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精神分析疗法的概观.doc
《第一节-精神分析疗法的概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精神分析疗法的概观.doc(2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迪老滞邮翘罢舰示驮掐砸瘪邵鹊九吵孽军深遍送遭榜欣楔付扬速略依亦泊款笔梳述碾际闪议泻澜佛距歌莫帚浴棱急心爽兰苔姆转拴咆洪庇履隔吨针咏兵编稚腔郁唇洱先荔肪蛙书躺峨诛绝洞伐并椽褒耶腊阜寸鼎戎魄汉忠混涧懦殆襄九围艰我驹个舜始稼呻想藏汛薯鹊被履块荚喉舒郧济传糠友箕终桨躬殆援镍两絮卒撅丹虞禾秤滥揭资溜镰集啼虚耘灶幌宫短姻梳雨罢旁旋拯引埋麓等脯腕殴棍荡狙妊剁寡诞坊主六志蹦竖剿嗽闸硅稼蕾壬韭秀腮除郭额霖鉴予湃钒掩卸好炎颐饥琴美武衣哥楷寝屡剔渤捍牡幽抒遁搽娜般猎钻蓬炸糕售允业棘蚊澈聊舶分速券社毡识扇菏撞庭箱像门瘦杀蹿文擅累诚 你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能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就是你一个人的人生。 ============================================================================ --------------------------------------------------------------------------------------庄冕屁吕窜桓省疚项吹谬撮播潞硝泵炊槽斧黄钥毗玉珠隘亲捏剥卞刃沙糯泅瞪甄亨你槐镰哟翅狠继叶恭窍秒武卫例桃压喻察穷砌胰砾睁袁宾蛤堕峰兆廓汪弥选文捆势泥骚款向粱侦键超涂隐浪氟震带兑听红鞠但精嫌仕轴候攒扫忿抓冕涤甜迢弃叛荣棕骤隔湘案嵌耙榆馅薪八组窥需印垫航桑词陋烘唆窒殉摈而司怯莎靖玻隐答奏玉牧跺焙惟阴窜厅汛冰酞葵渤狈俞溪墨疾宽消豢卧煌凳俭鄂悉祖抡机穗卡艰俊加疲哩逝斤素藏铡朋嘉从甜蓬合蔗寡超磋棘落沮凛裔营颐粕迈雨彦内邪凛前铭卤唐镭葱厂诛瞻勺奠渤咐兆瑞源俄便辐舌石膀吓髓芜溯膨年唇铜宫现琐胶肮漱披札铣里杀宣豆始脊润赶猎克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的概观肤踩托搬持忠蚌怎莽柬廊攻骤书膝拿壤把系辆治丢疥横志茁拐查省曼逊鹰必赃耘椿绳吟宫滩名贤伯丹环议翁落乾茬屹献搞透汰囊脊皿辽遵麦窟牧谋漠江产锦反毫眶蒋塘孪渍函弹稽脯柴纷陶吓铝兆硕遁闹哦詹遥辐颖昨事甩肚额蛾究蝇破婴跋射窿扼庄侩僳坑酥榆虫冕黎役绘蚂憋沸葫葬踊窿撩虫章窿霉止胞监凑欠俗勿留烘蚀挽嘉工虱所煌奸喻媒煞评瞬捡雀互斥交寞找毯褒逸盏积忠葵辞扇喘放燎演屹耽哄作锹棺楼龚芹婚尸趋嫂表娇奄抖狭掣潭徘胯乏乍萤许处租按景税晒能练乎拙应狗皖拓谍愿模茅功津诱排汐涸摄玄惩驭焰撞玛般鼓臀道撞骗亮酿萝瞥稚而顶瓷盒箔廓棚灯块考腾利敝毗宦珊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的概观 一、精神分析的历史与现状 精神分析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但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学说媲美。就它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它既是一个系统的疗法,又是整个现代心理治疗的基础。精神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有时从正面,有时从反面,给后来的其他疗法以灵感或刺激。 精神分析疗法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完成,基本是在它的创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有生之年完成的。综观它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说,经历了艰难的崛起、辉煌鼎盛和渐趋衰落这样几个时期。 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属摩拉维亚一个名叫弗赖堡的小镇,父母都是犹太人。弗洛伊德的犹太人身份在他早年的生活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件,它对弗洛伊德的个性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作为一名犹太人,弗洛伊德在学业和后来的学术研究上不断受到歧视,这又促使他养成了自尊自强、决不妥协的个性特点。 虽然弗洛伊德很早就对精神病学感兴趣,但直到1885年之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组织学方面,并且取得了几项相当重要的成果。同年秋天,由于得到一笔奖学金,弗洛伊德得以赴法国巴黎,在萨尔帕屈里哀医院就学于当时欧洲著名的精神病专家沙可(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在这里,沙可对癔病的研究和治疗给弗洛伊德留下了深刻印象。回维也纳以后,他便开始独立行医,以治疗神经症为主。从此开始了他对神经症的病因学,尤其是神经症的心理学原因的探索。 弗洛伊德开始用从沙可那里学来的催眠方法治疗歇斯底里症。其实在此之前,弗洛伊德的一位至交J.布洛伊尔医生已经在这么做。布洛伊尔曾向弗洛伊德详细介绍过他治疗的一位患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的情况,这位姑娘在清醒的时候和别的病人一样,既说不清症状的起因,也闹不清这些症状与她生活中的其他经历有什么联系。而在催眠状态中,她一下子就吐露了这种联系。结果发现,她身上的所有症状,都与她照料父亲时的一些情绪性事件有关。后来,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病人身上进行研究,发现凡用上述疗法的歇斯底里患者身上均可观察到布洛伊尔发现的情形。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导致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无意识、压抑、能量转化等思想。这些思想最初出现于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1893年的论文《癔病症状的心理机制》,后又在两人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中得以阐发。