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培训讲学.doc
《新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培训讲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培训讲学.doc(4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科 学 教 案 六年级上册 张 静 第一单元 微小的生物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2、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病毒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种类。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或查资料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1、 病毒 病毒的危害 一、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的利用 极其微小 二、病毒的特征 寄生在活细胞内 能繁殖 没有细胞结构,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动物病毒 三、病毒的种类 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 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 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 2、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科学知识: 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你们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现在你对细菌有了哪些认识教师出示搜集的有关细菌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观看。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注重及时指导学生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真菌涂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已了解的细菌描述、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基本形状。 (三)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谈话:你们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 学生讨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现在同学们对细菌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细菌不只是人类的敌人,更多的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说无处不在。 人的肠道内也充满了细菌。一些是有意菌,它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一些能合成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还有一些则与致病的微生物搏斗,使有害细菌不能附着在肠道上,保持肠道健康。 谈话:细菌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呢!请看资料卡。 (四)自由活动: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细菌的知识。怎样做好宣传,防止病菌入侵呢? (五)拓展知识:同学们,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2、 细菌 球菌 细菌的形状 杆菌 螺旋菌 有益菌:生物制药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菌:世人患病 教学反思:学生利用显微镜初步认识了生命世界的另一大类——微生物世界。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学习通过显微镜发现水中有微生物。在一滴水中,能够找到几十个微生物,学生对水中微生物进行描述和画图,从而认识几种常见的水中微生物,体验生命体的奇特。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欲望。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2、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3、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4、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难点: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仪、镊子。 (也可由教师课前准备好几片发霉的面包,供课上学生观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1、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3、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4、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与过 1、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2、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1、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2、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1、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2、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3、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4、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五、巩固学习: 1、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2、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温度 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 水分 空气 真菌对人类的危害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为人类提供的便利 教学反思: 教材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面包”作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学生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第四课 食用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科学探究 1、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物形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2、体会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难点:蘑菇的生长环境和结构。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板书设计: 食用菌 蘑菇的生长环境 菌盖 蘑菇的结构 菌柄 (像一把小伞) 菌褶 菌丝(地下部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 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调查、采集、观察、交流等方式对食用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让科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五课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练习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5.蜡烛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第六课 食盐和水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3、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 1、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 2、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难点: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部分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水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谈话: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 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 物体名称实验方法现象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你采用了什么方法?食盐和水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1)、水和玻璃的变化(2)、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3)、种子发芽的变化 (4)、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5)、泥土到砖块的变化(6)、树到椅子的变化。 谈话: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讲解: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 二、自制胶水 出示已经做好的胶水,并请同学试用。 讲解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的方法。 小组同学一起制作并展示。 三、联系实际,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可逆变化,哪些是不可逆变化,并简单说明理由。一是水泥与水、沙子和碎石混合制作成混凝土,由于水泥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把沙、石凝结在一起,已经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它是不可逆变化;二是面粉发酵后与面碱混合制成馒头,由于馒头已不能再变回面粉,所以它也是不可逆变化;三是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由于水能够在液态、固态、气态之间变来变去,所以它是可逆变化。 讲解:将水泥制作成混凝上能够构筑房屋,这种不可逆变化在建筑业具有积极作用。但水泥受潮产生不可逆变化,又会使水泥变质导致经济损失,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需要的,如把水泥与水、沙、碎石混合制成混凝土,为盖楼房、铺甬道、砌墙壁所用;而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不需要的,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如水泥受潮、森林失火、铁钉生锈等,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物质的变化,积极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四、继续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板书设计: 6、食盐和水泥 可逆的变化:食盐、水、玻璃的变化 1、变化的种类 不可逆的变化:水泥、木头、种子的变化 2、可逆的变化和不可逆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课引导学生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科书以水泥与水产生不可逆变化为例,暗含着使学生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知识点。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的一面,尽量减少消极的一面,发挥人在物质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七课 铁生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3、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铁生锈的条件; 2、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生锈的铜、铁、铝制品,如生锈的铜锁、铜钥匙、铁剪刀、铁钉、铝饭盒、铝勺等;放大镜。 2.每组五只玻璃瓶(其中两只带盖),五枚无锈铁钉,少量食用油、食用醋、脱脂牛奶、小苏打、纱布、筷子、凉开水、冷水。 3.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铁生锈及防锈方法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铁生锈是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锈和锈对金属的破坏 (1)认识锈 学生观察桌上的金属制品:铜锁、铜钥匙、铁刀、铁剪子、铁钉、铝饭盒、铝盆、铝勺。它们表面生有不同颜色的锈。 提问:通过观察,你注意到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一样吗?它们的锈各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 小结: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不同。例如,铜的锈是绿色的,铁的锈是褐色的,铝的锈是黑色的。 (2)认识锈对金属的破坏 讲述:现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金属的表面,看一看有什么变化,是否还有光泽,是否平整,有没有小坑小洞,能不能一片片地剥下来。 学生观察。(可用放大镜) 提问:请你说一说观察结果。学生回答。 小结:金属生锈后,表面会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原来平整的表面会粗糙不平,严重的会生洞、剥落。 2、指导学生认识金属生锈的条件 讲述:你是否注意到我们周围的金属制品并不是都生锈。有的生锈了,有的没有生锈,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请你先思考几个问题。 提问:(1)菜刀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2)自行车的哪个部分容易生锈?(3)铝勺长期放在盛醋、碱或盐的容器里会怎样?学生思考后回答。 