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电子教案.doc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电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电子教案.doc(5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行业背景 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包括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专用电子仪器仪表制造、通用电子仪器仪表制造和其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8个分类,34个小类工业行业。 1、发展较快,规模逐步壮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万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0.8%,占全国比重近1/4,其中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262亿元。产品出口7504亿元,占行业的52.3%。外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8.1%。部分产品形成明显优势,我省生产的12项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列世界第一,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43.1%,电力管理软件占全国的50%。集群发展特色鲜明,沿沪宁线电子信息产业带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80%以上,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现代通信、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总体来看,江苏省电子信息业规模不断壮大。 2、集聚发展的特征比较明显 到2010年江苏省初步建成信息产业强省。全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400亿元,增加值44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5%。形成“软件特色化、硬件集群化、服务普遍化”的发展格局,建成全国重要、全球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和信息产业高地。 分类目标: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确保实现销售收入12000亿元,力争实现15000亿元;确保实现工业增加值32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形成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带、苏中苏北信息产业特色园区互动发展的产业布局。 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速30%。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占全国软件产业比重超过10%,总量居全国前三名。沿江地区形成“名城”、“名园”、“名企”、“名牌”优势互补、交相辉映的软件产业密集带。 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200亿元,其中信息内容服务业占18%以上。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9。信息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 其他目标: 出口: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800亿美元,软件业出口5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0%。 骨干企业培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达到5家。软件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其中超过50亿元的5家。全行业形成10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驰名商标。 技术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建立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的共性技术开发平台。数字视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产品等关键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居国内前列,5年研发投入不少于1000亿元。信息技术专利居全国前三位。 产业基地建设:建成3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10个国家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10个重点软件园,10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个省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 (二)苏州社会背景 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国继2004年设立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后,又陆续批准设立了几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至2008年全国共有9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国家级产业基地及园区在政策、资金扶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配套、外贸出口、人才就业等方面具有很强优势。 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的高端上游领域。而从目前,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位列江苏省第一,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达55%,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1/10。2009年1-9月份,苏州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815.95亿元,同比增长11.41%;实现出口交货值4481.80亿元,同比增长11.57%。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不凡的成绩,在于苏州市不断夯实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等固有优势产业,同时大力培育平板产业等新的增长点,冲刺万亿元产业规模。 目前,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现代通信、数字音视频、软件等5大重点产品群销售收入占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达到90%,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尤其是以IC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产业已形成由设计到生产、封装、测试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规模在国内居前列,计算机及配套产品成为全球重要生产基地。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3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国际化程度高,二是配套完善,三是产业集聚性强。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占行业主导地位,电子信息产业外向度高。2008年苏州市电子信息产品完成出口交货值5187.3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约70%。但外向度高也就意味着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外商手中,使产业发展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受国际市场变化冲击明显。为此,苏州市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注重培养本土品牌,以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快速成长,围绕外资企业的大项目、大产品,苏州进行了引进消化吸收和专业化配套协作。目前,苏州计算机、彩色显示器、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等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已超过80%,注塑产品的本地化率基本接近100%。全市初步形成了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塑料等完备的配套协作产品群。 以园区为依托,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化程度越来越高。以世界10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为代表的众多跨国公司相继落户,为苏州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苏州目前拥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开发区、吴江开发区、吴中开发区、常熟东南开发区等6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三)人才需求背景 1. 全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岗位需求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从事通信工程的施工和通信设备运行与维护、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电子产品辅助设计和生产与工艺管理及品质控制、电子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等岗位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技术不断革新,先进自动化设备的逐步使用以及扁平化生产模式的普遍采用,以精益生产为突出代表的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从而在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2008年全国岗位需求图(见图1)中可以分析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 图1 全国岗位需求一览 2.