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香精香料-增香剂教材.ppt
《食品添加剂-香精香料-增香剂教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添加剂-香精香料-增香剂教材.ppt(23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Chapter4调味剂 香精香料 增香剂.教学要求v1掌握三类物质的概念及使用方法v2掌握增香机理v3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及发展趋势.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v一食品的味、风味和分类v食品的味是指人体对食品的成分在口腔内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和反应;即通常所说的口味。v食品的风味是指食物在入口之后,人的味觉器官、嗅觉器官和触觉神经等对其的综合感觉。v风味是食品的性质和特色,而口味则是对这一特性的感觉和反应。.(一)食品味的特征v人的口腔对食品味的感觉,受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的影响,其中嗅觉对味觉的影响更直接、更大。v人对食品的味觉感觉与气味密切相关,因而有食品风味一说;.v食品气味因感觉器官的不同
2、而分为香气和香味,香气(aroma)是用鼻子嗅到的,香味(taste)则指在口内咀嚼时所感受到的。v在一些特殊场合,风味一词有时特指咀嚼时感到的气味,为的是区别于鼻腔直接感受到的香气。v触觉对味觉的作用也非同一般,它包括食物的温度、软硬度、粘性、弹性及舌感等,这种感觉对食品风味的影响是重要的。.(二)食品味的分类v1食品味以感官刺激的分类v由于食品引起人体器官反应的因素是不同的,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v物理性刺激:包括温感、舌感,甚至听觉的感受,也将这种感觉称为物理味;v化学刺激:如甜味、酸味、咸味、苦味等物质刺激味觉神经,也称为化学味;v心理味觉:包括视觉的感受,色泽、形状和光泽等,日本人称
3、为心理味。.食品味的感官刺激分类和特点分类名称感觉器官刺激类别特征物理味触觉、听觉物理或物理化学冷热、软硬、弹性等化学味嗅觉、味觉、触觉化学酸甜苦咸心理味视觉物理色泽、形状和光泽等.v由于甜味、酸味、咸味、苦味等化学刺激是最基本的,也更明显,所以狭义的认为食品风味就是指这些风味;v而广义的说,食品的味应包括物理味和化学味,但是都主要指口腔和鼻腔对食品的感受。.v2食品味以成分分类v人们根据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引起感觉器官的反应特点对食品味进行分类;v通常将其分为甜、酸、苦、咸等4种基本味,v中国和日本认为还有鲜味;v而在欧美又加进金属味和碱味;v在印度又增加涩味、辣味、淡味和不正常味。.v但目前认
4、为,辣味是辣味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疼痛感觉;v涩味则是触觉神经对口腔蛋白受到刺激后发生的凝固产生的收敛感的反应,与甜、酸、咸、苦等不同,不应将起列为基本味。v德国人海宁依据用红蓝黄3种基本色可以调出任意色调的原理,提出用甜酸咸苦4种基本味可构成一切其他滋味。.分类 内容与特点分类 内容与特点中国 酸、甜、苦、咸、鲜哈勒 酸甜苦咸烈性味、香味、尿味、酒精味、呕吐味等(12味)日本 酸、甜、苦、咸、鲜;酸、甜、苦、咸、辣海宁 酸、甜、苦、咸印度 酸甜苦咸辣、淡涩、不正常味等林纳可丝酸甜苦咸香味、油味、黏液味、收敛味、滋润味、干缩味(10味)食品味以成分分类方法.v(三
5、)、隐昧、模糊味和厚昧的概念v日本调味界提出了隐味包括:v调味原料的某种味对食品整体风味的影响;vv食品本身品质对风味的影响;v与人的主观概念和周围环境有关。.v因此,隐味也是指一种味感,是在主味占主导地位时刚刚可以被感觉到的、起烘托作用的味感。v特点是似无似有、模糊不清,不认真体会往往会将其忽略,故称之为隐味。v鱼酱油、动植物浸出液和香辣粉等被日本调味业认为是常用的隐味原料。.v我国不存在与隐味一词。v宋刚先生根据隐味的特点称其为模糊味,并认为隐味就是我国烹调界常说的提味。v在我国提味是指使用极少量某种辅料却使整体风味变强和突出,更多的是表示实现这一目的的操作和技术,并不是指味感。.v厚味是
6、指使风味在口味和香气上有更大的厚度和宽度。v日本厚味调味品都是以大豆为原料,通过水解大豆蛋白得到相对分子量为1000一5000的多肽,并干燥成粉末;再与一般加热方法制取的猪、牛、鸡等动物浸取物粉末(其中富含美拉德反应生成的吡嗪等肉味香气成分)混合,适当加入食盐、糖类、核甘酸、味精、甘氨酸、DL-丙氨酸和酵母粉等,利用大量肽和吡嗪等成分赋予食品厚味;v功能特点是可以使较短时间的烹调具有长时间烹调的风味效果。.二味的定量评价v常用的有以下数值:v(一)阈值(CT)v是指可以感受到的特定味的最小浓度。.各种物质的阈值基本味物质阈值/%基本味物质阈值/%咸味食盐0.2苦味奎宁0.00005甜味砂糖0.
