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路径研究.pdf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路径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路径研究.pdf(2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1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路径研究报告本报告是 NRDC 支持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路径研究”项目成果。报告撰写过程中,感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领导的支持和指导,感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王春峰常务副主任和郭瑜富处长的指导,感谢来自国内生态环境领域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包括南京林业大学曹福亮院士、北京师范大学葛剑平教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研究员、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徐海根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孙建新教授等。项目组成员: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 张远东、丁易、于澎涛、王晓东北林业大学 王晓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明安刚河北林业
2、大学 郭明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华宁、王娟、曾楠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成立于 1970 年。NRDC 拥有 700 多名员工,以科学、法律、政策方面的专家为主力。NRDC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起在中国开展环保工作,中国项目现有成员 40 多名。NRDC 主要通过开展政策研究,介绍和展示最佳实践,以及提供专业支持等方式,促进中国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NRDC 在北京市公安局注册并设立北京代表处,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Institute Chinese A
3、cademy of Forestry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简称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成立于 1998 年,由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和森林保护研究所合并而来,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现有职工 179 人。研究所以建设和保护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通过不同时空尺度和多学科联合,重点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森林健康维护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及科研技成果推广。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 录1.研究背景 012.国内森林修复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及政策 042.1
4、 国内森林修复的现状 052.2 国内森林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 052.2.1 中国北方地区森林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062.2.2 中国南方地区森林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082.2.3 中国森林修复存在的普遍问题 092.2.4 中国森林修复的组织管理和政策 103.国际森林修复政策和森林修复管理的前沿及挑战 113.1 国际森林修复政策分析 123.1.1 德国森林修复的组织管理和政策 123.1.2 日本森林修复的组织管理和政策 133.1.3美国森林修复的组织管理和政策 143.1.4 国外森林修复的组织管理和政策对我国森林修复的启示 153.2 国际森林修复管理的前沿与挑战 163.
5、2.1 国际森林修复管理前沿 163.2.2 国际森林修复管理的挑战及解决途径 194.国内外有关森林修复的先进技术研究成果与案例 204.1 国内森林修复的先进技术研究成果与案例 214.1.1 中温带“栽针保阔”动态经营体系和帽儿山实验林场森林修复案例(充分利用自然力以应对气候变化的修复模式)214.1.2 暖温带山东烟台破坏山体植被修复案例(严重破坏地重建模式)224.1.3 亚热带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改造技术和广西凭祥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案例(近自然化改造模式)234.1.4 海南热带次生林主动修复案例(热带雨林抚育间伐修复模式)264.1.5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修复(热带雨林修复)284
6、.1.6 黄土高原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多功能管理(半干旱区气候适应性修复模式)294.2 国外森林修复的先进技术研究成果与案例 334.2.1 北美温带森林修复案例(温带森林大规模自然修复模式)334.2.2 瑞士阿尔卑斯亚高山森林恢复试验案例(亚高山森林修复模式)344.2.3 热带亚热带“框架树种”修复方法和泰国清迈修复案例(充分利用自然力加速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修复模式)354.2.4 马来西亚沙巴(Sabah)生物多样性试验及修复效果评估(热带雨林修复模式)384.2.5 非洲马达加斯加香草农林业与生态修复的双赢解决方案(农林业与生态修复双赢模式)394.2.6 巴西大西洋天然林修复
7、(综合考虑自然过程和经济社会条件的修复模式)415.总结与建议 43参考文献 4602研究背景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最大的物种库和碳储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固碳释氧、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enayas et al.,2009)。森林采伐、土地利用改变、放牧、火灾和气候变化是导致全球森林破坏和退化的主要因素。经过人类社会的长期开发利用,温带和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基本消失殆尽,转变为农田、城镇、荒草地、灌丛、人工林、人天混林和次生林。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推进,北方森林和热带雨林也被大量采伐,发生严重退化。森林修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封山育林或人工造
8、林、抚育等措施,修复或重建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彭少麟,2003)。世界范围内,人工造林和自然恢复是森林修复的主要途径(Benayas et al.,2007)。虽然人工林有助于满足庞大的木材需求,但可能会造成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丧失等负面问题(Newbold et al.,2015;Selvaraj et al.,2017)。研究表明,集约化管理的单一树种人工林在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贡献很小(Lamb,et al,2005);也有研究认为,人工林因其恢复周期短,人为控制性高,具有较好的投入产出比,也可以作为阻止生态
9、退化、恢复退化土地和森林植被的有效工具(Otsamo,2000),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演替后期树种的建立,恢复土壤因长期耕作或水土流失而枯竭的养分等方面发挥作用(Czerepko 2004;MarnSpiotta et al.,2013)。森林自然恢复主要指皆伐或人为干扰严重的采伐迹地通过自然恢复的模式演替为次生林,自然恢复以其较高的自然价值和较低的恢复成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Feng,et al,2019)。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大的碳储库。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是中和碳排放、提升人类
