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形而上学的探寻--论利奥塔、南希、拉巴特对康德崇高美学的重构.pdf
《后形而上学的探寻--论利奥塔、南希、拉巴特对康德崇高美学的重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形而上学的探寻--论利奥塔、南希、拉巴特对康德崇高美学的重构.pdf(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922年第8 期。年项后形而上学的探寻论利奥塔、南希、拉巴特对康德崇高美学的重构吴天天提要:继康德等人引发“崇高美学的现代崛起”之后,崇高美学于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出现“后现代复兴”。后结构主义者利奥塔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思想家南希、拉巴特对康德崇高美学的重构表明,在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共同影响下,后现代崇高美学致力于反思形而上学并探寻后形而上学。为了用差异思想超越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原则以及与该原则相关的表象(vorstellung;r e p r e-sentation)思想,利奥塔、南希与拉巴特试图重新阐释崇高美学中的表现(darstellung;p r e s e n t
2、a t i o n):利奥塔将崇高美学的基本内涵归纳为“表现不可表现之物”,从而探讨表现与不可表现之间的关系;南希将表现联系于触界(触摸界限),从而探讨界限与去界之间的关系;拉巴特将表现联系于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真理问题,从而探讨遮蔽与去蔽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康德崇高美学;现象学;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之后;后形而上学在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的“后现代时期”,以利奥塔、德里达、德勒兹等后结构主义者以及南希、拉巴特、齐泽克、朗西埃等“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思想家(“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思想家试图对后结构主义加以借鉴、发展与改造)对康德崇高美学展开重构。崇高美学的后现代重构不仅与康德等现代思想家形成对
3、话关系,也与海德格尔、梅洛一庞蒂、列维纳斯等现象学家形成对话关系。在由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密切交织所引发的康德崇高美学的重构方面,尤具代表性的是利奥塔、南希与拉巴特。利奥塔、南希与拉巴特对康德崇高美学的重构表明,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之间不仅存在对抗,还存在融合。尽管存在策略方面的分歧乃至冲突,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具有相通的目标,即反思以二元对立(本质/现象、理性/感性、主体/他者)为主要特征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根植于表象(vorstellung;r e p-resentation)思想之中,并借助表象将差异转换为二元对立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优势地位(将本质置于现象之上,将理性置于感性之上,将主体
4、置于他者之上),以及一方对另一方的同化作用(以本质为中心来审视现象,以理性为中心来审视感性,以主体为中心来审视他者)。为了建构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崇高美学,利奥塔、南希与拉巴特试图区分表象与表现(darstellung;p r e s e n t a t i o n),并重新阐释崇高美学中的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理论范式构建”(2 2&ZD25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一“崇高美学的谱系研究”(2 0 CZW002)的阶段性成果的日神化论海德格尔和德勒兹对尼采的阐释,文艺研究2 0 2吴天天:酒神的日神化一一论海德格尔和德勒兹对尼采白210浙江学刊20
5、23年第4期现:利奥塔将崇高美学的基本内涵归纳为“表现不可表现之物”,从而探讨表现与不可表现之间的关系;南希将表现联系于触界(触摸界限),从而探讨界限与去界之间的关系;拉巴特将表现联系于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真理问题,从而探讨遮蔽与去蔽之间的关系。一、利奥塔的崇高美学:表现与不可表现斯蒂芬泽普克(StephenZepke)认为,利奥塔、德勒兹、德里达等人的崇高美学都凸显出感知强度。对利奥塔而言,崇高美学意义上的感知强度涉及崇高美学的核心内涵,即“表现不可表现之物”。问题在于,崇高美学意义上的“表现不可表现之物”能否实现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又何以实现这种超越?崇高美学的谱系可以上溯到古罗马时期朗吉努斯的
