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平江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
《苏州平江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平江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巫山人距今有200万年,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将向前推进 A.10万年 B.30万年 C.60万年 D.100万年 2.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组约大学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A.红山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由单一的民族发展而来 B.发源于黄河流域 C.杂居相处,不断交融 D.由蚩尤创立 4.下图是《史记》木纪目录(部分),据所学知识推斯卷二至四的标题依次是 A.夏本纪、周本纪、殷本纪 B.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 C.殷本纪、夏本纪、周本纪 D.殷本纪、周本纪、夏本纪 5.“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这两件精品制作的时期是( ) A.尧舜禹时期 B.夏朝 C.商周时期 D.秦朝 6.春秋战国出现了“种上等田地,每个农夫要供养九个人,种下等田地,每个农夫要供养五个人,供养的人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总之,一个人种田,要供十个人消费,饲养的各种家畜都包括在这一要求之内”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稳定 B.铁制工具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C.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D.水利事业的发展 7.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下列能够获得奖励的人包括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9.统一六国,结束战国分崩离析的混战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封建君主是 A.周武王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10.贾谊《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遂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 (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大泽乡起义 1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战役,汉军大败匈奴,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有利于( ) A.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 B.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 C.西汉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 D.不断巩固和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 12.下列朝代与都城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商朝——阳城 B.东周——咸阳 C.西汉——长安 D.东汉——建业 13.“悠闲对坐畅饮的主客二人……翩翩起舞的雀鸟……洒扫的奴仆……”东汉画像砖中这一 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反映了 A.“文景之治”,经济繁荣发展 B.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 C.外戚专权,政治腐败不堪 D.光武中兴,人民生活安乐 14.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控制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的是( ) A.袁绍 B.刘备 C.孙权 D.曹操 15.某班同学曾进行东汉名人评选,下列人物不能入选的是( ) A.刘秀 B.华佗 C.张仲景 D.司马迁 16.“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岀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为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骞 B.鉴真 C.班固 D.班超 17.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 A.民族交融 B.北方统一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18.秦汉以来江南地广人稀,生产力不发达。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统治者施行仁政 C.水利设施齐全 D.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19.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南方政治经济繁荣 C.北方人民渴望南迁 D.八王之乱相互混战 20.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B.书法家锺繇独创了楷书 C.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特点 D.王羲之的代表作是《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二、综合题 21.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图1文物,指出北京人使用的主要工具及其所处的历史阶段。 (2)指出图2文物的历史地位及其发现与研究该文物的历史作用。 (3)据图3概括指出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 (4)图4文物可以实证汉朝巩固大一统的哪项措施?该措施有何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摘编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四 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6和图7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映的事件及其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白诗中反映的事件。 (5)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二、三与材料四之间的关系。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 (2)写出材料二中方框A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再举一例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4)上述材料反映了促进民族交融的哪几种形式? 24.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材料二 北魏都城平城所处位置偏北,周围农业不太发达。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到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的洛阳。鲜卑贵族大多反对迁都。孝文帝没有退却,他巧妙而坚定地实施了迁都计划,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魏主(孝文帝)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今欲断诸北语(少数民族语),一从正音(汉语)。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突然改变)。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所涉及的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4)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生活在170万年前,是已被确认中国最早的人类,安徽发现的巫山人距今有200万年,由此可知,中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30万年,B项正确;ACD三项的时间是错误的,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种植水稻,所以C项符合题意;红山居民不是最早种植水稻的,A排除;山顶洞人不会种植水稻,B排除;半坡居民种植粟,D排除。故选择C。 3.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见,华夏民族的形成是民族杂居融合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由单一的民族发展而来,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发源于黄河流域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由蚩尤创立,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五帝之后,我国依次是夏、商、周,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5.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青铜文化是古代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有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左图),四羊方尊(右图)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所以这两件精品制作的时期是商周时期,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6.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一个人种田,要供十个人消费,饲养的各种家畜都包括在这一要求之内”可知,材料说明一个农夫仅凭耕种土地,就可能养活好几口人,体现了农业收益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工具牛耕的进一步推广),农业耕作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个体农民生产的产品比较多,这是农业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排除A项;CD项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7.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政治上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经济上奖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故得到奖励的人是①③,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里没有对商人进行奖励的措施,同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故②④选项都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 8.C 解析.C 【详解】 据材料“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C项正确;“学术思想”是文化方面,而非政治(改革),排除A项;诸侯争霸是军事,排除B项;商业属于经济发展状况,与“学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C正确;周武王是西周的国王,西周在战国前,时间上不对,A排除;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王,B排除;汉武帝是秦朝之后西汉的皇帝,D排除;故选C。 10.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过秦论》可知考查的是关于秦朝的历史,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陈胜吴广组织的大泽乡起义。