10、社会福祉最为经济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还表现在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立稳定且具有韧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包括更频繁和强度更大的极端气候事件。如何科学地修复森林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固碳能力,形成更具有稳定性和韧性的森林,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国际上,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2018 年 3月在巴西伊瓜苏提出波恩挑战的恢复目标,计划到 2020 年使世界上 1.5 亿公顷被砍伐和退化的森林得到恢复,到 2030 年使 3.5 亿公
11、顷森林得到恢复。2021年世界环境日启动“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号召世界各地遏止生态系统的退化,并对其进行保护与修复,抵御气候变化,阻止生物多样性丧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2020 年后生物多样性目标需要包括气候变化,必须把生物多样性摆在气候变化政策的核心位置,否则将错过挽救百万物种、使之免于灭绝的最佳时机”。2021 年 6 月,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策平台(IPBES)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工作报告,商议如何加强气候变化政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之间的协同合作。2022 年“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12、提出增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到 2030 年至少需要有效恢复 30%的退化生态系统。森林保护与修复成为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提升人类社会福祉最为经济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国内,新中国成立之前,受垦荒、滥伐、樵采和火灾等影响,森林一直是由多变少,由优变劣,由原始林变成次生林,再由次生林变为灌草地,直至变成荒山荒地。到 1949 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 8.6%。从新中国成立初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林业选择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的道路,导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森林资源被过度消耗。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林业向生态建设转变,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
13、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增加,但森林质量总体上仍然偏低。至 2018 年,全国乔木林中,质量“好”的面积 3721 万公顷(20.68%),“中”的面积 12239 万公顷(68.04%),“差”的面积 2029 万公顷(11.28%)(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质量“中”和“差”的比例合计占 79.32%,这是由于我国天然林中次生林占绝对优势,主要由栎类、杨桦等演替初期先锋树种组成,且多处于中幼龄阶段;而人工林则以纯林为主,造林树种种类少,北方主要为落叶松、杨树和油松,南方主要为杉木、马尾松和桉树。如何有效修复我国大面积的退化森林
14、,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成为国内林业和生态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路径研究报告0103/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路径研究报告我国自1992年加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便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近些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1 年国务院颁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将“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作为优先行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中明确将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2020 年,
15、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然资源部推出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同年自然资源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2021 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协同推动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相关工作,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通过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增效成为我国环境政策和国际环境合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大面积森林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地理区域、立地条件、
16、修复树种和修复措施的选择,生态系统结构和食物链的重构,还涉及社区居民生活、修复和维护资金保障、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协调等社会和经济领域。这种复杂性更被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的长周期性所放大。为了更好的对中国森林进行修复,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ENCI-CAF)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支持下,组织专家撰写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路径研究报告。本报告在广泛收集信息、文献检索和深入的案例分析基础上,使用综合归纳方法,对基于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路径进行系统研究;使用类别分析法,对国内外森林修复政策文件进行分类梳理、横向与纵向对比,通过比较国内外修复案例、借鉴先进成果总结出适合我国森
17、林修复的方案并给出相关建议。国内森林修复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及政策2.040605/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路径研究报告2.1 国内森林修复的现状开展森林修复是中国政府实施多个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中国不断提高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建设目标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启动了六次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为了遏制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天然林保护工程”旨在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补贴农民将
