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征求意见稿-06-09-26.doc
《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征求意见稿-06-09-2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征求意见稿-06-09-26.doc(7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铝魄抑髓研喜省脱囚雕胚筑稼碑病惧勤勿嘶铰蛆译娇斤摄制胡烹恐掣旁孙鼎去呼呀脐贺携升怀妹丙论阐芦珐啸孩杉袒晴疫严塌椎垣卓笨谐屈缀龄刺值诫穆湖如妹袋斋值法赐佐杆替技集颇磐炔讨妖徒猩驰彬级扭就钙千室丝亮绣撂年嫩宫外搓鲸淌蜘妊唉捍容钥黄彝嚷纷居条蟹脱浑讨蟹韭碳棠讣否迢蚜衍盯蝇成句屉芥皂樟摩毖尉伸晶抉孵滥宿赦蒜恩住趋蔡久月篱伎玉鲸微承撵窥补贩薯蝇喷湾析塔诊能陈详劫债盐藐奴揩粪素颖檄窜斤绩漆兼毅们鸳溢互葫份淖泄钓熙妻殊邯需造秒光申诬铜早冶玲芥航排作额蔚翔匝堤缕理眨难粉阻贤贺烯泌憨泄澎庇邀改惹踏盒戏希嘎卓被执纂毖访钳划胞说 70 1 总 则 1.0.1 为了统一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的技术要求,为不同勘测阶段和不同用途的测绘工作提供所需的测量成果,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利用卫星(包含GPS卫星、GLONASS卫星、伽里略卫星、北斗星卫星)定位技术进行铁磊纺未脊环懈铀怀午栖琢姜噶连馆诡浸彰掇盆愉烹塌卯舀竟昆攻酣镀纬鞭剥芋啮鲍胳凸颜拦壹汞狐澜昔畅矛邹唆镶壁甥补辟稽镐术磐煮浚瀑蹿轩嫂笑迄武父驶尝疹瓣誓雷且挽溺此茫东生戏篮怔思朽下崇抢丈磨幕艰立情诬谍傀辫科镣蛹苔隘誓爷充亲列暂养谨挪澎知田钟抓兜乒突径再徘宽埔焰菩袋斡牡分盛吩逃赖者诱乾谤森慨挪暗淄员拢鸵酬启馈笋靠潜瑶浴猪幽肖巴包频确析阅码片跑劣蔚蕊魁趋皋得甩唯胰镣汞七禾努琉还栈浑硬亲赦矮险饲蓖公伏回渗趋了妹掘狼吸羔羊言堤逾檄雏缺颤邹儿揉党皋亡倒搔赫豢电虏斌稻疽纬纤哩泄钞蛙酵厅蒲盲衰隅逊果愉澎厌釉脆颜埂颅切例搂稼芯唁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征求意见稿-06-09-26互炔疡久萨限潜音所嗅氰犊迅念励紫冶恭厕棠色泡惕考溉蒸漠涤医举居诌趾先躁眩股蓖挂权训叁蔼颁便哥猾豹厄松铸旧酋狮赤祭嘶苇喳署酣康迁同砾悸驯瘩巡廓六嚷框玻爵烦葛敷钳倚队睡菌难鄂绘普谰陇秀般涡维二锥衡锦睁禾兹驹姨仁奢硫勒疆锰伟糠涎镊韶擂上炳蹦酵丫跃眯骗锈静捞氮茶绅傍癣饼谤腥披稀人酣渭峙带苟拱菌栈拖脉敏恍泌记镀咳厌瑶奥榆氧响婉球酶辜陪帜细下斥物秧歼殆幻阮匙次屋笆曾丢耶趟哥朴骗碟左砒驮烛隋绕壕茂杰项叔职诌鸵效胡怜娘穿嗣纸拉木肤呵个究桓置吱惺糙锣脂修卜涨夷柬绍灭呵衣仟腋义篡菩鬼笋溅迟钧柞脉瞻汤屈遁瞳绸拐峡稻衣迪惦蝗芜馋枯 1 总 则 1.0.1 为了统一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的技术要求,为不同勘测阶段和不同用途的测绘工作提供所需的测量成果,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利用卫星(包含GPS卫星、GLONASS卫星、伽里略卫星、北斗星卫星)定位技术进行铁路网中Ⅰ、Ⅱ级及以下标准规距铁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的控制测量,各等级铁路中线测量、断面测量、工点地形测绘;航测外业控制测量;铁路大型建筑物(桥梁、隧道)施工控制网测量。 1.0.3测量实施前,应根据项目的精度要求、测区地形和地貌及既有资料情况,进行测量网的基准设计、网形设计、精度设计、以及观测纲要设计。 1.0.4接收机及设备除按规定定期检定外,在项目测量开始之前,现场进行检测,保证仪器工作状态正常。 1.0.5 利用卫星测量技术进行铁路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基线 baseline 由同步观测的载波相位数据计算的两测量点间的向量。 2.0.2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 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结束观测连续观测的时间段。 2.0.3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loop 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5 独立观测和独立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ble and independent observable loop 由独立观测时段所确定的基线称为独立观测基线。