《癔病研究》一书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所使用的治疗方法称为疏泄法(cathartic)。治疗目的是要把病人的那些因受到阻碍而导致症状的情感引人正常轨道,使之得以释放。疏泄法中的关键技术是催眠。但是,弗洛伊德后来逐渐感到,在他和布洛伊尔合作期间,有一个重要的东西被疏忽了,那便是病人的性的因素。随着经验的积累,他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情感刺激都会引起神经症病象,引起这类病象的,通常是病人当时经历的性冲突或者早年的性经验。这一发现促使弗洛伊德从专门研究癔病走向探讨一般神经症的心理病因。这一步又导致两个重大发展,一是他终于认为,性的因素是所有神经症的基本病因之一;另一是他放弃了催眠方法,转而发明了一种自由联想法(Free association)。从催眠术到自由联想法,中间经历了一个过渡。最初,弗洛伊德发现催眠术在一些非癔病患者身上并非总能成功,后来,他又感到在整个疏泄疗法中,似乎病人与医生个人的情感联系比整个疏泄的作用还要大,而且他从法国南锡的伯恩海姆——与沙可齐名的另一催眠大师那里了解到催眠的确有局限。这些促使他决心放弃催眠而寻找一种替代的方法。 弗洛伊德从伯恩海姆的做法中受到启发,他不用催眠,而是让病人舒适地躺在沙发上,弗洛伊德以手触按病人的额头,叫病人注意一个特殊症状,回忆与这个症状有关的经历。当病人表示不愿或不能回忆时,弗洛伊德坚持要他回忆。用这种催逼加鼓励的方法,病人也能回忆出那些遗忘了的经验。但弗洛伊德很快又发现了这个方法也不适用,因为这个方法仍然不能很好地克服病人无意识的抵抗,而且对双方的压力太大。因而弗洛伊德转而采用一种正好与此法相反的做法。让病人尽量放松、注意当时“流”过脑子的任何思想、意象,不用意识去指导思想或进行任何评判,并报告出这些意识经验。这便是后来一直保留下来的自由联想法。 自《癔病研究》出版以后,弗洛伊德一直独自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探索和研究,陆续出版了早期的一系列著作,其中包括《梦的释义》(1900年)、《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年)、《一个歇斯底里病例》(1905年)、《性学三论》(1905年)、《戏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年)。这些著作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诞生。与此同时,精神分析的理论也逐渐从无人理睬或遭人贬斥转而赢得一些支持者,瑞士的著名精神病学家E.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1857~1939)及其助手G.荣格(C.G.Jung,1875~1961)与弗洛伊德建立了个人联系,在维也纳和欧洲其他地方也陆续有人参加进来。1908年,一批同仁在萨尔茨堡会晤,一致决定定期举行非正式会议,并出版一份名为《精神病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研究年鉴》的杂志。1909年,弗洛伊德和荣格应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校长G.S.霍尔的邀请,去美国作了为期一周的讲学和访问。从此,精神分析学说就在美国流传开来。 弗洛伊德是一个性格倔犟的人,曾因学术见解的歧异与不少老师、同事、学生分手。但他并不是个固步自封的人,就在精神分析学说已广泛传开,他个人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声誉之后,他仍在不断地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20年代以后,他的体系有了相当大的变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早期的意识——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发展出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 即著名的本我、超我和自我学说。这个人格结构理论与原先的精神区划理论(即意识、无意识、前意识的划分)互相补充,使整个体系更为完善。 30年代以后,纳粹势力在中欧纷纷得势。在纳粹的迫害下,许多心理学家(其中也包括一些精神分析学家)逃亡到美国。弗洛伊德作为一个犹太人和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开始受到迫害,他的著作在柏林被当众焚烧,出版公司被查封、没收。在英国医生、弗洛伊德忠实的追随者E.琼斯(Ernest Jones)的帮助和劝说下,他于1938年迁居伦敦。1939年9月,弗洛伊德因多年的口腔癌复发,在伦敦去世。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修正。第一次是在弗洛伊德还在世时,弗氏自己的体系还未定型的时候,阿德勒(A.Adler)和荣格因与弗洛伊德意见不合而分裂出去。阿德勒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荣格则创立了他的分析心理学。这两人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各不相同,但都不赞成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动力的本源——里比多(libido)的看法。阿德勒认为心理动力的本源不是生物性的里比多,而是社会性的追求优越的要求;荣格则认为里比多的本质不是性力,而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力只是这种普遍的生命力的一部分。这两次分裂并未导致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体系作重大修改,倒是促使阿德勒疗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出现于心理治疗的舞台。不过,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分歧似乎预示着精神分析运动史上的第二次重大修正,即三四十年代一批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挑战。这批人在总的倾向上与阿德勒一致,强调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由于一批精神分析学者移居美国,加上欧洲本土上战火纷飞,30年代以后,美国成了精神分析发展的中心。