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心态”: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研究的视角转换.pdf
《回归“心态”: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研究的视角转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归“心态”: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研究的视角转换.pdf(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理念延续至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再次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体现在城市基层,即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近年来,围绕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这一热点论题,学界产生了大量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本文将对这一研究领域给出回归“心态”: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研究的视角转换金桥(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上海 200444)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3 年 11 月第 40 卷 第 6 期Nov.2023Vo
2、l.40 No.6doi:10.3969/j.issn 1007-6522.2023.06.001摘要: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如何构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既有研究呈现出“治理共同体”与“社区共同体”两种思考路径。前者较多关注治理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功能匹配,侧重分析治理主体间的有效合作何以达成,主要体现了“结构合作取向”的分析思路;后者则延续了有关社区本质属性探讨的悠久传统,聚焦社区特征与居民主体,着重从社区心理、精神层面探讨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何以形成的问题,体现了“心理团结取向”的分析思路。国外研究围绕社区意识、社区依恋等彼此含义交织的不同概念形成了各自的研究脉络,也直接影响了国内相关研究,但
3、有将作为整体的社区精神生活碎片化之嫌。在城市治理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接续费孝通所倡导的“心态”研究脉络,基于扎实细致的田野调查,探讨超越社区、扎根传统、更为隐秘且不可分割的居民“心态”样貌及其对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影响。借助“心态”视角的此类研究已经出现,但无论是对“心态”的深入理解,还是对不同城市、社区、群体的比较,均需深化与拓展。值得提出的是,特大城市因具有特殊的学理意涵与战略地位,对其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问题,尤其需要加以特别关注。关键词:“心态”视角;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F5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23)06-0001-14收稿
4、日期:2023-04-2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3BSH083)作者简介:金桥(1980-),男,山东长清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社区治理与发展、社会与政治参与。1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总体性的概括与评价。同时拓展视野,从城市社区研究的经典论题出发,考察与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存在关联的国内外研究,尤其侧重围绕社区心理诸种变量的研究脉络。值得注意的是,费孝通晚年关于社区研究须从“生态”到“心态”转换的倡导1 6在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亦开始有所体现,学者们致力于发掘城市居民基于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性或底层观念,显示出“心态”视角的独特生命力。
5、本文将从“治理共同体”与“社区共同体”两种研究取向、聚焦社区心理变量与社区治理之关联的量化研究、将“心态”视角用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新探索三个方面概括既有研究的特点与局限,进而提出回归“心态”视角的未来研究方向。一、“治理共同体”与“社区共同体”:当前研究的两类取向与国外“社区(community)”即“共同体(community)”的理解不同,我国城市社区是具有行政边界的国家治理单元,2在实践中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共同体”。3 36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概念相似,“社区治理共同体”亦是一个中国特有概念,由中央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推演而来,基本上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城乡社区的直接体现,遵