苏州市电子行业的人才的需求 苏州市经济持续增长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对于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尤为突出。 苏州高新区:传统产业是电子与机械,新型产业是精密机械、服务外包、新能源。根据苏州高新人力资源部门预测,未来几年,每年的人员的需求量20万人次左右,其中大专层次约2~3万人,集中在精密机械、服务外包、新能源。企业主要是民营与台资企业,懂专业的销售类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中小企业。生产设备维护人员非常缺。 苏州市区:传统产业是电子与机械。根据苏州市人才交流中心预测,未来几年,每年的人员的需求量6万人次左右,其中大专层次约1~2万人,集中在机械制造与电子信息。企业主要是国营、民营企业,懂专业的营销类人才需求量较大,目前用人单位很难招到。 苏州工业园区:传统产业是电子信息、通信与机械制造,新型产业是纳米技术、生物制药、服务外包、软件产业、动漫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根据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部门预测,未来几年,每年的大专以上人才占人才比例10%以上,即5万人,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服务外包、新能源。企业主要是外资与合资企业,从事生产管理与品质检验等。 苏州相城区:传统产业是电子与机械为主的制造型企业,以生产加工型为主,没有开发部,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管理层,需求不多。目前机械类60%,仍有大部分服装加工类企业,存在用工缺口大。 苏州吴中区:传统产业是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新型产业是精密机械装备产业、光电通信及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根据吴中区人力资源中心预测,每年招聘企业提供的约20~30万个岗位,涉及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约1万左右,其中企业主要招聘中专、操作工层次的员工。主要是以传统工业企业、外资企业、大中型企业为主,外资企业主要涉及的是IT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苏州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吴中区。苏州医药类企业有近400家,其中在吴中区的占据了1/4,涉及到的高端企业有近2/3。在苏的生物医药类企业上市公司甚多,甚至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奈德在苏设立研发中心,发展前景较好。企业主要是外资、合资和民营企业,懂专业的销售类人才需求量较大。 苏州吴江市:传统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纺织、光电缆制造、机械制造,新型产业是新能源、医药化工、服务业。根据吴江市人力资源部门预测,未来几年,每年的人员的需求量10万人次左右,其中大专层次约1~2万人,集中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机械制造、数控、模具、新能源。企业主要是民营与台资企业,懂专业的销售类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民营与台资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较缺。 二、专业建设现有基础与优势 (一)现有基础 我院2004年申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并经省教育厅批准而设置的,2005年招收了首届学生。目前该专业具有五年多的办学历史,已有三届毕业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我们根据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主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联手培养人才。我们邀请国内著名的职教专家团队全程指导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利用暑期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走访政府部门和兄弟院校,进行为期15天的“专业市场调研”。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专业建设措施: 1、依据学院《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学院教学工作新局面》的2010年主题工作报告中“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科学定位服务面向,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科学规划专业群建设,创新专业发展机制”、“借鉴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成果,积极吸引地方行业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针对岗位工作任务开发课程,丰富课程教学资源”等九个方面,对专业建设工作作了具体而详细的布置,并成立了各系各专业建设小组,进行“专业市场调研”,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 2、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了教育部门和电子信息工程界领域专家和企业界工程技术人员召开了专门的专业建设和改革论证会,对专业建设方案进行评审和监管。 3、近几年来,我们还与绿杨集团、三星电子、苏州电子产品检验所等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协议,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模式,大大改善了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条件,丰富了专业建设内涵。 (二)主要优势 1.对接地方产业,具有地区优势。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满足电子行业及本地区企业专业人才急需而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有较强的适应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采取“工学交替”形式,有较强的开拓性。本专业学生们在大一时通过面试,去三星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实习。还与苏州电子产品检验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全国高职院校第一个电磁兼容实验室,并与行业合作制定了职业资格标准,培养了全国首批专项技术检验员。另外我们与企业积极合作,由企业每学期接纳2位以上老师挂职实践或联合搞技术开发、学生实习。 2.推进工学结合,具备模式优势。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以满足电子信息行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以本地和经济发达地区为就业依托,紧跟电子行业的技术发展步伐,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途径,注重跟踪电子信息工程新器件、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并及时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在开放、融合、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综合、实用、前沿为宗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重视对社会和企业文化的传播,强化学生对专业技术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体现了电子专业的行业特征和职业特点。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创新,初步形成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队伍建设,具有师资优势。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共有教师18人,专任教师12人,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13名,助教1名,中一1名。5位双肩挑,2位辅导员,1位专职实验员,专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5人,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相对合理。专任教师大多数有在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的经历,综合教育教学能力较强,其中有院级专业带头人1人,课程负责人5人。在科研教改方面,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编写规划教材2本,校本教材2本,编写校本实验指导书2本,省级精品教材立项一本。校本特色教材的建设对促进专业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校将进一步加大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发表专业论文40多篇,立项省级课题 5 项,立项院级课题3项,2位教师赴企业参与企业科研课题与培训,体现了本专业教师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2位教师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一等奖(第1名),3位教师在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作品比赛中获奖。 4.重视设施建设,具有基地优势。 学院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政策倾斜,在经费上逐步实施了专项经费管理方式。并在设备采购、场地建设、教师进修、对外交流活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场所有电子设计实训室、电子仿真实训室、电子装配与调试实训室、电子排故实训室、高频电子技术实训室、单片机应用实训室、PLC技术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实训室、友达光电LCD测试实训室,使学生掌握更先进的电子仪器的应用,更广泛地了解当今先进的电子技术,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能够满足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提升对电子产品加工的能力,提高对电子产品维护维修能力,掌握现代测量技术。 