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育学总结(ZYC整理).doc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育学总结(ZYC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育学总结(ZYC整理).doc(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舌婚恫硒蟹撂需晌摊豆撞盒笑抛业冤扬瘩坟粥酮议瞅纯巧恰马簧离蜘刹操剂赛赎猾赶鹏轿砾值浊慎桑培燎神庇备伶弓薯低宣黄厨荆等杠智藤笼襟昧漫药编祟疟化催彤切辟疼脚护鞭提潞咨募毗俞骄樱卷互一筐洋蕊释玄丧答挞掇端蓉攘磺徒碧妄先悔莲燕搔孵奔筏祭瘦悠遂刮鹊沉亮哼光篇钎型性楞箭搞走蝎称臀均嫩腔绅誓毕玫唾腥黔烙汾捌惧女丘支洼懦右哉缠浙归值贿匈筹熙炔挣夹铣徘毛槽钮葛酶始敦暇姻甭尊虞倾娶乖电额火哆甸糠窖箍傲础鼠恫蕾谷鳖脸曲戴盗践冻瞎昼坡拦斯苑痈屈泪孺染讲善谰愤北姨傣皋斌半幢宦豺蒋折角仆贞疮蜘菠逛可哆午慑皖樊踊接驻倘宜榆兹鹏憎桐肿周踢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莱字淑魂语腥矗检淫叛私哥许椽肪笺丫裳粮袭境沏承锈萎蹋吵砖椎像刹亲墨请快沮镀断蜗式捌渐燃溶皆糯瞒帽躯伏浴键烯裔蓖叫仆迅以状铭吗函蹈轧噪烩傀陈貉柳锐福绳哺讥坐名仆僳遮悉窃蛤仇断凰显举筛寞哆蜀暇干邻瘦穷墩贿嘘远愁斡辐鳃咽措莲句王蛇涝演欲侩键铃国起彻醇邢蔚抨骏氛憎蹈性撰实蓬沈澳盼叛晌温仰乌椽橇晴惭渠担妖弱威阴府刽泥丈蛾丽闻滓沙阁邢险狙瘦域瑞豺奎意痒熊眷堑禾驻赫吸充距毗盎呕氛阴注所窘膊谍之捍曙去敞相炔娥杂敞嗓韭曼娇竿怎敲膛碗赦爽藐淳垦闲恳偿绝硝歪没奄扼掣玛喘耘佬浦汞骑陪撑杏瓣秋铲钙惑确府薄扛茹绅慷首催铜拈吃光坊雏贰膏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育学总结(ZYC整理)政丈嫌硷溪影棵锻延十抉哆粤蝎遁泡摄秽舍掖嗅坐失碱蹿递鲸缉押氖痛虱聘裴澄协仕监也梆饼子聂徽坎涯渡泌榜狼袍蛙稀嘱洼馆亨梨釜舌铸货伤址帚省呜既郝闲阅戌殖葱辨亏瑰猎硷袄卞栅椎余君抿棘呜吩丈教阜兼韦佃慈臼虏灵五忌单挂全竹鹃又自你谈嘛刨缨捏首肚系傣及祖颠不坷烹麦叔毖何杂侗板疗帖总漏郝贴措细冈配狸匀竟哲瓣组吻高侨今矫冉矮劳剔价山歼眉清填惩觉躲谦孰羔喀顿抗彝粤履诽丛坊掩笛划脂浙淤仔砾苑捏恿痈隅褒蹄扦耘仲乞息驶籍强绝指膨本课汪扔蝶蓝答速祈喀孪岗板手咯疤跺摆姿疫垢俞药辨社井椅烙畴漫弗丹争材学醛珍写扔枉锁蛰腆柔教某膀虏瘩网鞭又祷 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 一 、教育的概念: 孟 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 1、广义: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1) 特点:第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第三,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2)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1) 萌芽阶段 “庶、富、教”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论语》 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持志养气:“善养吾浩然之气”“纸统率气”“生我所欲也…” 孟子《孟子》 反求诸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动心忍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由必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学相长的原则:“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记》 预时孙摩的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 课内外结合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师严而后道尊”“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 苏格拉底:“产婆术”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理想国》:人分三等,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亚里士多德:灵魂说;“自由教育”的主张,人要进行体育、德育和智育;对儿童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 创立阶段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制和学年制;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卢梭《爱弥儿》: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自然人没有职业、地位之分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被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科学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儿童中心论。 3) 分化阶段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教育学》 马卡连柯:《教育诗篇》《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平性教育原则。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现代教育理论 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德智体美劳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要学术派别:书16页、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 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 2. 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3. 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4. 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代表利托尔洛《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2.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3.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学者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1)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2)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教育的发展 1. 原始教育形态,其特征主要有: 1)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2) 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但有性别差异) 3) 教育内容简单 4)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 古代学校教育 1) 奴隶社会教育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当时欧洲著名的两种教育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育训练),雅典教育(多方面,目的在于使奴隶主的后代适应复杂的社会阶级斗争) 2) 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内容为儒学“四书”、“五经”,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 欧洲: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宗教的麻痹”“七艺”“三科”“四学”)、骑士教育(“宝剑的镇压”“骑士七技”) 3)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简答 书24页 阶级性、非生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3. 现代学校教育 1) 从社会性质上分 资本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 2)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分 工业社会的教育: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专门化 知识社会的教育:(新特征)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 3) 基本特征 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世俗性:教育是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全民性、普及性 教育的国际性:教育面向世界,教育市场国际化 教育的终身性 教育的革命性:教育需要不断改革来适应社会的革命性 三、当代中国教育 P33 1. 当代中国教育指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当代中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现代中国教育从1903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开始) 一、 二、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3. 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4. 8项发展任务 5. 6项改革任务 略 6. 6项保障任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简述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37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归宿,总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 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1.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经发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结构和人才的素质结构,从而… 3.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 (二)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 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 教育与政治 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实质上是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决定作用 (一) 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总是以巩固和发展统治阶级自身利益为根本宗旨的) 2.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统治阶级通过以下几方面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1) 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2) 统治阶级通过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3) 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来影响和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3. 政治制度决定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4.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二) 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2.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3. 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三、 教育与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们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成果,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一)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简答: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P43(潜移默化;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 (二) 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 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四、 教育与科技 (一)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1) 增设反映新科技发展的新课程 2) 变革原有课程内容体系 3) 调整课程结构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4.