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doc
《ICU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CU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doc(1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的有关规定,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作为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2、加强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制度》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例会制度》。 3、规范管理医院重点部门,降低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风险,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础性措施,规范消毒、灭菌、隔离等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及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制度。 4、建立健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及时反馈监测信息,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防范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 5、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医院感染多学科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 6、根据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落实《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预防与控制应急预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7、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物遵循《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处置。 8、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的在职教育制度,拟定全院各科室培训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和职业安全防护的宣传与教育。 9、加强医院感染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通过医院感染科学研究,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科技支撑能力。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1、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主管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2、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应及时报告主管院长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通报相关部门。 3、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上报,并做好预预防与控制制工作。 4、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应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发现潜在感染因素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5、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及时与检验科联系,了解临床标本细菌培养结果,掌握细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措施。 附件: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程序 附件: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程序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 主管医师报告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 填写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 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查找原因 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常有可能因锐器伤等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为使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处理,降低传染性疾病感染的危险,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修订我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本预案适用于本院从事医疗活动或接触医疗锐器物引起损伤的工作人员。 一、职业暴露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含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的可能。 二、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1、医务人员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医务人员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各科室根据需求配备必要的防护措施:手卫生设施、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冲眼装置等。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以防刺伤。 7、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一)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 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 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 3、用75%酒精或0.5%安尔碘消毒伤口,如有必要需作包扎处理; 4、24小时内(尽早)留取基础血样(4ml,普通管)备查。 (二)粘膜暴露的处理 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三)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 1、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联系感染科医生进行职业暴露级别初步评估(详见附件一)。 2、当事人疑HIV职业暴露,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上报分管院长,并组织专家及时评估暴露级别,确定是否需预防性应急用药。 (四)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及随访检测流程(详见附件二) (五)职业暴露的随访 1、随访与追踪: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追踪化验结果,(HIV职业暴露由专人负责追踪随访,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当事人需密切配合进行定期监测随访。 2、注意保密: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进行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的情况。 3、心理咨询:在职业暴露处理过程中,医院感染管理科可为职业暴露者提供相应的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师帮助减轻其紧张心理,稳定情绪。 四、备注 1、疑似或HIV职业暴露,评估时科室负责人同时参加。 2、费用问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实习学生发生职业暴露,检测、预防性治疗费用先由本人自行垫付,写明事件经过,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再由医教科科长签字,费用由医院承担。 3、在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附件:1、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 2、职业暴露登记表 附件:1、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处理方案 表1:乙肝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处理方案 暴露者疫苗接种 暴露源HBSAg+ 暴露源HBSAg- 暴露源不明或不能检测 未接种 注射HBIG+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或 疫苗接种+注射 HBIG 已 接 种 抗HBS+或不详 测抗HBS大于等于10mU/ml不治疗; 小于10mU/ml或不详:HBIG+疫苗加强 不治疗 测抗HBS大于等于10mU/ml 不治疗; 小于10mU/ml:疫苗加强 抗HBS- HBIG+再接种 再接种 高危者按HBSAg+ 表2 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处理方案 暴露类型 暴露源轻度 暴露源重度 暴露源不明 无症状,病毒载量低 有症状,病毒载量高 污染物来源不能检测 1 级 粘膜和损伤的皮肤污染量少,时间短 不一定使用PEP,可由职业暴露者本人根据利害比较作出决定 基本用药 无确定的方案: 如果污染物来自高危病人或有高危病人的地方,建议使用基本用药方案 2 级 粘膜和损伤的皮肤污染量多,时间长 基本用药 强化用药 3 级 皮肤刺割伤,伤口深,见血液 强化用药 强化用药 PEP指HIV/AIDS的职业暴露后预防,包括应急处理、评估、预防用药推荐方案、报告与保密。使用预防性用药需本人签字同意。预防性用药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育龄妇女在预防性用药期间,应避免或终止妊娠。 