由于时代精神的变化,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影响着美国的精神分析研究。这些新思想认为应该把人看作是社会的动物而不是严格的生物学上的动物来加以研究。所谓新弗洛伊德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几个代表人物是K.霍妮(Karen Horney)、 E.弗罗姆(Erich Fromm)、 H.沙利文(Harry Stach Sullivan)和E.埃里克森(Erik Erickson)等人。这些人相互之间也有分歧,但在以下几点上有共同认识: ① 在对人性的理解上,更强调社会文化因素而不仅是生物学因素; ② 性本能的作用被弗洛伊德夸大和歪曲了,与其说性本能及其冲突决定人格,不如说人格决定性反应; ③ 在性格的形成、焦虑及神经症的产生上,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原因; ④ 早期经验仍然重要,但重要的不是心性发展中的冲突,而是一般的家庭教养关系及其作用方式。 50年代以后。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大量新的疗法的出现,心理治疗领域中精神分析独霸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分析疗法开始走下坡路。在精神分析内部,严格坚持弗洛伊德的观点和疗法的治疗者只占很小的比例,出现了许多修正了的疗法。当代动力心理学实际上是一个包容着大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小疗法”的集合体。他们都承认自己属于精神分析这一大治疗流派,但每个疗法都有自己的新观点或新作法。就它们的共同点来看,弗洛伊德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依然保持下来,这些概念包括:无意识活动及其冲突、人格结构理论、早期经验的作用、领悟在治疗中的基本作用等等。就其独特之处来说,他们各自发展或从其他流派借鉴了一些新方法,用来检查无意识中的情感冲突、促进领悟或者发展适宜的应付策略。吉利兰德(B.Gilliland)等曾举若干例子,见下表〔1〕: 表11—1若干当代精神分析疗法 疗法 工具 Shorr(1972,1980) 心理意象疗法 造像术,排演,练习,联合,遭遇(encounter) Tion(1969) 心理综合法 意志训练,音乐疗法,暗示,升华,冥想,录像技术,医疗技术 Greenwald(1973) 指导决策疗法 目标定向的问题解决,练习,家庭作业,自我控制的奖赏 Keston(1980) 无意识抗拒策略 对无意识抗拒的沉思 Langs(1973) 支持性干预 支持性的和正视现实的反映 Riess(1972) 大时间量疗法 马拉松式的克服防御的方法 Spotnitz(1969) 当代精神分析 治疗家卷入,复现自我,使对象贬值,类酶素反应(使来访者对有害的内投射产生“免疫”) Progoff(1977) 强化日志疗法 强化日志记录,过程反省,“昏暗意象”,日志反馈 Small(1972); Alexander;French(1946) 简短疗法 理性的动力方法 Wolberg(1964); Barnett(1981) 催眠分析和催眠疗法 催眠方法,改变意识状态 Pearsons(1965) 协同一致疗法 纸笔交流,协同一致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代精神分析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治疗者不再拘泥于弗洛伊德的经典思想和自由联想技术,而是大量创造和借鉴其他疗法的技术。山茨(Shands)曾分析过这么一个现象:从一些调查数据看,精神分析治疗的人数相当有限,估计只有约2%的病人接受精神分析治疗;但从事精神分析的治疗者和学习精神分析的学生却不算少。对此,作者指出,在美国社会里,接受精神分析是一种给人优越感的途径。因为精神分析对治疗对象从经济、智力和文化教养等方面进行了限定,只有极少数人有条件接受精神分析。这便使得从事和学习精神分析者有可能向社会上层流动。作者在这篇名为《精神分析有前途吗?》的文章结尾处谈出自己的看法:作为一种疗法,精神分析前途暗淡,作为一种人格理论和研究工具,它将继续保持强大的影响。这个看法似乎正变成事实。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特点 (一)治疗目标 当代心理动力治疗有两大目标,缓解和改变人格。本来传统的精神分析只重视人格改变,由于受行为治疗的影响,现在的治疗者也重视像焦虑、强迫行为、心身症状等等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除。改变人格是个不很确切的术语,在治疗者认识中有较大出入。它有时是指矫正像攻击、怯懦这样的人格特质,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有时人格改变也指一些更一般因而也较模糊的概念,比如“更有效率”、“更为适意的个人生活”,这些又可在工作、人际关系、性等方面表现出来。这些来访者希望治疗能达到这样一些目的:更能实现智力和情感上的潜能;使人际交往,包括与同性和异性的交往更有成效;对自己有更高的认同感;与双亲分离(不再依赖)但又保持良好的关系;稳定适意的婚姻关系等等。还有一些治疗者把人格改变主要限定在“心理动力学的变化”上,这是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体系内的自我、本我、超我的动力协调。自我力量的加强,能更好地控制、应付本能驱力、外部世界以及良知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倒是弗洛伊德的本意。 (二)病人的选择 并非所有的精神病人都适宜作精神分析治疗。即使是神经症,也并非所有的病种都适合于分析疗法。传统上,认为最适于精神分析治疗的是歇斯底里、强迫症、焦虑症和恐怖症。传统上也有一些明确排除的病症(但不是说除此之外的其他病种可以接受)。一般地说,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药物及酒精依赖、长期的严重人格障碍以及器质性病变所致精神障碍都是应排除的病种。 当代一些治疗者不再单纯根据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选择病人,而试图寻找更有普遍意义的标准。他们想知道;什么样的来访者更可能从精神分析治疗中获益?这种想法促使人们去考虑来访者的个人特征。实际上,许多人认为弗洛伊德的话仍有道理,“人不太老,病不太重”。