7、5鲜味谷氨酸钠0.03酸味柠檬酸0.003.v不同的测定方法获得的阈值不同。v采用由品评小组品尝一系列以极小差别递增浓度水溶液而确定的阈值称为绝对阈值或感觉阈值,这是一种从无到有刺激的感觉。v将一给定刺激量增加到显著刺激时所需的最小值,就是差别阈值。v而当在某一浓度在增加也不能增加刺激强度时则是最终阈值。v可见绝对阈值最小,最终阈值最大;v若没有特殊说明,则是指绝对阈值。.v阈值的测定仍然依靠人的味觉,这就不可能不产生差异。v阈值中最常用的是辨别阈(DL);v辨别阈是指能感觉到某呈味物质的浓度变化的最小变化值,即能区别出的刺激差异,也称为差阈或最小可知差异(JND)。.v不同浓度的呈味物质,其
8、辨别阈不同;v一般当一种呈味物质为较高浓度时,能辨别的最小浓度变化量增大,即辨别阈有变大的现象;所以一般浓度越高或刺激RO越强,辨别阈R也越大。vWeber提出“能辨别的刺激增值R与其刺激量成正比”。因此为避免刺激量R增加的影响,用R/RO表示辨别阈,称为Weber比或相对辨别阈。.v(二)等价浓度(PSE)v指对共同属性达到相同感觉时的浓度称为PSE,又称为主观等价值。v甜度的测定称取蔗糖2g,加水100ml,制成2%的蔗糖溶液。另取甜菊糖甙(2/n)g,加水100ml溶解。对比品尝两种溶液。当甜菊糖甙溶液与2%蔗糖溶液甜度相当时,n值即甜菊糖甙为蔗糖甜度的倍数。.三影响味的因素v(一)食品
9、味之间的各种作用v1对比作用:v是指一个味感显出比另一个的刺激强;v两个同时的味感称同时对比;v在已有的味感之上再感受新的一个称继时对比。v如加入一定量的食盐使味精的鲜味增强;v在15%的砂糖溶液在中添加0.001%奎宁,所感到的甜味比不加奎宁时的甜味强。.味的对比现象第一味感第二味感阈值变化甜味咸味下降甜味酸味下降苦味咸味下降苦味甜味上升.v2变调作用:v两种味感的相互影响会使味感改变,特别是先摄入的味给后摄入的味造成质的变化;又称为阻碍作用。v如在吃了很咸的事物后,马上喝普通的水会感受到甜;v喝了涩感很强的硫酸镁溶液后在喝普通的水,也同样会有甜感。.v3相乘作用:v因另一种呈味物质的存在使
10、味感显著增强的作用,也称为协调作用。v5,-肌甘酸和5,-鸟甘酸等动物性鲜味剂,与谷氨酸并用使鲜味明显加强。v如在1%食盐溶液中分别添加002%谷氨酸钠和002%肌甘酸钠,两者只有咸味而无鲜味,但是将其混合在一起就有强烈的鲜味。v麦芽酚对甜味的增强效果。.v4消杀作用:v因一个味的存在而使另一味明显减弱的现象。v如热带植物匙羹藤所含的匙羹藤素可以抑制苦味和甜味,而对酸味和咸味没有消杀作用。.v(二)味觉与温度v4种基本味的味感因温度而异;v苦味在40显示最高;v甜味在30-40味感最高;v咸味15为最高。.v烹调调味时也要掌握食品的饮食温度,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v咖啡、各种靓汤、牛奶、各色粥食
11、、热面条等热食液体食物,在热时不能一口吃完,全部吃完需要有一段时间,品温逐渐降低的影响大。.食品的最适温度热食食物冷食食物食品名称最适温度/食品名称最适温度/咖啡67-73水10-15牛奶58-64凉麦茶10黄酱汤82-68冷咖啡6汤类60-66牛奶8黏糕小豆汤60-64果汁8-14汤面58-70啤酒10-20炸鱼虾64-65冰淇淋-6.v一般来说,咖啡应在65以上饮用,品温在58以下就不好喝了。v供应温热的食品时,品温应略高,以留有适当的余地。v若冲咖啡的温度在80左右,加上砂糖和牛奶后会下降到72,以后自然下降的速度约为l/min左右。.液体食品的饮用特点液体食品每一口量/ml一般容器容量