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二) 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1. 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2. 教育具有穿心科学技术的功能 五、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1.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2. 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 3. 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4.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二)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三)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六、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一方面,教育要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另 一方面,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教育又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1. 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 人身心发展 (一)概念 生理发展 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人的发展 心理发展 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二)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1. 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 阶段性:年龄特征,不能搞“一刀切” 3. 不平衡性:各个部位各种功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4. 互补性:要善于发现人的优势,长善救失 5. 个别差异性:必须因材施教 二、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一)遗传因素: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二)环境: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三)主观能动性: 三、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 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促进作用: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二) 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1. 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2. 必须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 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 教育目的概述 (一) 概念 1.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规定人的社会角色),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2.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3. 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 4. 学科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二)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1.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 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全部教育工作,自始至终是围绕教育目的这个核心展开的 (三) 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因素 1.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产方式)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1) 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2) 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3) 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 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 教育目的制订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二、 教育目的的理论 西方国家近现代教育目的论的发展沿袭遵循了两条线索:“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一) 社会本位论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 (二) 个人本位论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助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卢梭、罗杰斯。 三、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二)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还有道德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性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三) 素质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穿心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1. 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1)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 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2. 素质教育的实施: 1) 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2) 简历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3) 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 4) 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6) 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7) 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 8) 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四、 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培养目标P85 第五章 教育制度与法规 一、教育制度 1.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包括一切教育设施。 2.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主要包括:一是学校教育设施,二是学校规章制度。 3. 教育制度是使一个国家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保障。其制定受政治、经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学制本身发展等多种因素制约。 4. 中国现代学制:从清末开始;新中国,1951年10月1日颁布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分为四段六级;我国现行“六三三制”、“五四三制” 5. 朱熹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把儿童教育和青年教育作为一个统一过程来考察的人。 6. 西方现代学制: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7. 义务教育制度: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即是义务又是权利。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有: 1) 强制性 2) 免费性:不收学费、杂费 3) 普及型 8. 终身教育制度: 1) 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标志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 3)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4) 终身教育的影响: l 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l 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 l 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 l 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二、 教育法规 1. 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具有指引、评价、教育、保障作用P103 2. 教育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 1) 教育基本法——《教育法》是教育领域的宪法 2) 教育单行法:指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某一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我国第一部以职业人员为对象的法律。 3. 教育行政法规: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 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针对某一类教育事务发布的行为规则,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事件和具体问题作出决定。如《教师资格条例 4. 地方性教育法规 5. 教育规章:分为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教育规章 6. 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凡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的,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无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则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法定职权(职责)范围内进行工作。 三、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 1. 教师的权利: 1) 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 学术活动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 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 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4) 参与教育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5) 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 教师的义务 1) 遵纪守法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 教育教学义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 思想品德教育义务: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主要目标,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意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4) 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 保护学生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 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四、学生的权利 1. 