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周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DOC
《商务周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务周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DOC(4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商务周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1) 今年5月1日,英国大众眼里最著名的本国经济学家John Kay的新著《 市场的真相》,由艾伦莱恩/企鹅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这部著作把批判的矛头指向 1990年以来被几乎全世界的政府、学者以及世界银行、IMF那些国际机构推崇 倍至的美国商业模式(ABM),为这位明星经济学家再次赢得了荣誉,美国《时代 》周刊客气地称它是“又一部费尽心血的杰作”,另一些欧洲学者则干脆把这本书与 哈耶克的《走向奴役之路》相提并论,虽然它事实上是哈耶克最新的敌人。 就像1949年胡风那句著名的诗句:“时间开始了”,1999年,托马斯 弗里德曼在《凌志车与橄榄树》一书中宣称:“世界10岁了。”他是为一种超越凯 恩斯、超越欧洲福利经济、超越东亚奇迹、并最终战胜了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而欢呼 。但仅仅4年之后,John Kay又宣布,这种市场经济不仅已失去吸引力,而 且彻底不正确,它在拉美、东南亚、东欧乃至美国本土的失败即为佐证。 本期封面故事刊登了John Kay一篇总结观点的文章。虽然因为确认的原 因,本刊对John Kay的访谈只能推迟发表,但我们其实更关心中国的现代化 和转规问题。中国改革已经25年了,这25年的改革史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摸着 石头过河,比较和学习。我们学习过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但更多的是向美国 学习。但你一定有想知道而又不敢问的“愚蠢”问题,比如,我们到底学的是什么? 学到了没有?又比如,我们学的东西本身是对的吗? 当王歧山的身份还是一位学者的时候,曾经提过类似的三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什 么?我们自己有什么?我们准备丢什么? 发展路径是选择的结果。本组封面故事从垄断行业、公司治理结构、社会保障制 度和银行改革4个方面,记录了中国转轨中向几个主要市场模式学习的故事,以及学 习、模仿中的变化。成功和失败是很难评价的,但认识到以下两点也许是重要的: 第一,我们模仿的是一个不可能完美的制度;第二,在与现实结合的过程中,制 度本身的走形可能会导致一些更糟糕的结果 市场的真相——反思美国商业模式 ◆文:约翰凯(John Kay) ◆翻译:袁奇 龚伟同 过去15年是经济史上最不寻常的时期之一。曾作为多数经济思想和决策基础的 美国模式不仅已失去吸引力,而且是不正确的——不论是在它对人类动机的认识方面 ,还是对扎根于社会的市场如何实际运行方面的认识,均是如此。 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就任英国首相;一年后,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 总统。伴随着这些政府的人事更迭,一股与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政府开支( 这是20世纪大多数时期的特点,而且二战后这种趋势仍在继续)相反的潮流开始涌 动。 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帝国的衰落使这种转变更加明显。1989年,柏林墙的倒 塌标志着西方取得冷战的胜利。世界经济史上最异乎寻常的一幕上演了。 这是美国的10年。柏林墙倒塌后,福山宣布“历史终结”了。福山以发表在《 国家利益》上的这篇文章为基础,撰写了一本同名畅销书。东欧政权的垮台成为经济 社会与政治组织向同一模式趋同的前奏。这种模式以自由民主及略受调控的资本主义 为基础。当然,这一模式与20世纪末期的美国密切相关。 福山这篇措词谨慎的文章透露的必胜信念,被商业人士和大众评论员更为武断的 阐述所压倒。前花旗公司CEO李世同(Walter Wriston)撰写了《 主权的黄昏》。他主张,市场应当并将削弱政府的传统职能。这个10年末,持反对 观点的娜欧蜜克莱恩(Naomi Klein)等人及持赞同观点的李世同等人 均就政府对市场的附属问题进行了剖析。 对里根和撒切尔来说,淡化政府经济职能需要做出深思熟虑的政治抉择。而在1 0年后李世同所描绘的世界里,已无需做任何抉择。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使得中央政 府地位的下降成为必然。整个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取代“私有化”,成为 市场化改革的标识。 