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冷战”——西方英语学界关于“冷战”的界定与研究范畴的争论.pdf
《何为“冷战”——西方英语学界关于“冷战”的界定与研究范畴的争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为“冷战”——西方英语学界关于“冷战”的界定与研究范畴的争论.pdf(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23年11月47第6 期冷战史研究D0I:10.19832/ki.0559-8095.2023.0063何为“冷战”?西方英语学界关于“冷战”的界定与研究范畴的争论夏亚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上海2 0 0 2 41)摘要:“冷战”作为概念最初是指美苏之间“不是和平的和平”的状态。到了19 47 年下半年,杜鲁门政府将与苏联的“冷战”对抗作为美国对外干涉的战略。2 0 世纪50 年代中期,冷战对抗延伸到亚非拉国家。冷战时期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研究冷战,关注的是冷战的起源和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冷战两极对立一样,学者们有关“冷战”的界定和范畴的观点泾渭分明,针锋相对。冷战时期的西方学者主要依
2、赖美国档案,从事以美国为中心的冷战研究。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之外的历史学家提出“冷战研究去中心化”的议题,希望不要仅仅从超级大国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冷战,提出强化对冷战时期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干涉的研究,这使冷战研究的地理范畴大大扩展,成为过去30 多年冷战研究的一个热点。尽管有学者坚持认为,冷战是美国的国家项目,但事实上,冷战既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全球史的一部分。关键词:冷战研究;美苏对抗;“去中心化”;第三世界近年来,有关中美“新冷战”的争论不断出现。外交事务2 0 2 1年第6 期发表了美国大战略研究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尔布兰茨(HalBrands)教授和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冷战史学家约
3、翰加迪斯(John L.Gaddis)共同署名的文章,题为新冷战:美国、中国及历史的回声。两位作者写道,“世界是不是已经进人新冷战?我们的答案:是也不是。“是新冷战,(原因在于)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对抗,这里指的冷战(coldwars)可以说是与历史一样久远“不是新冷战,意味着这并非那个大写的冷战(theColdWar),也就是大家熟悉的2 0 世纪美苏两国的冷战对抗”。他们认为,大写的“冷战”发生在19 45一19 47 年和19 8 9 一19 9 1年两个时段,对抗双方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争论的问题包括二战后大国势力范围、意识形态冲突和军备竞赛等。而现在,“中美这两个在冷战后
4、期心照不宣的盟国,如今已经进人它们的新冷战”。尽管2 0 2 1年4月收稿日期:2 0 2 3-0 1-0 3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 452 0 0 1)”(21&ZD24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夏亚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美国纽约长岛大学(LongIs-land University)资深教授,研究方向为冷战史、美国外交史。美国学者有关中美新冷战的主要观点,参见 Odd Armne Westad,“T h e So u r c e s o f Ch i n e s e Co n d u c t
5、:A r e W a s h i n g t o n a n d Be j i n g Fi g h t i n g aNew Cold War?Foreign Affairs,Vol.98,No.5(Sept./Oct.2019),pp.86-95;Kurt M.Campbell and Jake Sullivan,“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How America can both Challenge and Coexist with China,Foreign Afairs,Vol.98,No.5(Sept./Oct.2019),pp.96-110
6、;Charles Edel and HalBrands,“The Real Origins of the U.S.-China Cold War,Foreign Policy,2 June 2019,htps:/ Brands,“The Upside of a New Cold War with China,Bloomberg Opinion,7 July2020,https:/www.aei.org/op-eds/the-upside-of-a-new-cold-war-with-china/,2023-09-18.H a l Br a n d s a n d Jo h n G a d d
7、i s,“T h e Ne w Co l d W a r:A me r i c a,Ch i n a,a n d t h e Ec h o e s o f H i s t o r y,Fo r e i g n A f f a i r s,Vo l.10 0,No.6(Nov./Dec.2021),Pp.10-20.Collected Papersof HistoryStudies48拜登就任总统后在对国会发表的第一次讲话中避免使用“冷战”一词,但他完全赞同美国正在与中国进行一场为了“赢得2 1世纪”的长久竞争的提法。这不由得令人想到,美苏冷战结束30 多年以来,国际学术界虽然对冷战的方方面面进
8、行了较为深人的研究,但是直到现在,学者们对于冷战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还难以达成共识。例如,何为“冷战”?“冷战”开始于何时?美苏哪一方应该对“冷战”的发生负主要责任?“冷战”结束于何时?“冷战”研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为了认清所谓中美“新冷战”的有关情况,有必要梳理2 0 世纪下半叶美苏冷战对抗的历史,明确“冷战”的界定、研究对象和范畴。一、“冷战”概念的起源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在19 45年发表的有关原子弹重要性的文章中,首先使用“冷战”一词。他写道,“两三个超级大国,各自拥有可以在几分钟内将数百万人彻底消灭的武器”。大家都在担心这些武器会很快导致另一场世界大战,但
