让他们搬一搬,再算一算,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 1 吨。个层次是通过图说说不同物体的重量与 1 吨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1 吨有多重的印象,可以说一说多少头奶牛、多少桶石油、多少袋水泥、多少头猪的重量是 1 吨。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限,不会推算多少个物体的重量大约是 1 吨。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 10 岁的孩子,“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所求问题想起 1 教学反思节课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感受体会总结从问题想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例 1结合实物图呈现了两套运动服、两双运动鞋和两顶帽子的价格,要求学生依据图中的信息以及“小明和爸爸带了 300 元”这个已知条件,求“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这样的场景是学生熟悉的,我顺应学生思维分四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一步,根据具体问题产生“从问题想起”的需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启发他们在交流中明确:购买的运动服和运动鞋的价格不同,剩下的钱自然也就不同;要使剩下的钱最多,应该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价格最低的运动鞋。(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从所求问题想起 2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从所求问题出发,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关键,看着数量关系说说哪个知道了,哪个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会完整地说一说。第三步,鼓励学生依据上述解题思路各自列式解答,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第四步,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明确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基本过程,即,先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看哪个知道,哪个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感受策略的价值。接下来的“想一想”让学生独立说说根据问题要先算什么?是怎么想的?学会运用从问题想起的解决策略。之后回顾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都是根据要求的问题,找出数量关系,看哪个知道了,哪个还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揭题.最后就是从问题想起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练习中注意不断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到数量关系,看需要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从所求问题想起 1 教学反思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一、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算理。教材为我们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通过解决两个问题来完成含有两级运算的,乘法在前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含有两级运算的,且乘法在后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35+20)实际上,学生在前几册中已经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乘加、乘减)。所以,在呈现情境图,学生搜集信息,出示问题后,提出:你能帮小军计算出来吗?便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分步解答,一小部分学生列出了综合算式,只是格式需要指导。为了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书写格式采用教师讲解(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思路,理解算理。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两种列式的不同,揭示特征和课题。第 2 个问题:小晴买 2 盒水彩笔,付了 50 元,应找回多少元?50182 的运算顺序是重点要指导的,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里主要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要求找回多少元,应先求出 2 盒水彩笔的钱数,从而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最后通过对两道综合算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加法或减法,都要先算乘法。二、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比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如例题教学第 1 题中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在对比中解释综合算式的特征。如例题教学后第 1 题和第 2 题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运算顺序。如练习中 32320 与 32320、5678 与 5678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三、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 4 个层次的不同练习: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4、比一比,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厌烦.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作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例题时,首先我出示挂图以情景导入,让学生说说场景图中有那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思考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这样连着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算除法,之后通过“想想做做上的题目进行巩固.“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对于运算顺序的总结方法可以同上一教时,尽量让学生来表达。练习中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运算的顺序。不足点:本节课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最容易出错的题,而我却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特别是在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显得不够熟练,还停留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而我由于时间的伧促,对“想想做做”第六题解答实际问题的题目只是稍微讲了一下,许多同学都未进行深入思考,一些中下的同学对我的讲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作业中都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比较每组算式中哪题的得数较大一些时,从学生的反应及回答看,他们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我的讲解又过于啰嗦,导致学生更是云里雾里。所以在这两种类型的题目的讲解中,一方面我要精简我的语言,让学生一听就能明白,另一方面在以后的复习中我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题目的练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重点让学生理解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教学难点是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解决现实问题。例题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要用小括号的情景。通过对情境图的分析,先分步列式,然后用综合算式表示,当出现“50205(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和“(5020)5”这样两个算式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解决例题中问题应该先算什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要先算减法,可是运算的顺序又不允许怎么办?只有在算式中添上小括号,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这样就可以使列出的算式符合解决问题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后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发现学生对于“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理解的较好,基本都能理解.本节课是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在计算时运算顺序比较熟练,但是在实际计算时学生仍有比较严重的计算错误,避免这样的错误一是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验算的习惯,二是加强口算、笔算的能力算 24 点教学反思算 24 点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活动,它是孩子利用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的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由浅入深,从三张牌开始,再到四张牌。一方面让孩子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写出来,另一方面提倡孩子探索多种方法。在练习中发现孩子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孩子父母曾教过他,所以速度非常快,有的一无所知,无从下手,为此,我让会的孩子介绍他们的诀窍。同时再老师给孩子一点技巧:(1)利用口诀三八二十四和四六二十四,如看到牌中有 4、6、3、8 把这张牌放到一边,利用剩下的 3 张牌算出它的配对好朋友.(2)我们经常还会用 15 加 9。(3)12 乘 2.(4)连加。(5)30 减 6 等等。整个课堂气氛是可以的,但是总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感觉到还有一些孩子还缺少策略和方法。看来还是需要多练习的,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于是要求孩子回家后和家长再一起练习。第五单元 年、月、日1认识年月日教学反思(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我用谈话的方式,引出年、月、日。轻松自然,并紧接着感受年月日时较长的时间单位。2、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本课“年月日的知识,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不是一张白纸.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你们都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这样的安排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研究学生的现状,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把知识蕴含于学生具体活动的经验背景之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3、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平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节课里,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寻找、选择的(如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规律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出来的(如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了知识,而且是在交流、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培养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平年和闰年教学反思平年和闰年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了解平年、闰年有关的知识;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能正确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年、闰年后,我出示 1997 年到 2012 年 2 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的发现还是挺多的:比如三个平年之后是一个闰年;每 4 年里有一个闰年等等,最让我惊喜的是竟然还有学生能说到发现是闰年的年份都是双数。于是我乘机抛出两个问题:一是既然闰年的年份都是双数,那么如果是单数的年份呢?二是所有的双数都一定是闰年吗?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得出结论:年份是单数的一定是平年。这个结论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只要看到年份是单数,就无需再用后面的除以 4 看有没有余数的方法来进行判断了,大大节省了判断的时间,也降低了难度。