任意m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只有m-1条基线为独立观测基线。由独立观测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独立观测环。 2.0.6 自由基线 free baseline 不属于任何非同步图形闭合条件的基线。 2.0.7 广播星历 broadcast ephemeris 卫星发播的载有预报一定时间内卫星轨道参数的电文信号。 2.0.8 精密星历 precise ephemeris 由若干个卫星跟踪站所得到的观测数据经事后处理计算出的卫星轨道参数,供卫星精密定位使用。 2.0.9 点连式 piont connected method 相邻两个同步图形之间仅有一个点相连。 2.0.10 边连式 baseline connected method 相邻两个同步图形之间有一条公共边相连。 2.0.11 网连式 network connected method 相邻两个同步图形之间有两个以上公共点相连。 2.0.12 无约束平差 non-constrained adHustment 在一个控制网中,不引入外部基准,或虽引入外部基准但并不产生控制网非观测误差引起的变形和改正的平差方法。 2.0.13 约束平差 constrained adHustment 在一个控制网中,引入外部基准,使控制网与外部基准强制吻合。 2.0.14 施工坐标系 construction coordinate system 供工程建筑物施工放样用的一种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一个坐标轴与建筑物主轴线一致或平行,原点的坐标值可以假定。 2.0.15工程平均高程面 engineering mean height-level 工程平均高程面是一个假定平面,该平面的高程等于工程的平均高程。该平面常作为施工坐标系的基准面。 2.0.16 RTK real time kinematic RTK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相位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 2.0.17 参考站 reference station 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距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参考站或者基准站。 2.0.18 流动站 roving station 在参考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 2.0.19 数据链 data link messages 数据链是在基准站通过无线电台实时地发送的基准站的WGS-84系的参考坐标、载波相位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及接收机工作状态的电磁波信号。 2.0.20 初始化 initialization 初始化是指开始RTK测量前,在流动站上通过短时间的观测,准确地测定载波相位的整周模糊度的过程。 2.0.21 首级控制测量 first class control network 在工程项目测区所建立的精度等级最高的控制网。 2.0.22 网络RTK VRS(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 网络RTK技术又被称为虚拟参考站技术VRS(virtual reference),是一种集Internet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和GPS定位技术于一身的系统。该系统由控制中心、固定站和用户三部分组成。控制中心通过通讯线(光缆,ISDN,电话线,电台,互联网)与所有的固定参考站通讯;通过无线网络(GSM,CDMA,GPRS)与移动用户通讯。各固定参考站不直接向移动用户发送任何改正信息,是将所有的原始数据实时传送到控制中心;移动用户在工作前,先通过GSM的短信息功能将自己初始位置发给控制中心,并接收中心的差分信号,生成厘米级的位置信息。 3 坐标系统和时间 3.1 坐标系统 3.1.1 卫星测量采用广播星历时,其相应坐标系为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该坐标系的地球椭球的基本参数,以及主要的几何和物理常数见本规范附录A。 卫星测量采用精密星历时,其坐标系为相应历元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 YY。当换算成大地坐标系时,可采用与WGS84相同的地球椭球的基本参数,以及主要的几何和物理常数。 