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要》教案.doc
《《中医学概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概要》教案.doc(9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绪 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1.四大经典著作: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2).与《内经》相媲美的著作---------《难经》 (3).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4).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2.外科鼻祖------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外科麻醉先河(五禽戏) 董奉“杏林春暖” 《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 3.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 (2)张子和--------攻下派------“邪去则正安” (3)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4)朱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五官-----五体 如:肝系------肝,胆,目,筋。 A.认识疾病:“肝火犯胃”------胃脘疼痛,泛酸,呕血。 B.诊断疾病:舌诊,脉诊,观面色耳廓。“察外知内” C.治疗疾病:舌红疼痛——心火旺——泻心火 D.养生:劳逸结合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疾病(季节性,地理环境) 治疗(因时,因地)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2)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1.诊疗手段:辨病论治,对症治疗,辨证论治。 (1)病: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如:感冒,痢疾 (2)症:症状,疾病的具体表现。如:头痛,发热,腰酸,乏力。 (3)证: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四诊——资料——分析——概括——证。 2.同病异治:痈疖初期,成脓期,溃脓期,恢复期。 异病同治:脱肛 子宫脱垂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 阳 学 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最初涵义,范畴) 2.阴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水和火),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冷水和热水)。 3.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 (1)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如:60℃的水。 (2)阴阳中复有阴阳。如:白天中的上午。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相反——对立——制约——动态平衡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气与血的关系。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此消彼长。制约较强造成的。 阴阳图 2.此长彼消。制约不及造成的。 3.此长彼亦长。互根互用得当的结果。“补气生血” 4.此消彼亦消。互根互用不及的结果。“气虚引起的血虚” (四)阴阳的互相转化 物极必反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上,背,体表,六腑,心阳,四肢外侧 阴:下,腹,体内,五脏,心阴,四肢内侧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物质——阴 功能——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的偏盛(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阴阳的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第二节 五 行 学 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最初涵义;五材。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生也。”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对事物的五行分类 表格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木 水 火 金 土 相克 木 水 火 金 土 相乘 木 水 火 金 土 相侮(反克) 1.(1).相生:母子关系 制化 (2).相克:克我,我克,所胜,所不胜. 2.(1)相乘:克制太过A太过相乘:“木乘土” B不及相乘:“土虚木乘”。 (2)相侮:反克A太过:“木火刑金” B不及:“金虚木侮”。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1)、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 (2)、心阳具有温煦的功能, (3)、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乃气血生化之源, (4)、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 (5)、肾主水,藏精。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相互资生的关系, (2)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水不涵木” (2)子病犯母:“心肝火旺” 2、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乘:“木乘土”,“土虚木乘” (2)相侮:“木火刑金”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控制疾病的传变 太过—泻之 不及—补之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2、确定治则及治法 (1)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滋水涵木,培土生金。 (2)相克“抑强扶弱”如: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 3、用于中医的情志疗法。 