李世同明确提出了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观点:利己主义是经济行为的主要决定因 素;金融市场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器;政府的经济职能应限定在保护财产权与履行 合同之内。我将其称之为“美国商业模式”(ABM)。 对“美国商业模式”最为推崇的莫过于美国商业界。收入分配中的随心所欲与悬 殊有了合理性——甚至在道义上也合理——这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市场的产物。对于经 理人和成功企业家来说,还有什么比他们发现其巨额财富不仅对他们有利,而且对整 个社会的福祉都至关重要更让他们感到惬意呢?这进一步促使他们大肆敛聚财富。2 0世纪90年代过后,美国公司越来越多的利润流进了高级经理人的腰包。 这个时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托马斯弗里德曼,根据他在《纽约时报》上撰 写的专栏文章为基础,1999年出版了《凌志车与橄榄树》,他在书中宣称:“世 界10岁了。” 尽管弗里德曼的主题是全球化,但对于这个新世界的中心位于何处,他却认为是 毫无疑问的:“如果100年前你碰到一位富有远见的地理建筑师,并告诉他,20 00年整个世界会变成所谓的‘全球化’系统,他会设计出什么样的国家,让它在世 界上竞争并胜出?答案是,他会设计出与美国惊人相似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良好。《商业周刊》称,“新经济”,即技术 ,改变了美国的长期发展潜力。强劲的经济增长转化为股市的极度繁荣。1996年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阿兰格林斯潘对“非理性繁荣”发出警告。他指出,股 价已经达到美国有史以来的最高点——超过1929年的记录。但即将发生的还远不 止这些。对于互联网魔术般的商业特点的笃信掩盖了经济史上最为严重的投机泡沫。 纳指翻了一番,接着又翻了一番。 对于美国商业模式的普遍性,欧洲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1997年,世界最大 的工业化国家在丹佛举行七国集团会议。这是一次被《金融时报》称为“克林顿自吹 自擂”的会议。该报援引一名欧洲官员的话说,“他们不断向我们吹嘘他们的制度如 何的成功,却接着又提醒我们晚上外出时不要离宾馆太远。” 但美国商业模式势不可挡的崛起还是动摇了欧洲的自信。在英国和德国,技术股 市场的投机行为与华尔街的泡沫不相上下。2000年2月,欧洲领导人在里斯本签 署了“新经济”备忘录,指出全球化和新技术需要实行市场自由化。 然而,事情到此为止了。1999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在西雅图召开会议,抗 议示威的人群挤满了大街,大会不得不草草收场。在后来举行的国际性经济会议中, 类似的抗议活动也时有发生。2000年3月,股市泡沫破灭。3年后,世界股市市 值平均缩水一半,而偶像般的纳指更是缩水了3/4。20世纪90年代大繁荣时期 备受尊崇的产物——安然和世通,因涉嫌欺诈和财务造假而破产。公司高管的贪婪暴 露无遗。很快,负责该公司审计的安达信公司也土崩瓦解。投资银行不得不承认,他 们早就知道,他们不遗余力推荐的股票中有很多是垃圾股。 欧洲的欺诈行为没有那么露骨。尽管经理人(特别是英国)的报酬也在涨,但他 们并不像美国那样,高级经理人员将所在公司很大比例的利润和资产据为己有。但在 柏林墙倒塌时英国最大的两家工业公司——ICI和GEC——却因考虑不周的重组 和举债进行标价过高的收购而大不如昔。让马里耶梅西耶则利用他在法国威旺迪 水务公司的职位,摇身变成在曼哈顿拥有豪华公寓的媒体大亨。 在2000年初的泡沫巅峰,英国政府通过发放3G运营牌照获得235亿英镑 ,德国政府获得的资金更多。然而这些执照可能分文不值,一位德国“成功”的中标 商已退回了牌照。英、法、德三国已有的固话运营商因牌照费用、出价过高的并购以 及建设了几十年都不需要(如果不是根本不需要的话)的容量而濒于破产。 尽管发生了如此众多的耻辱惨败,已遭到创伤和打击的美国商业模式依然继续扮 演着社会主义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所有政治立场,即便是对立的,都 根据其与美国商业模式的关系进行界定。全球化和私有化已取代资本和阶级,成为热 门话题。整个20世纪,政治词语由左派决定,但到了20世纪末,右派词语却在政 治论战中占了上风。 对于其追随者来说,美国商业模式满足了他们对简洁而具普遍性的阐释的需要, 正如马克思主义为其信奉者提供的那样。其支持者把所有问题归于政府,一如社会主 义者把全部问题归结为阶级利益那样简洁。相反,奇怪的是,经济决定论和历史必然 性这样曾被视为政治左派特征的主张,现在却出自政治右派。 约翰威廉森创造了“华盛顿共识”一词。10年之后,他写道,“这一原本用 于描述专家治国论政策议程的词汇,却被用于描述最极端形式的里根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1989年受到质疑的做法,比当时被认为可取的做法更接近中央集权论。需 要自由化并不意味着要走向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政府职能最小化这另一个极端,只不过 这种极端的可能性在20世纪90年代的意识形态论战中被压制住了。” 