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农林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pdf
《黄河流域农林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流域农林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pdf(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2 3卷 第1 7期2 0 2 3年 9月 科 技 和 产 业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a n dI n d u s t r y V o l.2 3,N o.1 7S e p.,2 0 2 3黄河流域农林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李 珂,史维良(西安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西安7 1 0 1 0 0)摘要:利用2 0 0 02 0 2 0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农业和森林碳汇量,研究黄河流域农林碳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省份农林碳汇量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仍存在;降水、气温、坡度、坡向及人口数
2、量是黄河流域农林碳汇的主导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度增强,且以双因子增强型为主;各因素均与农林碳汇有显著差别,可以得到农林碳汇量达到最大的因子范围。关键词:农林碳汇;地理探测器;时空演变中图分类号:D F 4 1 3.1;F 3 0 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1-1 8 0 7(2 0 2 3)1 7-0 0 9 2-0 6收稿日期:2 0 2 3-0 5-1 8作者简介:李珂(1 9 9 9),女,陕西汉中人,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统计;通信作者史维良(1 9 7 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统计。减少碳
3、源、增加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手段。“碳汇”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唯一方法,如何全面、准确、有效地实现“碳汇”估算,对国家和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城市的生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流域的碳汇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发展的水平,为黄河流域“双碳”目标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近年来,学界对碳汇的研究主要涉及固碳量估算方法的拓展及应用1、碳汇现状与潜力评估以及碳汇时空分布格局揭示2等。研究区域类型日益丰富,由区域内部的分异现象向区域间差异转变,从单一环境向复合环境下碳汇研究延展3。研究尺度
4、逐渐多元化,涵盖全国、地区、省域、市域等。李源清等4利用郑州市的统计数据,估算了郑州市森林碳汇、农田碳汇和城市绿化碳汇;马欣雨和穆月英5研究发现购买农业保险、采纳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户主受教育年限、提升耕地质量可促进了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要素利用率低与污染过量是限制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邹佳敏等6了探究森林碳汇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为国家制定差异化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提供新视角。尚杰和杨滨键7从种植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产品出口依存度、种植业财政支持力度、有效灌溉面积率等角度研究了种植业净碳汇影响因素。当前研究成果对全面了解区域碳效应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
5、现实支撑。但目前我国的碳汇估算主要对单一的森林或农田碳汇进行研究,这导致许多区域的碳汇资源并未完全得到展现。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 1.9亿亩(1亩6 6 7m2),流域内共有耕地2.4 4亿亩,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 0.5%,而森林覆盖率也只有2 4.4 4%,如果只考虑一种碳汇资源,黄河流域碳汇资源一定会被低估8。基于此,为研究黄河流域碳汇现状,推动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进程,更有针对性地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结合国家统计数据和不同类型的碳汇估算方法,计算评估黄河流域农林碳汇量的现状,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黄河流域农林碳汇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建立更加可信、精确、有效