9、奥威尔认为,“这些幸存的大国更有可能达成心照不宣的协议,永远不使用原子弹攻击对方”。奥威尔指出,超级大国之间的这种关系导致国家之间令人不安的僵持状态,“与他们的邻国处于持久的冷战之中”。他将“冷战”定义为“不是和平的和平”(peace that is no peace)。然而,作为概念的“冷战”一词则由郝伯特斯沃普(HerbertB.Swope)发明。他是一名记者,当时担任美国谈判代表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的演讲稿撰写人。19 46 年,斯沃普在为巴鲁克写的一个讲话稿中首次提出了“冷战”的概念,但巴鲁克认为在当时用“冷战”来描绘美苏关系有些过头。到了19 47 年4月,他
10、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一次演讲中,才第一次使用“冷战”术语。他说,“请让我们不要被蒙骗一我们今天处在冷战之中”。美国著名记者、专栏作家李普曼(WalterLippmann)使“冷战”这个概念家喻户晓。19 47 年7 月,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署主任的乔治凯南(George F.Kennan)在外交事务上以“X先生”署名,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李普曼从9 月2 日起,在一个月内发表14篇报刊专栏文章,批评凯南提出的对苏“遇制政策”及杜鲁门政府在联合国与苏联谈判控制核能问题上毫不妥协的立场,认为“X先生文章”是美国发起对苏冷战的宣言书。李普曼将这些文章于19 47 年底结集出版,书名为冷战:美国外交
11、政策研究。他认为,除非美国采取明智的政策,否则美苏之间的僵持状态将会演变为“热战”。他批评凯南夸大了意识形态在苏联对外政策中的作用,认为苏联的地理位置和多次从O“Remarks by President Biden in Address to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28 April 2021,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1/04/29/remarks-by-president-biden-in-address-to-a-joint-session-of-congress
12、/,2023-09-18.在2 0 18 年出版的著作中,著名冷战史研究专家沈志华教授认为,“到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学术界对冷战的定义已经没有什么分歧,即把它作为其国际关系结构表现为两极对抗的一个时代”。参见沈志华主编: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年版,第9 页。这种说法有待商椎。关于冷战开始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9 45年8 月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因为杜鲁门总统希望借此警告苏联,美苏在二战时期建立的同盟关系已经出现严重裂痕,所以冷战已经开始。19 47 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参见沈志华主编: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第9 页。本文涉及笔者对此问题的讨论。关于冷战起源问
13、题,特别是谁对冷战起源应负主要责任的讨论,参见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46 页。沈志华写道,“人们说到冷战结束时可以异口同声地确定在苏联解体这一天”。参见沈志华主编: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第9 页。其实不然,西方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冷战终结是一个历史过程,可以从19 8 8 年底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冷战结束算起,到19 9 1年7 月华沙条约组织作为冷战对抗的一个军事集团而解散,冷战彻底结束。参见夏亚峰:西方学术界关于冷战终结的研究述评(待刊)。George Orwell,“You and the Atom Bomb,The Trib
14、une,19 October 1945.Larry G.Gerber,“The Baruch Pla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Diplomatic History,Vol.6,No.1(Winter 1982),p.92;Lawrence D.Freedman,“Frostbitten:Decoding the Cold War,20 Years Later,Foreign Affairs,Vol.89,No.2(March/April 2010),p.138;Bernard Baruch,The Public Years:My Own Story,N
15、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60,p.80.X(George F.Kennan),“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Foreign Affairs,Vol.25,No.4(July 1947),Ppp.566-582.2023年11月49第6 期冷战史研究西面被人侵的历史对苏联外交政策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美国要在全球每个地方与莫斯科针锋相对的观点是十分危险的。他在书中指出,美国这样做会导致其对独裁政权的依赖。他希望将美苏冲突限制在欧洲,美苏逐步通过协商,政治解决在欧洲的分歧;美国应该倡导美苏双方分别从西欧和东欧撤军。以上情况说明,
16、“冷战”作为概念,最初是指两个对立国家之间处于一种大家都希望避免但很可能升级为热战的对抗状态,这种状态将持续到对抗的弱化或热战的开始。但这还是一个小写的“冷战”(a coldwar),而不是后来的那场持续40 多年的美苏“冷战”(theCold War)。二、有关“冷战”研究的范畴和对象冷战时期(19 45一19 9 1)的冷战研究,学者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冷战起源,并形成了“传统派”(t r a d i t i o n a l i s t s)、“修正派”(revisionists)和“后修正派”(post-revisionists)三个主要的研究学派。以乔治凯南为代表的“传统派”,在2 0 世