6、循的是“社区即小社会”“社会治理须落脚到基层社区”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就此而言,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从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到社区管理、社区治理的发展脉络,同时在新时代又有新的理论意涵与实践探索,引发了国内学界的研究热潮。纵观当前关于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主要研究,出于对“社区治理共同体”含义的不同理解,学界看法亦各有侧重,可大致区分出如何构建“治理共同体”与如何构建“社区共同体”两种思考路径。“治理共同体”思考路径明显承袭自中央有关“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系列论述,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框架内,
7、重点关注城市社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功能匹配,尤其侧重分析治理主体间的有效合作何以达成的问题,主要体现了“结构合作取向”的分析思路,可简称为结构视角。在此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是一种集“政治、行政、社会”三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体”,4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则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为主体,以社会再组织化为手段,以实现社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为根本目标,是国家与社会、政府与社会、国家与社会自治组织实现合作主义的具体实践。5在组织化的社区治理结构体系框架下,无论是“三社联动”6“五社联动”7还是“双向嵌入”,8 78抑或是政府让治转向、社区结构化信任和治理主体资源整合的有机结合,9诸多学者强调多
8、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协同共治,10认为这是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关键所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与社会治理共同体“一轴多元”的结构特性相类似,11一些研究关注到“党建引领”机制在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2 13 14党建引领蕴含了跨组织协调、为流动社会搭建治理网络、推动治理共同体成长三个维度的制度要素,其运作机制主要是政治引领、激励驱动与网络整合。15基层党组织通过对各治理主体的信息整合、意义整合和利益整合,实现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治理主体间的相互嵌入。16概括而言,“治理共同体”取向或结构视角的研究更多的是在中央政策话语下,基 2第6期于地方实践探讨多种治理主体何以合作的问
9、题,既有对基层经验的提炼,也有对共治理念的倡导与理想设计。这一视角的研究关注的多种主体既有纵向体现国家意志的正式组织,也有横向以协商共治为导向的组织或群体,其中的核心是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亦体现了党组织对上贯彻中央精神、对下主动引领社区的特征。“社区共同体”思考路径主要沿袭了源于滕尼斯的有关“社区”本质属性探讨的悠久传统,17 尤其涉及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化背景下“社区消亡”的争议,18 1聚焦社区特征与居民主体,重点关注我国城市社区的“共同体困境”,19 着重从社区意识、社区认同等心理精神层面探讨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问题,体现了“心理团结取向”的分析思路,可简称为心理视角。从这一视角出
10、发,可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视为“共同体化”的过程,即在社会治理主体之间构筑出相互支持、友善与和谐的日常生活关系状态,这一过程只能在有限规模的社区中实现。20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困境表现为“消蚀的社区”“冷漠的个体”与“公共性迷思”三个方面,21 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重点在于重构精神共同体,其核心是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2 社区的空间安排无法为居民创造人格化社会交往的机会,导致邻里关系的消失与社区认同的匮乏,23 因而需要强化社区成员对社区与社区组织的整体认同,强化其对社区基本属性、社区参与功能、社区责任意识的认同。24 无论是依照居民视角将社区治理共同体视为生活共同体和利
11、益共同体之和,25 还是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看作从基础的利益共同体到浅层的服务共同体再到深层的价值共同体的递进过程,8 83核心都是通过邻里互动来塑造熟人社会,唤醒“共同体意识”。简言之,“社区共同体”取向或心理视角的研究同样关注城市社区现状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但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对久远学术传统的观照,强调社区意识是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关键,本质上是社区自治本位的学理探讨。这一视角的研究重心不在各种组织化的治理主体,而在于社区本身,尤其是作为主体而非治理对象的居民,体现了一种扎根社区、基于民情、自下而上、侧重自治性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思路。尽管上述两种视角特点鲜明,各有侧重,但从改革开放以
12、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治理共同体”取向与“社区共同体”取向的两种实践实际上一直并行存这一路径亦有其隐含的理论渊源,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自国外引进的“治理”理论以及更为久远的“国家与社会”理论,均特别关注多种主体之间的关系。国内学界在将上述理论运用于针对中国实践的分析过程中,经历了引介、照搬、反思、改造的不同阶段,这种变化同样体现在城市社区研究领域。此外,“治理共同体”路径的研究还可以与国外城市社区权力结构研究的理论脉络进行对话,比如中国特色的“党建引领”在形式上既有“精英主义”的一面(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又有“多元主义”的一面(如协商民主),但又与两者本质不同,更为强调党与人民