第二章 藏 象 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详于脏而略于腑,详于功能略于解剖” 分类:1、五脏:肝、心、脾、肺、肾(是实体性器官,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以藏为主) 2、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属管腔性器官,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以通为用) 3、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形态似脏,功能似腑) 中医学中的脏腑与西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节 脏 腑 一、五 脏 (一)心 1、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 A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备三个条件:①心气充沛②血液充盈③脉道通畅 B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从以下四方面观察:①面色②舌色③脉象④胸中感觉 (2)主神志:①精神意识思维活动②主宰人的生命活动 2、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二)肺 “华盖” “娇脏” 1、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A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排出浊气,完成人体与自然界的气体交换。 B主一身之气:通过肺有规律的呼吸运动,带动全身的气机。“肺为气之主” (2)朝百脉、主治节。 (3)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A宣发:①呼出浊气②向上向外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 B肃降:①吸入清气②向下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③肃清呼吸道的异物 C通调水道: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提壶揭盖 2、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在志为忧(悲则气消)、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三)脾 1、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运输,消化吸收。 ①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后天之本”②运化水湿“脾为生痰之源”。 (2)主升清:①将水谷精微向上输布,化生气血营养全身②维持内脏位置相对固定,使内脏不致下垂。 (3)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2、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四)肝 1、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疏通发泄 “刚脏”①调畅气机②促进消化吸收A协调脾胃气机的升降B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泄③调畅情志④影响男子排精,女子月经“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2)主藏血:储藏和调节血量。 2、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在志为怒(怒则气上) 在液为泪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五)肾 1、肾的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 藏精:贮藏精气,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丢失,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精: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 肾精:有形的,物质,散为肾气 肾气:无形的,功能,聚为肾精 肾精与肾气为同一物质,合称肾中精气 肾中精气是产生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阴肾阳是机体阴阳的根本“真阴真阳,元阴元阳” (2)主水: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 ①将饮食中的津液吸收并布散全身②将代谢后的浊液排出体外“水脏”“肾为水之下源” (3)主纳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2、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和二阴。 二、六 腑 (一)胆(1)储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 (二)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之海”(2)主通降 (三)小肠 (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小肠主液”“利小便而实大便” (四)大肠:传化糟粕 (五)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1)通行元气 (2)疏通水道 三、奇 恒 之 府 (一)脑 “脑为髓之海” (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气与血的关系 2、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3、心与肝: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方面 4、心与肾:心位居于上,五行属火,火曰炎上 肾位居于下,五行属水, 水曰润下 “水火既济” 5、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的输布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肺与肝:气机的调节方面 7、肺与肾: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 8、肝与脾:消化和气血运行 9、肝与肾:精血互生,阴阳协调,藏泄配合 10、脾与肾:先后天相互滋生和水液代谢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阴阳表里相互配合关系 1、心与小肠:心火下于小肠 2、肺与大肠: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和津液的下达 3、脾与胃:①纳运协调②升降相因③燥湿相济 