谈话:同学们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那你们是否能推想一下,金属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讲自己的推想。 谈话: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对比实验来加以验证。 设计实验方案。由于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设计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待所有的学生都选定影响铁钉生锈的某一个因素后,再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发给每组一份空白的实验方案。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对实验的器材选择,有水、无水的环境创设,有氧、无氧的条件建立等许多问题都会考虑不周。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 然后,利用教师准备的冷却的沸水、植物油、砂纸等,学生带来的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等组装实验器材,创设所需环境,以便课后观察研究。提醒教师注意,如果选用透明塑料袋作为盛放铁钉的容器,透明塑料袋要厚一点,铁钉尖最好用胶带包一下。 学生进行实验。课后观察、记录。 (由于“铁钉生锈”的实验在课堂上并不能立即显示出结果,因此在学生完成了实验操作后,教师要把他们的实验布置在教室一角,以便课后进行观察。) 交流研讨、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汇报,要求学生把实验的装置带来,让全斑学生都能看到不同条件下的现象,由此总结钢铁生锈的条件。这部分内容应多花费一些时间,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钢铁生锈的原因。 每组选代表汇报。 谈话:从这个实验结果,你们能总结出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金属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学生填写课文填空。 三、指导学生认识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既然钢铁生锈与水、空气接触有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钢铁才能不生锈呢? 学生举例回答。学生认识到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后. 小结:在生产和生活中,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电镀、涂漆、涂沥青、擦干、加膜覆盖等。(出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自由活动:1、金属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拓展活动:查找资料,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 板书设计: 7、铁生锈 水 铁生锈的条件 两者同时具备 氧气 注意:酸性或盐溶液存在能够加速铁生锈 铁制品的表面涂保护层,如:刷漆、抹油、镀金属等 防止铁生锈的措施: 改变金属的组成,如制成不锈钢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第八课 牛奶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牛奶与不同物资混合后所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现象。 2、知道酸奶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3、知道牛奶的正确饮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2、能反思同学间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3、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 科学知识 1、认识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柠檬汁、咖啡等所发生的现象; 2、掌握酸牛奶的简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确饮用方式。 3、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柠檬汁、咖啡等所发生的现象。 难点:掌握酸牛奶的简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确饮用方式,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关牛奶变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问题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你知道为什么要喝牛奶吗?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牛奶有关的知识,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过程 1.牛奶的变化 (1)提出问题: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苹果汁、砂糖、食盐、咖啡、醋、酱油、味精、啤酒、白酒,会有什么变化? (2)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可选择2—4种物质加入牛奶) (3)小组实施探究。将活动中观察到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4)汇报交流 2.牛奶的变化与生活关系 (1)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牛奶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自由活动 1.学生用脱脂牛奶制作胶水 2.学生试验自己制作的胶水的效果 (四)拓展活动 课后学生根据教材图示做酸奶。 板书设计: 8、牛奶的变化 加醋发生的变化 牛奶的变化 加啤酒发生的变化 加食盐发生的变化 加其他物资发生的变化 制作酸奶 教学反思: 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柠檬汁、咖啡等后,学生对牛奶所发生的变化观察分析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同时引领学生思路,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搭配要合理,如果不合理,不但起不到补充营养的作用,还有可能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引起人体发病。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九课 静止和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 2、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科学知识 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再现,提出问题 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生活总,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4.学生模拟实验。 5.师生交流并小结。 6.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板书设计: 9、静止和运动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令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物体的运动状态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参照物 如何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反思: 本课对于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如果单纯地从理论方面讲解,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所以理解此概念要需要利用一些生动的情景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其中,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进行效果。 第十课 距离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2、能够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 2、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 3、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并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2、能够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难点:能够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龟兔赛跑》、战争片、百米赛跑等相关资料 学生:电动玩具、秒表(每组一个)、米尺(每组一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 谈话: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秒,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分钟,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二)探究活动 1.到室外测量并做好记录:小组内百米跑的成绩或赛车测量记录表 玩 具 10秒钟所通过的距离 玩 具 通过2米所需的时间 1 1 2 2 3 3 4 4 2.分析: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把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表示出来。(可用统计图表) 3.分析图表并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变化,小组间交流。 4.根据测量图表进行预测,然后再实际测量,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拓展活动 根据自己5秒钟走的距离和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板书设计: 10、距离和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物体所经过的距离 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 描述物体的运动: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进行说明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 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 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 难点:应用所学的物体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水杯,硬纸片等相关的资料; 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击隔板,鸡蛋落入杯中。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小组自行探究 1.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 2.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3.交流,小结 (三)组织集体研讨 1.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呢? 2.学生假设,交流。 3.教师演示小车遇障碍实验。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四) 归纳总结 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 (五)巩固拓展 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惯性。 板书设计: 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3、惯性的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惯性服务生活生产 2、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运动轨迹总结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物体运动的五种方式的特点; 3、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4。.、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关系。 情感、特点和价值观 1、体会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2、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3、对生活中的现象能认真思考。乐于观察,善于提问。 科学知识 1、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 2、认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 难点: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物体运动的相关资料 学生: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塑料尺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玩入境,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是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随机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并画在黑板上。 木块——移动,运动轨迹是: 纸风车——转动,运动轨迹是: 易拉罐——滚动,运动轨迹是: 塑料尺-----振动,运动轨迹是: 单摆——摆动,运动轨迹是: 5.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 小学 六年级 科学 上册 教案 培训 讲学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1587****927】。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1587****927】,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1587****927】。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1587****927】,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