6、修辞学文章论崇高,崇高与美被并列为两大相对的审美范畴始于英国经验主义者伯克。康德的一个独特贡献在于,将崇高美学与表现相联系。判断力批判在这方面指出:“真正的崇高不能被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之中,而是只与理性的理念有关;没有哪种表现能够与理念相适合,但正是这种感性表现方面的不适合使得心中的理念被激发和召唤出来。”根据该书的阐释,美涉及由想象力(康德将想象力视为表现能力)与知性之间的协和一致所带来的直接愉悦,崇高则涉及想象力(感性)在表现超感性的理念时的不适合性:这种不适合性造成想象力的痛苦,但也使想象力在突破自身界限的过程中获得愉快。这里所说的“超感性的理念”指向的是道德,“从美向崇高的过渡就是从认
7、识向道德的过渡在审美判断力这一层次上的体现”。与崇高中的想象力所具有的不适合性相关,康德将崇高美学的表现方式称为“否定性表现”(negative presentation)或抽象表现。作为后现代状态(1 9 7 9 年)一书的作者,利奥塔在其发表于1 9 8 2 年的文章对“何为后现代主义”这一问题的回答该文作为附录被收入后现代状态英译本中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使命具有密切相关的三方面内涵,即“反抗总体性,见证不可表现之物,以及激活差异”。对利奥塔崇高美学乃至后结构主义影响下的整个崇高美学而言,根本诉求在于通过重新思考表现问题来破除形而上学的总体化倾向,并捍卫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差异。如果说后结构主
8、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差异思想的话,那么后结构主义影响下的崇高美学则成为一种差异美学。利奥塔在其1 9 9 1 年出版的关于崇高的分析论的讲稿这部对判断力批判中的“崇高的分析论”展开详细解读的著作中强调,他“试图凸显康德文本对一种歧争(diffrend)感的分析”。根据利奥塔在歧争(1 9 8 3 年)一书中的界定,歧争(分歧与纷争)所包含的冲突(至少)发生在双方之间,这种冲突不能被普遍法则所化解。综合来看,利奥塔的这两部著作表明,崇高美学中的歧争源于感性与超感性(理念、理性或道德)之间的鸿沟,源于感性与超感性这两种异质的、不可通约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也呼应了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一书中对康
9、德崇高美学的理解,即:在崇高美学中,“诸官能之间的协调只能呈现为“不协调的协调”,因为一方只能将自身的暴力传递给另一方,该暴力使官能直面其之于另一官能的差异与偏离Stephen Zepke,Sublime Art:Towards an Aesthetics of the Future,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7,p.10.Immanuel Kant,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Paul Guyer,Eric Matthews,tra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p.129,1
10、56.邓晓芒:康德 判断力批判释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8 年,第2 3 4页。?Jean-Francois Lyotard,The Lyotard Reader and Guide,Keith Crome,James Williams,eds.,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p.132.Jean-Francois Lyotard,Lessons o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Elizabeth Rottenberg,tran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X.Jean-Fr
11、ancois Lyotard,The Differend:Phrases in Dispute,Georges Van Den Abbeele,trans.,Manchester UniversityPress,1988,p.XI.Gilles Deleuze,Dif ference and Repetition,Paul Patton,tran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p.146.211后形而上学的探寻鉴于利奥塔明确将崇高与表现相联系,而表现与表象等问题相关,我们在探寻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崇高美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参考海德格尔对表象的批判,以及德里达对在