对穷国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华盛顿共识的代言人。当然,IM F在20世纪90年代奉行的政策是一贯的——私有化、开放金融市场、促进资本自 由流动、实行严格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而在国际机构的规范用语中,“结构改 革”指的是向美国商业模式原则迈进。“911”后,乔治布什甚至把欧洲的“ 结构改革”视同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所在。 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美国商业模式的根本原则是由政府扮演仲裁人的角 色。“把一般惯例和法律框架,与发生在其中的人们的日常活动区分开来是非常重要 的。日常活动犹如人们在游戏中的行为,框架则好比游戏规则……那么,下面就是自 由社会中政府的基本职能:为我们提供修改规则的途径、根据规则的内容来调解我们 之间的分歧、根据规则对少数不参加游戏的人采取强制行动。” 美国商业模式有四种主张: 不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认为道德问题和经济问题是密不可分的。许多支持美 国商业模式的人认为,经济问题中的政府行为是对自由的侵犯,是对国家强制力的滥 用。订约自由要求最大程度减少政府行为,而市场原教旨主义和低税收是其必然结果。 一些美国的新保守派则走得更极端。他们认为谴责功利主义以及将自私自利视为 罪恶都是错误的,贪婪是有益的,好人最终都会完蛋。曾任阿兰格林斯潘导师的艾 兰德以“客观主义”为题,宣扬自私自利的种种优点。替别人着想其实只是我们本 能自发的一种感觉,自利才是惟一合理的再分配机制,而社会所提出的任何进一步的 要求,都会侵犯我们的自主权。 对于温和派的人士而言,利己主义的合理性与其说是道义的需要,不如说是生活 严酷一面的真实写照,他们承认这一论题涉及到公共关系的问题。叶尔金和斯坦尼斯 瓦夫这两位杰出的世界私有化编年史学家也遗憾地承认:“尽管人们成天把‘自由市 场’挂在嘴边,但真正愿意为之赴死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能成天念叨着斯大 林、‘嗨,希特勒’或者圣战,并为之献身,却不能为自由市场做出同样的牺牲?这 个问题解释起来并不难。斯大林、希特勒和本拉登通过妖魔化他人来纠集追随者。 而美国商业模式妖魔化的却是自身。” 他们写道:“我们不喜欢它(美国商业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对 我们行为所做的描述是令人讨厌的。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某些人类行为品质应当受 到蔑视,而美国商业模式却要我们为之喝彩。” 一些对自由市场观念表示赞同但同时又有所顾虑的人,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大争议 。对其中一些人来说,那些曾经困扰过从亚里士多德到当今最伟大思想家的伦理问题 已经在混乱和善意的迷雾中消失了。“公司社会责任”的倡导者和善意的商人声称, 如果能对私利做出全面而充分的解释,私利与公共利益之间就不会发生冲突。正如前 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曾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查尔斯威尔逊所宣称的:“我常常认为 ,对我们国家有益的必然也会对通用汽车有利,反之亦然。”历史认为,他的话是“ 邪恶的”,但事实上只是有些幼稚罢了。 更为似是而非的观点是,经济生活与公共道德是割裂的。适合商业的价值观念与 适合我们私人生活的价值观截然不同。歌德在工业革命之初说道:“对于商业来说是 正当的任何事物,我们都必须小心谨慎地把它和我们的生活区别开来。”歌德的观点 在米尔顿弗里德曼那里也得到了反应:“商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许多商界人士之所以能接受这个观点,是因为它没有对他们的行为施加什么限制 。其必然结果是知识界对商业及商人的普遍轻视。著有《正义诸领域》的迈克尔沃 尔泽(Michael Walzer)等哲学家将经济价值观与普通价值观的割裂 精辟地表述为:用以区分市场准确边界的标准。 但人们反对美国商业模式对人类行为的描述,主要不是因为其价值观是不道德的 ,而是因为事实上它们并不是经济生活的普遍价值观。贪婪是一种人性,但对多数人 而言,它并非主要品质。 从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纯粹机械化生产线式的生产系统最终是要失败的。汽车 制造商放弃了计件工资制,因为它破坏了工作场所的社会关系,引发了无休止的谈判 和对峙,并产生了无人关心产品质量的工作氛围。我们开始学会把虚伪的“祝您愉快 ”和对顾客真诚服务的承诺区别开来。 对于老板和工人来说,这都是同样正确的。比尔盖茨也许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但是,如果你读他的书(我并不是推荐你读),毫无疑问你会认为他最大的爱好是 信息技术,而不是钱。