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电子教案.doc
《德育教育电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教育电子教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课程学习指导书 第一章 德育即道德教育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德育一词的由来,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理解我国德育概念演变的过程,我国对德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大德育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掌握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二)本章重点 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 2、我国的“大德育观” 3、我国德育与西方德育概念的区别 4、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三)本章思考题 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 2、论述我国的“大德育观” 3、比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 4、论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5、论述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关系 第二章 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一)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教育的日常用语含义,了解教育与学习、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哺育、教学、教唆、管理、改造、训练等概念的区别,理解教育与道德的关系,德育历史地位演变的过程。 (二)本章重点 1、教育的日常用语含义(即教育的一般含义) 2、教育与道德的关系 (三)本章思考题 1、试区别教育与学习 2、试区别教育与教唆 3、试区别道德教育与道德灌输 4、教育一词的日常用语含义 5论述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第三章 德育的必要性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反对和怀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主要理论,掌握个人取向、社会取向、学校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理解道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并能从理论上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批驳,确立理性的德育理念 (二)本章重点 1、个人取向、社会取向、学校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2、学校道德教育必要性 3道德相对主义的危害 (三)本章思考题 1、个人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2、社会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3、论述学校道德教育必要性 4、试述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5、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 6、论述全球化背景下德育的必要性 第四章 德育的可能性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美德是否可教的主要理论分歧,理解伦理学上关于什么是美德的争论,掌握教育学和语言学上道德是否可教的理论分歧,确立美德可教的理性信念。 (二)本章重点 1、德育的可能性 2、道德是否可教的伦理学分歧、教育学分歧、语言学上的分歧。 3、美德的内涵 4、美德可教的理性信念。 (三)本章思考题 1、试述德育的可能性 2、道德的学与教同知识和技能的学与教的区别 3以事例说明“教”的意向性解释和成功性用法的区别 4试比较道德可教的行动性解释与非行动性解释 第五章 德育内容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德育内容和现代德育的主要内容,掌握道德内容的不同层次及功能,理解品德的结构,中西德育内容的不同,我国德育内容的调整。 (二)本章重点 1、道德的层次及功能 2、品德的结构 3、我国德育内容应作哪些方面的调。 (三)本章思考题 1、试析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2、试析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的关系 3、试析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培养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训练的关系 4试从德育内容的结构上分析学校德育的功能 5比较中西德育内容之不同 第六章 德育手段 (一)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德育的主要手段,语言、榜样、情景、环境、体验等的具体运用,及在道德教育中的不同作用 (二)本章重点 1、规范性用语和评价性用语 2、师德的主要内容 3、情景性道德教材 4、奖赏与惩罚 (三)本章思考题 1、道德义务判断与道德价值判断 2、规范性用语与评价性用语的区别 3、道德倡议与道德指令的区别 4、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含义 5师德与德育的关系 第七章 德育方法 (一)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我国德育的确主要方法,说服、示范、集体讨论、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的含义及具体运用。 (二)本章重点 1、说服的含义及具体运用 2、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判断 (三)本章思考题 1、说服与压服的区别 2、说服与说理的区别 3、说服与说教的区别 4、试评析和比较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说理方式 5试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判断在道德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6比较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 第八章 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学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直接道德教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直接道德课的结构,理解直接道德课的利弊,掌握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影响。 (二)本章重点 1、直接道德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性 2、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影响。 (三)本章思考题 1、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2、结合实际分析道德课的利与弊 3、为什么说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德育即道德教育 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 德育概念分析,首先涉及的是德育的范围问题,即概念的外延问题。“德育”的外延并非一成不变,它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德育范围也有所不同。 人类最初的社会意识并没有分化为今天所谓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礼仪之类相对独立的形态,当时的道德同社会意识的其他方面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所以,古代不存在独立形态的“德育”。