A项是炎黄部落联合大败蚩尤部落的战役;B项指的是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C项指的是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故选D。 11.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有利于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选项A符合题意。昭君和亲,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B排除;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C排除;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D排除。故选A。 12.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的都城是长安,故C符合题意;商朝的都城在亳、殷等,故A不符合题意;东周的都城在洛邑,故B不符合题意;东汉的都城在公元25年~190年是雒阳;公元190年~196年是长安;公元196年~220年在许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画像砖嵌在墓壁上,内容丰富多彩,图中的主人悠闲地对坐畅饮,起舞的雀鸟和酒扫的奴仆衬托出安逸祥和的生活景象,展现了东汉的安定和兴盛,因此D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与宦官专权及外戚专权的说法无关,BC项排除。故选D。 14.D 解析.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D正确;袁绍、刘备、孙权没有控制汉献帝,ABC排除;故选D。 15.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记》是由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而刘秀、华佗和张仲景都生活在东汉时期,所以东汉名人评选不能入选的是司马迁,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6.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作出突出贡献,故A正确;鉴真大师及其弟子为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六次东渡日本,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故B不符合题意;班固著写《汉书》、北征匈奴,故C不符合题意;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可见,汉人和胡人的生活饮食等习惯相互影响,反映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北方统一在材料中不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汉人和胡人都属于中华民族,不属于中外交流,故C不符合题意;文化昌盛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而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北方农民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故D符合题意;自然条件优越属于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统治者施行仁政属于政治扶持,而非最主要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水利设施齐全,与史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D 解析.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D正确;ABC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排除;故选D。 20.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是顾恺之的代表作,故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ABC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 二、综合题 21.(1)工具.打制石器。 阶段.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 (2)历史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作用 解析.(1)工具.打制石器。 阶段.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 (2)历史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作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或.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商朝的社会情况等历史)。 (3)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或.秦朝法律的严苛)。 (4)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影响.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详解】 (1)第一小问工具,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打制石器。第二小问阶段,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时期。 (2)第一小问历史地位,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二小问历史作用,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商朝的社会情况等。 (3)依据“图3.秦朝的刑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秦朝的暴政(或.秦朝法律的严苛)。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收到牵连。 (4)第一小问措施,依据“图4西汉五铢钱”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二小问影响,依据以上分析,结合所学,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2.(1)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的出现;牛耕的出现(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3)事件:商鞅变法;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 解析.(1)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的出现;牛耕的出现(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3)事件:商鞅变法;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4)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5)因果关系 【详解】 (1)根据图6“周初形势图”有燕、齐等诸侯国,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式,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根据图7“春秋争霸形势图”,齐楚晋进军路线、吴国、越国进军路线,说明这些国家之间有军事行动,可知反映的是春秋诸侯争霸。 (2)根据材料二图8是铁农具,反映春秋时期出现了铁质工具;图9是二牛一人的耕作图,反映的是牛耕的出现。结合课本所学,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可知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等。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根据材料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事件。结合课本所学,从公元前230年,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韩、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5)依据前面的材料,材料二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新兴地主姐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改革变法,其中最著名就是材料三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材料三为材料四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材料二、三与材料四是因果关系。 23.(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间的 解析.(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详解】 (1)根据材料“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故答案为.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根据材料二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的内迁,山西、陕西是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民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故答案为.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故答案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前三则材料及答案,归纳可得.材料一反映了通过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材料二反映了通过民族迁徙促进民族交融的,材料三反映了通过统治者的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故答案为.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24.(1)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2)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平城位置偏北,农业不发达,洛阳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 解析.(1)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2)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平城位置偏北,农业不发达,洛阳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4)促进了民族交融(或“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其中2点即可) 【详解】 (1)据地图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 (2)由材料二“北魏都城平城所处位置偏北,周围农业不太发达。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到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的洛阳”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平城位置偏北,农业不发达,洛阳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 (3)根据材料三“夫今欲断诸北语(少数民族语),一从正音(汉语)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突然改变)。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可知,材料所涉及的改革内容是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4)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心理上,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 平江 中学历史 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答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