13、群众的密切联系与互动,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和践行群众路线,在群众认同与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党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整合与组织动员。就滕尼斯及后续学者对于共同体的理论阐述而言,“社区共同体”内涵丰富,涉及关系纽带、亲密情感、共同生活、默认一致等多种维度,用“心理团结取向”或心理视角来概括实有简化之嫌。但一则滕尼斯将共同体的存在基础归于“本质意志”这一心理要素,二则笔者反复考虑,暂未想到更合适的替代说法,故姑且保留,待深思后修。金桥回归“心态”: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研究的视角转换 3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在,两者之间的张力可在一定意义上追溯到社区行政化与自治性的长久争议。比如,我国以政府主导推动的
14、城市社区建设一向以构建“地域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且强调因地制宜原则,而居民委员会也在法律意义上被定性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因而,促进邻里交往、建设社区文化、发展基层民主、促进志愿参与均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只是因受制于行政化的组织架构与制度规则,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26 27 28又如,新时代以来,无论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强调,还是“人民城市”理念中所包含的“人人有序参与治理”,抑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均凸显出推动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的重要意义,但这种参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基于革命与建设传统、具有中国特色的“动员式参与”,29且这一特性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5、、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依托党建引领等机制而更加得以强化。目前的发展趋势是承认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兼具行政、自治双重属性,在实践中,既要推动十九届六中全会所强调的“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又要促进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就“治理共同体”与“社区共同体”的关系而言,无论是在学理意义上还是在实践价值方面,前者均须以后者为基础。“治理共同体”所强调的多元主体治理体系搭建在具有不同特性的社区基础之上,而其治理实践也需要依据不同社区的结构与文化特性,基于不同居民的需求、诉求、意愿、观念等心理特征展开,尤其需要避免治理方式的“一刀切”或标准化治
16、理模式的简单推广。诸多国内外研究揭示了社区意识、社区认同、社区信任、社区社会资本等“社区共同体”核心要素对于社区参与治理的促进作用。30 215 31 22 32 63 33 571 34 607就此而言,“社区共同体”不仅可促进居民对于“治理共同体”的积极参与,而且更是“治理共同体”有效运作的基础条件。需要指出的是,“社区共同体”所通常强调的社区心理因素即使仅限于心理层面,也并非社区特性的全部。比如,在地方社区治理实践中,有基层政府基于家庭、习俗等在地文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共治,35 84这种植根于文化的居民心态即非社区心理所能涵盖。二、社区心理与治理:“变量范式”及其问题如果适当拓展研究视野
17、,尤其是接续上述“社区共同体”的思考路径,可以发现大量的国内外研究与“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主题有一定关联,尽管此类文献并不直接使用“社区治理共同体”这一概念。总体而言,国外此类研究以心理视角为主,聚焦社区意识(sense of community)、社区依恋(attachment)、社区认同(identity)、社区信任(trust)、社区归属感(belongingness)、社区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社区团结或凝聚力(cohesion)等核心概念,以之作为自变量或因变量,探讨其影响因素或对其他治理相关因素的影响机制。而国内研究受国外研究的影响很大,大都借鉴其研究模式,
18、所使用的理论概念、研究方法和分析路径均明显体现了与国际接轨、对话的特点。围绕社区意识等不同关键词,国外研究形成了各自悠久的研究脉络,发展出社区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积累丰厚,以下仅以作为自变量的社区意识和作为因变量的社区依恋研究为例择要梳理,以窥其一斑。社区意识思想源于滕尼斯、涂尔干等人的奠基性论著,社区意识作为社区核心要素的重 4第6期要性已在国外研究中达成基本共识。在一篇经典研究中,美国学者麦克米兰和查维斯界定了社区意识的四个维度: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对于个体和社区相互影响的感知;意识到个体需求可通过社区得以满足;社区成员间共享的情感联系。36此后的研究多借鉴其框架,尤其侧重分析社区
19、意识与社区参与之间的关联,37 38验证了两者存在密切联系,且社区意识对于不同年龄段人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参与都具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39包括促进社区参与。33 571社区依恋的含义与社区意识有交叉之处,被视为与社区参与行为相对应的一种主观态度,由“社区态度”“社区情感”“地方社会纽带(网络)”等变量加以测量。40 328围绕哪些因素影响社区依恋,国外研究形成了线性模型、系统模型两个主要的分析思路。前者由沃斯提出,强调城市化对于社区依恋的消解作用,主要变量包括人口规模、密度、异质性等生态性因素;18 1 41 后者由卡萨达与詹诺维茨提出,强调居住稳定性对于社区依恋形成与发展的积极影响,测
