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毕设论文.doc
《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毕设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毕设论文.doc(4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保山市昌宁县漭水等8个乡镇 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八年十一月 目 录 1、项目概况 1 1.1项目基本情况 1 1.2可研报告编制的依据: 2 1.3项目建设的原则 2 1.4项目建设目标 3 1.5结论 3 2.项目提出的背景 4 2.1昌宁县基本县情 4 2.2昌宁县文化事业概况 5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 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8 4.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建设方案 9 4.1漭水镇综合文化站 9 4.2卡斯镇综合文化站 12 4.3耇街乡综合文化站 14 4.4勐统镇综合文化站 16 4.5湾甸乡综合文化站 18 4.6田园镇综合文化站 22 4.7珠街乡综合文化站 26 4.8鸡飞乡综合文化站 30 5.环境保护、消防、防雷及安全 34 5.1环境保护 34 5.2消防 34 5.3防雷 35 5.4安全 35 6.劳动定员 35 7.项目组织管理 36 7.1组织管理 36 7.2项目建设管理 37 7.3项目资金管理 37 7.4招投标及工程质量监理与监督 37 8.项目实施进度 38 9.建设规模及内容 38 10.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38 11.效益分析 39 12.结论 39 附件及附图 1.昌宁县人民政府配套资金承诺书 2.昌宁县人民政府项目真实性申明书 3.昌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漭水等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4.环境影响登记表。 5.漭水镇综合文化站、卡斯镇综合文化站、耈街乡综合文化站、勐统镇综合文化站、湾甸乡综合文化站、田园镇综合文化站、珠街乡综合文化站、鸡飞乡综合文化站用地证明及现状图、规划图、正立面图、平面图 —40— 书招标投标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物业管理经营企划商务礼仪创业金点子销售指 昌宁县2008年漭水等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基本情况 1.1.1项目名称:昌宁县2008年国债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 1.1.2项目法人:昌宁县文化体育局 法人代表:穆尚勇(昌宁县文化体育局局长) 1.1.3项目实施单位: 漭水镇综合文化站、卡斯镇综合文化站、耈街乡综合文化站、勐统镇综合文化站、湾甸乡综合文化站、田园镇综合文化站、珠街乡综合文化站、鸡飞乡综合文化站共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1.1.4项目主管单位:昌宁县文化体育局 1.1.5项目实施地点:各综合文化站站址。 1.2可研报告编制的依据: 1.2.1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纲要》 1.2.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1.2.3国家发改委《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1.2.4昌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漭水等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1.2.5《保山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2.6《昌宁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3项目建设的原则 1.3.1整合资源,填平补齐 统筹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布局,对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危险房屋进行改造填平补齐。 1.3.2完善功能,满足基本需求 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划分,结合农村文化需求,在业务用房和文化体育设备上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基本文化活动功能要求。 1.3.3统一标准,规范建设 项目建设按照《“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纲要》的标准,以服务人口和功能确定建设规模,实行统一技术规范,做到规模适宜,功能实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 1.4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改变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破旧或无业务用房的面貌,到2010年,使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成为初步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站;成为当地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课堂;成为昌宁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平台。 1.5结论 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符合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符合昌宁县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了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保障的要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项目是全面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的现实需要,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和需要。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变乡镇综合文化站缺业务用房无站址或业务用房破旧及文化设施缺乏的现状,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的满足全县人民的基本文化服务需求,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为加快昌宁县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项目建设切实可行,也很有必要,请国家和省市给予立项支持。 2.项目提出的背景 2.1昌宁县基本县情 昌宁县地处滇西大理、临沧、保山三地州市结合部,隶属保山市。坐标东经99 016’至100002’,北纬24014’至25012’之间,东与凤庆县接壤,南与永德县相邻,西与隆阳区相邻,北与永平、巍山、漾濞县交界,国土面积3888km2。