这就是为什么他仍坚持在雷德伍德的办公室上班,而没有在海 滩游玩。创业需要天才和勤奋,这对那些真正贪婪的人是不具有吸引力的。即便在金 融业也一样。美国地产大王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自传开 篇写道:“我干这行不是为了钱。我已挣到足够的、大大超出我所需的钱。我为工作 而工作。交易就是我的艺术形式。”而投资界的传奇人物沃伦巴菲特则表示,“并 不是因为我需要钱,而是因为挣钱并看着它增长的过程充满乐趣。” 有些人痴迷于经济回报。政治是他们的天然归宿,因为凭权势而非努力或才干就 能获得回报。在许多贫困国家,政府的腐败和贪婪依然很盛行。很多时候,现代西方 民主政治体制能有效杜绝这些人。但在认为贪欲可以接受甚至值得钦佩的价值观的驱 使下,这类人钻进了金融服务业和公司高层。在每个经济过剩的时代,贪婪的金融家 们总会从天真而守法的商人及容易上当受骗的投资者身上攫取财富。现在所不同的是 ,领薪的大公司经理们有机会将公司利润中的相当一部分转到他们自己的户头上。 对于地位的关注——这往往是一种很强的经济动机——转变为对于金钱的关注, 因为与以前不同的是,金钱成为衡量地位的工具。在迈克尔刘易斯笔下,所罗门兄 弟公司那些讨厌的人物被同行们视为一帮贪婪成性的家伙:“真正刺痛交易员的并非 他们的薪水绝对水平,而是与其他证券交易员薪酬的相对水平。” 对于贪婪的逢迎只会吸引贪婪者,因为环境能吸引那些符合其所倡导的行为模式 的人,并促使那些天性不同的人去适应环境。因此,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结局也 就是投机泡沫过度膨胀,以及公司欺诈和虚报的爆发。过分简单地看待美国商业模式 的动机不但会削弱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而且还会破坏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 这并不是要否认利己的物质主义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特征。必须确认的一点是,呼 吁为了公共利益而工作的经济体制最终是要失败的。但利己主义也必须通过现代经济 、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复杂制度——正式的规章和含蓄的惯例,声誉与协调机制,公司 内在的运作方式与制度,团结一致的情感等等来加以制约。对于那些抱着抑制现代企 业精神等不正当目的的利己主义,现代社会还缺乏完善的伦理规范对其加以约束。 经济动机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且并不总是一贯的。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应该是 一门经验性的学问,仅仅依靠内省和先验的假设是不行的。最好的出发点是,认为人 们会按照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预期来采取行动。这种预期有时也会发生错误。而 这种偶然的预期错误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动力。 对美国商业模式核心的道德价值观的担心,与人们怀疑由此导致的收入与财富分 配是否合理密切相关。但是,如果收入和财富的差异是由于天赋、后天努力或生产力 等差异性造成的,那么对此类分配进行干预,可能意味着在经济效益方面要付出更高 代价。所以,美国商业模式形成了第四个基本要素: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不能超出适 度安全网的规定。 但是,世界经济收入与财富的不均并不能完全用——甚至主要用努力、天赋和技 能之间的差别来加以解释。贫穷国家有很多有才干而且努力工作的人,他们所处的经 济环境并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缺点造成的,而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制度体系的缺陷造成 的。天赋与后天的努力,只能部分解释富裕国家的收入分配。盖茨的努力、天赋和技 能真的就那么不凡?盖茨的报酬是不是就应比阿兰图灵这样的人高出数千倍呢?图 灵是现代计算机的发明者,但得到的不过是他那份学术工资。 而那些自命为世界的主宰的人又如何呢?对于他们的雇主而言,他们是有价值的 ,这也是他们得到数百万美元奖金的原因。但其行为的社会价值,即便有也是微乎其 微。公司经理人员之所以能领取高薪并不是由于他们的生产率——这是无法衡量的— —而是因为他们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他们从其经手的经济收益中取走了一部分。 市场回报方式的复杂性决定了,有关此类报酬是否一定公平或有效的争论是不会 有什么结果的。处心积虑的保守派们并没有这么说:他们声称,对分配过程进行干预 是不公正的,因为那有非法的政府强制力成分。 有人可能会同意这个观点,但多数却不敢苟同。