丙型肝炎病毒暴露没有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 附件: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 一、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工龄 岗位 科室 职务 暴露时间 暴露地点 暴露时从事何种医疗活动 是否接受艾滋病安全培训 二、暴露方式 (一)接触暴露 皮肤:破损,未破损 粘膜 部位 接触面积(㎝2) 暴露量与暴露时间 最小时间短( ) 最大时间长( ) 污染物来源 血液( ) 何种体液( ) 其它( ) (二)针刺伤或锐器割伤 器械类型 空心针( ) 实心针( ) 其它( ) 损伤程度 表皮擦伤( ) 针刺( ) 伤口较深、器械可见血液( ) 污染物来源 血液( ) 何种体液( ) 其它( ) (三)其它方式 至伤方式 破损出血 是( ) 否( ) 三、暴露源严重程度 来源于 病人 病人姓名 住院号 病人情况 无症状HIV感染者( )艾滋病病人( )其它( ) 病毒载量 ( )拷贝/ml CD4细胞计数 ( )个/ml 来源于实验室标本 病人姓名 住院号 血液( ) 何种体液( ) 病毒载量 ( )拷贝/ml 其它 备注 HBV HCV 四、暴露后处理情况 皮肤 清水冲洗 是( ) 否( ) 是否用肥皂 是( ) 否( ) 挤出伤口血液 是( ) 否( ) 应用消毒剂名称 冲洗时间 分 秒 粘膜 冲洗溶液 0.9%氯化钠( ) 清水( ) 其它溶液( ) 冲洗时间 分 秒 五、评估 暴露级别 1级暴露( ) 2级暴露( ) 3级暴露( ) 暴露源严重程度 轻度( ) 重度( ) 不明确( ) 评估人 六、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 预防性用药 是( ) 否( ) 使用药物 名称剂量 1 2 3 开始用药时间 年 月 日 持续用药时间 日 更改用药情况 不良反应 肝肾功能检查 七、临床观察 是否在4周内出现急性感染症状 是( ) 否( ) 具体症状及持续时间 其它 八、血清学检查及结果(HIV、HBV、HCV) 时间 项目 日期 结果 时间 项目 日期 结果 暴露后即刻 暴露后4周 暴露后8周 暴露后12周 暴露后6个月 暴露后12个月 备注 HBV HCV 九、结论 暴露后未感染HIV( ) 暴露后感染HIV( ) 备注: HBV与HCV感染情况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1、每季度进行重点部门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洁净手术部及其他洁净场所的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要求应遵循《GB50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2)产房、介入手术室、烧伤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3)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净化中心、急诊科、检验科、各类普通病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洁净手术部及其他洁净场所应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1次。 2、每季度进行重点部门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1)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产房、介入手术室、烧伤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2)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净化中心、急诊科、检验科、各类普通病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3、每季度进行重点部门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卫生手消毒应≤10 cfu/cm2,外科手消毒应≤5 cfu/cm2。 4、每次使用前应进行使用中的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的监测,每季度应进行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的监测。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应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使用中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 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 cfu/ml。 5、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进行1次),使用中紫外线灯照射强度≥70μW/cm2为合格。 6、消毒后的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细菌菌落总数应<20 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的内镜应每月进行监测,合格标准为:无菌监测合格。 7、各种医疗器械应根据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监测。 (1)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进入正常无菌组织、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如血液)流过,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将导致极高感染危险的器材)应无菌。 (2)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直接或间接接触黏膜的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材(仅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8、定期对血液净化系统透析液、透析用水进行监测。 (1)每月监测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2)每季度进行内毒素监测。在水处理装置的输出端的内毒素应不得超过1 EU/ml;在血液透析装置入口的输送点上的细菌内毒素不得超过5 EU/ml。 (3)每半年进行1次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必须符合国家医药业标准《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的要求。 9、有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科室都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每周进行生物学监测。 10、有环氧乙烷灭菌器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的科室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使用环氧乙烷灭菌的应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采用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的应每天至少进行1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11、当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追溯、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12、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查找和分析原因,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20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 1、医院购置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经医院感染管理科审核,由设备采购部门统一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 2、医院采购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取得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及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 3、购进进口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应具有灭菌方式、灭菌日期、有效日期等内容的中文标识。 4、每次购置,采购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账号应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相一致。 5、医院采购部门应由专人负责建立登记账册。 6、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25cm,离墙壁5cm~10cm,距天花板50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物品发放至使用科室。 7、科室医务人员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等。 8、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封存,及时留取标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务处、医院感染管理科、设备采购部门。 9、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封存,并及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做退换货处理。 10、对骨科内固定器材、心脏起搏器、血管内导管、支架等植入性或介入性的医疗器械,必须建立详细的使用记录。器材条形码应贴在病历上。 11、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处置。 消毒药械管理制度 1、医院购置消毒药械前,须经医院感染管理科审核,上报院领导后统一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擅自采购。 2、医院感染管理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协助药械科对全院消毒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3、采购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查验《卫生许可证》及《卫生许可批件》,监督购入产品的质量,并按有关要求进行登记。 4、使用科室应准确掌握消毒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使用浓度、更换时间、影响消毒及灭菌效果的因素等注意事项。 