昌宁县城位于田园镇右甸坝,距保山市87 km、昆明520 km。 昌宁县地处滇西横断山系向南延伸部位,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13.6米,相对高差2244.3米。全县辖区面积5660249.4亩,人均17.4亩(其中:耕地3.3亩)。县内山多坝少,山地面积占97.1%。地质以古生代、中生代为主,多为变质岩和花岗岩、沙石、石灰等沉积岩类。 根据气候区划资料,昌宁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低纬度山地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4.90C,最高气温40.50C,最低气温-9.30C。年均降雨量1265mm,降雨集中在5—10月,约占全年降雨量85%,年平均相对湿度81%,霜期111天。由于地形复杂,相对高差较大,气候随海拔高度变化明显,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30C,呈现出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种小气候带。由于昌宁县气候的多样性,不同气候带疾病谱各不相同,病种复杂多样。温热地区每年均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痢疾的发生。 昌宁县辖13个乡镇,125个村(居)民委员会,1990个村民小组。2008年末总人口3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8万人、少数民族3.6万人。总人口中,0—6岁儿童31741人,占9.26%;15—49岁育龄妇女91449人,占26.67%。地方财政收入90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8元。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昌宁县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社会事业落后,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2昌宁县文化事业概况 昌宁县文化体育事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县委、政府及市文广局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已基本形成以县局、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文管所、县文工队,社文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体育总会,县少体校、老年体协为中心,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125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室为基础的县乡(镇)村三级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框架网络,能提供一般的基础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开展相应的节庆文化体育活动。 2007年底,全县共有文化体育事业机构23个,其中体育事业机构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有建制无站址、无设备、与乡(镇)政府同在一个地方办公的有10个,有建制、有站址,建筑面积不足300平方米,设备简陋的有3个(柯街、温泉、更戛)。村(社区)综合文化室125个,其中实现“七有七落实”的1个(关庙社区);有业务用房、有简单设备、有一定活动场所的7个(宝丰、新庆、光山、鸡飞、勐廷、龙泉、立木山);没有独立的文化室活动业务用房及相应开展活动设备的有117个。全县1990个村民小组的农家书屋(文化院)一个也没有建起。从事文化体育事业人员89人,其中县级文化体育事业人员44人,体育专职6人,乡镇39人。 昌宁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极为困难,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文化事业发展十分滞后,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至今还有10个乡镇文化站无业务用房无站址,服务能力低,客观上抑制了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承担昌宁县人民政府乡镇文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是县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乡镇综合文化站集图书阅读、广播电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信息资源、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基于一体,是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但就昌宁县目前发展看,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有牌无站就达10个,其他3个也是房屋比较简陋,设施差,功能不齐,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广泛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站,将充分发挥在农村文化活动中的辐射作用,促进我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同时也将为我县农民致富拓宽信息渠道,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1.1项目建设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的枢纽,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薄弱落后的现状,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文化娱乐活动难的情况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昌宁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从而改善广大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建设村级综合文化室、农家书屋、村民小组文化院,也需要功能完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为载体。 3.1.2项目建设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自身发展的需要 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大部分是和乡镇人民政府办公室一起办公,没有独立的业务用房,更没有独立的站址,设施简陋,功能不全,一无多功能活动厅,二无书刊阅览室,三无培训教室,四无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五无篮球场、乒乓球室,使文化站发挥不了服务职能,体现不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少部分有站有址,有简易业务用房的文化站,但是功能不全,设施老化,需要进行改造和排危。这些问题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难以发挥,业务难以拓展,也导致了自我发展能力的低下。