这种分歧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如 果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得不到普遍认同,那么分配的争议将极大 ,且代价高昂,诉讼费用与犯罪可能会成为市场经济的沉重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在 许多拉美国家和现代俄罗斯,有关财产权性质、来源和合法性的基本问题,与阻碍经 济有效发展的腐败和相互对抗的政治体系结合在一起。 美国商业模式强调把财产的核心重要性制度化:它是如此重要,因此政府的主要 职能就是保护它。这是以财产权性质很明显的假设为前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财产 权是社会性的产物:它们的定义形式多样,可以以多种方式在个人、家庭和公司当中 进行分配,权贵资本主义和权力寻租的盛行表明,财产所有权是社会与政治行为的产 物。 与许多经验不足的追随者不同的是,米尔顿 弗里德曼知道:“财产所有权所 赋予的权利是复杂的社会产物,而非不证自明的命题。”但是,他又指出:“在很多 情况下,清晰并广为接受的财产权定义比如何定义要重要得多。” 可是,弗里德曼却没有给这一猜想提供证据,而经济史和经济地理学的经验却为 我们提供了相反的证明。农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产生——这是现代经济形成过程中的 重大发展——象征着由一种产权形式向另一种产权形式的演化。阿根廷与澳大利亚迥 然不同的经济史反映出了殖民地国家土地权决定方式的不同。我们仍在多元化社会的 知识产权范围及媒体管制的性质问题上争论不休。 能说流利英语的年轻经济学家阿纳托利丘拜斯说:“他们偷走了一切,而且无 法阻止他们。那就让他们去偷吧。他们将会变成这些财产的所有者和正当管理人。” 这位前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现在担任俄第一大天然气公司卡斯布罗姆公司的 总裁。他的故事跟弗里德曼的观点比较接近。但是对于那些认为市场经济的惟一要求 就是建立私有产权制度的人来说,共产党垮台后,俄罗斯经济的衰退是他们难以洗刷 的耻辱。经济体制——仅仅用产权来形容未免太过简单——的性质不是穷国和富国最 重大的差别所在。 美国商业模式假设,是用贪婪者的活动来阐释和描述市场经济,这些人拥有受到 大力保护的财产权,而另一方面其行为却不受约束和控制。问题不仅仅是这种看法是 不正确的,而是让全世界遵循这种模式的企图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包括破坏了市场经 济的有效运作及其政治合理性。由于误解了美国冷战胜利的本质,美国商业模式的倡 导者破坏了市场经济。 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如果美国商业模式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描述不是那么 有道理的话,为什么美国的经济会如此成功呢?当然,答案是,美国商业模式所描述 的并非美国经济。正如托克维尔150多年前所理解的那样,社团——用以调节个人 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产物——是美国社会与生俱来的特征。在世界上最民 主的社会,当今的人们充分完善了其追求共同目标的方式,并且将这种新技巧应用到 了极致。这些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司。公司人——被公司吞没的美国人典型——曾 是人们的笑柄。但这些人正是使美国经济生活富足的社会人。 所谓美国商业模式失败的深刻根源,在于它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社会制度的极 端复杂性,以及这些经济组织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中的深入程度。这种深入延伸到经 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复杂的现代经济中,信息必然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当买卖双方的信息存在重 大差异时,竞争市场就会失灵。交易通常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我们更喜欢 同我们了解的人做交易,或者,我们依靠可信的供应商或值得信赖的品牌。这种社会 关系的产生就是为了应付这些信息差异。 尽管所有发达经济体都有繁盛的金融服务业,但市场化解风险的能力却很差。我 们遇到的多数重大风险不是通过市场,而是依靠家庭、社会或者政府来解决。与其把 证券市场看成将风险降到最低、并在不同行业中有效分配资本的机构,不如称之为高 度发达的专业赌场。 多数的经济活动,无法也不会通过大量潜在买家与卖家在没有人情味的市场中— —完全竞争的市场——的谈判进行。我们需要在组织和团队中工作,需要在小团体中 展开合作。自私自利的人无法彼此合作,即便合作能实现其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公司 文化、伦理价值以及工作和社会生活的相互渗透,使协作性的生产活动成为可能。 知识与信息是复杂的现代经济的重要产物。它们无法在每种商品都有众多买主和 卖主的竞争市场中产生。非物质主义的动机——发现新事物的喜悦、从事慈善事业的 快乐——比追逐利润更能促进改革创新。 