17、纪50 年代占据美国外交史研究的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冷战作为相对于“热战”一如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一的一种“非战非和”的大国关系,是由国际政治结构所决定的。冷战是苏联“非理性”挑战与美国“理性”应对的结果。以威廉威廉姆斯(Wil-liamA.Williams)为代表的“修正派”崛起于2 0 世纪6 0 年代。他们认为,“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政策有明确的目的性美苏战时同盟的瓦解及随后持续不断的紧张关系,应由美国而不是苏联承担主要责任”。“修正派”学者柯尔科甚至直白地说,“冷战就是美国的大规模扩张和使用暴力”。约翰加迪斯是19 7 0 年代崛起的“后修正派”(post-revisionism)冷战研
18、究的代表人物,在冷战和大战略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被纽约时报称为“冷战历史学家的领军人物”(Dean of Cold WarHistorians)。在冷战期间,加迪斯就出版了几部有影响力的研究冷战的专著。他于19 7 2 年出版美国与冷战的起源:19 41一19 47 年,成为后修正学派的奠基之作。在一定程度上,加迪斯接受了“修正派”的观点,即不是美国而是苏联的核心利益在二战结束后处于危险之中。但他同时认为,战后美国国内的反苏舆论限制了美国领导人的手脚。苏联的政策和行为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大为恐慌,使得美国公众和国会在政策制定者决策之前就选择了支持对苏遏制。19 8 2 年,加迪斯出版
19、遇制战略:对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批判与评估,研究从杜鲁门到里根历届美国总统是如何思考、制定和实施对苏“遏制政策”的。该书是研究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冷战史研究的经典。19 8 7 年,加迪斯出版长和平:冷战史考察,研究为何美苏两国经历了40 多年冷战对抗却没有陷人正面战争,加迪斯称之为“长和平”。他认为这是因为在二战结束之后的40 多年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他们的宿敌德国与日本进行管束和改造,消除了传统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和无政府状态。美苏从2 0 世纪7 0 年代开始逐渐相互承认对方存在的合法性,超级大国间的关系出现了缓和。美苏在欧洲和北美都没有发生热战,冷
20、战表现为一种稳定的 参见 Ronald Steel,Walter Lippman and The American Century,Boston and Toronto:Litle,Brown and Company,1980,pp.444-445;Walter Lippmann,The Cold War:A Study in U.S.Foreign Policy,New York:Harper,1947.Lawrence D.Freedman,“Frostbiten:Decoding the Cold War,20 Years Later,p.139.参见张曙光:美国遇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
21、第4页。Michael J.Hogan and Thomas Paterson,eds.,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4.参见 Gabriel Kolko,The Politics of War,London:Weidenfeld&Nicolson,1969;Gabriel and Joyce Kolko,The Limit of Power,New York:Harper&Row,1972.John L.Gaddis,The U
22、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1941-1947,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2,pp.134,282-315,355.参见 John L.Gaddis,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wa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2.参见 John L.Gaddis,The Long Peace:Inquirie
23、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Collected Papersof History Studies50国际体系。然而加迪斯只关注欧洲的稳定秩序,忽视了美苏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所支持的灾难性热战,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史学,是片面的观点。他所谓的“长和平”,是对冷战时期地区性战争视而不见,这种观点遭到不少学者的诉病。冷战结束之后,加迪斯开始对冷战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他于19 9 7 年出版了我们现在知道了:重新思考冷战历史。该书源于加迪斯19 9 2 年在牛津大学担任讲席教授期间所做的八个
24、讲座。他在序言中写道:“这是后冷战时期的第一年,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将冷战历史从起源一直讲到终结。”该书描述了冷战前15年的历史(截至19 6 2 年古巴导弹危机),讨论冷战的起源、结构、发展及冷战在国际史中的地位,涉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欧亚两洲建立的相互对抗的阵营、核武器问题、古巴导弹危机、德国问题、第三世界、经济冷战、意识形态和同盟关系等专题。加迪斯认为1945年之后,美苏两国都成为帝国,但美国是个“受邀请的帝国”,苏联则是个通过胁迫建立和维持的帝国。在这本书中,加迪斯已经放弃了后修正派的观点,退回到“传统派”的观点,即苏联要对冷战起源和发展负主要责任。在加迪斯看来,西方在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之后
25、已经赢得冷战胜利。加迪斯指出,苏联在6 0 年代初已经开始衰退,不再对美国和西欧造成实际的威胁。那么,为什么之后冷战还会持续近30 年呢?他认为主要是因为苏联在军事上,特别是在核武器方面还有本钱与西方对抗。加迪斯还试图从国际史的新视角来解读冷战,他表示,由于冷战的终结,来自“铁幕另一边”的苏联、东欧和中国的档案资料正在改进冷战史的书写。他提出了“冷战史新研究”(the NewCold War History)的概念,即可以将冷战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来进行研究,回答一些重大问题:谁挑起冷战?为什么冷战会升级?冷战为什么持续那么久?冷战为什么会终结?加迪斯的这部著作在冷战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冷战 西方 英语 学界 关于 界定 研究 范畴 争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