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能、机理及政策供给机制.pdf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能、机理及政策供给机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能、机理及政策供给机制.pdf(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社会学研究收稿日期2023-06-15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河北乡村振兴的政策供给研究”(20220202467)作者简介王振艳(1984),女,吉林白山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文化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能、机理及政策供给机制王 振 艳,李 佳 蕊(燕山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摘 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独特要素,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多维价值支撑。为了充分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应从机能、机理、机制三个维度,系统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和治理方面的独特机能,在非物质文化
2、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运行机理基础上识别其现实瓶颈,从而对症下药,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政策供给机制:从碎片走向整合,构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政策主体全过程在线机制;从分割走向协调,构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政策客体全覆盖协同机制;从泛化走向精准,构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政策工具全方位适配机制。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政策供给中图分类号G122;F32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23)09-0159-14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
3、组织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乡村有着密切的历史关联和现实关联,非遗要素作为乡村生产生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种内源性动力,以951其独特价值来与乡村振兴实现耦合发展。当前,学界关于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对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进行概括性阐释,并探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学者们认为,非遗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1。一方面,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促进乡风文明”2,同时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力量”3。另一方面,发展非遗产业及相关产业
4、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途径”4,乡村非遗是“乡村文化振兴重要的旅游和经济资源”5,“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产业发展为乡村群众致富提供了新渠道”6。通过解释宏观现象,或者扎根典型案例的实践样态,学界总结归纳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不同模式,例如旅游带动传统工艺复兴的产业振兴“西江模式”7,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的勾蓝瑶寨“洗泥宴”模式8,以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傩雕工艺”模式9。综合来看,已有的研究关注的多为非遗本体问题,提出的多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零散建议,缺乏微观层面系统深入的具有科学意义的挖掘,未从系统角度出发来与乡村振兴研究充分耦合。要使非遗作为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充分
5、发挥作用,就要从微观层面探析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能及其发生机理,探明其复杂过程的错综脉络,并最终找到症结和药方。因此,本研究基于系统性分析,从机能、机理、机制三个维度出发,探索非遗如何有效赋能乡村振兴。在系统中,机能是各要素、各部分应具有的功能和作用。系统中各要素为了实现既定功能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就是机理。探寻系统各要素内在机理的目的则是更好地探索各要素、各结构的运行方式,寻找更有效的机能实现机制。非遗作为乡村振兴中的独特要素,以其要素优势耦合乡村振兴,在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价值优势,形成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机能。但是,非遗要素与乡村振兴并非天然耦合,与政策要素也并非
6、自然互嵌,要素嵌入系统的现实过程中可能出现机理错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要素机能来规避现实困境,找到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系统化的政策机制。对非遗要素机能的识别,就是为了更好地识别要素机能内在发生机理的偏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实有效的政策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要素优势,以促进非遗要素与乡村振兴的耦合。二、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机能 乡村非遗作为乡村振兴的独特要素,以其独特机能精准瞄向乡民生活,可以给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动力、文化营养和治理基因。乡村非遗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最终助力建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体发展的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参见图 1)。061
7、学术交流 2023 年第 9 期图 1 乡村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能 (一一)非非遗遗为为乡乡村村全全面面振振兴兴提提供供经经济济动动力力 乡村非遗是乡村文化中一个绚烂多彩的组成部分。汉娜尔考维恩(Hannele Koivunen)认为,“当文化被视为社会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时,被阿多诺赋予否定色彩的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积极的含义”10。优秀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以积极姿态适应潮流,以产业化形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汤姆奥里甘(Tom Oreagan)认为,农村发展文化产业时可以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它关系到在重要的并且正在发展的旅游产业中给乡村和地方社区一席之地的问题”11。乡村地区丰富的非遗资源正是