12、/ml饮用耗时/min牛奶302002.5汤类131508咖啡1515015面条302005茶水2015010.v除环境因素外,液体食品的品温下降速度与品质和容器有关。v浓度高、黏度大,含油脂或淀粉高的温度下降得慢。v容器的影响在于容器的容积和是否带盖,一般加盖不加盖l0min后有9的差别。.v冷食食品中:v冷水在15左右最好,爽快感也强。v加冰的咖啡约6,应在23min内喝完,既适温又适口;v冰淇淋一般适温为-6,冰淇淋从冷藏箱取出后,品温逐渐上升,表面迅速变软,因此冰淇淋最好在3min内吃完。.气温与啤酒的最适品温气温/最适品温/1510-152510356德国啤酒商早就发现了啤酒销量与天
13、气的关系,并不是天气越热销量越高。.v(三)味觉与溶解度和浓度v呈味物质的浓度不同则味感不同,只有适合的浓度才有愉快的味感。v溶解快的味感产生的就快。v除了以上影响味的因素外,年龄对味道也有很大的影响。.四味的产生与机理v(一)味的产生:v味是由有味成分刺激味蕾,在经过味觉神经达到大脑的味觉中枢,经过大脑分析而产生;v味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脂质、糖类、无机离子,分别接受不同的味感物质,蛋白质是甜味受体,脂质是酸味、咸味受体,有人认为苦味物质可能与蛋白质有关。v味道的感受有快慢和是否敏感之分,其中咸味的感觉最快而苦味最慢,但人们对苦味的敏感性要大。.v(二)味觉机理学说v关于味觉和嗅觉机理的研究
14、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已有定味基和助味基理论、生物酶理论、物理吸附理论、化学反应理论等。.v现在普遍接受的机理是:v呈味物质分别以质子键、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形成4类不同化学键结构,对应酸咸甜苦4种基本味。v在味细胞膜表层,呈味物质与味受体发生一种可逆的结合反应过程,刺激物与受体彼此诱导相互适应,通过改变彼此构象实现相互匹配锲合,进而产生适当的键合作用,形成高能量的激发态,此激发态是亚稳态,有释放能量的趋势,从而产生特殊的味感信号。.v不同的呈味物质的激发态不同,产生的刺激信号也不同;v就甜味而言,由于甜味受体是由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如刺激物极性基的排列次序与受体的极性不能互补,
15、则受到排斥,就不可能有甜感。.v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曾广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味细胞膜的板块振动模型。v认为构型相同或互补的脂质和蛋白质按结构匹配结为板块,味感始于呈味物质与味受体的结合,引起受体构象改变,产生量子交换,受体所处板块的振动受到激发,跃迁到某特殊频率的振动,而后通过其他相似板块的共振传导,成为神经所能接受的信息。v按此理论,不同结构的呈味物质之所以会产生相同的味感,在于他们能产生相同的振动频率。.v曾广植计算出:v在食物入口的温度范围内,食盐咸味的初始反应的振动频率为213S-1,甜味剂约在230S-1,苦味剂低于200S-1,而酸味剂则超过230S-1
16、。v此学说对于一些味感现象作出了满意的解释。.v1镁和钙离子产生苦味,是它们在溶液中水合程度远高于钠离子,从而破坏了味细胞膜上蛋白质-脂质间的相互作用。v2神秘果能使酸变甜和朝鲜蓟使水变甜,则是因为它们不能全部进入甜味受体,但能使味细胞膜发生局部相变而处于激发态,酸和水的作用只是触发味受体改变构象和启动低频信息;v一些呈味物质产生后味,是因为它们能进入并激发多种味受体的原因。.v3味盲是一种先天性变异;v甜味味盲的甜味受体是封闭的,甜味剂只能通过激发其他受体而产生味感;v少数几种苦味剂难于打开苦味受体上的金属离子桥键,所以苦味盲感受不到苦味。.第二节第二节 调味剂(调味剂(condiment)