所谓“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 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逐渐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之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规范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 近现代西方学校实际上一直对学生兼施道德教育、政治和法制教育、宗教的或世俗化的人生观教育。这三种成分在西方学校生活中相互渗透,并无严格界线。但由于西方国家经历过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明确的分化过程,自觉地把道德与政治、法律、宗教区分开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它们对立起来,在舆论上早就不再把它们混为一谈,因而也把道德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宗教教育)、政治教育相对区分开来。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并未被宠统地称作“德育”。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 2、我国的“大德育观”所谓“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它的外延远远小于古代的“社会意识教育”。 2论述我国的“大德育观” (1)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德育外延的演变。 ①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②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③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即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大德育 (2)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大德育观)的原因(参见檀传宝:《德育原理》,第2页) ①传统文化影响 ②受前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③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3)“大德育”有一定的合理性” ①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当中,道德教育而且没有明确的严格的界线;学校生活中也不存在纯粹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然渗透着各种政治思想因素。 ②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③“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对年轻一代的政治、法制教育以及宗教的或世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试图通过各种改革加强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的联系。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4)“大德育”观的困窘 ①有悖语言习惯。 ②在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混淆。 ③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毕竟不相同,而我们在研究的德育心理学时,往往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用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方面,显然不可取。同时,“大德育”在教育学上造成了以一样的手段、方法,一样的途径,一样的原则,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④此外,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即德育即道德教育,我国的“德育理论”是以“大德育”作为概念框架的理论,如果与中外德育理论作比较研究,就会发生语言和概念上的分歧。 3、比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 (1)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此乃道德的特性使然。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除道德规范之外,尚有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礼仪规范等。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而纯粹的政治事件、礼仪事件等却不可以从善恶上加以评价。虽然法律规范也包含善恶标准,法律事件可以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但是,法律规范诉诸国家机器,而道德规范一方面诉诸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诉诸个人内心信念(良心) (2)根据道德的上述特点,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但是,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有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只有在发生思想问题或行为失范时,在认识和处理思想问题或失范行为中,才需要作出严格的区分。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如,学生因能力不做错作业,这种错误并不是“道德错误”,纯粹的学习事务属于“非道德领域”,不能以善恶标准对待纯粹的学习事件 4、论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1),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又是对青少年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相互替代的两种教育。这是因为,政治和道德虽然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但它们在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政治与道德的不同,势必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例如,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变动性较强,而道德教育的内容则比较稳定。如果政治教育包容道德教育,抹煞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道德教育完全依附于政治教育,随着政治和时事政策的变动而变动,就会损害道德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也会动摇道德和道德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2)更重要的是,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政治觉悟的形成和提高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心理机制上各异,因此在实施的途径、手段、方法上有相当大的差异。政治意识的形成可以依靠具有强制性的方式,因此宣传、说教、灌输、洗脑是政治教育一些惯用而有效的方法。正如列宁所言:共产主义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对工人阶级进行灌输。然而,品德的养成却靠自觉自愿,强加于人的道德并不会成为个人的品德,所以道德教育要诉诸对人际和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索、思考、反省、批判和讨论。不顾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形成机制的差别,以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的的不同,很可能就会用政治教育的方法实施道德教育。 5、论述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关系 (1)在等级社会中,道德和礼仪的界线很难分清。