8、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文化宝藏。通过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12,精准识别乡村非遗资源的文化产业价值,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经济动力。非遗的文化产业价值可有效赋能乡村振兴。戴维思罗斯比(David Throsby)将文化资本视为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并列的第四种资本13。乡村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可向产业资源转变,形成乡村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本,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产业价值,并将产业模式嵌入乡村结构网络,通过要素优势撬动整体系统,以文化资源动能实现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耦合。乡村非遗的独特文化标识凸显乡村地区特色,可推动乡村非遗要素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形成“非遗+旅游”的产业发
9、展模式,在乡村地区构建稳定、多元、绿色的产业链,打造乡村特色产业。非遗旅游可为乡村旅游增添文化吸引力,通过“非遗+节庆”“非遗+演艺”“非遗+体验”增加乡村旅游的魅力,吸引游客观光体验,带动以非遗要素为核心的涵盖餐饮、交通、住宿等产业的多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落地乡村地区,可从源头上激发乡民创业就业活力,促进“全民参与旅游开发、全民受益旅游从业”,使乡民成为非遗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和受益人,以主人翁姿态积极主动探索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增加收入。唤醒乡村非遗这个“沉睡的艺术”,依托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通过产业链条延伸触发多产融合,借助产业链驱动乡民,激发创业就业活力,乡村非遗“老文化”可以撬动乡村经济
10、“新动能”。乡村非遗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转变,可实现非遗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耦合,将非遗文化资源嵌入乡村产业,转化为生产力,为乡村振兴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161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能、机理及政策供给机制与此同时,“非遗+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体现绿色发展模式,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植树增绿、人造景观、水源改造等项目落地乡村,完善乡村地区供电排水、旅游厕所、停车场地、游览道路等基础设施,保护和提升改造特色民居,改善乡村生存空间的生态质量。乡村非遗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地区合理规划布局,实现土地利用与非遗旅游的良好衔接,形成非遗文化体验区、非遗产品销售区、非遗特色游赏区、乡民农耕区、乡民居住区等以非遗为核
11、心的多种功能区,做到统筹衔接、特色鲜明,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乡村非遗以其独特的文化产业价值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形成“非遗+旅游”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经济动力。(二二)非非遗遗为为乡乡村村全全面面振振兴兴提提供供文文化化营营养养 文化从正、负两个方向来规范社会行为,其中正向是通过社会价值标准、社会精神以及各种行为礼仪来引导社会行为。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非遗直接源于乡民的生产生活,浸透着乡村的价值、意义和规则,引导着乡民的心理、关系和行为。乡村非遗以其文化机能瞄向乡民文化生活,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触发乡民内心的归属感和依托感。乡村非遗的文化
12、内涵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展现出独特的乡村审美,表现出乡民的生存愿望、生活情愫和理想追求。非遗“既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14。乡村非遗资源具有情感依托价值和品格塑造价值,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营养,促进乡风文明。“乡村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复合体:其既是一个乡民生产生活的空间区域,为乡村和城镇生产和再生产提供资料,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又承载美丽乡愁,是人们思想和心灵上的归宿和坚实依托。”15乡村非遗诞生于乡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寄托着乡民朴素的情感和愿望。乡村非遗在农耕时代与乡民生活融为一体,乡
13、民在节庆、祭祀、婚礼以及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传承非遗,非遗承载着乡村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深远、宝贵的情感依托价值。乡村非遗积淀了美好的精神、品格、态度、信仰、伦理等内涵,是乡村地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乡村非遗是乡村建设中的民心纽带,潜移默化地树立村庄共同体意识,实现乡民的社会性联结。乡民以非遗为核心载体,将非遗文化活动作为交流情感的方式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乡村秩序的维持提供文化力量。非遗在乡村建设中生出情感之根,融入乡民血脉之中,唤醒深埋于乡民心底的乡土情怀,承载他们乡恋乡愁的精神家园,可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力量和情感依托。乡村非遗具有文化载体属性,更为核心的是其价值属性
14、。非遗文化在赓续中不断融进乡村精神血脉里,体现了乡村非遗独特的品格塑造价值。非遗的“非物质”属性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良性渗透作用,润物细无声,塑造着乡民的精神品格。非261学术交流 2023 年第 9 期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载体,传统的民俗、工艺、戏剧、舞蹈等非遗形式往往传递着为人处世、警世劝世的良言,蕴含着诸如爱国治家、忠顺孝悌、仁爱信义、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等优秀品格,潜移默化地陶冶乡民情操,塑造乡民精神品格。在乡村建设中,非遗文化展现的优秀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辅相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乡民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乡村非遗蕴含着公共文化服务因素,能够满足乡民茶余饭后、农
15、闲时节对于休闲娱乐的普遍性需求。非遗作为文化载体,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使乡民受到文化熏陶而远离赌博、迷信等陋习。在以文化建设乡村的过程中,非遗成为乡村审美提升的载体,让乡村地区流淌着非遗的艺术血脉,有助于引导乡民在艺术升华中向真、向善、向美,从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三三)非非遗遗为为乡乡村村全全面面振振兴兴提提供供治治理理基基因因 20 世纪的西方学者就已经认识到文化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福柯的“治理术”关注到文化机制和机构,以更微观的角度看待文化与权力的关系16。而后,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治理领域,文化政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