经济学家们常常把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整、协作问题以及风险市场的不充分等问 题视为典型的“市场失灵”。但这些词语并没有切中要点。事实上,只存在某种市场 经济模式的失败,而市场经济本身是不会失败的。现代经济制度的力量多半来自于解 决以下问题的社会机制: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运行,是因为且仅因为它根植于社会关 系中。现代市场经济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已经被对其运作方式的令人厌恶的不实描述所 摧毁,这是近20年来一直延续着的理性悖论。 中国首先面临的不是学习谁的问题——与郎咸平教授谈资本主义多样性和中国的 模式学习(记者 谷鸣) 《商务周刊》:1986至1996年,您由沃顿商学院毕业后,一直在美国的 沃顿商学院、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大学的商学院任教,也担任过多个国际的公司 治理顾问。现在很多学者指出,美国商业模式(ABM)是一种失败的模式,又有人 说,它让曾经“人性化”的资本主义重新变得野蛮,而它自己也逐渐陷入了困境,但 是它毕竟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郎咸平:美国经济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基本上是无法复制的。美国有一个适 合经济发展的制度,也很有活力。由于整个经济体系很有效率,人才储备丰富,信息 流动很快,遇到问题能够很快解决。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国际进入一个增长期,许多迅速成长的企业特别喜欢多元 化经营,很多企业在原来的行业发展遇到阻力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各个行业那样去投 资,不过,后来人们发现,所谓的多元化对企业经营效率有很大影响。到了80年代 ,很多企业开始选择专业化,产业结构变化产生了新思维。营商经验很丰富的美国公 司因此开足马力,获得了90年代高速增长。所以,我们要看到,繁荣这个事情也是 遭遇很多挫折积累经验才来到的。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美国冲击很大,为了节省 能源,于是美国人喜欢的大车变成了小车,而日本资本趁机崛起,大举在美国扩张, 一度买下了很多美国的产业和物业,但是没有关系,美国自身的经济活力使它充满弹 性,总能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像这一次科技网络泡沫破裂,还有安然危机,美 国经济总是给衰退之类的阴影缠绕,但其实不要紧,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和企业活力, 美国经济再次起动不是很难的事情。 事实上,美国所有人都受到制衡,不仅仅是美国总统,包括企业的CEO,也不 可能朝纲独断。例如韦尔奇和接班人伊梅尔特,光是外面的基金经理的意见,他们就 得定期听取。不然,公司就会面临被用脚投票的困境。美国企业制度的优势,在于由 大多数人发表意见,一般其发展是大多数人共同的选择,这样会比几个人的失误要少 得多。 《商务周刊》:在东方,40多年来,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经济体演 绎着与西方与众不同的“东亚模式”,它曾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亮点,也曾经在19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受到了普遍质疑,您如何评价“东亚模式”成功和陷入困境 的原因,现在是否可以下一个确定的结论?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东亚模式或者东亚 共同的文化基础是否意味着中国应该更多地借鉴东南亚的经验? 郎咸平:我想很郑重地提醒公众,在经济发展方面,我感觉中国内地已经做得比 东南亚各国要好。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之后,除了韩国有例外,其他东南亚各国 各地区,都面临着很深的结构性危机。其增长和中国比明显逊色。 从1997年以后,我就开始将重心转移至亚洲公司财务的课题研究。以前一直 从事于美国市场的研究,我对亚洲相当生疏,而且美国的一流期刊对于亚洲的研究有 相当的排斥性。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世界银行对于亚洲的研究开始重视 ,聘请我于1998年赴美国华府参与一项亚洲公司治理的研究。这是我第一次有系 统地参与大规模的亚洲研究。国际上对亚洲地区的经济研究而言, 此种大规模的研 究尚属首次。 根据这项研究,我和世行的Stijn Claessens,Simeon Djankov于2000年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 onomic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东亚股权结构的论文,题目为《东亚公司中所有权 和控制权的分离》。