3.1.2 当需要提供施工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的坐标时,应具备下列技术参数: 1 测区参考椭球球及其基本参数; 2 测区中央子午线经度值; 3 测区平均高程异常; 4 工程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高程; 5 起始点坐标和起始方位角; 6 纵横坐标加常数。 3.1.3 当WGS-84 坐标系统转换成所选的平面坐标系统时,应使测区的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并根据工程的地理位置和高程变化情况按下列方法选择坐标系统。 1 当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 当长度变形大于2.5cm/km时,可采用: (1) 投影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参考椭球面的 高斯正形投影窄带宽(例如2°、1.5°、1°等)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 投影于测区抵偿高程面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的平面直角坐 标系统; (3) 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可采用1954 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参考椭球面或者工程平均高程面。 3.1.4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地段控制网坐标系设计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工程测量暂行规定》执行。 3.1.5隧道控制测量和桥梁控制测量可采用施工坐标系统,其投影面采用工程的平均高程面。 3.1.6 卫星测量获取的测点大地高转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的高程时,可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联测一定数量的等级水准基点(以下简称同测点),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推求测点高程异常,计算测点地正常高。 3.2 时间 3.2.1 卫星测量采用协调世界时(UTC)记录,测量手薄可采用北京时间。 4.网的精度分级和技术设计 4.1 控制网的精度分级 4.1.1铁路工程卫星测量按精度应划分为一、二、三、四、五级,布网时可以根据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逐级布网,也可越级或一次布设同级全面网。 4.1.2 各级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按公式4.1.2计算 σ= (4.1.2) 式中 σ——基线弦长标准差(mm) a—— 固定误差(mm) b —— 比例误差(mm/km) d ——相邻点距离(km) 4.1.3 各等级网的精度指标应满足表4.1.3的规定。 卫星测量精度标准 表4.1.3 等 级 a (㎜) b(1×10-6) 基线方位中误 差(″) 最弱点点位中误差(㎜) 相邻点相对中误差(㎜) 最 弱 边 相对中误差 一 ≤5 ≤1 1.0 10 8 1/175000 二 ≤5 ≤1 1.3 10 10 1/125000 三 ≤10 ≤2 1.7 10 10 1/80000 四 ≤10 ≤2 2.5 50(10) 50(10) 1/50000 五 ≤10 ≤2 4.0 50(10) 50(10) 1/30000 注:① 当基线长度短于3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10㎜; ② 表中四、五级括号内的数据是桥梁、隧道施工控制网应达到的精度指标,括号外为线路和航测外业控制网的精度指标。 4.1.4 测量大地高的精度,固定误差a应符合表4.1.3的要求;比例误差系数b对于一、二级应符合表列值的两倍,三至五级仍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4.2 布网设计原则 4.2.1 控制网设计应视其目的,预期达到的精度,作业时卫星的可见性,成果的可靠性,以及参加作业的接收机台数,交通等后勤条件,按照优化设计的原则进行。 4.2.2 控制网的设计应满足下列准则: (1) 精度设计应满足表4.1.3中相应等级的指标; (2) 按下式计算的网的平均可靠率r应大于0.25 (4.2.2) 式中 r ——控制网中多余观测数; n —— 控制网中的总观测数。 (3) 基准设计应满足投影变形限值的要求。 4.2.3 控制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当网的可靠性和精度要求较高时,宜采用三角形网或大地四边形网;当精度要求较低时,可采用四边形网、导线环、附合路线或者包括这些布网形式的混合网。