6、的碳汇测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黄河流域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实践以及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决策参考。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 6 1 1 9、北纬3 2 4 2,东西长约19 0 0k m,南北宽约11 0 0k m,总面积7 9.5万k m2。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根据中国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数据显示黄河流域的林地主要集中在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秦岭29等山地地区,耕地主要分布于中下游,华北平原区流域森林面积约9.5 2万k m2,碳储量潜力巨大
7、,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因此,研究黄河流域农林碳汇量的发展现状,探寻其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2 数据来源所用数据包括第6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以及2 0 0 02 0 2 0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统计年鉴数据、环境统计年鉴数据及林业统计年鉴。高程、坡度及坡向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1.3 研究方法1.3.1 森林碳汇量估算方法目前森林碳汇量的计量方法主要分为样地清查法和微气象学方法9。样地清查法包括生物量法、蓄积量法和生物清单法。相较于样地清查法,微气象
8、学方法所需设备精度高且昂贵,对人员专业素质要求高且操作难度大;而样地清查法中生物清单法以及生物清单法工作量大,可靠性和可比较性差。因此,根据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择准确性较优的蓄积量扩张因子法计算森林碳汇量。蓄积量扩张因子法是生物量法的延伸1 0,继承了生物量法的优点,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该方法利用比例关系将林地、林木和林下植物固碳量的计算涵盖在内,其原理是根据森林主要树种进行抽样实测,计算出森林中主要树种的平均容重,根据森林的总蓄积量求出生物总量,再根据生物量与碳量的转换系数求出森林的固碳量,具体计算公式为C=C1+C2+C3(1)C1=(Si jVi j)(2)C2=(Si jV
9、i j)(3)C3=(Si jVi j)(4)式中:C为森林固碳量,即碳汇总量;C1为林木生物固碳量;C2为林下植物固碳量;C3为林地土壤层固碳量;Si j为第i类地区第j类森林类型面积;Vi j为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林下植物和林地土壤层碳转换系数,根据国际通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 P C C)公布的默认值将、定为0.1 9 5和1.2 4 4;、分别为生物量扩大系数、容积系数、为含碳率,根据I P C C公布的默认值分别取1.9、0.5、0.5。1.3.2 农业碳汇量估算方法根据郭海红和盖凌云1 1的研究,利用系数法,计算农作物的碳汇能力。具体公式为S=niSi=niuiqi(1
10、-wi)/i(5)式中:S为农业碳汇量总量;Si为某种农作物的碳汇量;n为农作物种类;ui为农作物碳吸收率;qi为农作物经济产量;wi为农作物的含水量;i为农作物经济系数。由于农作物种类复杂多样,不同的农作物的固碳能力不同,为了测算的结果更加准确科学,对农作物种类细分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品种,利用相关碳汇测算体系测算农作物的碳汇能力1 2。具体碳汇相关系数见表1。表1 农业碳汇相关系数农作物经济系数含水量/%碳吸收率水稻0.4 51 20.4 1小麦0.4 01 20.4 9玉米0.4 01 30.4 7谷子0.4 21 20.4 5高粱0.3 51 20.4 5豆类0.3 41 30.4
11、 5薯类0.7 07 00.4 2花生0.4 31 00.4 5油菜籽0.2 51 00.4 5棉花0.1 080.4 5麻类0.3 61 50.4 5甜菜0.7 07 50.4 1烟叶0.5 58 50.4 5蔬菜0.6 09 00.4 5瓜类0.7 09 00.4 5其他0.4 01 20.4 51.3.3 K e r n e l核密度分析为更直观、生动地揭示2 0 0 02 0 2 0年黄河流域农林碳汇总量的时序演变特征,运用非参数估计的K e r n e l核密度估计刻画其动态演进趋势。核密度估计方法对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进行近似估计,考察变量分布位置、形态等动态信息。由于对模型的依赖性
12、较弱且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该方法在空间分布差异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计算公式为f(x)=1NhNi=1KXi-xh (6)式中:Nh为观测值个数;Xi为观测点值;x为平均值;h为带宽;KXi-xh 为核函数。选择已有研究中广泛运用的高斯核函数,计算39 李 珂等:黄河流域农林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公式为K(x)=12 e x p-x22 (7)1.3.4 地理探测器模型地理探测器无线性假设且物理意义明确。本文利用因子探测器、交互探测器以及风险探测器研究农林碳汇量的驱动因子。1)分异及因子探测。探测农林碳汇量的空间分异性,明确评价指标对农林碳汇量的影响力,用q值度量。2)交互作用探测。识别
