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带刺的朋友(优质教案).doc
《23.带刺的朋友(优质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带刺的朋友(优质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刺的朋友》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根据情境、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归纳文中刺猬的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从刺猬偷枣中朗读体会刺猬的高明、本事大,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并能细心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2、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 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创设情景。 1、师:今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认识一位朋友,它浑身长满刺,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2、板书课题:15 带刺的朋友,轻声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在课题中写刺猬呢?我们从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刺猬的什么感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过渡:到底刺猬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让作者这么喜欢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1、请大家听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完成填空。(板书:喜爱) 出示:作者通过讲述刺猬________事件写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提示: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地说一说。) 2、课文写了什么事?请找出对应的小节。 3、交流。(板书:偷枣:2-9)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一节 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段文字,想一想哪一段中枣子更诱人? 1、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1)1、2组3、4组读,哪一句的描写更诱人? 2)交流。 3)小结:第一句简明扼要,第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把红枣的诱人写得生动具体。结合课文的内容选用第二句更合适,既写出了红枣的数量多、色彩艳,又写出了红枣香气诱人,同时引出刺猬偷枣的情节。 4)指导朗读:比喻要读得优美些,男女生读,想象齐读。 (二)学习2-9节“刺猬偷枣” 过渡:这么诱人的枣子,谁看了都会垂涎欲滴的,别说是小刺猬了。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2-9节,找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刺猬偷枣这件事做出了评价,并用直线划出来。 1)交流,出示:我暗暗钦佩:刺猬这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板书:钦佩 高明) (1)板书,谁来解释“高明”?(技艺,见解,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 )联系上下文说说高明的意思? (2)刺猬偷枣技术高超,所以作者暗暗钦佩。 2、交流、板书偷枣过程 过渡:作者暗暗钦佩刺猬偷枣儿的本领好得超过了一般小动物偷枣的水平,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指名开火车接龙读课文2-9节,其他同学用曲线划出刺猬偷枣的句子,并圈出能说明刺猬偷枣高明的关键词。 1)作者亲眼目睹了刺猬的偷枣过程,他是怎么写的呢?其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它的高明? 2)指名交流:读读句子,体会。 (1)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就诡秘地爬向老杈,又爬向伸出的枝丫„„ ★①理解“诡秘”---(诡异、神秘) ②这个诡秘说明什么?(小心翼翼、警惕性高)(板书:爬树) ③指导朗读刺猬诡秘地向上爬着,读的时候语气要轻些。 (2)挂满红枣儿的枝杈,慢慢弯下来。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板书:摇枣) ①这里的“兴许“是什么意思?请你说说它的近义词?(好像、可能、大概„„) ★②这是一个表示猜测的词语,为什么作者不能肯定地表示刺猬是在用力摇晃?(天黑,看不清。作者表达前后呼应。) ③那作者是根据什么内容作的推测呢?与下文作者听到“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的声音,所以用“兴许”、“用力摇晃”。(用词严谨) ④★“摇晃”(想象刺猬“用力”摇晃的情景):说说这小刺猬给你的印象(有趣、聪明) 它一边摇,一边在想什么呢?请大家猜一猜!(我摇我摇我摇摇摇!多摇几个枣,给我小宝宝;多摇几个枣,好好吃个饱。) ▲读、背(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背、自己背) (3)我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家伙“扑”的一声,径直掉下来。(板书:落地) ①★“径直”(结合语境理解):笔直、直接。 ②为什么要直接掉下来?节约时间(动作快),这的确是一只聪明的刺猬。 ③▲读、背(做动作背) (4)它匆匆地忙碌着,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又“扑噜”一下,就地打了一个滚。(板书:归枣) ①★散落:示读音sǎn 没有约束;松开。 sàn分散地往下落;分散,不集中。 选读音sàn;那就意味着刺猬身边全是枣,左一个右一个、前一个(后一个)、东 一个(西一个),很凌乱,很分散,读。 ②这时的刺猬高明在哪儿?(打滚),想象读:“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发现前面还有一个枣,再“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又发现左面有一个枣,接着又“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还发后面„„等把枣子滚完了,也转晕了,看看,到底还漏了那个“高明”的地方? ③★“归”(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聚拢。 ④为什么要把枣子聚拢?(抓紧时间、提高效率)交流,这刺猬真 ! ⑤★想象刺猬忙碌着把枣子聚拢在时,刺猬心里怎么想的: 。 ⑥▲读、背(同桌互相背) (5)你猜怎么着?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兴许是怕被人发现,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飞快地跑去了。(板书: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①★读准四个多音字的读音:怎么着、扎、长、兴 ③那作者是根据什么内容作的推测呢?与下文作者听到“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的声音,所以用“兴许”、“用力摇晃”。(用词严谨) ④★“摇晃”(想象刺猬“用力”摇晃的情景):说说这小刺猬给你的印象(有趣、聪明) 它一边摇,一边在想什么呢?请大家猜一猜!(我摇我摇我摇摇摇!多摇几个枣,给我小宝 宝;多摇几个枣,好好吃个饱。) ▲读、背(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背、自己背) (3)我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家伙“扑”的一声,径直掉下来。(板书:落地) ①★“径直”(结合语境理解):笔直、直接。 ②为什么要直接掉下来?节约时间(动作快),这的确是一只聪明的刺猬。 ③▲读、背(做动作背) (4)它匆匆地忙碌着,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又“扑噜”一下,就地打了一个滚。(板书:归枣) ①★散落:示读音sǎn 没有约束;松开。 sàn分散地往下落;分散,不集中。 选读音sàn;那就意味着刺猬身边全是枣,左一个右一个、前一个(后一个)、东 一个(西一个),很凌乱,很分散,读。 ②这时的刺猬高明在哪儿?(打滚),想象读:“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发现前面还有 一个枣,再“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又发现左面有一个枣,接着又“扑噜”一下,打了 一个滚,还发后面„„等把枣子滚完了,也转晕了,看看,到底还漏了那个“高明”的地方? ③★“归”(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聚拢。 ④为什么要把枣子聚拢?(抓紧时间、提高效率)交流,这刺猬真 ! ⑤★想象刺猬忙碌着把枣子聚拢在时,刺猬心里怎么想的: 。 ⑥▲读、背(同桌互相背) (5)你猜怎么着?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兴 许是怕被人发现,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飞快地跑去了。(板书:打 滚扎枣、驮枣快跑) ①★读准四个多音字的读音:怎么着、扎、长、兴 ②★这时的刺猬又高明在哪儿?驮、跑(动作描写) ③★这里作者又做了大胆的猜测,说明刺猬的机灵。 ④▲读、背(读出刺猬偷枣时灵巧、敏捷的语气) 5)我们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刺猬偷枣的过程,但可以根据作者提供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我们 也能把讲个八九不离十,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板书,然后用“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这 句话作为总起句,同桌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复述时,请用到“爬、摇、掉、归、打滚、扎、驮、跑”着8个动词,还可以选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连 接词使自己的复述更连贯。 6)指明边看动画边复述刺猬偷枣的经过。 7)小结:这一连串可爱、调皮、聪明的举动都没有逃脱作者的眼睛,难怪小作者会说:“刺猬这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刺猬不仅利用身上的刺来偷枣,还可以利用刺来保护自己呢!这部分内容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品资料-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3. 朋友 优质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