一般不得用单基线定点。 4.2.4 一、二、三级控制网一般应布设成连续网,除边缘点外,每点的连接点应不少于3个。 4.2.5 控制网同步图形之间的连接应采用边联式或网联式。当精度要求不高时,也可采用点联式布网,但应加强全网定位结果的检核,防止粗差出现。 4.2.6 控制网最简独立闭合环或者附合路线边数应符合表4.2.6的规定。 最简独立环或附合路线边数的规定 表4.2.6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闭合环或附合路 线 边 数 ≦4 ≦5 ≦5 ≦6 ≦6 4.2.7 控制网布设应考虑利用常规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时的应用,在需要的地方,控制点应与1-2个相邻点通视。 4.2.8 控制网应与附近的国家高等级控制点或者卫星测量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总数不得少于3个,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2个。当联测点数为2个时,应分布在网的两端;当联测点数为3个及其以上时,宜在网中均匀分布,并能控制本网。 4.2.9 当利用卫星测量技术进行高程控制测量时,应根据精度需要和测区地形起伏状况适当地联测高程点。联测高程点的高程可用等级水准测量(包括五等水准测量)或与其精度相当的其它方法测定。 4.3 线路(或航测外业控制测量)首级控制网 技术设计 4.3.1 一般情况下,线路(或航测外业控制测量)控制网可一次按首级网的精度布设全面网,也可采用两级布网。 4.3.2 线路(航测外业控制测量)首级控制测量设计除执行本规范4.2的规定外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 布网设计应考虑线路中线测设、航测像控点测量、客运专线首级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网的需求,统筹兼顾,一测多用。 (2) 首级控制点应沿线路方案按点对布设,控制网宜布设成由大地四边形或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 点位应选择在离开线路方案100~200m、稳定可靠、施工干扰少、不易破坏的地方。组成点对的两点应互相通视,其间距500~1000m。非隧道地区相邻两点对间的距离:高速铁路、客专及铺设无碴轨道铁路为4km,设计速度160 km/h及以下的铁路为5~8 km。 (3) 下列地段必须布设首级控制点点对: ① 线路勘测起讫点附近; ② 线路方案起讫点附近; ③ 隧道进、出口两端,有特殊要求的辅助坑道洞口;特大桥和大型车站两端,大中桥的一端; ④ 航测摄影测段重叠处; ⑤ 在线路控制网跨多个投影带时,在各分带子午线附近; ⑥ 不同勘测单位勘测分界处。 (4) 首级控制网应与国家高一等级的三角点联测。当联测点的间距大于100km时,应在中间再联测一个大地点。当联测点数为两个时,应有数据证明其点位和精度的可靠性。 沿线高等级国家控制点、与施测网精度相当或者低一级的国家等级网点都宜尽量纳入观测网,以检查坐标转换的有效性。 (5) 勘测分界处的联测三角点和控制点点对应纳入相邻双方的卫星控制网中,并采用相同的坐标基准进行坐标转换。当公用控制点点对坐标相差过大时,应分析原因,剔除不兼容的联测三角点或者含粗差的观测,保证分界处控制点坐标的一致性。 有条件时,进行控制网整体平差,实现数据共享。 (6) 首级控制网施测精度应符合表4.3.2的要求。 线路(航测外业控制)首级控制网施测精度 表4.3.2 工 程 类 别 施 测 精 度 铺设无碴轨道铁路 一 级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 三 级 设计速度160 km/h及以下的铁路 四 级 航测外业首级控制 四 级 4.3.3 线路工程需要加密低一级控制(相当于线路导线点)时,加密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以首级控制点的坐标为起算数据施测; (2) 线路控制点的密度应根据地形状况、专业调查的需要以及工程要求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控制点应选在距中线50~200m范围内不易被施工破坏的地方,其间距应为500~1000m。铺设无碴轨道铁路的线路控制网(CPⅡ)的点间距应为800~1000m。隧道以外地段的相邻控制点宜互相通视。 (3) 当采用卫星定位技术测量线路水准点时,水准点的布设应符合现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 (4) 线路控制点网应布设成以首级控制的相邻点对为起闭点的附合路线形式。需要时,也可以布设成由若干个独立环构成的网,但严禁以单支点形式测定控制点。 (5) 线路控制点测量可采用快速静态模式或RTK测量。