这篇文章目前还是比较受到重视的,论文引用率相当高。我们在 论文中指出:东亚国家中家族控股是常态(日本除外),而且家族利用金字塔结构( 家族控制A, A控B,B控C,而C控D的方式)使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也就是 东亚家族利用较少股权控制了相当多的公司,而且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也给了家族 剥削中小股民的机会。我在讨论公司治理课题时会详细讨论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问 题。 当时针对这个研究课题,我与世界银行的同事继续钻研下去而完成了另一篇论文 《大股东激励与壁垒效应解析》(在2002年发表于Journal of Fi nance)。这篇文章明确地提出了家族控制权愈高股价愈低,而所有权愈高则股 价愈高的实证研究。因此对于亚洲家族而言,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直接打击股价 以及损害中小股民的利益。 至于亚洲国家的股权为何也是那么集中呢?欧美各国发展现代化企业的时候,亚 洲各国基本上还是“蛮荒一片”,制度落后,政府腐败。我想这些字句描述亚洲各国 二战前后的时期应该是较切合实际的。在这种落后的制度下,最有效率的企业一定是 股权集中的家族企业。家族可以透过家族网络共同营商,贿赂官员,保护企业和组成 联盟抵御外侮。因此自然地形成了家族企业。而且由于家族共同营商的传统必然形成 相互关照的局面。这种心态与欧美各国的“信托责任”心态截然不同。根据我做的研 究显示(Faccio, Lang & Leslie 2001),由于欧美各 国的股东有着信托责任,二股东常常会反对大股东,因此保护了小股民。但在亚洲各 国(日本除外),由于相互关照的传统,大股东、二股东会联合起来坑害小股民。这 种家族企业上市以后,他们所在乎的仍然是自己家族的利益,因此各家族会联合起来 图利自己剥削小股民。这也正是亚洲家族企业上市的重要目的。 《商务周刊》:在批评东亚家族式企业对于国家的负面影响的时候,您对日本总 是用一个特殊情况来分析,那么对曾经是传奇一样的日本增长您是怎么看待的? 郎咸平:日本这个国家是个很奇怪的国家,它的各项制度与其他国家都大不相同 。他们的自民党政府名义上是保守政府,但骨子里却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最 好的例子就是他们为了保护农民,不遗余力地禁止美国农产品进口。而且日本的终身 雇佣制度也是社会主义的极致表现。根据以往包括我本人的研究结果来看(La P orta, Lopez-de-Silanes & Vishny 1999 和Claessens, Djankov & Lang 2000),日本商社 均由大银行控股,虽然每家银行对商社公司的控股不超过5%,但是却是数家银行共 同控股商社公司。因此银行控股总和是相当高的。和其他国家不同,这是股权集中制 的另一个表现。 日本经济的成功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复制的,大企业相互之间的交叉持股,里面有 很多特殊性。在幕府时代,日本几个武士就能控制住几千人的村庄,为什么?因为一 旦有事情发生,其他地方的武士会闻风赶来救助,明治维新以后,这一种民族习惯也 流传下来,融入了企业界。而这种相互持股集体投票的习惯,我们中国人很难学习得 来。 日本和英美欧洲等国不同,他们没有政府的监管,也没有西方的激励合同。但日 本人有着一种不同的信托责任,那就是日本人对工作认真执着的态度。每一位日本人 都想在本位内把自己的责任做好。但是公司经理人员对股东是什么态度呢?根据Yo shitomi (1997)的调查来看,日本经理人员最重视的还是劳工的利益 。因此他们的结构更类似于欧洲大陆国家。由于经理人员重视劳工利益,所以必然会 轻视股民的利益。这也就是日本的代理人成本很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如果说控股银 行和经理人员联手剥削日本的股民,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篇研 究报告找到剥削股民的证据。 对于韩国,也不应该神化。大企业和政府联系太紧密,到头来的后果一样很严重 ,现代公司的负责人最近就自杀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一个三星做得好,就认为是韩 国企业如何如何,又引申出一大堆道理来,这种态度不是很正常。 《商务周刊》:同样是市场经济,欧洲和美国商业模式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 郎咸平:我和一位意大利的年轻助理教授Mara Faccio共同完成了《 西欧公司的最终所有权》一文,并于2002年发表于Journal of Fi nancial Economics上。该文指出,欧洲各国竟然也是以家族控股 为主,因此我提出“家族控股是常态,大众持股反而是特例”的观点。但欧洲家族所 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状况不如亚洲严重,因此其对中小股民的剥削亦较轻。 