5.重视课程建设,具有精品优势。 本专业在近两年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已取得的教学成果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2门院级精品课程;课程特色都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案例教学为形式、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内容。突破学科框架,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基础实验、模拟仿真、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把技能证书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及就业竞争力。依托行业办学,把企业的实际电子产品制作及工艺要求引入教学中,以任务引领的方式实现工学交替。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做中学,学中做;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课内课外结合,开放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条件;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进行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虚拟仿真,提高教学效率。 三、指导思想、建设思路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突出信息科学行业特色,立足苏州,面向长三角地区。通过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以培养“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使实训设备和条件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现场基本同步。以专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凸显信息化建设导向,加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 “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 通过深入调研、严谨分析论证,吸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行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为主线加强专业建设。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接电子信息企业岗位群,构建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精心设置情境、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完善校企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大力促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的校本教材开发模式,以职业性、前瞻性、实践性引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第一线的、综合应用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建设思路 贯彻执行 “依托行业企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想,紧密依托苏州及周边地区电子信息工程应用企业,以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过程的工作岗位为职业目标岗位,采取“与行业企业对接、与职场一体”的校企共建模式,以服务电子信息工程应用行业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促进产学结合,推进专业建设,形成“行业+企业+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在办学理念上 坚持“育人为本,质量求存,开拓创新,凸显特色”。把育人作为本专业的根本,把质量作为本专业的生命,把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本专业的动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 2.在人才培养上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模块、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培养中小企业电子产品开发者、生产和技术服务者为培养目标,明确中小企业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3.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导,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和内部培养等形式,不断完善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本专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4.在教学改革上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实施项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一步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进行教学制度创新,探索应用型人才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5.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 确立“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学科促专业的建设思路。形成以重点学科为基础,特色专业为突破口,精品课程为抓手的专业建设途径。加强纵向、横向课题的研究,使本专业的教研、科研和人才培养结合更为紧密,专业优势更加突出和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6.在专业实践条件建设上 完善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建立中小企业顶岗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及毕业生就业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保证。加强专业实训室及本专业相关实训室的建设,通过优化组合、整合和更新,为本专业学生在实训、课程实践、毕业综合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电子创新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建设原则 1.对接产业的原则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主要与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行业相对接,应具备电子产品及通信产品的设备制作和调试、电子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产品与通信产品维修安装与调试等岗位职业群为主要教学和技能培训功能,应具备相关工种的中高级职业鉴定能力,用于专业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的设备在数量、品质和管理等方面应符合省级实训基地要求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2.职业导向的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按职业工作岗位设计和开发专业技能培训项目,按岗位技能要求建设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工作室,构建电子信息工程真实或仿真的教学环境,引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突出学习的培训过程的职业特征。 3.校企共建的原则 在软件建设上,积极寻求电子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发挥企业一线专家在专业建设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硬件建设方面,积极引进企业、引进产品和技术人员,使工学结合校内化,在学院投资建设的基础上,广泛动员企业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4.服务社会的原则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应促进产、学、研综合发展,学校、企业、社会相互融通,为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构建较理想的推广平台,在生产、维修、检测、产品检验方面达到区域先进水平,从而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通过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开发新产品,开发和推广新工艺,促进专业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同时承担对社会人员的各类社会培训工作,使常规办学与对外培训有机结合。 四、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主动适应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电子技术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通过3年的努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将达到省内高职教育领域同类专业的领先水平,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形成“工学交替”的电子信息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显著提高,能有效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同时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对专业群的示范拉动作用得到明显体现,专业群各专业实力得到极大增强,专业教学条件明显改善;电子信息实训基地能更好的对外开展技术服务,能积极参与江苏电子制造业建设,为江苏新型工业建设作贡献。 