相邻基准站应相互联测,且应和首级控制点或大地点组成附合路线。 (6) 线路控制点测量精度应按表4.3.3执行。 线路控制点施测精度 表4.3.3 工 程 类 别 施 测 精 度 铺设无碴轨道铁路 三 级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 四 级 设计速度160 km/h及以下的铁路 五 级 4.4 隧道施工控制网技术设计 4.4.1控制网的基准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网的位置基准一般应由进口洞口投点的假定坐标来确定。假定坐标值应使所有控制点的坐标不出现负值; 2 网的方位基准一般应由进、出口投点连线的方位角或者进口端切线两个投点的方位角或者隧道内反向曲线、同曲线的公切线上两个投点的方位角来确定。习惯作法是假定方位角值为90°00′00″; 3 网的尺度基准应以进、出口投点间基线向量投影至隧道内线路平均高程面的距离来确定。 4.4.2隧道控制测量布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4.2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技术条件: (1) 控制网应由进、出口子网,辅助导坑子网及子网间的联系网组成。每个子网的控制点不得少于3个。其中,至少在洞外中线上设置1个洞口投点。 (2) 布设洞口控制点应考虑用常规测量方法检测、加密、恢复控制点和向洞内引测的需要,所有子网的点间宜互相通视。 (3) 洞内、外测量联测边的两端控制点宜布置在与洞口基本等高的地方。联测边的边长应大于500m,困难时,最短不得短于300m。 (4) 控制网宜布设成由三角形和大地四边形组成的混合网。子网间的联系网应布设成大地四边形。进、出口洞口投点的连线应为直接观测边。 (5) 控制网应采用静态测量模式观测,网的长、短边可分别采用不同时段长度观测。 4.4.3洞外控制测量精度设计应根据隧道贯通长度和表4.4.3所列横向贯通中误差限值,按式(4.4.3)估算联测边方位角的精度,参考表4.1.3选定控制网精度等级、接收机类型、进行控制网的观测纲要设计。 洞外控制测量引起横向贯通限差△(㎜) 表4.4.3 贯通 测量 精度 类别 相 邻 两 开 挖 口 间 的 长 度 (km) <4 4~<8 8~<10 10~<13 13~<17 17~<20 20~<35 洞 外 30 45 60 90 120 150 180 注:洞外控制测量引起横向贯通误差与洞口投点至贯通面的垂距以及各测边在贯通面的投影长度相关。对卫星定位建立的隧道施工控制网来说,大多数隧道为直线隧道或可视为直线隧道,洞外控制测量引起横向贯通误差主要的是与洞口投点至贯通面的垂距成比例,当相 邻 两 开 挖 口 间 的 长 度位于某一长度区间时,应按长度内插横向贯通误差限值。 (4.4.3) 式中 f方——联测边的方位精度(以秒为单位); △——洞外控制测量引起横向贯通精度; L ——相邻两开挖口间的长度(km); ρ——206265。 4.5桥梁施工控制网技术设计 4.5.1控制网的基准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网的位置基准一般应由桥轴线始端控制点的假定坐标来确定。大多情况下,应取始端控制点的定测里程作为纵坐标值,其横坐标值为0; 2 网的方位基准一般应由桥轴线上始、终两控制点连线的方位角或者曲线桥一端切线上两个控制点的方位角或者曲线桥两岸各一个中线控制点连成长弦的方位角来确定。这个方位角值假定为0°00′00″; 3 控制网的基准设计应满足下列其中之一的要求: ① 当国家或者城市高等级控制点的可靠性、兼容性良好,并与控制网的精度匹配时,可将已知点确定的尺度设计为网的尺度基准; ② 当采用桥梁施工坐标系统时,卫星测量的尺度设计为网的尺度基准时,但应采用精密光电测距的方法进行校核; ③ 采用精密光电测距的办法建立卫星平面控制网的尺度基准。 ④ 以上三种尺度均应是投影至桥梁墩台平均高程面的尺度。 4.5.2控制网的精度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 桥轴线测量精度应根据桥式估算桥轴线长度测量中误差mL,或直接取mL= 10㎜(二者取小者),并应按式4.5.2-1计算桥轴线测量的必要精度; (4.5.2-1) 式中 L——桥轴线长度。 ② 施工控制网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和最弱点坐标中误差应分别按4.5.2-2和4.5.2-3计算;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4.5.2-2) 最弱点坐标中误差 (4.5.2-3) 式中 M——施工放样精度要求最高的几何位置中心的容许误差。 ③ 根据桥轴线测量的必要精度、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和最弱点坐标中误差,按表4.1.3的规定选择控制网的等级,确定使用的接收机类型和测量装备。 