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二十六).docx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二十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二十六).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二十六) 1 选择题 1、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而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A.全相同B.各不相同C.只有①⑥相同D.只有②③⑤相同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而耻学于师”中“于”是介词,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中“于”是介词,从; ③“于其身也”中“于”是介词,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中“于”是介词,比; ⑤“不拘于时”中“于”是介词,被; ⑥“学于余”中“于”是介词,向。 只有①⑥相同。 故选C。 2、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学不可以已 ②故木受绳则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⑥君子生非异也 ⑦吾尝跂而望矣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⑦D.②③④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④“知”同“智”,智慧。 ⑤“有”同“又”,再次。“暴”同“曝”,暴晒。 ⑥“生”同“性”,本性,禀赋。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B.古之学者必有师 C.蚓无爪牙之利D.风雨兴焉 答案:D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理解的能力。 A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B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表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项,“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表示坏人的党羽”。 故选D。 4、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C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例句句意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 A项,句意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在我前面出生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状语后置句。 B项,句意为:不知句子如何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宾语前置句。 C项,句意为:(日行)千里的马/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定语后置句。 D项,句意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判断句。 故选C。 5、把下面五句话按顺序填入横线处,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本意是我们不但要从“西方”拿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现在拿来的已不是鸦片、枪炮和香粉,换了一些诸如西医、西学之类的新东西,但是他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国外的一切东西都比国内的好。 ①他们把鲁迅先生的本意理解为单纯地批评“全盘西化” ②还要从“传统”拿来,是两个方面的含义 ③现在很多人也讲“拿来主义”,只不过总是从“西方”拿来 ④然而很多人对此的理解却失之偏颇 ⑤而忽视甚至忘记了还应该从“传统”中拿来 A.②④①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①④⑤③D.①②④⑤③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排序的能力。 前语境有“不但”确定组合成“不但……还”关联的句子,本意是要阐释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先跟②,接着一转,很多人对鲁迅先生的本意的理解有失偏颇,跟④;①是解释如何偏颇的,“传统”和“西方”是对应的,所以后面接③⑤。 故选A。 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答案: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状语后置句。第一个“于蓝”是“从蓼蓝”,第二个“于蓝”是“比蓼蓝”,都是介词结构作状语。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A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整个句子是判断句,其中“假于物”是介宾结构后置,即“于物假”。 B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知”、“解”是动词,所以是宾语前置,“之”是标志。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C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末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D项,“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状语后置句。是“谓语+乎+后置状语”的句式,正常语序应是“乎吾后生,其闻道也亦乎吾先”。 故选D。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而”,连词,表转折,却; ②“而”,连词,表修饰,形容“呼”的状态; ③“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④“而”,连词,表修饰; ⑤“而”,连词,表转折,却; ⑥“而”,连词,表递进; ⑦“而”,连词,表并列; ⑧“而”,连词,表承接。 ①③⑤表转折/②④表修饰/⑥表递进/⑦表并列/⑧表承接。 故选B。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博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 B.“寄托”,古义:指寄居存身;今义:指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C.“爪牙”,古义:指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帮凶、走狗。 D.“风雨”,指自然界的风和雨。 故选D。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筋骨之强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𫐓以为轮D.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A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A项,筋骨:古义和今义都指筋肉和骨头。 B项,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指江河一类的水系。 C项,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做成;今义,用于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 D项,爪牙:古义,兽类的脚爪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故选A。 小提示: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 10、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春蚕无需自栩,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间万象,何为表里。我们身边的伟人,不乏有奉献作为之人,譬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农田,他不畏艰辛,远离繁华,不怕苦、不怕累,不慕名利。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 A.自栩B.譬如C.艰辛D.田畴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 A.“自栩”的“栩”应为“诩”,“自诩”, 自夸,“诩”,说大话,夸耀,而“栩”是形容生动传神的样子。 故选A。 11、下列各句中,用来总论学习的意义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⑤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⑤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③是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④⑥是论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排除③④⑥。 故选C。 小提示: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1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开办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即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答案:D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能力。考生要必须特别注意问号、顿号、分号、冒号等的用法,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了解每一种标点符号的功用,养成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提高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中, A项,“三四”应当是概数,中间不用标点,删去顿号。 B项,分号用得不妥,因为在这个句子中,分号前后两层并非并列关系,应将分号改为冒号,表示对前文的总结。 C项,书名号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的名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不属于此列,不应加书名号。 故选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从而师之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之一,因为不理解虚词,句子的结构和含义就不好理解,也就无法理解文言文。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 A项,①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②语气词,可不译,句意: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B项,①结构助词,的,句意: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C项,①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②连词,表承接,句意: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D项,均为介词,表比较,比。①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②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故选D。 1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答案: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须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指片刻,短时间。 B项,“博学”,古义指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 C项,“所以”,古义指古义用来……的;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D项,“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指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故选A。 1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 C.人非生而知之者D.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 A项,受,通“授”,传授。 B项,不,通“否”。 D项,生,通“性”,资质、禀赋。 C项,“人非生而知之者”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没有通假。 故选C。 16、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来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来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错误,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故选C。 17、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舟辑 骐骥 朽木 蛇鳝之穴 B.镂刻 筋骨 弩马 用心燥也 C.贵贱 解惑 句读 官盛近谀 D.苌弘 佳奖 贻送 耻学于师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舟辑”中“辑”应改为“楫”。 B.“弩马”中“弩”应改为“驽”。“用心燥也”中“燥”应改为“躁”。 D.“佳奖”中“佳”应改为“嘉”。 故选C。 1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学于余 B.吾尝终日而思矣 惑而不从师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自言本是京城女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A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作“向”。 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C项,前一个“言”是语气助词,可不译;后一个“言”是动词,可译作“说”。 D项,前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比”;后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对”。 故选A。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城管人员白天执法,晚上练摊,折射民生之困,同时也佐证:一个城市要“面子”,更要要“里子”。诚如是,这位城管员也可以冠冕堂皇地利用业余时间练摊了。 B.针对此事件,作为盟友的英国人认为,你监视我,却指望我无动于衷,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C.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D.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答案: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以及所在的语境。 