5、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药械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药械科予以协调解决。 消毒灭菌剂的使用管理制度 1、消毒、灭菌剂对人体组织和病原微生物之间无选择作用,吸收后对人体可产生毒性,因此一般不作全身应用,主要用于体表(皮肤、黏膜、伤口)、器皿、排泄物和周围环境的消毒。 2、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科室使用的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为250~10000mg/L,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浓度及作用时间。 3、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4、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5、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对受到致病菌芽胞、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4)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6、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耐高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3)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7、消毒、灭菌剂使用时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8、消毒剂应放置于阴凉通风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 9、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戴口罩、橡胶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时,人员应尽可能离开消毒现场或加强环境通风。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及措施 一、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医院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或临床确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和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二、常用防护用品 1、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常用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包括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手套、隔离衣、鞋套等。 3、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三、医务人员的防护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诊疗操作中感染风险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留观室、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4、 三级防护: (1)适用于为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51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1、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加强个人防护,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2、门、急诊落实预检分诊工作,根据患者症状向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分诊。 3、执行“首诊负责制”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疫情。 4、临床疑似病例应安置在专用单人隔离观察室,确诊后在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尽快转送至传染病专科医院救治,并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 5、若患者病情危重,应根据其传染病传播途径实施隔离,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出入。 6、对新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参照国家当时发布的规定。 7、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环境、物品应根据病原体种类,采取相应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8、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均应当使用双层医疗废物袋,及时分层密封,并系于标签说明。 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接触这些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应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3、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工作时应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口罩、隔离衣、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 4、医务人员应安全处置锐利器具,不应将用过的锐利器具传递给他人,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应保证足够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 5、使用后的锐器应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6、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挤压废物。当物体表面、地面、墙面受到明显污染时,先使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丢入医疗废物专用袋,再采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作用30min。 7、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应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 8、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应简单书写事件发生经过,由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上报医教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所产生的费用由医院报销。 9、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强随访管理。 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1、所有医务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手卫生知识及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2、各科应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措施提供必要条件。 (1)采用流动水洗手,重点部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应配备洗手后的干手物品或设施,应当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使用的手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外科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当采用非接触式,手消毒剂放置的位置应当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3、外科刷手使用的手刷应当一用一灭菌,一次性手刷严禁重复使用;洗手池应当每日清洁;外科刷手后使用灭菌小毛巾擦手;刷手区域应当安装钟表。 4、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5、医务人员正确掌握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的时机。 6、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应当洗手。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7、每季度对重点部门(手术部、产房、重症医学科、消毒供应中心、烧伤病房等)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的,查找原因进行整改。 多重耐药细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临床科室根据细菌室报告单结果,在病历夹等位置粘贴隔离标识。医生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尽量选择单间隔离,或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禁止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如单间隔离安置受限,应严格执行床旁隔离。 3、实行床旁隔离,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4、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医务人员根据《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要求,穿戴防护用品。 6、尽量减少与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减少病室内人员出入。 7、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8、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 9、听诊器、血压计等及时用75%乙醇擦拭消毒。