文化艺术功能难以体现。 所以,实施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迫在眉睫,十分必要。 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2.1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符合昌宁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传承民族文化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合理,不存在重复建设。 3.2.2昌宁县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地方财力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承诺对项目建设给予足额的配套资金,并采取有力的组织领导措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3.2.3每个项目单位都有3—5人的专业人才队伍及从事农村文化艺术活动的经验,项目建成后能在最短时间内投入使用和发挥效益。 3.2.4项目建设地点均已具备建设条件。 4.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建设方案 4.1漭水镇综合文化站 4.1.1项目名称:漭水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 4.1.2项目法人代表:李光耀(漭水镇人民政府镇长) 4.1.3现状 漭水镇文化站座落在漭水集镇西段,由原漭水法庭购置后修建而成,该房屋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总占地面积788平方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房屋结构类型为土木结构2幢。因修建年代久远,木质部分虫害、老化严重,现有设施已无法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站现有专职从业人员3人,其中:中职1人,初职2人。内设阅览室、图书室、器材室、洞经演奏室、青年民兵之家等,目前各项活动开展基本正常。 4.1.4发展规划 漭水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和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优势。首先,漭水的历史悠久,古称“莽水”,即为漭民土司“滨水而居”之意。明德九年(1434年)改漭水土巡检司,隶属于顺宁府;民国22年(1933年)改置柯漭乡,辖九个保;民国24年(1935年)设漭水镇;民国34年(1945年)设柯华镇;1950年解放后设漭水乡;1958年设漭坡人民公社,曾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批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83年改名漭水区;1988年改名漭水乡;2001年改设为漭水镇。其次,漭水是昌宁文化的发源地,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漭水大竹林王樵所撰的《轶官志》、《昌宁文教大全》等名著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财富,他的书、诗、画被很多中国书法爱好者当作书帖珍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沧江古韵闻名于世,被许多国内专家喻为“保存完好的中国古乐”。三是漭水境内许多名胜古迹保存完整,如望江楼古树群、仙人掌,阿背寨澡塘热泉,天坛山原始森林,鹅头山风光,沿江高山湿地等自然景观至今尚保持原始风貌。四是漭水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三市州五县市结合部,昌永公路穿漭水集镇而过,距昌宁县城仅16公里,交通便利,过往行人较多,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同时,镇党委、政府将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托小湾电站建设,计划在县城至永平的柏油路边,建设科技文化中心,把漭水建成全县优秀旅游文化名镇。 4.1.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漭水镇素有“文墨之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遗产。镇文化站现有的业务用房和器材已经无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弘扬漭水优秀的民间民族文化,丰富全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拉动经济持续增长,新建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势在必行。 4.1.6 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4.1.6.1建设地点 根据漭水镇总体规划原则,在项目选址上综合考虑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环境等因素,本着方便群众、交通便利、能较好地利用集镇基础设施,对集镇环境无影响的原则,符合集镇规划要求,项目建设地址在昌宁县漭水镇文化站原址。 4.1.6.2建设条件 所选址地质条件良好,基础稳固,地形规则,有良好的防洪排涝设施,完全具备四通(水、电、路、通讯),可节省投资。同时,镇文化站建设得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完全有能力承担项目的实施责任。 4.1.7建设内容及规模 新建具有古体建筑风格的砖混结构综合业务楼一幢,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内设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电教室、乒乓球室等,并配套相应室外活动场地以及绿化设施。 4.1.8项目建设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4.1.8.1投资概算:该项目估算总投资35万元。 4.1.8.2资金来源: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自筹5万元 4.1.9项目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能继承和发扬漭水民间文化,满足漭水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与周边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弘扬先进文化,阻止或避免落后、愚昧文化的蔓延,同时为开发澜沧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该项目的实施,对繁荣地方农村经济、促进农村集市贸易、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场所,同时,还可以通过出租图书、开设娱乐活动等收费来逐年回收成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4.2卡斯镇综合文化站 4.2.1项目名称:新建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 4.2.2项目法人代表:鲁先华(卡斯镇人民政府镇长) 4.2.3现状 卡斯镇文化站成立于1990年7月,办公用房建于1988年,由于当时资金较为困难,建房简陋,加之年代久远,已属危房,无法办公。目前文化站仅在二间不足40平方米的政府楼办公。 