12、场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presence)或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判。在海德格尔看来,由柏拉图所奠定的形而上学在现代时期演变为以笛卡尔等人为代表的主体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指出:“如果我们把世界的图像特性解说为存在者之被表象状态,那么,为了充分把握被表象状态的现代本质,我们就必须探寻出表象(vor-stellen)这个已经被用滥了的词语和概念的原始的命名力量,那就是:摆置到自身面前和向着自身而来摆置”“世界之成为图像,与人在存在者范围内成为主体,乃是同一个过程”。换言之,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史上,表象思想集中体现为柏拉图在本质与现象之间制造的二元对立。以及
13、笛卡尔在主体与他者之间制造的二元对立,作为对海德格尔的这种形而上学批判的继承与推进,德里达试图用延异(diffrance)来消解“在场的形而上学”所追求的本源与中心。正如尼采的“颠倒柏拉图主义”以及海德格尔对该策略的解读所表明的,仅仅颠倒形而上学中本质与现象(超感性与感性)的位置并不能真正克服形而上学,因为这种颠倒依然保留着二元对立的印迹。那么,当利奥塔将崇高美学界定为“表现不可表现之物”时,“不可表现之物”(the unpresentable)是否属于德里达所试图解构的“超验所指”?南希和拉巴特对利奥塔崇高美学的质疑促使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正如赫尔弗(Martha B.Helfer)所述的,海
14、德格尔对表象的批判在南希、拉巴特等人思想中也产生回响。拉巴特认为,利奥塔对崇高美学的界定包含两个缺陷:一是将不可表现之物分离出来(将其存在设定在某个超越于表现的地方),二是以此方式将不可表现之物本质化或实体化。这种对利奥塔的质疑在某种意义上呼应德勒兹、加塔利在反俄狄浦斯一书中对利奥塔的著作话语,图形(1 9 7 1 年)的批判,即:“利奥塔为欲望重新引人了匮乏与缺席,使欲望保持在阉割法则之下,从而致使所有能指再次臣服于法则。南希则在崇高的给予(TheSublimeOffering)一文中质疑利奥塔崇高美学时直接指出:“在崇高中(或更准确些说,在崇高所引导我们到达的某个极点上),已经不再是一般意
15、义上的表现或表象(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问题。”该文被收录在南希与利奥塔、拉巴特等人合著的论文集论崇高(1 9 8 8 年)之中,该书的英译本为崇高:“表现”作为问题1 9 9 3 年)。与海德格尔早期对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以及后来对本有(ereignis,或译“事件)的论述相应和,南希和拉巴特在该书中倾向于对表现(presentation)与表象(representation)加以区分:如果说表象指向的是符合论真理观以及能指/所指,表现指向的则是事件event、o c c u r r e n c e)、出现与发生。然而,我们有必要追问:利奥塔崇高美学自身是否已
16、经包含着来自现象学的启示呢?他的早期著作现象学(1 9 54年)对现象学运动的评析,话语,图形与梅洛-庞蒂的对话以及歧争与列维纳斯的对话等,促使我们思考这方面的可能性。更明确些说,利奥塔的论文集非人:关于时间的反思(1 9 8 8 年)让我们较为明显地看到现象学在利奥塔崇高美学中的回响。正是这部论文集促使我们意识到,与深受现象学影响的南希、拉巴特相似,利奥塔对崇高美学的重构也在一定意义上隐含着对表象与表现的区分。在非人:关于时间的反思中,纽曼:瞬间和崇高与先锋派这两篇文章主要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的作品为例对崇高美学进行阐发。其实,利奥塔早在对纽曼予以
17、关注之前,就已尝试将法国画家雅克莫诺利(Jacques Monory)的“现实主义”绘画解读为一种“技术崇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年,第9 4页。2Martha B.Helfer,The Retreat of Representation:The Concept of Darstellung in German Critical Discourse,State Univer-sityof NewYorkPress,1996,p.4.Philippe Lacoue-Labarthe,Poetry as Erperience,Andrea Tarnowski,
18、tran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90.Gilles Deleuze,Felix Guattari,AntiOedipus,Robert Hurley,Mark Seem,Helen R.Lane,trans.,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1983,p.244.?Jean-Francois Courtine,etal.,Of the Sublime:Presence in Question,Jeffrey S.Librett,trans.,Stated University of NewYorkPress,1993,p