礼仪是维持等级制度的一种特别有效的工具,所以,孔子视“礼”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把守礼和越礼分别视为道德上的大是大非。 (2)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一种重要手段。但它本身并不是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情世故”的教育。告诉孩子对人要有礼貌,这样容易博得人们的好感,易于取得人们的同情、支持和帮助这是在给孩子传授生活的智慧,与道德教育无关。只有将礼仪训练的内容与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它才能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 总之,礼仪本身不是美德,却被认为是一切美德之源。因此,礼仪训练本身并不是道德教育,但它是道德教育的必要准备。学校和家庭中的礼仪训练,如果被赋予道德内容,它就是道德教育一种有效的手段或途径。 第二章 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1、试区别教育与学习 教育与学习有关。教育依赖于学习,没有学习,便没有成功的教育。但成功的学习可以不依赖于教育而独立存在,人们不会把独立的学习活动称作“教育”。“教育”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的影响。影响总是一方对另一方而言,缺少任何一方,都构不成“影响”,便无所谓“教育”。独立学习既无教育主体,又无教育对象,因而不是“教育”。 2、试区别教育与教唆 教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确定的。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谓之“教唆”;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谓之“教育”。可见,“教”是一个中性词或描述词,“教育”和“教唆”是评价词或规范词。其中“教唆”属于贬义词,指的是坏的或有害的影响;“教育”属于褒义词,指的是好的或有益的影响,或者说,指的是有价值的活动。 3、试区别道德教育与道德灌输 教育不仅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为目的,在方式方法上也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道德灌输和说教至今依然是宣传教义教条、传授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是,它们的强制性和机械性在当今世界常被认为不道德或在道德上不可接受,所以称不上是道德教育。 4、教育一词的日常用语含义 人们脱口而出的“教育”,通常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个人或另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的心理影响。“教育”一词在日常语言环境中是一个评价词,人们用它表明某种肯定的价值判断。一个人认定某种影响或活动为“教育”,意味着这个人肯定和承认这种影响或活动在内容上是有价值的,在方式上是合乎道德的,至少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 由于“教育”一词在日常语言中具有肯定性的评价性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还派生出规范性含义。人们用它表达某种规范,一个人的“教育”言论必然包含“要用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以及“要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影响学生”的要求。“教育”与“道德”在日常语言中存在必然的联系,“教育”不仅是一个带有肯定性质的评价词,而且是一个规范词。 5、论述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1)教育概念是道德概念 根据我国《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从来同‘使人向善’相关,或者说它以‘使人向善’为内涵,是一个规范词,而‘教’是一个中性的动词,为描述词。”“教育旨在使人向善,其中所谓‘善’,主要有两义:善良、美好。”(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由此可见教育内涵的道德意义,即人们是怎样从“使人向善”的角度来规定教育。“教育”作为一肯定性评价词和规范词具有道德的含义,它指称的是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所以,它表达的是一个道德概念,无论人们在价值观或道德观上有多大的分歧,大家都承认,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必须使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2)教育实践属于道德实践 ,教育与道德的必然联系 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对象和主题的社会活动,教育必然具有追求道德的特质。随着近现代教育的逐渐分化(分化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等),道德已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但被认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德]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 第三章德育的必要性 1、个人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就个体而言,不但有受教育的需要,而且有从事教育的需要。 (1)基于个人接受教育之需要的辩护 论证人有无必要接受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查明道德对人是否必要。 如有必要的话,还需进一步考察人的道德从何而来。第一个问题涉及的是人性问题,第二问题涉及教育在人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问题。 ①道德是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性。 道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定性,道德观念反映社会对人不同的价值取向要求。古人曰“凡人之为人者,礼义也” ,就是说礼义也者,人之大端。在中国古人看来,讲道德、行礼仪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可见,道德性是对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 道德虚无论在对旧道德的批判和否定上具有着一定的意义,一概否定人的道德属性是错误的。 ②人的品德是个人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虽说人具有道德的属性但人的道德性却非与生俱来,美德是后天获得的。人的品德是个人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③教育是促进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力量 儿童是在社会影响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这种社会影响中有自发和自觉之别。儿童在道德发展中有必要接受别人的教育。教育影响因其自觉性,较之于自发的社会影响,对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方向更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康德说:教育隐含着人性完善的重大秘密,正是通过教育带来了人类全部的善 ④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 (2)基于人从事教育之需要的辩护 的道德属性,使人不但有接受道德教育的必要,而且有从事道德教育的必要。教育他人不仅使人受益,而且使自己受益。 ①教育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方式 教育人这种理性的行动,是肯定自己是人的基本方式之一。面对不道德而不尽教育之责,是人性的失落。人性失落,必使人不安和羞愧,产生一种做人的危机感,或者说,产生一种人性意义上的自我否定 ②教育也是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 不单学是获取生活智慧的方式,教也是领悟人生真谛的方式 。同时,学过的东西,也未必能被自己掌握。是否真正把握,需要加以检验。教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检验方式。