4.2.4发展规划 规划建设。建筑面积为35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1幢,内设乓乒球室、健身室、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电教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室。外设篮球场、门球场等,使之真正成为我镇集镇文化活动中心。 4.2. 5项目建设必要性 由于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很多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只限于部分节假日简单的活动内容,经常性的活动无法开展,根本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随着卡斯镇集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集镇人口日益增多,一系列的社会治安问题开始凸现,由于没有正规的活动场所,以至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治安综治维稳工作增加了压力,并严重影响我镇改革开放的现象。因此,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已势在必行。 4.2.6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4.2.6.1建设地点 卡斯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地点位于卡斯镇人民政府,占地685平方米(1.02亩)。 4.2.6.2建设条件:文化站建设属危房拆除重建,目前已完成规划、丈量工作。 4.2.7建设内容及规模:卡斯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为砖混结构综合业务用房1幢,建筑面积为350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室、电教室、棋艺室、乒乓球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建设篮球、排球、羽毛球综合用场地一个。 4.2.8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4.2.8.1投资概算:项目概算投资为35万元。 4.2.8.2资金来源: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自筹5万元。 4.2.9项目效益 卡斯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后,将成为我镇集镇的集体休闲娱乐、教育及科技培训中心,它将吸引广大的农村青少年及老年朋友开展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寓教于乐,极大的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我乡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全乡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4.2.10卡斯综合文化站现状图 4.2.11卡斯综合文化站规划图。正立面图、平面图、用地证明书等(附后)。 4.3耇街乡综合文化站 4.3.1项目名称:新建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 4.3.2项目法人代表:罗金雄(耇街彝族苗族乡乡长) 4.3.3现状:耈街乡文化站自成立以来,在乡人民政府 内联合办公,目前文化广播站有办公室1格,建筑面积22平方米,电视转播室1格,建筑面积22平方米,拥有图书512册,有在编职工2人,其中中职1人,初职1人。 4.3.4发展规划:耈街乡综合文化站的发展规划是在国家和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新建乡综合文化站综合楼1幢,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工程造价35万元。 4.3.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耈街乡文化站自成立以来,至今未建新站,均在乡人民政府寄居办公,致使我乡文化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现有条件,已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进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改善我乡文化娱乐场所,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推进我乡精神文明建设,新建综合文化站办公楼和完善娱乐场所是迫在眉睫。 4.3.6建设地点:耈街乡耈街村胡家村村民小组乡政府旁。 建设条件:目前我乡已完成综合文化站的选址和土地征迁工作,配套资金正在申请中。 4.3.7建设内容及规模:耈街乡综合文化站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4.3.7.1新建综合楼1幢,设计为5格三层砖混结构; 4.3.7.2新建600平方米室外健身广场一个; 4.3.8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4.3.8.1投资概算:综合业务楼设计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工程造价35万元。 4.3.8.2资金来源: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自筹5万元。 4.3.9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能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利于文化市场管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杜绝和防范黄、赌、毒蔓延。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实现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目的。 4.4勐统镇综合文化站 4.4.1项目名称:新建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 4.4.2项目法人代表:赵新华(勐统镇人民政府镇长) 4.4.3现状 勐统镇文化站成立1984年7月,由于当时没有选定站址,在镇人民政府内办公,2001年政府办公迁至老医院旧址,将原镇政府办公用地划拨给文化站,现有影剧院1个,篮球场1个,简易房1间,能开展一般的文化体育活动。 4.4.4发展规划 规划建设。建筑面积为350平方米的2层6格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一幢,内设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电教培训室、广播电视室、多功能活动室。外设篮球场、露天舞台等,使之真正成为我镇文化活动中心。 4.4.5项目建设必要性 勐统镇地处昌宁县南部,处于保山、临沧两市,昌宁、凤庆、永德三县交界,距县城54千米,国土面积298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9℃;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鱼米之乡。 