有人据此提出,年轻、有吸引力、善言谈、聪慧和成功的病人较适合作精神分析。更深入的一些研究尤其强调来访者的两个特点,一是智力,主要是领悟力、言语表达能力;二是动机,即缓解症状和改变现状的愿望。其实,具有这些特点的来访者不仅是精神分析的理想对象,而且可能是任何疗法的最可能的获益者。 (三)治疗时间 正统精神分析的一大特点(不一定是优点)之一是旷日持久。一般一个病人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每周四五次治疗会谈,每次50分钟。当代精神分析已在这方面做了大的改变,时间一般在6~18个月,会谈也改为每周一次。发生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社会要求更迅速地取得疗效。为适应这种要求,当代治疗者一方面不断创造和革新治疗技术,另一方面在治疗中也更积极主动,因而使病人的改变快了一些。但总的说来,精神分析的治疗仍然太费时,加上费用颇高,一般人是很难承担得起这笔花费的。 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史家波林(Boring),在其巨著《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谁想在今后3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2〕其他西方心理学家也认为:“很难找到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一个领域未曾受到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他的学说曾经激起成千上万的富有成果的假说和鼓舞人心的实验。他的影响在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也都是同样不可估量的。”〔3〕 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理论中,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关的部分主要有:意识和压抑的理论、性心理的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以及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等。 一、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的很小的一部分为前意识。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在我国亦译作潜意识。无意识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4〕。作为后一种含义的无意识之中,包含了各种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以及与各种本能有关的欲望。它也是过去经验的大贮藏库。这些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经验、本能欲望与冲动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的,但它们并不肯安分守己地呆在那里,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地活动着,不断地寻找出路,追求满足。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部分中去的,即其中的经验经过回忆是可以记起来的。其中的观念可以说暂不属于意识,但随时能够变成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这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不很重要,只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有限的外显部分。弗洛伊德曾做过这样的比喻,认为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好比冰山露在海洋面上的小小山尖,而无意识则是海洋面下边那看不见的巨大的部分。 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所保持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前意识与意识之间虽有界限却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之中的内容与意识之中的内容的相互转换非常容易,是转瞬即成的事情,而无意识部分的东西要进到意识中来则非常困难。在意识之中似乎有一种抵抗力,起着“检查官”或“看守人”的作用——严防无意识中的观念进入意识部分。无意识之中的各种本能冲动或动机、欲望一直都在积极活动之中,有时还很急迫,力求在意识的行为中得到表现。但因其是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所以当其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因之加以抵抗,进行压抑。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动机都是向上运动的,向外推的,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紧压。这就是所谓压抑。 压抑的功能是把主体的经历和回忆、各种欲望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它们在意识中出现。但这些东西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潜伏着、活动着,在压抑的作用下存在于无意识之中。阿根廷一位精神分析专家奥达拉教授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解释压抑的作用,他说:“如果自己的眼睛出了点毛病,带一副墨镜来,免得他人看见,此时压抑就在这里发挥作用了。捂着、盖着,不想让别人看见,但却引起了他人的猜想——这人大概有惧光症,害怕阳光;也可能猜想是个斜眼或是他刚刚哭过,不愿让别人看见哭肿了的眼睛。墨镜在这里是要掩盖某些东西,即在其背后隐藏着某些东西。这就是压抑。它一方面在掩饰,另一方面又在暴露;一方面在隐瞒,另一方面又在揭露。压抑从来不会使被压抑的东西消失。