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总结.doc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总结.doc(14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学习—————好资料 精品资料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3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5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7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9 第1课时 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取用9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连接与洗涤11 单元复习课13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15 第1课时 空气的组成15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7 课题2 氧气19 课题3 制取氧气21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23 单元复习课25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27 课题2 原子的结构29 第1课时 原子内部的结构29 第2课时 离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1 课题3 元素33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33 第2课时 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35 单元复习课37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爱护水资源39 课题2 水的净化41 课题3 水的组成43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45 第1课时 化学式与化合价45 第2课时 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47 单元复习课49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51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51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53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55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57 单元复习课59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61 第1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61 第2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63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65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67 第1课时 二氧化碳67 第2课时 一氧化碳69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71 单元复习课73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75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77 第1课时 燃料的合理利用77 第2课时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79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81 单元复习课83 附录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85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说出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 2.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学习难点】 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变的一个小魔术,谈一谈你有何感受。 观察老师表演的魔术(实验):(1)白纸显红字,(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想一想: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已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 讨论交流:提到“化学”,你想了解关于化学的哪些知识?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1~P2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身边生产生活事例,哪些地方体现着化学? 提示:衣服要经过化学处理;农作物丰收要靠农药化肥合理使用;建筑材料用化工产品;出行交通工具与化学密不可分。 2.你还能列举出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物品或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吗? 比如:各种各样的玩具,甚至玩具中使用的电池都与化学有关。电池能放电的原因,也与化学密切相关。 阅读课本P2~P3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古代,化学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古代化学:火的使用、制造了简单工具、造纸术、火药。 2.到了近代,化学发展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近代化学: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创建原子、分子学说奠定了化学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体现在哪些领域?假设没有化学,你想象一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代化学:人类发现和制造物质种类繁多,制造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假如没有化学,我们将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社会,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 阅读课本P4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吗?化学的目标意义是什么?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的目标就是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知识模块二:领略化学发展历程 知识模块三:认识什么是化学 拓展: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型的产品。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A ) A.物质 B.物体 C.运动 D.实验 2.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C )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3.下列课题侧重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D ) A.计算机游戏动画的开发 B.嫦娥一号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 C.禽流感传播途径的调查 D.新型药物用有机分子研制 4.发现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是( C )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门捷列夫 D.拉瓦锡 5.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B ) A.烧制陶瓷 B.发明指南针 C.使用火药 D.冶炼钢铁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三、拓展作业:请上网冲浪或去图书馆查阅或者通过报纸、杂志等途径了解更多的内容。那么化学究竟是对人类社会利多还是弊多,请就此开展一次辩论: 正方:化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反方:化学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变化的基本特征判断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区分并指出,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能正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说出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表现。 【学习重点】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2.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学习难点】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雪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有没有新物质产生?降雪的形成与蜡烛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何不同? 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6~P8“实验1-1”的内容,完成课本P7表格。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1(2) 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1—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1(4)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师:实验1—1(3)、1—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认识什么是物理变化 强调: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 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呢? 知识模块二: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 强调: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呢? 知识模块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强调: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物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电灯通电后发亮 B.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C.食物腐败 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 2.下列四种变化中,其中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区别的是( B ) A.铁生锈 B.水结冰 C.煤燃烧 D.脂肪酸腐败 3.下列描述涉及一些物质的变化,其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C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C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特征 伴随现象 联系 区别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 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教师展示一杯水)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你知道水能发生哪些变化,体现了水具有的哪些性质?