全镇辖9个村1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15户25240人,其中农业人口24116人,少数民族1799人;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日益增长,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现于活动场所较少,引导群众做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建设综合文化站增添一些活动的功能设施。 4.4.6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4.4.6.1建设地点 勐统镇老集镇原勐统乡人民政府住宅。 4.4.6.2建设条件 勐统镇人民政府将土地所有权转让给勐统镇文化站广播,其余所有房屋权属划归于文化站综合办公楼拆除重建条件具备。 4.4.7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内容:一层健身房两间,科学技术培训、电教为一体的培训室。中间为楼梯。二层一间为广播电视机房,1间为勐统镇综合文化站办公室,2间为老体协党支部活动室。1间为诗书画展室,中间为楼梯。 4.4.8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概算总投资3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自筹5万元。 4.4.9项目效益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我国老龄化逐步上升,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建设综合文化站及老体协为一体的多功能设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4.5湾甸乡综合文化站 4.5.1项目名称:湾甸傣族乡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 4.5.2项目法人代表:邦岩金(湾甸傣族乡人民政府乡长) 4.5.3现状 湾甸傣族乡文化站湾甸乡上甸中心集镇西部,始建于八十年代,位于湾甸傣族乡人民政府院内,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房屋类型为土木结构1幢,一层建筑,站舍破旧落后,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运行经费短缺,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难以适应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的矛盾。文化站现有专职从业人员2人,中职1人,初职1人。内设阅览室、图书室、器材室等,目前各项活动开展基本正常。 4.5.4发展规划 美丽富饶的湾甸,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保山、临沧两市和施甸、昌宁、永德三县结合部,位于昌宁县西南部,离县城79公里、保山120多公里,交通发达,通讯方便,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全乡辖5个村委会50个村民小组,3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汉、傣、回、彝等15个民族,总人口12719多人。湾甸,地势低矮平缓,气候炎热,土地肥沃。海拔608米—2056米,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100毫米,属典型的亚热带低热河谷立体型气候,物产较为丰富,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甘蔗、粮食、香料烟、蚕桑、反季蔬菜是湾甸乡的主要产业。近来,湾甸乡提出“缩粮、稳蔗、强烟、壮桑、适菜”的产业发展思路。甘蔗是湾甸的骨干产业,全乡总种植面积的37000亩,总产量15万吨以上,粮食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种植面积为3177亩,总产量达207多万公斤,反季蔬菜以大辣椒为龙头,远销昆明、重庆、武汉等地,水果有西瓜、芒果、荔枝、蕃市瓜、香蕉、龙眼、葡萄、毛叶枣、金橙、脐橙、桔子、香椽、佛手柑、人心果,酸角、柯子、菠萝、菠萝蜜等,品种繁多,品质优良,味道鲜美纯正。鲜鱼年产100多吨,销往缅甸、瑞丽、保山等市场。蔗糖、茉莉花、水泥、褐煤等工业产品畅销国内外。畜牧业养殖以生猪为主,不断加强生猪规范化养殖,目前有规模养殖场5户,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不断优化特禽品种,先后引进七彩山鸡、孔雀、鸵鸟,野鹅等特禽品种,市场前景看好。美丽的湾甸,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集傣族小乘佛教文化、回族清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及各族节日文化于一体,泼水节、火把节、打秋千、打陀螺、对歌、“抢亲”是傣乡欢迎远方客人的特有表达方式。小湾移民安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昌宁次中心集镇初具雏形。近年来,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外地客商纷纷到湾甸投资开发,果蔬冷藏加工、水电开发、免烧砖瓦等企业已落户湾甸。同时,乡党委、政府将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托小湾移民安置,计划把湾甸傣族乡建成全市优秀旅游文化民族之乡。 4.5.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湾甸傣族乡素有美丽的“金孔雀的故乡”之称,还被称为昌宁“次中心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新建湾甸傣族乡综合文化站,改善湾甸傣族乡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对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尤为重要和迫切。 4.5.6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4.5.6.1建设地点 根据湾甸傣族乡总体规划原则,在项目选址上充分考虑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环境等因素,本着方便群众、交通使得能较好地利用集镇基础设施对集镇环境无影响的原则,符合集镇规划要求,项目建设地址在昌宁县湾甸傣族乡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内(乡中心集镇西部)。 4.5.6.2建设条件 湾甸傣族乡综合文化站拟建在上甸中心集镇西部,通过站室建设,辐射带动五个村民委员会。该点具备了三个条件:一是上甸中心集镇位于湾甸张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这里土地集中连片,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建设项目实施后,辐射和带动强,发展潜力大;二是综合条件。有利于各村间增进团结,协调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各民族间进行生产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三是乡文化站建设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完全有能力承担项目的实施责任。 4.5.7建设内容及规模。根据乡综合文化站性质、功能和工作任务、全乡经济发展状况、覆盖人口数以及文化站主要功能等因素,本方案所确定的新建项目为:砖混结构文化站业务用房1幢,三层建筑,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投入采取拼盘资金形式,迁建于乡中心集镇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内,并负责广场管理工作。