4、肝与胆: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5、肾与膀胱:尿液的储藏和排泄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气: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一)气的生成与运动 1、生成来源①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②饮食中化生的水谷精气③自然界的清气 2、气机:气的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的运动 (二)气的分布和分类 1、元气 ①来源:肾中精气 ②分布:通过三焦到达全身 ③功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 2、宗气 ①来源:A肺吸入的清气B脾化生的水谷精气 ②分布:胸中 ③功能:A走息道以行呼吸B贯心脉以行气血 3、营气 ①来源:脾化生的水谷精气(营养丰富的) ②分布:脉中 ③功能: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 4、卫气 ①来源:脾化生的水谷精气(活力较强的) ②分布:脉外 ③功能:A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B温养脏腑、肌肉、皮毛C调节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三)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①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②推动血液和津液的生成运行 2、温煦作用:①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②血和津液的运行③人体体温的恒定 3、防御作用:①防止外邪入侵②驱邪外出 4、固摄作用:控制液态物质,防止无故丢失 5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二、血 (一)血的生成 血液=营气+津液 (二)血的功能 1、滋润营养作用2、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三)血的循环 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的协调平衡 三、津 液 津液: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二)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营养的功能2、化生血液3、调节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五、神 (一)神的形成 (二)津液的作用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A营气B气化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②血能生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2、气能行津3、气能摄津4、津能载气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液=营气+津液 “津血同源” 第三章 经 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 二 经 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上为手,下为足。”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内侧、阳经行外侧) 手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 肢 前 缘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 线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 缘 足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下 肢 前 缘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中 线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后 缘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叉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正经的走向、交接及分布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及交接规律 头面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 (腹) 三 足三阴 阳 足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及流注次序 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膀,肾包三焦胆肝脏。 第三节 奇 经 八 脉 一、奇经八脉的含义 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与联系 十四经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 三、奇经八脉的功能 一源三歧: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 任脉沿前正中线上行。“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督脉沿后正中线上行。“阳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诸经,司妇女带下。 第四节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一)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二)经络具有运气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 (三)经络具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四)感应传导作用 第四章 病 因 病 机 第一节 病 因 一、概 述 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包括六淫、七情、疠气、饮食、劳逸、痰饮、淤血等。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二、六 淫 六淫(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1、外感性:邪气从肌表口鼻侵入; 2、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冬季多寒病; 3、地区性:如西北多寒病、燥病,东南多湿病、温病; 4、相兼性:如风寒感冒,风寒湿痹。 (一)风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附:内风(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关) (二)寒 伤寒 中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 4、寒性清澈。 