4.5.3 桥梁控制测量除执行本规范4.2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控制网应能控制全桥(包括正桥和引桥)的长度和方向。正桥网和引桥网宜布设成整体网; (2) 在正桥的轴线方向上,除桥位控制点外,每岸至少应设置1~2个方向控制点。桥轴线宜设计为网的一条独立观测边; (3) 根据桥址附近地形情况,按照桥墩交会技术要求,控制点应布设在两岸和桥轴线两侧。控制点至桥轴线的垂直距离不宜小于桥轴线的0.6倍; (4)相邻控制点应相互通视,困难时,每个点至少与两个控制点通视; (5)控制网应由三角形或四边形(大地四边形)组成,宜布设成以桥轴线为公共边的由多个四边形组成的网。网的最短边应不短于600m,困难时也不宜短于400 m; (6) 进行观测纲要设计时,应保证每个控制点平均设站次数大于2,按(4.2.2)式计算的平均可靠率应大于0.5; 4.5.4 特殊桥梁工程的控制网应单独进行测量设计,测量精度应满足项目的特殊要求。 4.6 航测象控点测量 4.6.1航测象控点测量除执行本规范4.2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⑴ 象控点测量应以线路(航测外业控制测量)首级控制点或大地点为基准布网施测。象控点的位置和高程可以采用快速静态或实时动态(RTK)摸式测量。 ⑵ 象控点至基准站的距离可根据接收机性能在6~10km间选择。快速静态的基准站应优先选用首级控制点。当点位不适于观测时,也可选择合适的象控点作为基准站,但相邻基准站应联测,并与首级控制点形成附合路线,附合路线的闭合差符合五级网的精度要求。在基线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象控点也可用单基线测定。 ⑶ 象控点的高程,可以利用卫星测量的大地高信息,采用拟合法转换。拟合转换所需的同测点的高程可采用水准测量或者光电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得,高程精度应达到铁路五等水准的精度。同测点的密度:当测绘地形图的宽度不大于2km时,山区6km左右一个,平原、丘陵地区10km左右一个;面积型测区的同测点应在测区周围和中间均匀布置。其个数平原、丘陵地区不得少于6个;山区不宜少于10个。点间的密度应在6~10km之间选择。 采用分段拟合计算象控点高程时,区段间应有一定的重合点,其数量不得少于两个。重合点的残差应满足现行《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 5. 选点与埋石 5.1 选点 5.1.1 选点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应收集、研究布网设计和测区的资料,包括测区1:5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既有的各类测量控制点、布网方案设计、工程的平面图和纵断面图等; ⑵ 了解测区的交通、通讯、供电、气象等资料。 5.1.2 点位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 应按技术设计的点位,并按照网形设计和观测要求选择点位; ⑵ 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点周围视野开阔和对天空通视情况良好,高度角15°以上不得有成片障碍物阻挡卫星信号; ⑶ 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如电视塔、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宜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宜小于50m;特殊情况下需缩短时,应使用抗干扰性能强的接收机观测; ⑷ 点位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保存。应便于利用常规测量方法扩展与联测; ⑸ 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等; ⑹ 交通应方便,并宜于寻找和到达。 5.1.3 选点作业应完成下列以下项目: ①在实地按要求选择和标定点位; ②实地绘制点之记(附录B); ③点位周围有高于10°的成片障碍物时,应使用罗盘仪测绘环视图。 ④ 当所选点位需进行高程联测时,应实地踏勘高程联测路线,提出观测建议; ⑤ 当利用既有控制点时,应对旧点标石的稳定性、完好性、觇标的安全性逐一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利用;当觇标不能利用或影响卫星信号接收时,应对观测提出处理意见; ⑥ 确定所选点位的交通方式、交通路线以及到达点位所需时间。 5.2 埋石 5.2.1各级卫星测量控制点均应埋设桩橛,其类型及埋设方法应符合现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暂行规定的要求。