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及巩固练习(1)教案资料.doc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及巩固练习(1)教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及巩固练习(1)教案资料.doc(1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及巩固练习(1)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及巩固练习 一、教材内容: 1.100以内的加、减法(三) 2.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3.表内乘法(一) 4.表内除法(一) 5.厘米和米 6.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7.观察物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使学生能列竖式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的长度,会用如“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2.数学思考: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认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视图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度。 3.问题解决: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方法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图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观察物体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态度: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方向,用方块图表示统计结果以及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乘除法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难点: 1.认识并使用常用的单位厘米、米 2.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3.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4.解决实际问题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三) 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3. 理解“不一样多”变成“同样多”的解题策略。 4.求“比一个数比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练习与巩固: 1、竖式计算 77-29-35= 19+38+26= 48+29-39= 2、填空 (1)在下面横线上画△,使△的个数比○多4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算式是:___________; (2)明明有28枚邮票,明明有18枚邮票 ,大力比明明少( )枚邮票 ,明明送给大力( )枚后,两人的邮票枚数同样多。 3、解决问题 (2)一条裤子46元,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多24元,一件上衣要多少钱? (3)一箱牛奶要45元,一瓶花生油要37元,妈妈带100元,够吗? 二、认识图形 知识点: 1.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3.在折、拼、剪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 练习与巩固: 1.下列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有 (填序号)。 (1) (2) (3) (4) (5) (6) (7) 2.按要求在每个图形上画一条线,把它分成两个指定的图形。 两个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 两个四边形 3. 按要求分一分。 (1)下面图形至少能分成几个分成三角形,分一分。 ( )个 ( )个 ( )个 ( )个 (2)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两个四边形。 (3)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下面的点子图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表内乘法 知识点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方便。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 表示5个4相加,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如:2×6=12,其中2表示乘数,6表示乘数,12表示积。 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顺序: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8.熟练地背诵1-9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后面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课本41页第10题,区分用加法还是用乘法。) 练习与巩固: 1、判断,在( )里,对的打“√”,错的打“×”。 (1)求“8比5多多少?和求“比8多5的数是多少?”都用加法算( ) (2)求“9比16少多少?”和求“比16少9的数是多少?”都用减法算( ) (3)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 (4)5×5=25读作: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25。( ) 2、先看图,再填空。 ★★★ ★★★ ★★★ ★★★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_________; (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___________; (3)在8×6=48中,8和6都叫做( ),48叫做( ) 3.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 (1)( )八二十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七( )六十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四、表内除法 知识点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比较熟练地运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分均分的两种分法:分法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分法2:按每几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几份。 如:有10个苹果,分法1:平均分成5份,每份分得2个;分法2:按每2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5份。 3.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社会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与巩固: 1.填空。 (1)写出下列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6 × 2 = 12 6 ÷ 2 = 3 ( ) ( ) ( ) ( ) ( )( ) (2)写出4道商是8的除法算式: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有13个苹果,至少要拿去( )个苹果,可以使余下的苹果正好平均放在4个盘里;至少要再拿来( )个苹果,可以正好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 (4)从30里面连续减去6,需要减( )次得0。 (5)4个6比5个5少( ),比2个6多( )。 比58少23的数是( ),比75多15的数是( )。 78比( )多8,比( )少8。 (6) 按规律填数。 ① 1、2、4、7、11、( )、( )。 ②( )、( )、30、24、18、12、6。 ③ 3、6、6、12、9、18、( )、( )。 (7).先圈一圈、填一填,再列式。 ① ○ ○ ○ ○ ○ ○ ○ ○ 8个○,每4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 算式: ② □ □ □ □ □ □ □ □ □ □ □ □ 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 算式: (8).先按要求在方框里画一画,再填空。 ① 10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算式: ②10个△,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 算式: 2.按要求列式。 (1)2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 (2)2个5相乘的积是多少? 3、解决问题。 (1).小红看一本30页的书,平均每天看6页,看了4天,小红看了多少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2). 6元 4元 3元 2元 ①小红18元可以买几个冰激凌? ② 买4个汉堡和1杯饮料,一共需要多少元? ③ 先补充好条件再计算:小兰买_________________ ,一共用了多少元? ④ 请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解答。 