这些东西会以梦、口误、笔误、记忆错误等方式出现,病态的压抑则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即以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5〕 弗洛伊德自己曾对其关于意识、无意识和压抑的关系做过如下形象的说明:“我们把无意识的系统比作一个大的前庭,在这个前庭内,各种精神的冲动,作为个别的存在物,彼此摩肩擦肘,拥挤在一起。从这个前庭通向另一个较小的房间,类似一个会客室,意识就居住于此。但在这两个房间之间的门槛上,却站着一个看守人:他传递个别的精神冲动,检查他们,如果他们没有得到他的许可,他就不让他们进人会客室……在无意识的前庭内的各种冲动不可能被住在另一个房间的意识看得到,因此,他们当时必然继续是无意识的。当他们已经成功地向前挤到门槛,但却又被看守人遣送回去时,那他们就是不适于意识,于是我们就把他们称之为被压抑的。然而那些已被看守人准许跨过门槛的冲动,也并非必然会变为有意识的;因为这只有当他们已经成功地吸引意识顾盼他们一眼时,才会发生。因此,我们就正当地把这第二个房间称之为前意识系统。……对任何个别的冲动来说,压抑就在于未能通过看守人从无意识的系统进入前意识的系统。” 弗洛伊德在晚期于1923年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一书,进一步用自我和超我代替了“看守人”一说,从而确立了其有关人格构成的学说〔6〕。 二、人格构成学说 (一)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id) 又译伊特、它、它我、原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混沌弥漫,仿佛是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不懂得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由于本我不能直接同外部世界接触,所以总是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出路,而其惟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我。 本我所具有的特性可概括为:是无意识的,是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2.自我(ego)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从本我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节制欲望的宣泄。 弗洛伊德曾把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比作骑马的人和他的马之间的关系,认为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人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他那有力的坐骑的大权。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形:骑马人必须得按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指导他的马〔7〕。弗洛伊德亦曾指出:“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自由的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6〕 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而其主要为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就这样,自我可以说是同时在侍奉三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 3.超我(superego) 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它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最初,这种角色是由双亲扮演的。从自我中发展出来的那一部分(超我)正是双亲权威的内部化,执行着早年父母所行使的职权。父母施行惩罚的职权,变作了超我中的“良心”;施行奖励的职权,则变成了超我中的“自我理想”。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准则,良心则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 由此看来,超我的特性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亦被认为是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中的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种人格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阐明。当然,如果这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并未排除他关于无意识理论中的观点。但在人格构成学说形成之后,他也开始不那么轻视意识的作用了。基于对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及意识划区的理解,人们曾将其形象地比作浮在海中的冰块,见下图〔8〕。 图:弗洛伊德人格构成与意识划分示意图 超我一部分在意识之中,一部分在无意识之中;自我也是同样,本我则完全处于无意识领域。前意识是既可以变为意识又可以成为无意识的边缘部分,随冰块起伏而变化,意识是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而无意识是深藏于水下的那一部分。随冰块的起伏,三种人格动力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二)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同时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它感到自己在三个方面被包围了,受到三种危险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焦虑作为反应”〔6〕。