通过教,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困惑和疑难所在,从而获得自我完善的努力方向。所以,教育人是一种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 ③教育人还是自我延续的一种方式 追求永恒、渴望不朽的意志,驱使着人去创造生命,去教育人 。教育集立言、立功、立德于一体。一个人通过教育青年,在一代接一代人的精神中得以永生。 总而言之,人的道德属性使人不但有必要接受道德教育,而且有必要从事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人性的需要。从事教育和接近教育一样,都是人的天职。 2、社会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从社会的角度看,学校德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学校不但是社会传统道德的继承者,而且是社会新道德的创造者。 (1)学校与社会道德传统 学校首先是一种“文化传承”机构,它将年轻一代引入某种特定的文化之中,将世代相沿的习俗和道德传递给年轻一代。学校和家庭、社会教育机构一样,是继承社会道德传统的重要力量。 (2)学校与社会新道德观 学校是一种教育机构,在各种具有重大意义的领域培养年轻一代批判的理解力。这使得学校成为推到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如果说家庭和社会重在使习俗的道德世代相沿,那么,学校德育更重视在年轻一代心目中倡导和树立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的道德理想。 (3)学校与社会进步。和平年代,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因为,“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 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杜威) 3、论述学校道德教育利弊 (1)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 ①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道德影响固然大,但因其自发性而难以控制,实际效果往往正负参半。学校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学校环境的安排力图使课堂、教学方法及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道德的意义。这种自觉的努力,使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可控性。 ②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道德影响固然广,但显得零散,而且经常发生冲突和不一致。学校教育由于在目的和手段、内容和形式上作了系统的安排,对学生道德影响层层推进,前后较为一致,因而也较为有效 ③儿童立即从家庭走向社会,是难以适应的,因此需要一个中介。最适合作为从家庭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中的中介的,就是学校生活。 (2)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 ①学生的道德成长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的道德影响与家庭和社会的道德影响不一致时,学校德育将被严重削弱 ②现代学校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大量时间用于直接的道德教学不切实际。而且,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传授各种关于道德的观念这种观念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十分有限,十分不确定。 ③,师通过学科教学以及学科教学之外的学校活动实施德育的余地虽然十分宽广,但间接德育的实施深受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教育意识的影响。对学校生活的道德意义缺乏敏感性的教师,不可能充分利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4、简述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学校之所有必要实施德育,(1)是因为道德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必要有,而学校在实施德育上有着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2)是因为学校只有担负起对每个学生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它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机构;(3)是因为学校即使不考虑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单从维护学校正学生活秩序的需要出发,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5、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 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天赋论在现代社会并没有销声匿迹,但是它们的市场已经很小了。真正对现代学校德育构成威胁的,是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有抬头之势,如何看待道德的相对性,对于学校德育的存亡至关重要 (1)首先,道德相对主义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它一方面把道德见解相对化,另一方面又将相对主义观点绝对化 。把一切道德价值观视为偏好的观点,存在着一个自身无法克服的悖论。这种逻辑上的矛盾,根源就在于对道德性质认识的片面性,无视道德的绝对性。 (2)道德相对主义剥夺了人们对自己或自身民族和文化的道德价值观进行批评和反思的权利和机会。 (3)道德相对主义使得人与人、社会与社会、文化与文化、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道德生活变得不可能。 (4)道德相对主义总的来说是在挖道德教育的墙脚。 6、论述全球化背景下德育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作为民族国家的公民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人类活动以及文化、价值观多元性的问题。当代西方的道德相对主义者,经常以道德价值多元化以及价值冲突为理由,否认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实,价值多元化以及价值冲突,恰恰使道德 (1)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个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这种世界性的交往,会在国家和个人的层次上促进发展。这种世界性的交往,需要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公民寻求和创造一些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和共同的道德行为规范。 (2)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共同交往的领域所奉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一方面以两个国家和民族已有的价值和规范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超越双方已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指导两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生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是基于双方共同利益创造的新的价值观和新的行为规范。例如,相互宽容,求同存异,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创造,互惠,共享,这些准则在处理希望共 (3)共同生活准则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人的自觉努力逐渐形成的。在人类建立新的生活准则的所有努力中,教育是其中最为的一种努力。学校不但培养人的表达能力、对话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而且学校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能够容纳不同价值取向而又有共同生活准则的社会环境。 