20、量指标涉及居住时长、在社区长大的居民比例等。40 328 42 社区依恋亦可作为自变量,对于社区参与具有类似于社区意识的正向影响。43 44 国内研究对前述概念均有不同程度的借鉴、运用,尤其是较多聚焦于社区认同、社区信任、社区社会资本等变量,分析其与社区参与、社区治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就社区认同而言,尽管我国城市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归属感不断减弱,3 38 45且这种认同表现出“差序化”“碎片化”特征,46但基于利益和情感的社区认同仍是部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原动力,32 63在不同案例中展示了以认同促进居民参与公共文化生活47与社区管理34 607的可能性。就社区信任而言,有学者验证了居民的普遍
21、信任对居委会选举质量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31 22重建社区信任,尤其是从个别信任上升到普遍信任是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关键。48就社区社会资本而言,国内研究受帕特南的影响甚大,往往将社区社会资本视为包含了社区信任、互助规范、社区组织网络在内的多维度概念,30 199诸多研究验证了其对于居民自治、49业主维权50与城市居民政治参与51 52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而居民寻求社区归属感的心理需求、满足相同生活需求的互助需求以及维护共同利益的合作需求则为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提供了内生性动力。53此外,国内研究亦有分析社会治理的心理内涵54或参照社会心态指标体系考察与城市治理密切相关的诸种社会心理变量的尝试。
22、55总体上,国内外围绕不同社区心理变量的研究以量化研究为主,将社区精神生活细分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概念,进而将概念操作化为一系列指标,通过数据分析考察变量之间的逻辑关联,体现了一种国外尤其是美国学界流行的“变量范式”(variablesparadigm)的研究思路。56 1149一方面,此类研究所关注的各种社区心理变量多有交叉、重叠,57 132显示了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分割的特点,而目前的量化分析思路存在将整体的社区精神生活“碎片化”“片面化”的风险;另一方面,从考察社区民情的角度出发,此类研究只是关注了作为社区特性的心理要素,却未关注超越社区边界、更具普遍性也更为隐秘的群体心理状况,只能说是
23、考察了部分民情。相对而言,围绕社区社会资本的研究更接近于对地方民情及其历史文化传统的探析,但帕特南对于信任等三要素的强调一定程度上也有画地为牢之嫌,这一点在以量化分析为主的研究中尤为明显。金桥回归“心态”: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研究的视角转换 5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三、“心态”视角的提出:对城市社区治理的本土化探究“心态”视角的分析直接承继费孝通晚年在反思中国社会学研究和自身社区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研究倡议,即克服“见社会不见人”的问题,从“生态研究”到“心态研究”,致力于发掘中国几千年发展起来的关于人、关于中和位育的经验。1 6,16此后,他多篇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文章均强调
24、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及市民心态对于社区建设、基层民主建设的影响,58 14 59 252 60 16由此提出了一种具有社会学本土化特性、极具启发意义的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心态”视角。尽管受到其师帕克有关利害关系和道义关系之分的启发,并译自其师史禄国所提概念“psycho-mental complex”,61 4但费孝通所谓“心态”更受潘光旦的中和位育思想影响,具有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既与西方研究脉络中“社区意识”等心理要素不同,亦和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要概念“社会心态”不同。社区意识、社区依恋等概念局限于社区本身,为社区特性之一,而“心态”则超越社区边界,为一地乃至一国之民情;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
25、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62或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共同的体验与感受,63可细分为社会需要、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意向等多个层次或维度,64 65具有宏观性、动态性、突生性特征,66而“心态”概念更为强调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群体传承,67且与量化分析的思路不同,更为强调个体或群体心态的整合性、不可分割性。“心态”是一种文化的心态,不仅包括了一个人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思想意识、感情、爱好、意义与志向,68是人与人相处如何理解对方、如何看待对方的道义关系,61 18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即意识能力的探索,69 7根植于中国几千年发展起来的关于人、关于中和位育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归 心态 城市 社区 治理 共同体 研究 视角 转换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