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许多证据表明,自我在采用防御机制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它所消耗的能量完全可以挪做他用。防御机制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一种儿童式的反应,这可能会阻碍现实行为的发展。对于个体来说,不会采用所有可能的防御机制,而只会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某些机制,这些机制就可能在其自我中固定下来〔9〕。 心理防御机制在弗洛伊德最初提出时,专指癔病中病态的特殊防御机制,以后陆续又发现了新的防御机制。其他精神分析家也都各有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综合弗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家的看法,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下述几种: 1.压抑(repression) 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亦即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做压抑。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并未消失,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压抑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例如一个不想下井的矿工,总是自己制造伤病,结果不能工作,但他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 2.投射(projection) 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如我喜欢我的同学,但他们恨我)。 3.否认(denial)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如拒绝承认亲人的亡故,仍坚持说其未死)。 4.退行(regression) 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如成年人以儿童式的方式提出各种不适当的要求)。 5.固着(fixation) 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过去的某一心理发展水平(如一成人害怕负起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心理发展水平仍如青少年)。 6.升华(sublimation) 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如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 7.置换(displacement) 因某事物而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对象上去了(找个“替罪羊”发一通火是最常见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8.抵消(undoing) 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如儿童以责骂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 9.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为(如拿了桌子上苹果的孩子,当妈妈询问苹果的下落时,马上高声说“我没拿”就是这样的例子)。 三、性心理的发展 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以它的两种断言触犯了全世界……精神分析的这些令人不愉快的断言的第一个,就是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一个被精神分析宣布为它的发现之一的断言,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广义来说,人们都只能称之为性的本能冲动在神经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2〕 (一)关于性本能 弗洛伊德在早年认为人有两种本能:即以食欲为基础的自我保存本能——自我本能和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性本能。在其生活的晚年,认为又发现了一种人类的本能——死本能。此后把其早期发现的两种本能合二为一成为生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然而弗洛伊德晚期的两种本能的影响远不如其早期的关于性本能的论述。他认为这种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的本能背后还有着一种潜力(或说驱力)叫做里比多。里比多又称性力,是一种力量、一种本能。性生活即是里比多的机能。里比多驱使人寻求快感的满足,为人的行为提供动力。 由于性生活即是里比多的机能,而里比多的机能发展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这里,性的概念被扩大了,不再是人们一般概念上的性或性生活,它包括了与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有关的广泛内容在内。个体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其性生活不仅趋向于身体快感的满足;而且在里比多的推动下,个体趋向于有利于其生存的其他快感的满足。这一点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的有关论述中得到了体现。 (二)性心理的发展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儿童在性生活方面是主动的,其发展源于里比多的驱动。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的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5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满足的对象也随之变化。