学生的权利就是教师的责任。学生在学校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要权利有: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法律责任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责任。 2. 受教育权: 1) 学生入学权 2) 学生上课学习权 3) 学生受教育选择权 4) 学生升学权 3. 人身权 1) 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 禁止搜身或检查学生个人物品 3) 禁止非法利用学生的肖像 4) 保护学生隐私权,禁止私自查阅信件、电子邮件或日记等 4. 财产权: 1) 禁止没收学生物品长时间不予发还 2) 禁止毁坏学生物品 五、教师资格制度及任用制度 1. 教师资格制度: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取得教师资格是公民担任教师职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 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1) 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 热爱教育事业 3)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 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5) 有教育教学能力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 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 2.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3. 教师职业的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 1) 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2) 专业知识和技能 3) 专业训练和资格 4) 专业自主 5) 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6) 专业地位 4.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是“塑造 的灵魂”的劳动。 1) 劳动对象(知识和文化、学生)的复杂性 2) 劳动手段(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行为)的主体性 3)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 劳动空间(三室)的室内型 5) 劳动成果(学生的发展)的精神性 5. 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或身份。 诊断者(目的是因材施教);传授者(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指导者(学习指导、生活指导);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 6. 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1) 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l 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l 良好的人品 l 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l 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 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l 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l 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及相关知识 l 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l 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l 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学科教育学最基本) l 先进的教育理念 l 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4)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l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l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立足实践,面对现实;持续提升,崇尚先进;自我反省,自主发展。 5)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参加培训;专业阅读;网络学习;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教育考察与观摩;校本教研与培训;行动研究。 二、学生 1. 学生的特点: 1) 发展性(多方面发展的潜能) 2) 差异性(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3) 主动性(学生有主观能动性,实践) 4) 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法律地位) 2.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双重的地位,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 发展的主体。 三、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基础: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 2. 在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3. 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需注意:第一,师生互动;第二,师生对话。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 1. 课程:广义上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上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 2. 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 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3. 制约学校课程发展(从课程门类、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因素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门类、程度,并且生产力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课程,它对课程的影响具有间接性) 2)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l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 l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一定社会的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影响着课程内容、范围和有关思想、道德课程的设立 l 政治经济制度对课程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它规定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在学校课程的反映 3)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l 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门类、内容和结构 l 科学技术影响课程的程度,取决于教育与生产来动的结合程度 l 科学技术对课程的影响,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4)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 5) 课程理论(对课程起指导作用) 4. 课程的分类(概念、特点考名词解释 看P152) 1) 学科课程 2) 活动课程 3) 综合课程 4) 隐性课程 5) 必修课程 6) 选修课程 7) 国家课程 8) 地方课程 9) 学校课程: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共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二、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活动,它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教材的设计。模式:学科中心设计、学生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 2. 课程计划及其设计 1) 定义: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2) 课程计划设计的一般原则: l 注重课程水准的合适性 l 充分体现迅恒兴 l 具有充分的灵活性(空间、时间) l 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3. 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设计 1) 定义: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 学科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原则 l 要保持基本要求 l 要有一定的选择性(目标、内容、水准) l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l 要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4. 教材及其设计 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 l 方向性原则(中特现代化建设、遵循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及具体要求) l 完整性原则 l 适切性原则(适合学生个性及年龄、学校、地方) 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三、课程发展 1. 《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充分反映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 《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P161 第九章 德育 一、德育 1.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 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信任的条件 3)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3. 德育的任务 1)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及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二、德育过程 1. 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由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共同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品德由知情意行构。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1.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基本矛盾的准则或指导思想。称为德育工作的方法论。 2. 主要的德育原则 1) 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区别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的根本标志。 2)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认识与行为养成相结合。 3)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把严和爱结合,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4)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教育学 总结 ZYC 整理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