五、米和厘米 知识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是有大小的。 练习与巩固: 1、单位换算 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1)数学课本的宽是14( )。 (2)学校操场的长是70( )。 (3)铅笔的长是15( )。 (4)大树的高是6( )。 3、下面的图中可数出几条线段,最短的一条长是几厘米。 上图有( )条线段,最短的一条线段长( )厘米。 4、 下面是一条线段,请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另一条线段。 5、 把下面各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49厘米 12厘米 25厘米 1米 ( )>( )>( )>( ) 六、观察物体 知识点 1.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课本93页第7题,97页第15题,在家可利用实物进行观察,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认识) 2.根据立体图形判断平面图形,根据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课本92页第2题) 练习与巩固: 1、他们看到了什么?请连线。 小华 小杰 小亮 小明 小亮 小红 小芳 小明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常规的学习习惯 主要是指学习中的听、说、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会听、看、想、说的习惯。 只有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更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因此,“四会”中,会说是突破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去想,两者相互促进,促进孩子多想、多说。要会想,就要认真听,细心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孩子说的时候,要引导他说出是“怎样想的”,就是要求孩子知其然。如要训练孩子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图意,从书中的一幅图说出多种说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三、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而且能使孩子从小就具有做事细心、踏实的品性。具体做法有很多,如父母先示范读题方法,孩子边指边读,强调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四、认真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一个从小就能慎重对待计算的人,在以后的行事中就不会轻易犯下草率从事的错误。所以,家长要训练孩子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于孩子认真计算有进步的时候要给予鼓励表扬,及时树立自信心。 五、检验改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程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由此,在日常练习中应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步骤,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平时家长应让孩子对一些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题进行训练,丰富孩子的知识,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有错误,要给予纠正。每当作业本、测验题发下来以后,都应认真检查错的原因,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强调独立完成作业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因此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 (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 (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 (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好习惯。 (4)验算的好习惯。 七、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孩子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途径。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如我们马上就要学习的统计表,家长就可以让孩子课前收集、调查好一些相关数据。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一年级儿童,复习则以当天教的内容为主,家长可以让孩子用尝试的记忆方法,把当天的课堂学习知识告诉家长,适当背一些要记的知识。 八、自信的学习习惯 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自信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在个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透过自信的学习习惯培养过程能使孩子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提倡孩子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常使用“我认为”“我的想法是”“再让我来试一试”“我还有更好的方法”等提出意见的方式,从而唤起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同时在学习中也要善于联想、想象,敢于假设,任何创造都离不开这种思维习惯,从小掌握这种方法终身受益。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也是他们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孩子。 孩子在小学时期养成这7个好习惯,一生受用 一、独立规划时间的习惯 规划、利用时间是一种能力,不能等上了中学再培养,从一年级就要培养孩子独立规划时间的习惯,例如:周末两天,让孩子以小时为单位自己划分、安排,想要做哪些事、每件事需要多少时间等,然后鼓励、协助孩子去完成他的时间规划。这样一个简单的习惯将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二、独立担当的习惯 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从让孩子承担家务开始,这是最朴素、也是最有效的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办法,在不同年龄阶段,可以列出不同的家务,让孩子自己进行选择,坚持做3-6个月,等孩子能够完全胜任之后,可以进行调整,以锻炼其基本的生活技能。 三、制定计划的习惯 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是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基本功,需要从小培养,要启发、引导孩子设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自己想要达成的心愿、想法、目标,例如:暑假两个月,想要做成哪些事情,如何分步骤去做;新学期开始了,想要取得哪些变化、怎样一步步去实现。 四、 收拾整理的习惯 能够定期、主动地收拾整理自己的书包、房间是一种非常棒的习惯,“收拾”就是吐故纳新,“收拾”就是价值的重新定位,“收拾”是对昨天的回忆、总结,也是对明天的畅想、希望。 五、 系统阅读的习惯 在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系统地阅读、安静地思考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但如果想要成长,就一定要具备系统阅读的习惯,以某个主题词、某个事物、某个观点为线索,搜集相关书籍、资料,进行系统、广泛地阅读,将一个问题搞彻底、搞清楚。 六、 收集错题的习惯 无数的名师、高考状元告诉我们,收集、整理错题是最笨、也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如果我们不在同一问题上反复出错,就是最好的进步。 七、关心他人的习惯 关心他人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今天更加重要,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关心他人的机会。关心他人,先从关心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开始。一个连爷爷奶奶都不会关心的人,去捐助爱心图书、玩具、衣服,都是徒劳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苏教版 小学 年级 数学 知识点 巩固 练习 教案 资料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1587****927】。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1587****927】,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1587****927】。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1587****927】,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