乡综合文化站基本功能空间包括:多功能活动厅:主要用于开展小型演出、文艺排练、游艺等活动;书刊阅览室:主要用于图书、报刊的借阅;培训教室:主要用于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和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培训;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可以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微机室;管理用房:乡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用房。此外,还要建设室外活动场地(包括篮球场、泼水池等)、宣传栏、黑板报、绿化带等配套设施。 4.5.8项目建设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4.5.8.1投资概算:该项目估算总投资35万元。 4.5.8.2资金来源: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自筹5万元。 4.5.9项目效益 该项目建设后,我乡现有的文化站设施房屋破旧、设备短缺没有活动场地的面貌将大为改善,并具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条件,广大群众可以方便的享受乡文化机构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乡文化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将明显增强,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还将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结合,成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扶持和指导。随着建设任务的完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该项目的实施,对繁荣地方农村经济、促进农村集市贸易、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场所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和傣族传统活动等来逐年收回成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4.6田园镇综合文化站 4.6.1项目名称:田园镇新建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 4.6.2项目法人代表:黄有权(田园镇人民政府镇长) 4.6.3现状 田园镇综合文化站现在属于有站无址。2005年5月,原右甸镇、达丙镇两镇按照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成建制撤并成立田园镇,原两镇文化站办公用房因位置偏僻、房屋危损、面积狭小等原因,经县委、政府批准同意,全部进行了划转处置,现田园文化站在镇人民政府五楼办公,全站仅有两间办公室,建筑面积60平方米。 4.6.4发展规划 通过建成镇文化站综合办公场所,积极整合邻近的社区文体活动中心、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等文化公共服务资源,为繁荣县城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党委政府政策部署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服务,深入保护挖掘和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搭建平台,提供载体,同时,结合城郊村寨蓬勃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以镇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为中心,县城3个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及各村庄农民文化大院、老年文体活动中心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牢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精神文化的强大支撑和保障作用。 4.6.5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 田园镇地处昌宁县城,是县域经济的中心城镇,全镇国土总面积256平方公里,总人口5.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全镇下辖9村4社区,其中4个社区座落于距镇人民政府2公里覆盖半径范围内,6个村座落于距镇人民政府5公里覆盖半径范围内。随着县委政府打造“最宜人居的新田园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田园镇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齐驱并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县城居民和城郊结合部的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综合文化站的建成必将加快形成以镇文化站为中心,周边新农村农民文化大院为辐射的,全方位城乡一体化文化公共服务网络,全面促进城乡精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是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迫切需要。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蓬勃发展,和县域经济中心城镇化的全力推进,培训懂文化、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的需要日益迫切,而我镇合并成立后,由于历史负债沉重,建设任务繁多,无力建设文化活动阵地,新型农民培训长期以来一直被没有培训场所制约,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的进程。 三是完善城乡文化服务的迫切需要。自2005年两镇合并以来,镇文化站一直处于有站无址的境况。在镇人民政府五楼办公,既不方便群众,又无法正常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甚至连镇广播站的覆盖范围也因为硬件设施制约,逐渐处于日益缩小的困境,自办节目越办越少,广播覆盖范围越来越小,镇党委、政府的部署决策声音越来越弱,给发挥喉舌作用造成了严重制约。 四是繁荣发展乡土特色文化的迫切需要。我镇境内杂居着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近2500多人,其中许多民族、民俗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极具保护挖掘价值。但由于受客观环境限制,工作力度相对滞后,文化站综合办公场所的建成,必将为保护挖掘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奇葩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提供更有力的物质保障。 4.6.6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4.6.6.1建设地点 拟定在县城达丙路南段暨原达丙镇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内(原达丙电影院)。 