对于“所有的双数都一定是闰(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年吗”这一个问题学生能给予否定的判断,但说不清道理了,所以还是沿用了教材的方法,告知公历年份必须是 4 的倍数的才是闰年,并结合底注,揭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 400的倍数才是闰年.324 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生活中有许多 24 计时法的实例,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我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闻联播片头曲,让学生说一说新闻联播在什么时侯播出,从而引出晚上 7 时与 19 时这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并对两者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二、借助钟面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学生平时很少使用 24 时计时法,我利用钟面让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内圈数与外圈数的关系,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初步理解 24 时计时法.接着,我从 0 时开始拨表,让学生借助钟面,用不同的计时法表示时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普通计时法与 24 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初步会用两种计时法表示时刻。三、运用生活元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前面学生借助钟面对 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已经深刻的认识,这时运用学生作息时间表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转换这两种计时法,对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这时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发现 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转换的规律,突破转换这一教学难点.4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先独立探索,估算时间.发现问题:这两个时刻的计时法不一样,怎么办呢?生:用统一的 24 时计时法表示,下午 2 时 40 分就是 14 时 40 分.估算:17 时14 时=3 小时或 18 时-5 时=3 小时。(二)经过的准确时间(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师:演示拨钟面:14 时 40 分15 时 40 分-16 时 40 分-17 时 40 分17 时 45 分,生口算:3 小时 5 分.(三)看图理解,时刻与时间的区别还有什么方法表示经过的时间?生画图:学生口算:17 时 45 分14 时 40 分=3 小时 5 分,用到达时刻出发时刻=经过时间。课上到这里似乎已经很好的贯彻教参上的要求,我们开始做练习数学P55:6前面两个空,学生借助拨钟面填空正确,第三题经过时间跨 24 时学生就不会了。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习、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这样安排了本节课:一、情境导入 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引入比较“面的大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面积知识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 通过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 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2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反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习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环节,除了学生自己的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资料外,我还让他们用不同的单位计量同一个图形的面积。如:对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如课桌、写字台等;对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测量,如教室、住室等,测量后再分别计算出面积。学生首先猜想、悟出“1 平方分米与 1 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使学生明白了 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这部分教学中,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这样学生独立设计试验,在组长的组织下真正的探究.在课程的最后总结时我设计了一个题目:1 平方米=()平方厘米,有一定的难度富有挑战性,同时又是对原有知识的综合利用。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融会贯通,应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4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课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最后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5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孩子们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孩子真正理解常用的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参与并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孩子们记忆才深刻。如果直接出示结果让孩子死记硬背,孩子没有真正理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而且会觉得数学知识抽象、枯燥、无味,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孩子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孩子自己探究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设想,最后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让孩子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我让孩子们复习了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只凭看和猜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必须通过实践去证明猜测的正确与否。同时我让孩子们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学具(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直尺),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 1 平方分米究竟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孩子们刚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结果孩子们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量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平方厘米为单位的,从而得出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也有的孩子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 1 分米换算成 10 厘米进行面积计算,同样得出 1 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这样不同思维程度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们探索出了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很容易的得出 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孩子们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学到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1 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反思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我并没有直接利用课本例题,而是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分数知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 1/2。进而引出把一些圆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数这一个新的知识。我这样做是想将新旧知识作一个衔接,分圆片比分桃子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然后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把一些圆看作一个整体在平均分。我将一个圆平均分与一些圆平均分都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加以比较,它们涂色部分不同,为何能用相同的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再者是通过比较发现今天所学的分数是在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进而自然而然学会了今天新的知识点。而在讲完今天的知识点后,我再出示教材中的猴子分桃的主题图,让学生在“猴子分桃的情境中加深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理解,产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操作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拿出 12 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若干个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并逐渐在思考中领会分数更深层的意义: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A)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时教师不限于学生能采用多种方法计算,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讨论,找出最优秀的方法后引导小结.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巧妙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渗透了数学思想,指导了学法。(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3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加强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联系,首先说明把每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然后指出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使学生看到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区别只是取的份数不同而已.在运用迁移方法的同时,教材同样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加深对几分之几的理解。在备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研读,虽然对重点和难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在备课的时候我却忽略了一个知识点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内在联系.这节课我主要是从分数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分数,而忽略了分数的组成。这样一来会造成学生对分数的组成不理解,下一节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行起来一定会有很多困难。这一点的失败让我感觉到,对教材的解读不仅要深入,更要全面。5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建构一种解决分数问题的解题模式: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为了理清数量关系,教给学生画线段图的办法.这些为后续学习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创设开放、民主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八小数的初步认识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反思(完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word 版可编辑修改).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同学熟练地掌握了万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以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同学第一次接触小数.本课内容包括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并认、读、写小局部是一位的小数。这局部内容是小数初步认识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为再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同学已掌握分母是 10 的分数和货币单位元、角,长度单位米、分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的了解多于米与分米,而且对小数也有所接触,为此教学一开始以一些商品的价格引入,不回避同学已经知道的知识,反而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对教材稍作修改,先学小数的读写法,再通过同学的合作、自学、讨论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再通过练习,增强同学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意识,使同学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笼统,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三年级 数学 下册 教学 反思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