18、低效坡耕地转变为森林或草地(Zhang et al.,2000)。这些林业重大生态工程提高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等服务功能(Ouyang et al.,2016),使森林覆盖率大幅增加,森林恢复进程加快,得到了国内的空前关注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但在实践层面,前期的森林恢复痴迷于面积扩张而忽视森林恢复活动的有效性,导致后来大量的退化(Yin,et al,2010)。目前,中国林业整体仍处于从传统林业向多功能林业、可持续林业转变的时期,各阶段的特点交织在一起,与转型期的社会经济问题相重叠,使中国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着复杂挑战。这一转型过程中,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
19、,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成为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然方向。目前,各类干扰后的次生林占我国天然林面积的88.6%,如何经营和管理这些退化森林已经成为当前林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的研究重点。早在 1952 年,林垦部就对广大次生林区颁布了封山育林政策,促进退化林分的自然演替。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的连续开展,封山育林、自然恢复已经成为天然次生林修复的主要措施;只有在严重退化的区域,才开展低效林改造项目,通过各类人工经营措施加快恢复过程、促进正向演替。我国中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历史上森林破坏严重,形成大面积荒山荒地,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开展了以人工造林为主的森林修复工作。在东北和西南国有重点林区
20、,森林大面积皆伐后也是以人工更新为主。至2018 年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国人工林面积 7954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 36.45%;人工林蓄积 34 亿立方米,占森林蓄积的 19.86%(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在人工修复理论方面,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吴征镒、蔡希陶、冯耀宗、张建侯等老一辈科学家就已提出了“人工群落”概念。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科研人员于 1959 年前后在植物园内划出土地 200 亩,先后布置了十余种互作模式,构建了多达 100 余个植物种类的人工雨林群落,开展了多学科人工群落实验研究(胡宗刚,2014),并将相关模式(如胶茶人工群落)
21、在我国热带区域进行了推广,取得了很好效果。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则在广东省建立了鹤山生态站和小良生态站,专门研究热带亚热带森林的人工修复(彭少麟,200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江西省新岗山建立了 50 公顷的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BEF-China),设计有从纯林到 24 个物种混交林的 6 种多样性梯度,种植了超过 30 万棵树,包含 40 多个亚热带乔木以及 20 种灌木,系统研究亚热带森林修复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变化(Huang et al.,201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下设热带、亚热带和华北林业实验中心,系统研究各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2.2 国内森林修复存
22、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目前,我国天然林面积 13867.77 万公顷,其中88.6%为次生林,主要优势树种是栎树、桦树、马尾松和落叶松等先锋树种。与原始林相比,这些次生林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系统稳定性差,对于极端气候的抗性减弱。我国人工林面积 7954.28 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一,人工林主要以纯林为主。从全国范围来看,北方主要营造落叶松和杨树,南方主要营造杉木、马尾松和桉树。全国人工林中,杉木、杨树、桉树、落叶松和马尾松等 5 个树种面积所占比例达 50.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与次生林相比,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固碳能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则进一步下降(Hua et al.
23、,2022)。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森林类型多样,东部地带性森林由北向南依次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西部则为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各区域干扰后退化的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各不相同。各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也各不相同。在东部季风区的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森林修复都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不同区域低效次生林如何改造,造林选择哪些树种和混交经营模式,都需要进行科学总结和归纳。另一方面,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政策制定与实施、社区居民生活、修复和维护资金保障、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协调
24、等社会和经济领域。当前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中国林业整体仍处于从传统林业向现代多功能林业、可持续林业转变的时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需要考虑政策与资金投入保障、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2.2.1 中国北方地区森林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兴安岭针叶林是中国高纬度的生态脆弱区,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稳定性差。受长期高强度采伐利用、火烧干扰等破坏,加之抚育经营相对滞后,大面积针叶林退化为杨桦等次生阔叶林。该区受损森林修复存在可选树种少、森林恢复措施单一、修复时间长,森林景观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等中温带针阔混交林质量差,单位面积蓄积量低于
25、全国平均水平,针阔混交林占比少,长白山地区原生植被遭大面积反复破坏,红松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仅占 16%,地带性植被为次生阔叶林所替代。平均郁闭度 0.72 左右,过密林面积占比大,成过熟林面积占15%,林龄结构属弱中度枯竭,局部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蓄水、防洪、灌溉功能减弱,局部野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严重,部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群数量面临减少风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2021)。0807/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路径研究报告华北和辽东落叶阔叶林区由于长期反复的人为干扰,形成了大量以荒山秃岭为景观特征的退化生态系统,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陈灵芝和陈伟烈,199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多样性 气候 友好 森林 修复 路径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宇***】。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宇***】,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