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pdf
《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DOI:10.3969/j.issn.1008-9713.2023.03.017许晓辉.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J.2023-05,25(3):357-361.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许晓辉,李歌(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今对其文化功能认
2、可并未达到普遍共识,对其内容和价值的挖掘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合理有效的建设对策。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实践功能的分析出发,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着力点:自农耕神话发展的“人本精神”与自然和谐发展观、自农耕文化引申的守望相助的家庭伦理与耕读传家思想观,指出高等农业院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可行路径,包括强化高等农业院校党委统筹领导、引导课程思政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推动农耕文化建设区与农林特色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农林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在传承中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而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
3、的总体发展。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15;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23)03-0357-05党的二十大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进行重要战略部署,“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明水平,通过提高中华文明的传承效果进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课题。然而,在当今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高等农业院校,对其文化功能认可并未达到普遍共识,对其内容
4、和价值的挖掘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合理有效的建设对策。从对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功能的分析出发,通过列举部分优秀的、可融入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体系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探讨高等农业院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可行路径,以期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一、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主要功能当前,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趋势加上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发展,造成农业文明越来越被边缘化,外来的文化浪潮给我国农业文明特有的人文传承和价值观念均带来很大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的认同”2。对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功能进行分析,对高校教育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教育价值
5、、设计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相结合的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实践功能四个功能。(一)文化传承功能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文化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社会生活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农耕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和记录,将农业生产、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智慧传递给后代。这包括耕作技艺、农事规律和气象观察等,使新一代农民能够在农业生产中融会贯通、高效地利用资源,并传承发展下去。其次,农耕文化还传承家庭伦理、乡土情怀和民间传说
6、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和传统节日文化,这些价值观念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等,不仅构建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道德秩序,也影响着当代社会的行为收稿日期:2022-10-27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研究课题(2021-NLZX-YB32)第一作者:许晓辉(1970-),男,沈阳农业大学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栏目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卷25准则和思维方式。此外,农耕文化还弘扬自然生态保护的理念。通过反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农耕文化让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通过日常的农事活动来实践自然资源的合理利
7、用和可持续发展。(二)文化创新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是指通过农耕活动激发社会对农业文化的关注和研究,以培养其对农业的认识、理解和尊重,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农耕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农业的历史渊源、科技进展和社会影响,增强对农业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参与农田劳动、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村旅游等形式,使人们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增强对农民的尊重和支持,打造乡村振兴的氛围和共识。农耕文化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知识的创新和传承。通过开展种植实践、观察农业现象、研究农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等,促进农耕技术和农业科学的创新。同时,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和信息技术,传播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农民群体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素质。此
8、外,农耕文化还具有培养人们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功能。通过了解农业生态系统、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农业等内容,激发人们对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兴趣。这有助于引导公众形成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农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农耕文化创新功能在于弘扬农业文化、推动农业知识创新和农民素质提升,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可以使农耕教育达到更广泛的受众,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三)文化教育功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环保意识,增强文
9、化自信,培养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农耕文化融合劳动、季节和环境等因素,培养人们勤劳、坚韧和顺应自然的价值观念,并倡导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价值观有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农耕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了解农耕文化,体验种植、收获和加工等环节,人们可以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生态的脆弱性以及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的认识、探索和创造,进而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体验农耕文化注重团队协作与互助精神,并且强调人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农耕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勇挑重担的责任感,以及为社会作贡献的意识。农耕文化在文化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学习农
10、耕文化,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四)文化实践功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其在守望传承、生活方式、社群凝聚力和情感寄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农耕文化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农耕智慧、价值观和礼仪传承给后代,以保护和扩大这一文化遗产,注重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依存与尊重,倡导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农耕文化反映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指引人们去追求勤劳、团结和节俭等美德,并强调集体合作,倡导邻里互助、共同劳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增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和互信关系。农耕文化蕴含人们
11、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探求,提供追寻与理解人生意义的文化载体,在音乐、舞蹈、绘画和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充分展现,成为丰富民族艺术创作和文化娱乐的源泉。传统农耕文化通过实践活动,向后代传授知识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农业技能、劳动精神和责任意识。这种教育功能使得农耕文化能够保持传承,并且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同时,农耕文化提供深厚的饮食文化基础,包括粮食的种植、加工和烹饪等方面的技术和传统方法。这些文化传统反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食物营养的认识,体现并传承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美食文化,影响已有千年之久。二、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思想着力点(一)自农耕神话发展的“人本
12、精神”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神话是原始时代客观现实的反应,是初民知识的积汇”3,我国的神话故事和外国的神话故事相比较,更358许晓辉等: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第期3关注民众的智慧,更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调和。其中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敬天法古并躬耕谨行的精神,至今仍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重社会轻个体”的传统社会道德观念源头,均可追溯至农耕神话故事。燧人氏“钻木取火”并教人用石击石的火花引燃火绒的神话、“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地率领人们同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抗衡的故事,无不体现人可以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以及劳动人民的大公无私
13、的奉献精神。甚至人可以和神斗争,掌握自己的命运,比如耳熟能详的 山海经 一书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故事,表达持之以恒就定能胜天的价值观念。对人本身的重视以及对人创造力的关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勇于改革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农耕神话中除重视人的力量外,还同样重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人从自然而来,死后又归于自然。农耕生产自古受制于气候条件,如我国气候主要是季风气候,具体表现为雨热同期,这种气候非常适宜农作物成长。农耕文明的“大树”依托于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气候诞生并茁壮成长。比如,中国农耕历史中的重要文化产物“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即指
14、中国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文活动,为适应农时变化而形成的农业季节活动,依大自然和气候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农事活动和农业作息。“儒家的感念思想也源于神话思维,经过后世的发展,到董仲舒形成了自然与社会相通的哲学观即天人感应观,这仍可清晰地辨别出神话生态意象的痕迹”4。从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根基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应当遵奉天时并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是对神话故事里天人同构、同类相感、世界一体化等意象的延续与发展,行至宋代,儒生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均是同胞,人应当予以尊重和重视。农耕神话凝聚各时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并深刻影响后世一些重要思想的发展。挖掘其中的传承价值和
15、丰富意义,有助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时代生机和新鲜活力。(二)自农耕文化引申的守望相助的家庭伦理与耕读传家思想观传统耕作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劳动。农耕文化在耕作的同时得以发展,并以家庭作为基本的传播单位不断发展变化。耕读传家简言之就是耕田以立命主养家糊口,读书以高德主修身养性。传统农业社会中,国家、宗族意义重大,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单元,又是伦理关系的体现。在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中核心的思想是展现父慈子孝、血脉相承以及守望相助等家庭伦理思想。宗族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礼”的重要内容,其中“仁义礼智信”是核心。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继承儒家“孝为百行之首”,他认为孝顺和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 农业院校 弘扬 中华 优秀 传统 农耕 文化 路径 探析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