13、两个评价指标共同作用对农林碳汇量的影响。交互作用类型见表2。3)风险区探测。判断评价指标子区域间的属性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别,搜索碳汇水平高的区域,用t来检验。4)指出不同因素对黄河流域农林碳汇量的空间分布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2 交互作用类型交互类型表达式非线性减弱q(x1x2)q(x1)+q(x2)单因子非线性增强m i nq(x1),q(x2)q(x1x2)m a xq(x1),q(x2)注:q(x1x2)表示q(x1)、q(x2)两者交互;m i nq(x1),q(x2)表示在q(x1)、q(x2)中取最小值;m a xq(x1),q(x2)表示在q(x1)、q(x2)中取最大值;q(
14、x1)+q(x2)表示q(x1)、q(x2)两者求和。2 黄河流域农林碳汇量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为研究黄河流域农林碳汇总量的发展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依据前文所构建的森林及农田碳汇测算公式,分别测算黄河流域9个省区2 0 0 02 0 2 0年的森林以及农田的碳汇量。在此基础上,结合所测算的碳汇量计算出各地区农林碳汇总量,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2.1 时间演变特征分析选取2 0 0 0年、2 0 0 8年、2 0 1 4年和2 0 2 0年作为考察剖面,绘制黄河流域农林碳汇总量的核密度分布图,揭示随时间变化其分布位置、分布形态和分布延展性等特征,体现2 0 0 02 0 2 0年黄河流域农林碳汇
15、量的时间演变特征,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 0 0 02 0 2 0年黄河流域农林碳汇量核密度呈现出了明显的“单极”现象,大部分省份农林碳汇总量低于50 0 01 04t。核密度函数中心存在不同幅度的右移现象,说明在此期间内,黄河图1 2 0 0 0年、2 0 0 8年、2 0 1 4年、2 0 2 0年黄河流域农林碳汇量核密度分布流域农林碳汇量的水平整体有所提升;2 0 0 02 0 2 0年波峰位逐渐变得平坦,峰位稍有下降,曲线有所变宽,中部存在明显的“拖尾现象”,说明在此期间黄河流域农林碳汇水平发展不平衡,出现了一些“独大城市”,但大多数省份农林碳汇总量均有所上升,且各地区差异程度不断
16、缩小,这可能是由于黄河流域各地区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实现“双碳”目标以及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2 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为了反映黄河流域各省农林碳汇量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运用A r c G I S1 0.6软件对黄河流域各省农林碳汇量进行分级聚类,将碳汇量依次划分为第1阶 段(7 9 5.5 0C38 2 3.8 3)、第2阶 段(38 2 3.8 3 C 1 35 5 6.0 2)、第3阶段(1 35 5 6.0 2 59C2 76 8 5.3 8 44)、第4阶 段(2 76 8 5.3 8C1 3 78 6 1.5 5)、第5阶 段(1 3 7
17、8 6 1.5 5 C降水总量年末总人数坡度坡向年平均日照高程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占G D P比重第二产业占G D P比重。自然因子中,降水和气温的解释力均超过6 0%,是影响农林碳汇量的主要因子;坡度、坡向是次影响因子,解释力在4 0%以上;平均日照和高程对碳汇影响力最弱,但解释力也在3 5%以上。人为因子中,年末人口总量对农林碳汇量的影响,解释力在5 9%左右;城镇化率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 D P总量对碳汇的直接影响较小。图3 因子探测q值3.2 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农林碳汇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黄河流域农林碳汇量空间分异机理,进行交互因子探测,分析黄河流域农林碳汇量的驱动因子在空间叠加
18、后形成的交互作用。图4是黄河流域农林碳汇量驱动因子的交互作用探测结果展示。可以看出任意两个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个因子的影响,其中,非线性增强关系所占比例为3 7.8%,双因子增强关系为6 2.2%,不存在相互独立起作用的因子,说明黄河流域农林碳汇量的变化是不同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镇化率与年末总人口、第二产业占G D P比重、坡度和坡向之间,年平均日照与第二产业占G D P比重、高程、坡度和坡向之间,年末总人口与第一产业占G D P比重,第一产业占G D P比重与第二产业占G D P比重、坡度和坡向之间,第二产业占G D P比重与高程、坡度和坡向之间,高程与坡度、坡向之间的交互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河流域 农林 时空 演变 特征 驱动 因素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