A项,冠冕堂皇:比喻外表很体面,实际并不如此。本句是写“要里子”的话,那么城管人员也有充足的政策支持自己“练摊”,并非“外表体面”内里不堪,使用错误,应改为“光明正大”。 B项,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也用来指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样。此处用的是后一个意义,正确。 C项,残羹冷炙:剩下的饭菜或别人的施舍,题型陈旧与此两义都无关,使用错误。 D项,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第三方。在本句中没注意使用对象的限制,用于形容他人说的话,使用错误。 故选B。 20、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词语意思,并结合字形分析读音。 A项,“传”,应读作“zhuàn”,可译作“解释‘六经’的著作”。 B项,“贻”,应读作“yí”,可译作“赠送”。 D项,“谀”,应读作“yú”,可译作“阿谀,奉承”。 故选C。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答案: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望:察看”错误。“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B。 小提示:要想准确把握实词的意思,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实词推断可用如下方法。 1 .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2 .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3 .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4 .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5 .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6 .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22、下列填入画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一项是( )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混蛋。 ②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④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③④②①D.③②①④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那么,怎么办呢”这一问,后文肯定回答穷青年面对大宅子的态度,故③排在句首,排除AB; 第②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中的“但是”表转折,明显是与③相反的态度,①④也是与②一样的态度,故②排在③后,排除C。 故选D。 23、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而耻学于师 C.其曲中规D.小学而大遗 答案: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应结合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分析活用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项,“是圣故益圣,愚益愚”意思是“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 B项,“而耻学于师”意思是“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C项,“其曲中规”意思是“木材弯曲的程度就合乎圆的标准”,“曲”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程度”。 D项,“小学而大遗”意思是“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小”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故选B。 24、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B.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结束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答案: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之一,因为不理解实词,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理解文言文。因此,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应熟练掌握。在具体辨析文言实词含义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A项,知:通“智”,见识,①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②句意:(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排除。 B项,正确。①句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②句意: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C项,徒:同类的人;①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②句意: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排除。 D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①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②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排除。 故选B。 25、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意思,把握词类活用类型的能力。 例句“上食埃土”的“上”是名词做状语,向上; B项,“物价上涨”的“上”也是名词做状语,向上; A项,“上山擒虎易”的“上”是动词; C项,“上下天光”的“上”是方位名词,上面; D项,“其上”的“上”也是名词,上面。 故选B。 26、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心备焉 备:具备/而闻者彰 彰:清楚 B.不积跬步 跬:一步/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C.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D.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郯子之徒 徒:同类的人 答案: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B项,“跬”,半步,古时称人行走,举足一 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叫“跬”。 故选B。 2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B.近年来,《战狼Ⅱ》《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新时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 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D.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A项,“当……的情况下”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在……的情况下”或“当……的时候”。B项,谓语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前应加“具有”。C项,“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不合逻辑,应是“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 故选D。 28、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④小学而大遗 ⑤朝避猛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⑧囊括四海之意 A.①④/②③⑦/⑤⑧/⑥B.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D.①④⑥/②③/⑤⑧/⑦ 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履,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名词作动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五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衣:名词作动词,穿。 ④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⑤朝避猛虎:白天躲避猛虎和长蛇,朝,白天,名词作状语。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亡:使(诸侯国)灭亡,使动用法。 ⑧囊括四海之意: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囊,像用口袋一样,名词作状语。 故选C。 2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然而不王者 ②今漂沦憔悴 ③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吾从而师之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 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B.⑦⑨⑩C.③④⑥D.②④⑨ 答案:D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现象掌握的能力。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时代因素造成的。因此,当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会遇到大量的古今同义词。虽然汉字的形状自古以来没有太大变化。然而,它们的含义却大相径庭。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这在意义理解上有很大差异。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古今同义词的区别,就会造成翻译错误,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掌握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注意发音上的差异。第二种方法是注意语句的停顿。第三种方法,注意文章的上下文。第四种方法是注意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 ①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一个词,表转折。 ②憔悴: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古今相同。 ③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④得志:获得成功。古今相同。 ⑤报怨:古义,报仇;今义,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 ⑥颜色: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⑦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⑧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⑨冷落:冷清;不热闹。古今相同。 ⑩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故选D。 3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斗折蛇行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 A项,“蛇”原是名词,在此短语中作状语,像蛇那样爬行弯曲。整句话的意思是: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B项,“箕畚”,原是名词,在此短语中作状语,用箕畚。整句话的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C项,“水”,原是名词,此处名词作动词,游水。整句话的意思是: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D项,“日”,原是名词,在此短语中作状语,每天。整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故选C。 小提示:词类活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成以其小,劣之。 课内阅读 31、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答案:《劝学》: ①“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②“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说明学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同时“君子生非异也”表明人的资质没有什么不同,这个观点是需要更新的,每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我们应该着重因材施教,利用好我们自己的天赋去获得更大的成功。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学习贵在积累,然后作者以骐骥与驽马,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蚯蚓与螃蟹三组比喻性的对比,指出学习贵在专心,戒浮躁。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师说》: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提出了既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又要学生以能者为师,提倡教学相长,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能力。 《劝学》这篇文章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角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开篇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之后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煣木为轮”“金就砺则利”为例进行论证,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然后以“登高招”“顺风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例,指出学习可以弥补不足,所以说“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此外文章还写了学习的方法、态-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必修 第六 单元 综合 复习 十六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