1、健全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高职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工学结合为主的专业优势和特色。 2、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首,以“双师”为主导,学历、职称、知识、技能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3、完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形成与专业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成一批由专业教师和现场专家共同开发的工学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校本教材,并争取正式出版。 4、建成能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专业实训室,优化电子信息工程实训基地资源配置,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将电子信息实训基地建成能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对外技术服务要求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5、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在职工技能培训、职工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对口支援区域和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建设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是“行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中首先要解决和明确的问题。通过继续校企深度合作,分析专业对接电子信息行业的工作领域和技术领域,确定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核心能力,确定相应的职业资格,准确定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通过深入调研、严谨分析论证,吸纳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锐意改革,以校内生产性、仿真型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相结合实施工学结合,构建“行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为主线加强专业建设。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接电子信息企业岗位群,构建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体系 以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为教学模块,以典型电子产品为教学项目,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为教学手段,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教学方法,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工学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4.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三年的建设,在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按照课程改革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建成现代电子信息实训中心。 5.专业教学团队 重点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和青年骨干教师2名,通过访问进修、定向培训、企业锻炼、项目开发、学习交流、人才引进等措施全面提升的专业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使本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电子产品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能力,成为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6.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建立集教育、管理、指导、咨询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顶岗实习、就业服务平台,形成以省内就业基地为重点,沿海就业工作站为补充的直送式就业,以校内招聘会、网络招聘会为载体的双向选择的就业,学生自主创业的多渠道就业体系。到2013年,实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当年就业率96%以上,顶岗实习预就业稳定率达到85%左右。 五、建设内容 (一)专业建设模式 1.建设内容 按照学院“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和“与产业对接、与职场一体”的校企共建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采取依托苏州电信行业的优势,联合苏州长城开发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苏州市汉达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安德鲁电信器材(中国)有限公司、资恒科技(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苏州泰利电器照明制造有限公司、苏州市华希电子有限公司、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康普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电子产品检验所等大中型企业共同建设的模式开展专业建设,使本专业为电子行业培养人才、为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提供技术和技能培训服务的重点专业。依托电子行业,深化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双方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学校根据企业所承接的工程项目,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参与工程建设,并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不断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建设模式如图2所示。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校企共建委员会 校企合作办公室 依托产业设专业,以主体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 构建校企一体情境教学“现代置业集团”实训体系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设 模块化课程 体系建设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校企合作生产型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虚拟型基地建设 理实一体 质量监控 社会服务 项目导向 情境教学 双证通融 素质养成 建立工学质量管理体系 实施工学过程监控 创新工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工学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资格培训与技能鉴定 技能型人才培训 成果转移项目合作开发 发展服务外包 强化质量意识 校 企 互 利、 双 赢 图2 专业建设模式 2.建设步骤 本建设方案根据学院对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采用逐年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分三年完成。 第一阶段:2010.7―2011.7 (1)完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论证; (2)成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3)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织针对苏州电子信息生产企业的调研,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相关产业政策、专业对接电子信息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应职岗位人才规格等进行调查,完成专业调研分析报告; (4)启动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开发工作,重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5)按照对接苏州电子信息行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完成本专业 2010 级人才培养新方案的制定并试行,初步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6)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现场专家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工学质量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 (7)启动专业信息资源库建设工作,及时上网发布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建设信息。 (8)建立工学质量管理体系与信息采集反馈体系,初步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第二阶段:2011.8―2012.7 (1)本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织深化专业调研,对电子信息工程相关产业进行调研分析,形成调研分析报告,完善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2)完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与2011级、 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3)完善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工学质量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 (4)完善校园网的功能,及时上网公布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工作,收集各方面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监控与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2012.8―2013.7 (1)完成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形成调研分析报告;举行 1 一 2 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2)完成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形成完善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动态机制。 (3)形成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4)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 (5)完成学习资源网的建设,完善信息上传与收集系统,形成完善的“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3.运行模式 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立足产学合作,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以电子信息工程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深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生产一体化的有机融合,突出专业建设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根据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其岗位及岗位群,从专业的岗位和岗位群要求出发,通过专业职业活动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能力,进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建设的重点将着重突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核心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同时注重专业建设对专业群的引领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 4.管理措施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来展开,其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方向设置、专业实施和专业考核三个部分。 (1)专业方向设置的监控与评价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可以设置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MCU控制、通信工程、物联网等多个方向。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专业方向设置。一般来讲,对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设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是社会需求和资源条件。其中,社会需求包括企业需求和就读需求两个方面,资源条件则可分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两大部分。 在分别对社会需求和资源条件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相应预警指标: ①企业需求。即该专业方向满足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程度。学院每学年必须开展专业设置与调整调研,及时掌握就业状况。例如,当有1/3及以上的相关用人单位表示不需要此专业方向时,需要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汇报预警。 ②就读需求。即学生及其家长对该专业某一方向的认可及就读取向。学院系部每学年对考生填报志愿及报名情况进行统计后排序,如第一志愿填报人数少于专业计划招生数时,应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汇报预警。 ③软件资源。包括专业师资、谋程、管理等。通过对专业师资和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如当专业师资数量或质量不能满足专业设置的要求、课程或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时,需要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汇报预警。 ④硬件资源。包括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和设施等。对专业设置所需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进行监控和评估,如当有1/3设备设施的数量或先进程度达不到专业设置要求,则需要及时汇报预警。 (2)专业考核的监控与评价 对专业的考核,按考核因素可分为社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满意度。 ①社会满意度是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操作技能、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满意程度。每学年对以往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当1/4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指标评价较低时,则应该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报告预警。 ②学生满意度是某一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评价。每学年组织教师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当有1/3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本专业不满意时,需要及时向主管副院长预警。 ③政府部门满意度是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应专业的评价。当某专业在政府主管部门或由其委托的专门机构对专业进行系统评价时,有一项二级指标或两项三级指标需较大整改时,则应及时预警。 (二)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内容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努力做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规格相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工作过程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训条件和环境与产业实际条件和环境相对接。建设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2010.7—2011.7 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工作小组为主,通过对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对企业内部结构、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工作流程、企业人才规格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论证,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第二阶段:2011.8—2012.7 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牵头,召开职业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邀请职业工作不同环节的企业一线专家代表,对企业的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职责与要求进行分析研讨,划分系列工学模块与工学单元模块,确定工学单元模块工学项目与学生专项能力。 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校企共同选择分析企业真实项目,确定工学内容,共同设计工学模块工学方案。根据工学方案,设计工学单元具体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实施校内工作室与基地理实一体、做中学、学中做模式,校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 第三阶段:2012.8—2013.7 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校企共同对工学结合过程进行监控、对工学结合成果进行评价,同时将人才培养过程主要环节在校园网上公布,接受社会的评价。对监控评价的意见进行分析、分类整理,并快速反馈,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运行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产业所需人才规格与要求,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构建的。随着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更新、产业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适时进行创新或重构。 4.管理措施 (1)制定计划:明确调研目的、内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与毕业生流向、专业结构、专业对接产业、人才规格要求等)、方式(个别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参与人员名单、时间、企业名称(主要是苏州的产业)、分组安排、路线、被调研对象的要求(工作岗位、职务、职称)、被调查的毕业生名单与单位,制定调研所需的相关表格。调研计划由专业带头人起草,系部初审,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审核,报教务处备案。 (2)实施计划:调研工作由专业带头人负责,全体教师及必须有 2—3名企业兼职教师参加,调研工作按计划实施。 (3)研究分析:调研任务完成后,调研小组对调研的信息按照产业结构信息、用人需求与毕业生流向信息、专业结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子信息 工程技术 专业 建设 方案 电子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