17、v一般的食品中的各种风味都是一定物质的信号,和一定的生理过程相联系。v甜味是补充热量的反映;v酸味是新陈代谢加速的反映;v咸味是帮助、保护体液平衡的反映;v苦味是有害物质的反映;v鲜味是蛋白营养源的反映。.v调味剂的作用:v改善食品的感官性质,使食品更加美味可口;v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v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一一 酸味剂(以赋予食品酸味为主要目酸味剂(以赋予食品酸味为主要目的添加剂)的添加剂)v作用:v1酸味剂能给以爽快的刺激,增进食欲;v2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v3有助于溶解纤维素及钙、磷等物质;v4可以帮助消化,增强营养素的吸收,具有一定的杀菌解毒的功效。.(一)酸味与酸味剂分子结
18、构的关系v酸味是味蕾受到H+刺激的一种感觉;v一般地,具有酸味的食品添加剂在溶液中都能解离出H+;v无机酸的阈值在pH3.43.5,有机酸在pH3.74.9;v酸味感的时间长短并不与pH成正比,解离速度慢的酸味维持时间久。.v几种常用酸味剂在相同pH下酸味强度的差异:v乙酸甲酸乳酸草酸盐酸;v如在相同浓度下把柠檬酸的酸味强度定为100,则酒石酸的比较强度为120-130,磷酸为200-230,延胡索酸为263,L-抗坏血酸为50。.(二)酸味产生的机制v1酸味强度的评价方法vA品尝法:以主观等价值来表示,指感受到相同酸味时该酸味剂的浓度,一般地,PSE越小,表示酸味剂在相同条件下酸性越强。vB
19、测定腮腺分泌唾液的平均速度:常以每一腮腺在10min内流出唾液的毫升数来表示,流量越大表示其酸性越强。.2影响酸味的主要因素vAH+浓度: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H+浓度大的酸味剂的酸味也强,但两者之间没有函数关系,如酸味强度接近的苹果酸和醋酸溶液相比,醋酸的H+浓度要低得多。vB总酸度和缓冲作用:通常情况下,pH相同而总酸度较大的酸味剂溶液,其酸味也强。.vC酸根负离子的性质:v酸味剂的负离子对酸味强度和酸感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v在pH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有机酸均比无机酸的酸味强度大;v对于有机酸,若按唾液流速法评价,在其H+浓度相同时,一元酸的酸味强度随着烃链的增加而减小(与品尝法结果不一致,
20、按品尝法顺序为丁酸丙酸乙酸甲酸,更长链的则对酸味产生抑制);.v在负离子的结构上增加了疏水性的不饱和键,酸味比相同碳数的羧酸增加,若在负离子结构上增加了亲水的-OH,其酸性比相应的羧酸减弱。vD其他物质:在酸味溶液中加入糖或食盐时,都会降低其酸味。.3酸味产生的模式v普遍认为:vH+是酸味剂的定味基,负离子是助味基;v定味基H+在受体的磷脂头部相互发生交换反应,从而引起酸味感。v在pH相同时有机酸的酸味感之所以大于无机酸,是由于有机酸的助味基在磷脂受体表面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减少膜表面正电荷密度,也就减少了对H+的排斥力;.v二元酸的酸味随着碳链增加而增强,主要是由于其负离子能形成吸附于脂膜的内