附:内寒(与阳虚有关) (三)暑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易伤津耗气; 3、暑多夹湿。 (四)湿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遏气机;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 附:内湿(与脾虚有关) (五)燥 1、燥易伤津,燥性干涩; 2、燥易伤肺。 附:内燥(与津伤血亏有关) (六)火(热)“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1、火性炎上; 2、火易耗气伤津;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附:内火(五志过极皆为火,邪气郁而化火) (二)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 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较重;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内 伤 七 情 (一)七情的含义 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七情与五脏气血的关系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3、影响病情发展。 三、其 他 因 素 (一)饮食失宜 1、饥饱失常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 (二)劳逸过度 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 (三)外伤、虫兽伤 四、继发病因 (一)痰饮 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津停为湿,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为痰。 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 2、痰饮的形成: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所导致。 3、痰饮的致病特点: A易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 B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C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D易扰乱神明; E舌苔多滑腻。 (二)瘀血 1、淤血:离经之血和经脉及脏腑内停留的血液。 2、淤血的形成: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 3、淤血的致病特点: A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昼轻夜重; B肿块:固定不移,拒按; C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第二节 病 机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 一、邪正斗争 正气,邪气的含义 1、正邪相争与发病 A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B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C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A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B邪盛正衰,则病势恶化。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2、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4、阴阳格拒 A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 B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5、阴阳亡失 亡阳 亡阴 阴阳离决 第五章 诊 法 四诊:望、闻、问、切。 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 第一节 望 诊 望诊: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局部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变化进行观察以了解病情。 一、望全身情况 望全身: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一)望神:两目,神志,语言,反应。 1、有神(得神):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2、少神(神气不足):脏腑功能减弱,多见于虚证。 3、失神(无神):病重难治,预后不良。 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 4、假神:精气极度衰竭,阴阳即将离决,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5、神乱。 (二)望面色:颜色和光泽 1、正常面色(常色):微黄红润有光泽。 主色 客色 2、病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淤血,痛证,惊风。 A面色苍白淡青——多属寒邪外袭; B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疼痛——多属心阳不振,心血淤阻; C小儿高热,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惊风。 (2)黄色:主虚证(脾虚),湿证。 A萎黄(黄无光泽):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B黄胖(黄而虚浮):脾虚湿蕴; C黄疸(身目俱黄): ①阳黄(黄而鲜明如橘色)——湿热 ②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 (3)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虫证。 A晄白(白而虚浮)——多为阳虚; B淡白(白无光华)——多为血虚; C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 D面部有白色斑点——多见于肠道寄生虫病。 (4)赤色:主热证。 A实热证——满面通红; B虚热证——两颧潮红娇嫩; C戴阳证(真寒假热证)——重病久病之人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 (5)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 A面黑暗淡——多属肾阳虚,阴寒凝滞之虚寒证; B面黑干焦——多属肾阴虚; C眼眶周围发黑——为肾虚或有水饮,或为寒湿带下; D面色黎黑,肌肤甲错——多由血淤日久而致。 (三)望形体:了解病人体质的强弱和脏腑气血的盛衰。 1、形肥而食少乏力:多为脾虚有湿(胖人多痰湿); 2、形瘦而食多:多为胃中有火(瘦人多火)。 (四)望姿态 1、喜动者为阳证,喜静者为阴证。 2、卧时蜷卧成团,喜衣被者多为寒证; 卧时仰面伸足,去衣被者多为热证。 二、望局部情况 1头形:肾 (1)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小,眼球偏下(太阳落山症)智力低下——脑积水; (2)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佝偻病。 2、囟门: (1)囟门凹陷:多属虚证,见于吐泻伤津或先天不足 (六个月内微陷属于正常); (2)囟门突起:多属实证,见于火邪上攻或颅内水液停聚(哭闹时暂时突起属于正常); (3)囟门迟闭:肾气不足 佝偻病:五迟:立,行,发,语,齿。 五软:头,项,口,手足,肌肉。 3、头发 (1)突然出现片状脱发(斑秃):多属血虚受风; (2)头发稀疏易落或干枯不荣:多属精血不足。 4、面部 (1)腮肿: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界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或压痛感,为痄腮; (2)惊恐貌——小儿惊风,狂犬病,甲亢; 苦笑貌——破伤风,新生儿脐风; 狮面——麻风。 5、颈项 (1)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突起,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肝郁气滞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2)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瘰疬(颈外侧淋巴结核)——外感风火时毒,挟痰结于颈部。 6、胸胁 (1)胸廓膨隆(桶状胸)——多见于久病咳喘耗伤肺肾,日久变形; (2)串珠肋,鸡胸——佝偻病。 (一)望目 1、目赤红肿——多为肝经风热; 2、白睛发黄——多为黄疸; 3、目眦淡白——多为气血不足; 4、眼睑浮肿——多为水肿, 眼窝凹陷——多为津液亏耗; 5、目睛上视、直视或斜视——多为肝风内动; 6、瞳孔散大——肾精耗竭或中毒,若一侧逐渐散大多见于中风或颅脑外伤或脑瘤; 7、眼球突出——甲亢; 8、昏睡露睛——脾胃虚弱; 9、眼睑下垂——脾肾亏虚。 (二)望鼻 1、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 2、鼻流浊涕——多为外感风热; 3、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鼻渊(鼻窦炎)。 (三)望口唇 1、唇色淡白——多属虚寒或血虚; 2、唇色青紫——多是寒凝血淤; 3、唇色深红而干——多属实热; 4、口唇糜烂——脾胃湿热或阴虚火旺; 5、口唇樱桃红色——多属于煤气中毒; 6、口角流涎——见于小儿属脾虚湿盛,见于成人多为中风; 7、口噤不开——多见于破伤风。 (四)望咽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 1、咽喉红肿疼痛,甚则溃烂——多为肺胃热盛; 2、咽喉鲜红娇嫩,肿痛不甚——虚火上炎; 3、咽喉有灰白假膜,坚韧难剥,重剥出血,随即复生——白喉。 (五)望皮肤 1、头面四肢或全身皮肤浮肿——水肿; 2、只有腹部鼓起,腹壁青筋暴露,四肢消瘦——肝气郁滞,湿阻血淤所致鼓胀; 3、皮肤面目俱黄者——黄疸; 4、脐孔或腹正中线有半球状物突起——脐疝; 5、皮肤起红点,点大成片,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斑; 6、皮肤红点形如粟粒,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疹。 (六)望小儿指纹 风关,气关,命关。 浮沉分表里;色泽辨病性;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三、望 舌 (一)概述:自然光线,自然伸舌,舌质舌苔,注意染苔 包括舌质和舌苔两方面。 1、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2、舌面脏腑分布:舌尖——心肺,舌中——脾胃, 舌根——肾,舌边——肝胆; (二)内容 1、望舌质 包括舌色、舌形和舌态。 (1)舌色: ①淡白舌:主虚证,寒证和气血两虚证。 A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证 B淡白无泽,舌体瘦薄——气血两虚。 ②红舌:主热证。 A舌边尖红——多见于外感表热证初起。 B舌红,苔黄厚——多属实热证。 C舌红,少苔或无苔——多属虚热证。 ③绛舌:主热入营血,阴虚火旺证。 ④紫舌:主淤血,寒证,热证。 A舌色紫暗或见淤斑——多属气滞血淤。 B舌绛紫而干——热盛。 C舌淡紫润滑——寒证。 (2)舌形 ①老嫩:A老舌——主实证,热证。 B嫩舌——主虚证,寒证。 ②肿胀:A鲜红肿胀——心脾有热; B青紫灰暗肿胀——中毒。 C胖大舌边有齿痕——水湿痰饮阻滞。 ③瘦薄:A瘦薄而色淡——多属气血两虚。 B瘦薄色红而干——多属阴虚火旺。 ④裂纹:A舌红绛有裂纹——热盛伤津或阴液亏损。 B舌淡白有裂纹——血虚。 ⑤芒刺:热盛。 (3)舌态 ①强硬(舌强) ②痿软 ③震颤:A舌淡白而颤动——血虚生风。 B舌红绛而颤动——热极生风。 ④吐弄 2.望舌苔:包括苔色和苔质。 (1)望苔质 ①厚薄:A薄苔——正常舌苔或病邪在表。 B厚苔——邪盛入里或内有痰湿,食积。 ②润燥:A滑苔——水湿内停。 B燥苔——热盛津伤或津液亏耗。 ③腐腻:A腐苔——食积,痰浊。 B腻苔——食积,痰饮,湿浊。 ④剥苔(镜面舌):阴虚。 (2)望苔色 ①白苔:主表证,寒证。 A薄白苔——病在表。 B白厚腻苔——多属湿浊,食积。 ②黄苔:主里证,热证。 黄腻苔——湿热或食积。 ③灰黑苔:主热极,寒盛。 A苔灰黑而干——热极 B苔灰黑而润——寒盛。 四、望 排 泄 物 (一)望痰涎 1、痰白而清稀——寒痰; 2、痰黄而粘稠——热痰; 3、痰少而粘,难于咳出——燥痰; 4、痰白滑量多,容易咳出——湿痰; 5、痰中带血或咳出鲜血——热伤肺络; 6、咳出脓血腥臭痰——肺痈(肺脓肿); 7、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 8、口流黏涎——脾胃湿热。 (二)望呕吐物 1、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胃热; 2、呕吐物清稀无臭味——胃寒; 3、吐黄绿苦水——肝胆湿热; 4、呕吐清稀痰涎——痰饮中阻; 5、呕吐鲜血——肝火犯胃或胃有积热; 6、吐不消化食物,味酸腐——伤食。 (三)望二便 1、大便清稀如水——寒湿泄泻; 2、大便黄粘如糜——湿热泄泻; 3、便下脓血——痢疾; 4、先便后血,血色黑者——肠胃病; 5、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者——痔疮; 6、小便清长——寒证; 7、小便短赤——热证; 8、小便混浊如米泔——膏淋; 9、尿有砂石——石淋; 10、尿血,热涩疼痛——血淋。 第二节 闻 诊 一、闻 声 音 (一)声音的异常 1、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实证,热证; 2、语声低微细弱者——虚证,寒证; 3、新病音哑或失音——实证(金实不鸣); 4、久病音哑或失音——虚证(金破不鸣)。 (二)语言的异常 1、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谵语(热扰心神); 2、神识不清,语言重复,声音微弱,时断时续——郑声(心气大伤);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3、自言自语,见人便止——独语(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4、语言謇涩,伴舌强——中风。 (三)呼吸的异常 1、呼吸气粗而快——实证,热证,常见于外感病; 2、呼吸气微而慢——虚证,寒证,常见于内伤病; 3、呼吸困难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喘证; 4、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哮证。 (四)咳嗽 1、咳声重浊——实证; 2、咳声无力,声低气怯——虚证; 3、咳嗽阵发,咳时气急,连声不断,终止时作鸬鹚叫声——顿咳(百日咳)。 (五)呕吐 (六)呃逆、嗳气 1、呃声频作,声高有力——实热; 2、呃声低沉无力——虚寒; 3、久病呃逆,声低无力——胃气衰败; 4、嗳气酸腐,伴脘腹胀满——食滞胃脘; 5、嗳气频作而响亮,嗳后腹胀减轻,发作与情志有关——肝气犯胃。 二、嗅 气 味 (一)身体的气味 1、口气臭秽——胃热,口腔不洁,龋齿; 2、口气酸臭——胃有宿食; 3、口气腐臭——牙疳或内痈; 4、腋下汗出,有臭气——狐臭。 (二)病室气味 1、有氨水味——尿毒症晚期; 2、有烂苹果味——消渴病(酮症酸中毒)。 (三)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 第三节 问 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犹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依据 寒——怕冷。 热——发热。 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不能缓解。多由外感引起,程度轻重不一,起病较急。 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能缓解。多由阳虚引起,程度较轻,时间较长。 1. 恶寒发热:见于外感表证。(太阳病) (1)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 (2)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 2.寒热往来:见于半表半里证。(少阳病) 3.但寒不热:见于里寒证。 (1)久病,脉沉迟无力——里虚寒证。 (2)新病,脉沉迟有力——里实寒证。 4.但热不寒:见于里热证。 (1)壮热——里实热证(阳盛则热)(阳明病) (2)潮热 A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低热,伴颧红,盗汗等。 B阳明潮热——日晡(下午3-5点)热势增高,伴腹满便秘等。 (3)低热——多为阴虚发热或气虚发热。 二、问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 1.表证辨汗 (1)表证无汗——外感寒邪表实证 (2)表证有汗——外感风邪表虚证或表热证。 2.里证辨汗 “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1)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多见于气虚或阳虚。 (2)盗汗:睡时汗出,醒后汗止。多见于阴虚证。 (3)大汗:里实热证或亡阳证。 (三)问疼痛 疼痛的病因病机: (1)“不通则痛”,因实而致痛。感受外邪,气滞血淤,食滞,痰凝阻滞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2)“不荣则痛”,因虚而致痛。气血不足,阴精亏损,脏腑经络失养。 1.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A.头痛连项——太阳经(羌活) 两侧头痛——少阳经(柴胡) 前额连眉棱骨——阳明经(白芷) 巅顶痛——厥阴经(吴茱萸) 头痛掣脑——少阴经(细辛) 头痛如裹——太阴经(苍术) B.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多为外感头痛,实证。 发病缓,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多为内伤头痛,虚证。 (2)胸痛:多为心肺病变。 A胸痛,壮热,咳喘,吐黄痰——肺热 B胸痛憋闷,痛引肩背——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多由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或气滞血淤所致。 C胸背彻痛如针刺刀绞,面色青灰,脉微欲绝——真心痛(心梗) D胸痛,伴潮热盗汗,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肺阴虚。 E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痈 (3)腹痛 A脐以上痛(大腹痛)——多属脾胃病变。 B脐以下痛(小腹痛)—多属膀胱,大小肠,胞宫病变。 C小腹两侧痛(少腹痛)——多属肝胆病变。 (4)腰痛:肾病的主要表现。 A外伤或外邪所致急性腰痛——多属实证。 B慢性反复发作的腰痛——多属肾虚。 (5)四肢痛 A四肢关节疼痛——多属痹证(感受风寒湿邪)。 B独见足跟痛或胫腓酸痛——多属肾虚。 2.问疼痛性质 (1)胀痛——气滞。 A胸胁脘腹胀痛,时发时止——多属气滞 B但头目胀痛——多见肝阳上亢。 (2)重痛——多为湿邪困阻气机。 (3)刺痛——多为淤血。 (4)隐痛(空痛)——精血不足,筋脉失养。 (5)走窜痛——A见于胸胁脘腹,多属气滞。 B见于肢体关节,多属行痹。 (6)固定痛——A见于胸胁脘腹,多属血淤。 B见于肢体关节,多属寒湿痹。 (7)冷痛——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 (8)灼痛——火邪盛或阴虚火旺。 (9)绞痛——有形实邪阻闭气机(真心痛)或寒邪凝滞气机或结石阻塞。 3.问疼痛持续时间及缓解加剧因素 A新痛,痛重,拒按,持续不解——多属实证。 B久痛,痛轻,喜按,时痛时止——多属虚证。 C痛而喜温者——多为寒证。 D痛而喜冷者——多为热证。 四、问饮食与口味 1.问食欲与食量 (1)食欲不振,食量减少——脾胃虚弱。 (2)食少纳呆——多为湿邪困脾。 (3)厌食————多为饮食积滞,或肝胆湿热。 (4)多食易饥——胃火亢盛。 (5)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6)嗜食异物——多为小儿虫病。 (7)多饮多食,形体反瘦——多见于消渴病。 (8)厌食油腻厚味,伴脘腹胀满,呕恶——多属脾胃湿热。 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多属肝胆湿热。 2.问口渴与饮水 (1)渴喜冷饮,量多——热盛伤津。 (2)渴喜热饮,量少——寒湿内停。 (3)渴不多饮——痰饮内停或湿热内阻。 (4)口渴多饮,尿多——消渴病。 3.问口味 (1)口淡无味——脾胃气虚。 (2)口中泛酸——肝胃不和。 (3)口中酸腐——伤食。 (4)口苦——热盛。 (5)口咸——肾虚有寒。 五、问二便 1.问大便 (1)新病,便秘,伴腹痛或发热——多属实证热证。 (2)久病,老人,产后便秘——津亏血少-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概要 中医学 概要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