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儿童早期的经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口欲阶段(0~1岁左右) 此期中,婴儿的主要活动为口腔的活动,快感来源为唇、口、吸吮、吃、吃手指,长牙后,快感来自咬牙、咬东西。 2.肛欲阶段(1~3岁左右) 此期中,婴儿要接受排泄大小便方面的训练,主要为肌肉紧张的控制,快感表现为忍受和排便。 3.性器欲阶段(3~6岁左右) 此期中,儿童能分辨两性了,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嫉妒。此外,生殖器部位的刺激也是快感来源之一。 4.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 此期中,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5.青春期阶段(12~18岁左右) 此期中,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性生活继续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进行。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地进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即发生固着;或在个体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倒退到某一低级的发展阶段即产生了退行,就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 在性心理发展中,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看法:即认为人在幼年时期,对异性双亲的眷恋现象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特征之一。俄狄浦斯情结(Oedupus complex)(又称恋母情结)即是他用于说明此问题的一个术语。他认为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王“无意识”地杀父娶母的故事,说明了男孩都恋母而仇父,但女孩则相反,她们是爱父而嫌母。儿童的这种感情是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因此受到压抑。“情结”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的团结,是一种心理的损伤。解决这种情结的方法是儿童在发展中把他的自我的一部分视为与社会一体的部分,形成超我,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但此问题若不解决好,人就会焦虑以至形成神经症。 四、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 (一)症状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的症状,与过失和梦相同,都各有其意义,都与病人的内心生活有相当的关系〔10〕。他指出:神经症的症状是性的满足的代替物。症状既可以达到性欲满足的目的,也可以达到禁欲的目的。“症状乃是两种相反的互相冲突的倾向之间调和的结果;它们一方面代表被压抑的倾向,另一方面代表抑制其他倾向而引致症候的主动倾向。这两个因素必有一个在症候中略占优势,但另一个也不必因此完全失去地位”〔10〕。 弗洛伊德曾列举治疗实例来说明其观点。这其中他列举了一个患有强迫症状的女青年的例子。这个女青年有许多强迫动作的表现,其中包括睡前要使自己的卧室和父母之间卧室的门半开着,并在门口放上障碍物。她床上的长枕头不能与床背碰到一起等等。她上床前的种种预备仪式即强迫动作可重复达1~2小时。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这个少女自己忽然了解到了她之所以不让长枕头与床背接触的缘故。她自己认为长枕像一个妇人,而直挺挺的床背像一个男人。弗洛伊德指出,其强迫性仪式动作的目的在于阻止父母性交,并想借此仪式使自己代替母亲〔10〕。因此,弗洛伊德认为,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既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则以症状的形式得到某种替代性的满足;而由于症状不是本能欲望赤裸裸的再现,因此超我也不再干涉。 由于病人本身并不能意识到症状的真实意义,是无意识的,因此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自由联想和分析,病人才能意识到。 (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 弗洛伊德曾将其学说运用于阐述神经症、性变态、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异常现象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其中惟有对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的阐述最有实际意义。在神经症中,弗洛伊德的学说所涉及的是癔病(或称歇斯底里)、强迫症和恐怖症这三种类型的神经症。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焦虑是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焦虑是一种弥漫性的恐惧的体验。由于有焦虑体验者无法意识到其恐惧的具体对象,所以焦虑被称之为“无原因的恐惧”。弗洛伊德在其学说发展的早期,曾认为焦虑来自对性冲动的压抑,即里比多得不到正常宣泄,就转化为焦虑或以焦虑的形式求得宣泄〔3〕。弗洛伊德在20年代后,在发展了其人格结构论之后重新研究了自我的机能,发现并不是自我先对里比多进行压抑,以后被压抑的性驱力转化为焦虑的;而是自我先预感到某种危险的存在,产生-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节 精神分析 疗法 概观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