第四章 德育的可能性 1、试述德育的可能性 (1)首先是因为知识可教,而知识可以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以理性,而理性恰恰是现代道德生活的基本精神 (2)其次是因为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可以间接地渗透道德影响。道德可以间接地教。尽管现代德育发展正在证明直接的道德教学不是不可能,但是道德难以直接地教依然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2、道德的学与教同知识和技能的学与教的区别 美德虽然与知识和技能不无关系,但它不同于知识,也不同于技能;学美德不同于学知识,也不同于学技能。美德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或根本是态度学习。普通的知识通过口授式教可以学到,普通的技能通过训练式教可以学到,但是这两种教的形式都不足以使人学到普通的美德。单纯用口授和训练等方式不能直接教人以道德,但是,通过直接的教(传授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间接地渗透种种道德影响,却不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口授式教”和“训练式教”是“直接的教( direct teaching )”,那么,有意识地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间接地渗透道德影响就是“间接的教( indirect teaching )”。从“教”的直接意义上说,道德是不可教的;从“教”的间接意义上说,道德是可教的。 3、以事例说明“教”的意向性解释和成功性用法的区别 (1)“可教”的标准涉及学与教的关系。比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介绍和评论思想家们对道德是否可教的见解。可是没有一个学生在听讲,他们心不在焉,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心中在筹划周末郊游活动,有的打开好易通电子笔记本在背英语单词。总而言之,没有一人在学。关于教与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强调“没有学就没有教”,一种认为“没有学也可有教”。这两种意见的冲突在于:我们既可以从成功的意义上把某种活动称作“教”,也可以从意向的意义上把某种活动称作“教”。成功意义上的“教”,指使人学会的教;意向意义上的“教”,指试图使人学会但未必使人学会的教。 从“教”的成功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学就没有教”,但从“教”的意向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学也可有教”。这两句话的意思并不矛盾,所不同的是两句话里“教”的用法和含义不一样。 (2)“教”的成功性用法。成功之“教”,意味着“教会”,而不同于成功地“告诉”。试比较:(1)甲教乙欠债要还。甲告诉乙欠债要还。它们的区别在于:如果甲成功地教会乙欠债要还,那就意味着乙必定习得了欠债要还的规范;而如果成功地告诉乙欠债要还,那只意味着,甲在乙清醒的时候,在乙听得清楚的范围内,用乙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告诉乙欠债要还,并不意味着乙一定习得了这种行为规范。 (3)“教”的意向性用法。意向之“教”只意味着教的努力。比如,“我教她学游泳”,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说“我试图教会她游泳”, 但,“她并不一定学会游泳”同样的道理,“我教他做一个诚实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学会了做诚实的人”,而只是说“我试图教他做一个诚实的人”。这两句话里的“教”表达的只是教的努力或意图,并不表示教会。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不考虑教的结果,只从意向性意义上理解“教”,道德是可教的,既可用口授的方式教,也可用示范、训练的方式教,既可直接教,也可在教授知识和技能 中间接地教。但是,如果必须考虑教的结果,从成功的意义上理解“教”,以“教会”作为“可教”的标准,道德的可教性就会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4、试比较道德可教的行动性解释与非行动性解释 (1)那么,什么样的教才是成功的教?或者说,怎么才算“教会”?成功之“教”的两种不同解释。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称为“行动性解释”和“非行动性解释。 (2)如果对成功之“教”作“行动性解释”,那么,“甲成功地教会乙欠债要还”就意味着乙学会“欠债要还”;乙学会“欠债要还”,就意味着乙习得了偿还债务的行为倾向。但是,乙学会“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这一事实,却没有这样的行为要求。这说明:行动性解释不适合于事实性知识的成功之“教”,但人们对于成功地教道德,即可作行动性解释,也可作非行动性解释。作非行动性解释,就不必根据学生是否习得某种行为倾向来讨论道德是不是可教。只要乙知道“欠债要还”是一条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而且懂得“欠债要还”的道理,即使学生欠债不还的现象,也可以说关于“欠债要还”的教学是成功的。在这种语境下,不难得出“道德可教”的结论。但,如果把成功之教作行动性解释,学生就必须习得某种行为倾向或行为模式,在这种语境下道德是否可教就难说了。 第五章 德育内容 1、试析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1)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 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2)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3)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4)学校实施的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各含不同的内容,但是,在一些方面又相互交叉、重叠。例如,为人诚实,既可能是私德教育的内容,又可能是公德教育的内容,还可能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从私人生活的角度教育学生诚实守信,那就是私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从社会公共生活的角度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那就是公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从职业生活的角度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那就是公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从职业生活的角度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那就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2、试析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的关系 (1)在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 界,道德规则 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三个层次的关系如下: 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以体运用,道德原则也指导道德规则的运用。 (2)规则性要求虽然比理想性、原则性要求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但由于特定的道德规则限于调节特定类型的学生行为,一套道德规范中的规则无论多么细致入微,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生行为。在道德规则未加调控的学生行为领域,需要教师根据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加以处置。