(个人思考,同桌交流)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8~P9的内容,找到并画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学性质? 2.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压强等。 探究:在描述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 强调: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讨论:“物理性质”里面含着哪两层含义? 小结: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例题】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质地较软、密度较小,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 (2)铝的化学性质有在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探究实验:观察老师演示(也可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1-2]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注意:闻气体的正确操作)。 讨论:怎样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 交流:闻气体气味时,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 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交流: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学习。 思考:水、乙醇(俗称酒精)有哪些用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你还能说出哪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反之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知识模块二: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知识模块三: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 知识模块四: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B ) A.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甲烷(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极难溶于水 C.乙醇(俗称酒精)可以燃烧 D.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C )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3.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黑火药;⑥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⑥,属于用途的是③⑤。 4.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木棒受力折断。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E;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属于物理性质的是B、D;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 附:板书设计: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并能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 2.能说出实验探究的过程。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能正确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3.能说出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 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讨论。 【学习重点】 化学实验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学习难点】 学会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有哪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而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途径又是什么? 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11~P12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2.古代炼丹和炼金术士对化学实验的贡献: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3.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4.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做出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讨论。 阅读课本P12~P14的内容,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两端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发出明亮火焰有烛泪,火柴两端最先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火柴中间未变黑,说明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得出的结论: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阅读课本P14~P15的内容,完成1~2题: 1.此探究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2.排水集气法:本实验中收集人体呼出气体的方法叫排水集气法。如何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瓶底不能有气泡),将导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 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吸入的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交流展示探究报告,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知识模块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模块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模块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D )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氧气 2.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B ) A.食盐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净水 D.蔗糖水 3.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焰心部分的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 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取用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并说出一些常用的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能说出一些药品的名称。 3.能记住并遵守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能正确取用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取用动作规范。 【学习重点】 1.常用的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学习难点】 滴管的使用和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的大门,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化学仪器的使用规则。 2.由学生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17和P151~P152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当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应该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不要轻视这些规则,因为它们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识记课本P151~P152附录Ⅰ,同排互相检查对常见仪器的认识和用途的掌握。 阅读课本P18的内容,完成1~3题: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三不) 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一要、三不要) 阅读课本P18~P19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2.操作要点: (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常用工具:镊子。 取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一横、二放、三慢竖)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 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一斜、二送、三直立) 【强调】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阅读课本P19~P20的内容,完成1~4题: 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经常用倾倒法取用;取用少量液体时可以用滴管;取用定量液体时需要用量筒量取。 2.操作要点: 操作要点 注意事项 倾倒 (较多) (1)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2)倾倒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标签应朝向手心。(3)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滴加 (少量) (1)滴管要竖直悬空于仪器口上方。(2)取液后的滴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3)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4)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严禁用水冲洗)。(5)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试剂。 注意事项:(1)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2)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3)滴管用过后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以备再用。(4)严禁用未经清洗、润湿的滴管吸取别的试剂。 3.一定量液体的取用 (1)使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2)操作要点:倒不足,滴足。 如以取10mL水为例。先向量筒中倾倒不足10mL的水(越接近越好),再用滴管向量筒中滴加到10mL。 4.P20实验1-4 实验内容 现象 (1)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加酚酞溶液 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2)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有大量气泡产生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知识模块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其用途 知识模块二: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 知识模块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知识模块四:液体药品的取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要用镊子夹取,有些粉末状的药品还可以用药匙或纸槽直接送到试管底部。 