19、.37.212浙江学刊2023年第4期高”,并认为这种崇高美学用内在性的崇高取代超验性的崇高。不过,利奥塔在解读纽曼作品时尤为明显地体现出现象学色彩。之所以如此,除了涉及利奥塔在阐释视角方面的主观选择之外,还涉及纽曼作品本身与海德格尔思想之间的亲缘性。纽曼的代表性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主要创作于1 9 48 至1 9 7 0 年间,这些画作一般较大,其特色往往在于:在纯净、统一的背景之上,有一条或数条竖线(“zip)赫然浮现,如同闪电划过夜空,又如同人类立身荒野。作为哲学硕士以及发表过与海德格尔思想主题相近的演讲的画家,纽曼为其绘画所拟定的题目包括存在(Be)、闪现(Shining Forth)、瞬
20、间(TheMoment)、开端(The Beginning)、这里(H e r e)、声音(TheVoice)、沉默之终结(Endof Silence)等。这些题目常常与海德格尔对存在、此在(Dasein)、时间、空间、虚无、真理、语言等问题的思考形成共鸣。在与崇高美学具有的直接关联方面,纽曼将其1 9 50 至1 9 51 年创作的一幅画命名为崇高的英雄,该作品为人们展示出的是五条直线从鲜艳浓烈的红色背景上垂直穿过。纽曼不仅在其崇高就在现在一文中探讨过崇高美学的演变,还在一次访谈中针对其绘画崇高的英雄指出:“当一个人的存在感被唤醒时,他是或能够是崇高的。”基于纽曼在绘画与艺术评论作品中对自我
21、的在场感的重视,阿瑟丹托主张将纽曼作品与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相联系。而赛努齐(Claude Cernuschi)也指出,纽曼的绘画试图“通过唤起我们在空间中的垂直性方向感来激活我们的一种纯粹且质朴的自我意识在利奥塔看来,康德崇高美学对否定性表现的阐发蕴含着现代抽象艺术的表现策略。康德在这方面谈到犹太法典对雕刻偶像的禁止(“摩西十诚”之一)所唤起的犹太民族的宗教热忧。利奥塔阐发观者在纽曼绘画面前所感到的震惊与失语时,将否定性表现与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本有”(ereignis)相联系,指出:“纽曼绘画唤起的是一种对“在那里的感受。在他的绘画中,没有什么可以被消费,如果有的话,我不知道是什么。人们不
22、能消费一个事件(occurrence),只能消费其意思(meaning)。”受海德格尔影响,利奥塔在解读纽曼绘画的过程中对quid(w h a t h a p p e n s)与quod(t h a t t h e r e i s/t h a tit happens)进行区分。根据利奥塔的理解,在资本市场与技术市场的算计下,人们关注的是“发生之物”(q u i d)而非“发生”(quod)本身,而先锋派的使命则在于对“发生”予以捍卫。“发生”所带来的痛苦(焦虑)与愉快(释然)源于与事件之来临有关的非确定性、未知性、创新性。在这方面,利奥塔体现出通过重返伯克来重构康德崇高美学的倾向。伯克在从生理
23、心理学角度论述崇高美学时强调崇高感与恐惧感之间的关联,并将恐惧感的产生联系于匮乏(privation),例如虚空、黑暗、孤独与寂静。基于此,利奥塔试图彰显匮乏所引发的不确定感,并将观者在面对纽曼画作时产生的不确定感联系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即主体与他者之间面对面(vis-vis)的关系,主体对他者的玲听,以及他者对主体确定性的动摇。早在话语,图形中,利奥塔就试图突破理性对作为他者的昏暗的贬抑或同化,并强调列维纳斯所说的脸(le vis-age)意味着绝对他者的在场,在主体与他者之脸的关系中蕴含着绝对的开放性,绝对的失衡与真正的不可逆性。综合而言,利奥塔在关于崇高的分析论的讲稿中尽力贴近判断力批判
24、的原义,通过强调感性与超感性之间的不可化约性来捍卫差异;在非人:关于时间的反思中,利奥塔捍卫差异的方式侧重于使Stephen Zepke,Sublime Art:Towards an Aesthetics of the Future,p.80.Barnett Newman,Barnett Newman:Se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John P.O Neill,e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92,p.258.阿瑟丹托: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44页。Claude
25、 Cernuschi.Barnett Neeman and Heideggerian Philosophy,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2012,p.67.Jean-Francois Lyotard,The Inhuman:Re flections on Time,Geoffrey Bennington,Rachel Bowlby,trans.,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91,p.80.?Edmund Burke,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形而上学 探寻 论利奥塔 南希 拉巴特 康德 崇高 美学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