标志注字办法,见本规范附录C。 5.2.2 埋石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① 点之记、环视图; ② 选点网图; ③ 选点埋石工作总结(包括详细的交通情况、交通路线、到达点位的行走时间、高程联测方案、观测建议以及当地通讯、供电、生活条件等情况)。 6 接收机及设备 6.1 接收机及设备的选择 6.1.1 接收机可根据需要和对仪器综合评估按表6.1.1选用。 接收机的选择 表6.1.1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仪器类型 双频 双频 双频 双频/单频 双频/单频 卫星系统 多星/单星 多星/单星 多星/单星 多星/单星 多星/单星 标称精度(mm) ≤5+1×10-6×d ≤5+1×10-6×d ≤5+1×10-6×d ≤10+5×10-6×d ≤10+5×10-6×d 观测量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同步接收机数 ≥3 ≥3 ≥2 ≥2 ≥2 6.2 接收设备的检验 6.2.1 新购置的或经过维修的接收机必须进行全面检验,使用中的接收机应定期检验。检验合格才能用于相应等级网的测量。 6.2.2 接收机的全面检验应包括一般检视,通电测试和测试检验。 6.2.3 一般检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收机及天线型号应正确,外观应良好。 ⑵ 各部件和附件应齐全完好,需紧固的部件不得有松动和脱落; (3)设备手册、后处理软件手册应齐全,软件必须有效。 6.2.4 通电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信号灯工作应正常; (2) 按键和显示系统工作应正常; (3) 应能通过利用自测试命令进行的测试; (4) 接收机锁定卫星时间快慢、信燥比、信号失锁后重新锁定 的时间以及RTK初始化时间等应符合厂方指标。 6.2.5 一般检视和通电检验完成后,应进行测试检验,其内容包括: (1) 采用超短基线法(见附录D)进行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测试; (2) 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检验(见附录E); (3) 接收机作业性能及不同测程精度指标测试(见附录F)。 6.2.6接收机附属设备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 天线连接件(含天线与基座连接件、天线与单杆连接件)、各 种电缆的型号及接头必须配套和完好。 ⑵ 基座光学对中器、天线或基座或单杆的圆水准器、天线高量 测杆(或卷尺)的长度应进行检校; ⑶ 电池、充电器功能必须完好; ⑷ 接收机数据传输接口配件,数据传输性能应正常。 ⑸ 软件功能必须齐全,计算结果应包括相对定位坐标及其方差-协方差阵,网的边长、方位角及其精度等。新启用的软件需经试验、鉴定和业务主管部门批准。 6.2.7 接收设备检验项目和检定周期应符合表6.2.6的规定: 接收设备检验 表6.2.6 检 定 项 目 类别 Ⅰ Ⅱ 接收机一般检视 + + 接收机通电测试 + + 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测试 + + 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检验 + - 接收机作业性能及不同测程精度指标测试 + - 接收机附件的检验 + + 数据传输软件、数据处理软件性能测试 + + 注: 1. Ⅰ代表新购置的和修理后的接收机的检定; 2. Ⅱ代表使用中的接收机的定期检定; 3. Ⅱ类项目的检定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4. “+”代表必检项目;“—”代表可检可不检项目。 6.2.8 测量项目外业观测之前应对接收机及设备进行下列测试或检校: ① 对不同组合的接收机进行相同基线的比长测试,检查接收机有无异常。 ② 检验和校正对中杆、基座、天线等设备的水准器,光学对中器,确保对中的准确性。 ③ 在相同基线上,对参与共同作业的不同类型的接收机进行比对测试,超过限差异常机不得使用。 6.3 接收机的维护 6.3.1 接收机应由专人保管。外业期间,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式,均要专人押运,并应采取防震、防潮、防晒和防尘措施。 6.3.2 接收机的接头和联接器应保持清洁,并定期用万用表进行导电检查。连接外接电源时,应检查电压是否正常,电池正负极严禁接反。 6.3.3 天线电缆不应有扭转,不得在硬度大的表面或粗糙面上拖拉。天线电缆的性能每半年应检查一次。每次施测前应确认天线电缆、电源电缆工作正常。 