16、治理的手段”17。乡村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治理因素。以文化“软治理”手段将乡村非遗所蕴含的人际交流价值和教育规范价值嵌入乡村治理体系之中,可为乡村治理提供文化治理基因。乡村非遗作为乡村独特的文化构成,其所具备的人际交流价值在维持乡村社会稳定、构建乡村和谐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非遗携带的文化符号通过舞蹈、美术、戏剧、手工、礼仪等“非物质”形式展现出来,以无形的方式滋润乡民内心的真善美,激发他们内心的共鸣,是扭转当下乡村人情关系日益淡薄、宗族关系日益淡化等疏离现象的一剂良方。非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乡村人际关系的“黏合剂”,这种“黏合剂”是人与人之间情感
17、关系的重要纽带。非遗活动将乡民联系在一起,可以融洽人际关系,激活村庄共同体意识。在不断的活动交往中,乡民之间高度互动,可为他们创造围坐在一起商量治家治村之策的有效时机。乡村非遗为乡村治理注入人际交流价值,其文化形式呈现出“和为贵”“和谐友善”“邻里团结”“有事多商量、有事齐商量、有事大家商量办”的治理内涵。尤其是当乡民邻里因日常琐事而产生矛盾隔阂时,共同参与或者观赏乡村非遗表演可为化解双方矛盾提供良好契机和文化滋润,促使双方握手言和。乡村非遗所承载的文化治理“血脉”在村庄共同体中以“人文关照”形式表现出来。以乡村非遗为纽带,可从情感交流和矛盾调解两个维度维持乡村社会稳定,促进乡民有效沟通交流,
18、为乡民自治提供人际交流价值支撑。乡村非遗以其独特机能瞄向乡民日常生活,为乡村治理提供教育规范价值,通过其中蕴含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观念滋养乡民精神世界,促进乡村教化、德治。“公共治理361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能、机理及政策供给机制就是组织、构建、发展人类社会与文明的社会实践,公共治理就是文明的治理。”18好的公共治理以积极向善的文化为内在支撑。乡村非遗所蕴含的文化治理基因将乡村振兴引向德治、善治,为乡村振兴提供文明治理导向。城市工业文化一度猛烈冲击传统社会文化,导致人们产生迷茫、空虚、失落、寂寞等负面情绪,甚至不加辨别地接受功利主义、利己主义、非道德主义价值观念。乡村非遗文化通过吹拉弹唱、跳扭舞画
19、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地浸润乡民生产生活。这些传统的表演活动、手工绘画、礼仪风俗抒发的是乡民愉快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非遗文化活动和仪式有助于乡民排解负面情绪,树立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憧憬。这样,也就实现了对乡民的教化功能。同时,文明的教化意味着秩序的形成,而秩序在礼制的规范下运行。乡村非遗展现一种文明礼仪秩序,非遗的文化内涵注入村规民约、道德规范、家风家训之中,非遗蕴含的教育规范价值成为规范乡民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一种基本力量,对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具有重要作用。非遗在乡村治理中成为德治的符号,嵌入乡村治理网络之中,塑造社会治理所需的精神文明,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的“善”,
20、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兴”,保障乡村“治理有效”。三、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及其偏离 非遗与乡村振兴之间并非具备天然关系,而是需要借助特定的纽带,才能达成联结,并在联结中实现非遗对乡村振兴的赋能。在实践中,政策供给往往是最基础且最关键的纽带,赋能是乡村非遗要素与政策要素耦合的结果。乡村非遗以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治理价值赋能乡村振兴。若将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整体系统视为平整的河面,则唯有政策要素这种“石子”的投放才能在“水波不兴”的河面荡起层层涟漪,荡起的涟漪便是赋能的表现,其所形成的“涟漪效应”促使水波形成,正如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工具之间的交互作用可成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政策主体作
21、为推动赋能的关键力量,成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系统的主动机理;政策客体作为系统中的目标群众参与到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中,成为“水波”形成的从动机理;政策工具是“水波”形成的手段方式,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系统中成为能动机理。相应地,乡村振兴政策要素在现实中出现的偏离状况则会造成有效赋能的瓶颈(参见图 2)。图 2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与瓶颈461学术交流 2023 年第 9 期(一一)非非遗遗赋赋能能乡乡村村振振兴兴的的内内在在机机理理 第一,政策主体与主动机理。政策主体作为主动机理,直接推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过程,发挥关键主体作用。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19,在政策的制定
22、、执行、监督等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整个过程中,政策主体作为主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参与到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的方方面面。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环节,政策主体主要根据政策目标,制定适应本地区的政策和规划;政策执行环节的政策主体主要是基层政府,它们因地制宜落实政策,将非遗有效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意图转化为政策行动,有效利用非遗资源,采取各种相关行动来落实政策方案,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监督环节主要通过评估地区政策执行状况来监督政策落实行为,保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落地。政策主体是政策要素发挥优势、保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第二,政策客体与从动机理。政策客体作为从动机理
23、,全面参与到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政策客体主要包括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即公民个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由公民个体构成的目标群体,也就是公共政策所要规范的政策对象。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客体主要是政策的目标群体,即乡民。从空间场域来看,其与乡村非遗要素距离最近;从关系联结角度来看,其与乡村非遗要素联系最密切。乡民不仅是乡村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实际受惠者,也是非遗赋能乡村振兴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态度理念和行为方式对于非遗有效赋能乡村振兴尤为重要。第三,政策工具与能动机理。政策工具作为能动机理,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手段、方式,发挥必要的支撑作
24、用。工具是行动者实际用来或可能用来实现一个或更多目标的任何东西,而政策工具应用的焦点在于政策产出或政策效果的实现。政策工具是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选取的合适手段,用以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府和公众参与强度的高低,可将政策工具划分为强制性政策工具、自愿性政策工具和混合性政策工具。强制性政策工具也称直接工具,强制或直接地作用于目标群体,后者在响应措施时只有很小的自由裁量余地,甚或没有。强制性政策工具是对相关群体实施行为约束的手段,其发出者一般是政府机构,政府机构履行统治权威时表现为允许政府做职能范围内的任何事,包括发布政策文件、制定规章制度以及对违反者采取惩罚措施。自愿性政策工具的特征则是更多地依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非遗赋能 乡村 振兴 机能 机理 政策 供给 机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