21、氢环状螯合物或金属螯合物,减少了膜表面的正电荷密度;v若在负离子结构上增加-COOH或-OH等亲水性基团,将减弱负离子的亲脂性,使酸味减弱。.v另外品尝法和测定唾液流速法得出的酸强度次序并不完全一致,表明这两种反应出自不同部位的刺激。v曾广植认为酸味受体有可能不是在磷脂的头部,而是在磷脂烃链的双键上,因为双键质子化合形成的络合物有较强的静电斥力,才能引起局部脂膜有较大的构象改变。v目前仍存在的问题:vAH+、负离子及HA中哪一个对酸感影响最大;vB酸味剂的分子量、分子的空间结构和极性对酸味的影响仍有待于探索。.(三)酸味剂的使用v酸味剂分子根据-OH、-COOH、-NH2的有无,数目的多少,在
22、分子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而产生不同的风味。可分为:v具有令人愉快感的酸味剂,如柠檬酸、Vc、葡萄糖酸、L-苹果酸;v伴有苦味的酸味剂,如dl-苹果酸v伴有涩味的酸味剂,如磷酸、乳酸、酒石酸、延胡索酸等;v有刺激性气味的酸味剂,如乙酸;v有鲜味、异味的酸味剂,如谷氨酸、琥珀酸。.v酸味剂与其他调味剂的关系:v与甜味剂有消杀现象,所以食品加工中要控制一定的糖酸比;v与涩味物质混合会使酸味增强;v与咸味关系复杂,少量的食盐使酸味减少,而在食盐中加少量酸则可增强咸味;v在柚柑中添加盐,酸味减少,甜味增强;.v1酸味剂的作用:vA在食品中用于控制体系的酸碱性,如用于凝胶、干酪、果冻等产品中,可以得到产品的最
23、佳性状和韧度。vB酸味剂降低了体系的pH,可抑制许多有害微生物的繁殖。vC在食品中可作香味辅助剂,广泛用于调香。.vD在食品加工中可做螯合剂,许多酸味剂可以螯合金属离子,提高抗氧化效果。vE遇到碳酸盐可以产生CO2气体,是化学膨松剂产气的基础。vF具有还原性,在水果、蔬菜制品的加工中可以做护色剂,在肉类加工产品中可作为护色助剂。vG酸味剂有缓冲剂作用,在糖果生产用于蔗糖的转化,并抑制褐变。.v2酸味剂使用时的注意事项:vA酸味剂大都电离出H+,它可影响食品的加工条件,可与纤维素、淀粉等食品原料作用,和其他食品添加剂也相互影响,所以工艺中一定要有加入的程序和时间。vB当使用固体酸味剂时,要考虑它
24、的吸湿性和溶解性,以便采用适当的包装和配方。.vC阴离子除影响酸味剂的风味外,还能影响食品风味,如盐酸、磷酸具有苦涩味,会使食品风味变坏,而且阴离子常使食品产生另一种味,一般有机酸具有爽快的酸味,而无机酸一般酸味不很适口。vD酸味剂有一定刺激性,能引起消化功能疾病。.(四)食品中常用的酸味剂v柠檬酸v磷酸v乳酸v其他酸.1柠檬酸v柠檬酸(citricacid),又名拘椽酸,学名为3-羟基-羧基戊二酸,相对分子质量210.14。.v性状与性能:v无色半透明结晶或白色颗粒,或白色结晶性粉末。v无臭,2%水溶液pH值为2.1。v柠檬酸酸味纯正,温和,芳香可口。其刺激阈的最大值为008%,最小值为00
25、2%。v易与多种香料混用,适用于各类食品的酸化。.v柠檬酸有较好的防腐作用,特别是抑制细菌的繁殖效果较好。v整合金属离子的能力较强,作为金属封锁剂,作用之强居有机酸之首,能与本身质量的20%的金属离子整合。v可作为抗氧化增强剂,延缓油脂酸败;v可作色素稳定剂,防止果蔬褐变。.v毒性:v小鼠经口LD50为5040-5790mg/kg,大鼠经口LD50为11700m/kg。ADI不需要规定。v在人体中,柠檬酸为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体,无蓄积作用。v但多次内服大量含高度柠檬酸的饮料,可腐蚀牙齿珐琅质。.v使用:v各种汽水和果汁:v在各种饮料中的用量可按原料含酸量、浓度、倍数、成品酸度指标等因素来掌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添加剂 香精香料 增香剂 教材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