2.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以用滴管。 3.下列药品的取用,需要药匙的是( D ) A.酒精 B.小石块 C.植物油 D.食盐 4.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 A.量筒只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B.将剩余的药品倒入下水道 C.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D.用品尝的方法区别实验室中的蔗糖和食盐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学习目标】 1.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2.能正确规范地连接仪器装置,并能正确地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学会洗涤玻璃仪器,并能判断玻璃仪器是否清洗干净。 【学习重点】 1.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2.装置的连接和气密性的检查;3.玻璃仪器的洗涤。 【学习难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复习:现有仪器:①集气瓶;②带铁夹的铁架台;③量筒;④烧杯。请在横线上填上所需仪器的序号。 (1)用于量取少量液体③。 (2)用于收集、贮存少量气体①。 (3)配制溶液④。 (4)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②。 2.明确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20~P21的内容,完成第1~2两小题: 1.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2.实验1-5 右图中,火焰各部分的名称A是外焰,B是内焰,C是焰心。处在外焰层的火柴梗最先炭化,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物质时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 阅读课本P21的内容,完成1~3题: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中上部);试管与水平面成约45度角。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预热),然后用酒精灯外焰固定加热。 (4)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更不能从试管口向内看。 (5)加热后的试管不要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2.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2)先使试管底部受热均匀,再用外焰固定加热。 (3)试管夹从试管的底部套上、取下。夹在距试管口1/3处。 3.观察“实验1-6”,完成课本P21表格。 实验内容 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蓝色固体物质逐渐变成黑色 阅读课本P22连接仪器装置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怎样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阅读课本P22,完成1~2题: 1.试管的洗涤:如果内壁附着有不易洗掉的污渍,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需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2.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知识模块一: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知识模块二:给物质加热 知识模块三:连接仪器装置 知识模块四:洗涤玻璃仪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下列仪器中不可直接加热的是( B ) A.试管 B.烧杯 C.燃烧匙 D.蒸发皿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B ) A.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B.加热结束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C.加热试管内液体时,试管口可随意朝向 D.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3.小明同学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实验后发现试管破裂了,请你帮他分析可能导致试管破裂的错误操作。加热前试管外壁水滴没有擦干;没有预热;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实验后将热的试管立即放入冷水中冲洗等。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回忆并说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能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能进行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学会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复习重点】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复习难点】 1.正确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完成了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把第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2.由学生解读复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基本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知识结构: 1.知识结构: 2.常用仪器(可参考课本P151~152并补充) 3.结合本单元知识结构图中关于本节的分支,详细回忆并口述操作要点。必要时可用笔写下关键词。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模块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模块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我国有着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D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个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的( A ) A.设计实验 B.作出结论 C.搜集证据 D.建立假设 3.下列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的是( B ) A.铁粉 B.块状大理石 C.小颗粒状食盐 D.小苏打 4.(烟台中考)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 ) ,A.点燃酒精灯) ,B.氧气验满) ,C.液体加热) ,D.量取9.5mL液体)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 空气的组成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并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能说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 3.我能说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用概念准确判断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学习重点】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所占体积分数;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分类。 【学习难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误差分析。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空气”。 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26~P27的内容,完成第1~2题: 1.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2.目前,人们已经能用实验的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阅读课本P26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完成第1~2题: 1.拉瓦锡实验的原理是:汞+氧气氧化汞(生成红色粉末状固体)。 2.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实验现象:一部分银白色液态汞变成红色固态粉末,容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1/5。 【演示】教材P27实验2—1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并作上记号,将水面以上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3)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立即塞紧橡皮塞,观察;(4)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把导管插入到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描述实验现象及结果】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尽管上升了,但上升不到1/5。 实验结论: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阅读课本P27,完成下面1~2题: 1.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他们各自的性质。 2.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例如氮气可用N2表示,氧气、二氧化碳可分别表示为O2、CO2。 根据P27实验2—1的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红磷燃烧时的主要现象是什么? 答: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进入装置中的水量约为多少?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多少? 答:进入装置中的水量约为原装置中气体体积的1/5,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3.实验中使用红磷的量要充足(过量),如果放入红磷的量不足,最后实际吸入集气瓶中水的量会比1/5多还是少?为什么? 答:实际吸入集气瓶中的水的量会比1/5少。因为红磷的量不足的话,集气瓶中的氧气不能消耗完全,吸入的水量会比含有的氧气体积小。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知识模块一:空气的组成 知识模块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实验原理 知识模块三:物质的分类——混合物与纯净物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B ) A.矿泉水 B.蒸馏水 C.红墨水 D.自来水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它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氧气,它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3.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与生物课上向石灰水中吹气的实验原理是一样的),可证明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下的空气中,外壁会潮-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化学 教案 教学 总结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