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每次使用后用浸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的抹布擦拭,30min后清水擦净备用。床单位每日擦拭消毒,患者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遇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10、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处置。 附件: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附件: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他多重耐药菌 患者安置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单间隔离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人员限制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手部卫生 遵循WS/T313 遵循WS/T313 遵循WS/T313 眼、口、鼻防护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应穿一次性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仪器设备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 专用,用后清洗与灭菌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 物体表面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抹布专用,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标本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生活物品 无特殊处理 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无特殊处理 医疗废物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双层医疗废物袋,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目的 有效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针对相关危险因素: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制定本实施方案,以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患者的准备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2)手术前尽可能先治疗其它部位感染,直到感染控制才进行手术。 (3)糖尿病患者在手术前应控制好血糖浓度,且在手术中应特别注意避免高血糖。 (4)当邻近手术部位的毛发影响手术时,去除毛发,且最好在手术前短时间内进行。 (5)选用经医院统一招标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手术范围的消毒。 (6)以手术部位为中心向外作环状消毒,消毒范围须涵盖手术切口或可能产生的新切口或引流管位置。 (7)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严格依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若连续进行下一台手术时,需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术中若手套破损,应再行外科手消毒后戴无菌手套。 (2)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3)手术已经准备开始或正在进行中、无菌器械包已打开,任何进入限制区人员均须戴上口罩并完全覆盖住口鼻。 (4)戴手术帽时须完全覆盖头发。 (5)离开手术部时需加穿外出服,更换外出鞋。 3、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1)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min—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2)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4、外科技术 (1)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2)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3)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4)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5、手术间空气、环境和器械处理方法 (1)手术中保证手术间门关闭。 (2)手术中应控制工作人员数量,将进出人员数量限制到最少。 (3)净化手术间的回风口过滤网每周清洁2次。空气净化滤过器应严格按照粗、中、亚高、高效的更换时效进行更换。 (4)在每一台手术之间,若无污染,环境表面和设备清洁擦拭,如遇污染,用适当浓度的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清水擦净备用。每天的最后一台手术结束后,应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5)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外科器械的灭菌,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血液流经其中的设施必须灭菌。 6、手术后伤口的护理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预防与控制制度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指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 1、定义 (1)人工气道: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2)机械通气: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根据机械通气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正压通气。 (3)无创正压通气: 无需建立人工气道,通过鼻罩、口鼻面罩或全面罩等无创性方式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进行正压辅助通气的方式。 (4)有创正压通气:需建立人工气道,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有创方式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进行正压辅助通气的方式。 (5)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气管导管:一种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导管,可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定时或持续吸引积存于声门下气囊上方分泌物。 (6)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以杀灭口咽部和胃肠道的条件致病性需氧微生物。 (7)加热湿化器:将无菌水加热,产生水蒸汽,与吸入气体混合,使吸入气体加温、加湿的装置。 (8)热湿交换器:将呼出气中的水分和热量吸收,使吸入气体加热、加湿的装置。又称人工鼻,是仿生骆驼鼻子制做而成的,由数层吸水和亲水材料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使用时一端与人工气道连接,另一端与呼吸机管路连接。 2、基本要求 (1)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 (2)临床科室确定呼吸机使用管理责任制,由专人负责管理。 (3)从事呼吸机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和要求。 (4)医院感染管理科、医教科、护理部等部门应督促临床科室严格执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 3、具体措施 (1)医务人员 ① 开展呼吸机相关诊疗工作的有关部门的医护人员应熟知所配类型的呼吸机使用。 ②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手卫生制度。 ③ 医务人员应在实施各项操作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2)患者管理 ① 若无禁忌症,患者床头应抬高,以30-45°为宜。 ② 应定时进行口腔卫生护理,至少每6-8h一次;如患者出现分泌物多、溃疡等情况时,应及时进行口腔卫生护理。 ③ 宜使用含有0.1%-0.2% 氯己定的消毒剂漱口、口腔粘膜、牙齿擦拭或冲洗。 ④ 实施肠内营养时,应避免胃过度膨胀,宜采用远端超过幽门的鼻饲管,注意控制容量和输注速度;条件许可时应尽早拔除鼻饲管。 ⑤ 应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⑥ 多重耐药菌,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PDR-AB)、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等感染或定植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⑦ 应规范人工气道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不宜常规使用口服抗菌药物进行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避免为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而常规给予全身静脉使用或呼吸道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3)气道管理 ①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指征。对于需要辅助通气患者,应尽量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短期内(2周)不能撤除人工气道的患者,宜尽早选择气管切开。应选择型号合适的气管插管。插管时间可能超过72h的患者,宜选用带声门下分泌物吸引的气管导管。 ② 尽早拔除气管插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同时要尽量避免拔管后再插管。 ③ 应定时抽吸气道分泌物。当转运患者、改变患者体位或插管位置、气道有分泌物积聚-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ICU 管理制度 操作规程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