我和Leslie Young,Mara Faccio合并了前述东亚和西 欧的股权资料,在2001年的American Economic Revie w上发表了《股息和利益侵占》一文。我们利用公司派发股息资料以了解西欧与东亚 两地区对股民剥削的情况。我们的结论是:欧洲剥削情况较东亚轻,而且欧洲的第二 大股东有着制约大股东的能力;但亚洲的第二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却经常联合起来剥 削其他中小股东。国内也有所谓一股独大的问题,吴敬琏教授就曾提出建立第二和第 三大股东以制衡大股东的建议。当然吴教授的建议有其理论可行性,尤其是在欧洲, 但在亚洲可能就会碰到几个大股东相互勾结而剥削其他小股东的局面。 欧洲大陆国家由于重视社会主义,因此经济政策的实行很多时候必须考虑到劳工 的福利问题。而对于经理人员而言,他们所需要的可能是增大规模,减少追求利润极 大化的风险以免自己受到高风险波及,同时尽量不要做风险大的公司重组。这些思维 肯定和股东有冲突,但是劳工所追求的却类同于经理人员所追求的,例如,他们也不 希望公司风险高,因为可能会受到高风险的波及而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稳定;他们也希 望公司扩张规模而不是减小规模,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得到更多升迁以及更高薪的机 会。但对于股民而言,他们肯定不喜欢付高工资,但发工资的最终权力仍在经理人员 手上,因此经理人员绝不会如同股东一样的厌恶给劳工加薪。 美国制度又不太一样了。美国移民政策造成民众的流动性,多样性及推崇个人主 义的精神特质,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公司股东、经理人员与劳工之间仅存着合 同的关系,缺少忠诚关系。而管理人员的表现也受到市场的客观评价。如果公司不追 求利润极大化而导致经营不善,市值大跌,则有可能被其他公司恶意收购,经理人员 遭解聘,而由更有能力的人接替,因而造成公司价值上升(Jensen & Ru back 1983, Palepu 1985,Morck, Shleife r & Vishny 1988, 1989,Martin & McConn ell 1991)。以英美两国而言,这种收购行为有效地加强了公司治理,从而 保护了小股民(Manne 1965,Jensen 1988,Scharfs tein 1988)。但这种恶意收购在政治上还是很难过关,因为大家都担心人 员被解聘,公司关闭并被分解卖掉。因此美国很多州都慢慢施行立法禁止恶意收购。 到了90年代,这种恶意收购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而两个区域(美国与欧洲大陆)代理人成本的高低塑造了一个股权分散以及股权 集中的温床。在代理人成本高的欧洲大陆,每单位资产市值必然较低,因此大大打消 了私营企业家上市的念头,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大陆股市不如英美发达的原因之一。就 算上了市,也必须有一个大股东能随时监督经理人员,否则由于经理人员与劳工或政 府的思路太类同,不利于股东。 但美国就不同了,美国企业代理人成本低,而且美国施行严刑峻法以保护股民, 并对家族企业大加挞伐, 减少垄断,希望建立一个自由竞争的营商环境。例如美国 司法部利用反托拉斯法控告微软,因为微软垄断性太强,影响了自由竞争。这种思维 在欧洲大陆或是亚洲是不可能被理解的。举例而言,在20世纪,美国很多大家族隐 姓埋名纷纷成立信托基金(Trust)以遥控企业。各位读者是否记得美国反托拉 斯法案的英文是什么(Anti-Trust Law),那么也就是反家族垄断。 在此种压力下,私营企业家族希望上市套现,而且由于代理成本很低,每单位资产市 值必然较高,更增加了企业上市的诱因。此外,由于代理成本很低,小股民也愿意进 场,因为他们本身不需要监督经理人员,外在环境会导致经理人员追求股东利益极大 化。 《商务周刊》:您是怎么看待中国的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对美国、德国和东亚国 家的学习? 郎咸平:我觉得,内地很多时候把外国企业制度的概念和实质没有弄清楚,就匆 忙急着说学习,表面现象很多,但是实际的精神却没有领会把握住。例如,所谓的企 业组织和治理结构,就要以股东利益为最大回报。企业管理者要尊重制度,建立制度 ,让公司能够自行运转,产生效益。-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务 周刊 中国 需要 什么样 市场经济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erfe****esky】。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erfe****esky】,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erfe****esky】。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erfe****esky】,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