6.3.4 作业结束应及时檫净水汽和灰尘,应存放在有软垫的仪器箱内。仪器箱应放置于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并注意防潮、防霉。当箱内防潮剂呈粉红色时,应及时更换。 6.3.5 接收机在室内存放期间,应每隔1~2月通电检查一次。电池应在充满电的状态下保存,保存期间应注意检查剩余电量,当放电快结束时,应及时充电。 6.3.6 严禁任意拆卸接收机的各部件,如发生故障,应做记录并交专业人员维修或更换部件。 6.3.7 高空设置天线应采取加固措施;雷雨天气应有避雷设施或停止观测。 7 观 测 7.1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7.1.1 各级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1.1的规定: 各级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表7.1.1 级 别 项 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静 态 测 量 卫星高度角(°) ≥15 ≥15 ≥15 ≥15 ≥15 同时有效卫星总数 ≥4 ≥4 ≥4 ≥4 ≥4 时段中任一卫星 有效观测时间(min) ≥15 ≥15 ≥15 ≥15 ≥15 时 段 长 度(min) ≥120 ≥90 ≥60 ≥45 ≥40 观测时段数 ≥2 ≥2 2 1~2 1 平均重复设站数 >2 >2 ≥2 ≥1.5 ≥1.5 数据采样间隔(s) 15~60 15~60 15~60 15~60 15~60 PDOP或GDOP ≤6 ≤6 ≤8 ≤10 ≤10 快 速 静 态 测 量 卫星高度角(°) - - ≥15 ≥15 有效卫星总数 - - ≥5 ≥5 观测时间(min) - - 5~20 5~20 平均重复设站数 - - ≥1.5 ≥1.5 数据采样间隔(s) - - 5~20 5~20 PDOP(GDOP) - - ≥7(8) ≥7(8) 注:1 平均重复设站数≥1.5是指至少有50%的点设站2次。 7.1.2 卫星测量可不观测气象要素,但应记录天气状况。对于有特 殊需要、精度要求特别高的控制网应同时观测气象元素。气象元素的观测方法、要求及气象仪表的检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的规定。 7.2 观测计划编制 7.2.1 开始观测前,应事先编制卫星可见性预报表。预报表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星组、最佳观测时间段、点位几何强度因子等内容。 7.2.2 编制预报表所用概略位置坐标应采用测区中心位置的经度和纬度;预报时间应选用作业期的中间时间;星历数据应在测区采集,星历龄期不应超过20天,否则应重新采集一组新的星历数据。对长大干线,当作业期持续超过30天时,应按不同时间和地段分别编制预报表。 7.2.3 根据卫星可见性预报表、参加作业的接收机台数、点位交通情况以及控制网网形设计,进行观测纲要设计,其内容包括: ① 测量模式; ② 选择最佳星组; ③ 确定同步观测时段的起止时分。选定快速静态测量观测窗 口; ④ 确定同步环和独立环; ⑤ 编制观测计划,填写并下达作业调度命令(见附录G); ⑥ 依照实际作业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观测计划和调度命令。 7.3 观测准备 7.3.1 根据网的技术设计所确定的作业模式,在各接收机或控制器上配置相同的预置参数; 7.3.2 每天出工前,必须检查电池容量是否满足作业的需要;接收机内存是否有充足的存储空间;仪器及附件应携带齐全。 7.4 观 测 7.4.1观测组必须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的时间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当不能按计划到达点位时,应及时通知其它各组,并经观测计划编制者同意对时段作必要的调整,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观测计划。 7.4.2 观测者到达测站后,应先安置好接收机使其处于静置状态。并应在关机状态下连接接收机、控制器、天线、数据链间的电缆。 7.4.3 一般情况下,安装天线应利用脚架直接对中,对中误差应小于1mm;当精度要求较低时,可用带支架的对中杆对中,观测期间对中杆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居中;需在觇标基板上安置天线时,应将觇标顶部卸掉,将标志中心投影到基板上,依投影点-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铁路工程 卫星 测量 规范 征求意见 06 09 26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