因此,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有可能不依赖既定道德规则的中介,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 3、试析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培养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训练的关系 (1)与品德的构成相应,学校德育的主要三方面内容包括: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2)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早期行为训练开始的,所以道德教育以儿童 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为基础,但道德教育依赖于儿童的认知(知识与理解力),纯粹的行为训练并非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又要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这三方面的工作不能割裂开来分别进行。 4、试从德育内容的结构上分析学校德育的功能 (1)道德理想教育的激励功能。教师运用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理想体现至善至极的道德境界,其实是一种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要求。它虽是一种可望不可能的境界,却给学生树立了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的,激励并指导着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 (2))道德原则教育的指导功能。教师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原则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道德原则所声明的是学校认为学生可以而且应当达到的要求,但原则性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应当达到的要求;但在执行当中,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处理。道德原则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 (3)道德规则教育的约束功能。通常,教师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教育,重在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是因为,道德规则属于不可违反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在执行当中几乎没有可以商量变通的余地,因此对学生的行为最具指导性和约束力。其中,肯定性规则起指导作用,否定性规则起约束作用。 总之,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对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 5、比较中西德育内容之不同 与西方学校德育相比较,我国学校德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与西方学校德育内容的不同之处,至少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首先,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限于道德教育。 (2)其次,中西学校德育都有公德和私德教育内容,相对来说,中国重视私德教育,西方重视公德教育。 (3)中西学校德育均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德育中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我国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却相当贫乏。西方学校德育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对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的激励作用。 (4)中西学校都重视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更加重视 第六章 德育手段 1、道德义务判断与道德价值判断 (1)当教师告诉学生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或错误的,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时,就在是下“道德义务判断”。例如,“学生应当尊敬老师”,“做人要信守诺言”、“歧视成绩差的同学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均属道德义务判断。 (2)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义务判断在道德语境中,“评价性语言”声明的,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有义务去做的事情。例如:“加伦是一个高尚的人”,“芳芳是个好姑娘”,“欺负弱小的人是懦夫”,“报复是一种卑鄙的动机”,“自我实现是教育唯一合理的目的”。这些判断均系“道德价值判断”,而非“道德义务判断”。这类道德判断归根结底是对善良生活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具有终极价值、应当追求什么、珍视什么、把什么传递给下一代的断言,有别于关于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的“道德义务判断”。 (3)但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道德义务判断也可能隐含道德价值判断。如“做人要信守诺言”暗含“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的评价。道德价值判断也可能隐含道德义务判断,正如“这是善的”意味着“我赞同它,你也赞同它吧!” 2、规范性用语与评价性用语的区别 (1)当教师告诉学生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或错误的,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时,就在是下“道德义务判断”。在这种语境下教师使用的是“规范性用语”,这种用语言涉及行为,是教师规范学生行为常用的道德语言。 (2)在道德教育中,教师除了劝诫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告诉学生什么是正当的行为、什么不是正当的行为之外;还经常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在后一种语境中,教师不是在对人的行为举止下判断,而是在对人本身或人的动机、意向、品格下判断,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有价值的人、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人,所使用的是“评价性用语”,而不是“规范性用语”。 3、道德倡议与道德指令的区别 (1)教师通常用指令和禁令,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其中,指令表达肯定性道德规则, (2)教师还常常用倡议方式向学生提出道德上的要求,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规范句都属于祈使句,其中道德倡议的“应该式”祈使句,道德指令是“必须式”祈使句。 (3)不同类型的规范性用语适用于没层次的道德教育,教育功能也各不一样。教师通常用道德倡议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学生高尚的行为;采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对学生进行道德原则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采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 4、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含义 (1)惩罚首先包含有意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施加痛苦的意思。 这种痛苦必须是有权实施惩罚的权威人物(教师)施加的,否则就不能把“惩罚”。有权惩罚学生的人,当然也有可能凭一时之念,造成学生的痛苦或不快。但是,如果这种处置不是学生违反规则的后果的话,就不能叫做“惩罚”。给没有违反规则的学生造成痛苦,不是“惩罚”,而是恶意的“刁难”。 (2)学校中的一个事件要称作“-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育教育 电子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