4.6.6.2建设条件 建设地点地处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发展住宅功能区中心位置,与原达丙老年人活动中心毗邻,既能便捷覆盖周边居民,又有利于整合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不断提高服务的深度广度和服务的质量。 4.6.7建设内容及规模 拟建设综合业务用房1幢,建设地址在县城达丙路南段暨原达丙镇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内,房屋结构为砖混结构,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绿化面积50平方米。预算投资40万元,其中:房屋建设投资35万元;绿化建设投资5万元。功能设置为六大类:一是文广站办公室;二是农村群众网络信息室暨新型农民培训电教室;三是群众图书阅览室;四是棋牌活动室;五是文体活动室暨会议室;六是群众康体健身室。 4.6.8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4.6.8.1投资概算:工程建设预算总投资35万元。 4.6.8.2资金来源: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自筹5万元。 4.6.9项目效益 一能为3.2万城乡群众提供文化娱乐、康体活动、信息交换的服务硬件。二能有力地促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可以发挥地处县城,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系统开展各项技能知识培训。三能完善提升本地自办广播节目,扩大政策法规宣传面。四能繁荣发展民族民间乡土文化。为保护挖掘,传承发展洞经古乐、龙狮表演、回族书法绘画和舞蹈、彝族打歌跳乐等搭建平台,提供载体。五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城乡文化交流互促的载体。县城老年文艺表演队、书画协会、学生音乐团队、群众打歌队都能以文化站为会聚点、排练场,组织开展活动,有计划得深入农村活动交流,带动城乡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4.6.10田园镇综合文化站现状图(附后) 4.6.11田园镇综合文化站规划图(附后) 4.6.12正立面图(附后) 4.6.13平面图(附后) 4.6.14用地证明书(附后) 4.7珠街乡综合文化站 4.7.1项目名称:新建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 4.7.2项目法人代表:汝涛(乡人民政府乡长) 4.7.3珠街彝族乡文化站现状 珠街彝族乡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境内有彝、苗、傈僳、白、回、景颇、傣族等七个少数民族杂居。2007年末,全乡总人口为15553人,其中少数民族14532人,占总人口93.44%,彝族13620人,占总人口的89%。 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勤劳质朴、能歌善舞,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神秘、动人的古老传说,香味浓郁的彝族小罐茶,热情淳朴的彝家敬茶敬酒歌,多姿多彩的彝族、苗族“打歌”,优美动听的山歌和“彝族唢呐”调,凝聚出底蕴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异彩。2003年,珠街彝族乡被保山市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004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了《珠街打歌表演》,深受外界喜爱;2005年谷满依码箐葫芦笙音乐、依码箐傈僳族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以及四位民间传统文化继承人被列入市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珠街彝族乡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火把节。黑惠江畔这片古老的热土,滋养孕育出珠街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成就了珠街作为全市彝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乡。 珠街彝族乡文化站作为全乡的文化工作职能部门,成立于1990年。2002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与广播站合并为“文化广播站”,现有干部职工2名,无专门、固定的办公和活动场所,仅在乡政府内有一间广播室,在计生站内有一间图书室。按照现有条件,文化体育活动难以正常的开展,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但由于珠街集镇处于小湾电站库周失稳区,面临搬迁重建,因此文化站的活动场地建设一直没有进行修建。 4.7.4发展规划 乡文化站是乡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搞好辖区内文化、体育等各项工作。为满足彝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必要在从岗新集镇规划、建设以文化站为平台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根据新集镇的总体规划,结合我乡实际,新址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满足需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新建成后的文化站,功能上主要是能够满足我乡体育文化工作的办公和活动需要,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7.5项目建设必要性 由于珠街集镇处于小湾电站库周失稳区,面临搬迁重建,乡综合文化站将随迁至集镇新址从岗重新建设,业务用房仅有乡政府内1格,从乡计生服务站协调借用1格,基本的办公条件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乡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推进我乡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已迫在眉睫。 4.7.6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4.7.6.1建设地点 根据小湾电站建设集镇搬迁的要求,乡文化广播站将随乡人民政府搬迁至从岗新集镇,初步规划占地面积为3500平方米,其中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民族文化广场等占地3120平方米。 4.7.6.2建设条件 从岗新集镇需占用土地实行统一征用、统一划拨,已征用73.5亩,“三通一平”工程即将开始。乡综合文化站建设用地已经落实。 4.7.7建设内容及规模 拟建三层十二格的砖混结构综合楼一幢,建筑面积为380平方米。各层功能为:一层为多功能会议室、乒乓球活动室、等;二层为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等;三层为办公室、小会议室等。 4.-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 文化站 业务 用房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论证 报告 论文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